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猪蓝耳有什么症状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猪蓝耳病的具体症状是什么?(猪蓝耳病的典型症状是什么)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猪蓝耳病的具体症状是什么?
猪蓝耳病又称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动脉炎**科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引起的,由外国传入我国、严重影响养猪业的传染病,以繁殖障碍、呼吸困难、耳朵蓝紫、并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由于春季温差大、气候异常,极易引发本病,加之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做好本病的预防十分必要。
治疗
①经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阳性的病猪应实行严格隔离,单独治疗,饲喂高能量饲料和足够的电解质,母猪临产前混饲阿司匹林或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②药物治疗。使用天宇蓝圆双肽进行治疗
猪蓝耳病怎么办,用什么药好?
猪蓝耳病症状有哪些啊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群感染后发生以成年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疫病,是危害养猪业较严重的一种**病。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但主要感染妊娠母猪和仔猪,可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率可达70%以上,新生仔猪和断奶前仔猪死亡率最高,有的整窝死亡。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存在于猪的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和空气传播,其次为垂直感染和配种感染。
猪蓝耳病症状有哪些啊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群感染后发生以成年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疫病,是危害养猪业较严重的一种**病。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但主要感染妊娠母猪和仔猪,可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率可达70%以上,新生仔猪和断奶前仔猪死亡率最高,有的整窝死亡。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存在于猪的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和空气传播,其次为垂直感染和配种感染。
猪得蓝耳病有什么症状?有什么办法?
临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引入感染后易感猪群发生PRRS的潜伏期,最短为3天,最长为37天。本病的临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诊症状的流行,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诊疾病,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
1、急性型: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妊娠后期(105~107天),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死产率可达35%以上,木乃伊可达25%,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胎衣停滞及*道分泌物增多。
1月龄仔猪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0℃以上,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
生长猪和育肥猪表现出轻度的临诊症状,有不同程序的呼吸系统症状,少数病例可表现出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腹部及尾部皮肤出现深紫色。感染猪易发生继发感染,并出现相应症状。
种公猪的发病率较低,主要表现为一般性的临诊症状,但公猪的**品质下降,**出现畸形,**可带毒。
2、慢性型:这是目前在规模化猪场PRRS表现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性疾病。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上升。
3、亚临诊型:感染猪不发病,表现为PRRSV的持续**染,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率一般在10%~88%。
防治
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群,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此外,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测,*性猪方引入,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引入后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一般需隔离检疫4~5周,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2、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
3、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一方面可防止外面疫病的传人,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把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PRRSV感染猪群的发生率和继发感染机会。
4、做好猪群饲养管理。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猪场,应做好各阶段猪群的饲养管理,用好料,保证猪群的营养水平,以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
5、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种,控制好其他疫病,特别是猪瘟、猪伪狂犬和猪气喘病的控制。在猪繁殖一呼吸综合征**感染猪场,应尽最大努力把猪瘟控制好,否则会造成猪群的高死亡率;同时应竭力推行猪气喘病**的免疫接种,以减轻猪肺炎支原体对肺脏的侵害,从而提高猪群肺脏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
6、定期对猪群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以了解该病在猪场的活动状况。一般而言,每季度监测一次,对各个阶段的猪群进行采样进行抗体监测,如果4次监测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变化,则表明该病在猪场是稳定的,相反,如果在某一季度抗体阳性率有所升高,说明猪场在管理与卫生消毒方面存在问题。应加以改正。
7、对发病猪场要严密**;对发病猪场周围的猪场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疾病扩散,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都做好无害处理,产房彻底消毒;隔离病猪,对症治疗,改善饲喂条件等。
8、关于**接种,总的来说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免疫防制措施,目前国内外已推出商品化的PRRS弱毒**和灭活苗,国内也有正式批准的灭活**。然而,PRRS弱毒**的返祖毒力增强的现象和安全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国内外有使用弱毒**而在猪群中引起多起PRRS的暴发,因此,应慎重使用活**。
药物防治
本病重在预防,应控制好应激及其他疾病的感染。现将有效的预防程序推荐如下:
1、 公猪每月或每季度预防一次: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连用7天。
2、 母猪妊娠70~80天,产前7天~产后7天: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连续饲喂。
3、 母猪断奶当天~7天: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连续饲喂。
4、 后备母猪配种前7~15天: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连续饲喂。
5、 仔猪断奶前3天~断奶后2周: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连续饲喂。
6、 第18、22周龄分别使用一周: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连续饲喂。
7、 每周两次消毒:速洁1:500倍稀释带猪喷雾。
可以参考借鉴一下欢迎好评鼓励祝周末愉快
猪蓝耳病症状表现及防治。
猪蓝耳病感染后,会出现很多临床症状。 由于继发感染常常较为严重而复杂,因此确切描述PRRS临床症状很困难。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病期的症状不尽相同。 在西班牙、德国和英国常常可见眼周水肿、结膜炎、眼睑水肿;在英国还有顽固性下泻的报道; 欧洲和加拿大的猪群还常见皮肤退色、发绀。 猪蓝耳病在**群中的表现是没有区别的。 不同的毒株和管理因素等都可能影响临床症状的出现和生产损失。 1.流行形式: 猪蓝耳病在我省的流行形式大至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及亚临床型。 1.1.急性型 在我国虽然在不同的猪群和生产方式之间临床症状不尽相同,但大多数急性PRRS(猪蓝耳病)病例仍有些相同表现。可将急性型猪蓝耳病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高峰期和末期。 1.1.1.初期阶段 一般持续 1—3周,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厌食、嗜睡、精神不振、发热。猪群配种、怀孕、哺*、保育及育肥阶段均可发病。 患猪首先发热和厌食,母猪的*温很多超过 40℃,个别会高达41℃。生长猪的*温41℃之间,这种发热在母猪及育肥猪中是短暂的,病猪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厌食,母猪出现这种表现的最多能达60%,常持续l一7天,据报道这种现象与生殖机能障碍并无内在联系。 嗜睡和沉郁是初期阶段的另一个特征,并延续在各个阶段,其特点是正常运动减少或停止,对外界的**无反应,时常采取侧卧姿势。 部分公猪会出现性欲下降。 在初期阶段,少部分发病猪出现双耳、外*、尾部、腹部及口部青紫、发绀。但这种发绀常只存在数小时或数天,不经治疗便可消失。一些猪场管理人员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猪蓝耳病的严重性,没有提高警惕性以致于放任自流,使疫情进一恶化。 呼吸道症状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和急促,多发生在幼猪,成年猪偶尔也出现为快速的腹式呼吸或过度呼吸。 不常发生流产 (1—3%),致死率也低(3%)。 偶尔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瘫痪,平衡功能障碍或躁动、呕吐等。 1.1.2.高峰期 初期之后进入高峰期,这一阶段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使母猪的年产仔数降低 5—20%。 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儿,弱胎多,断奶前死亡率增高。此高峰期约 3周,死产的数量达到高峰。在整个繁殖过程中,死胎率可达35%以上,死亡率可从0到100%,也可见到大型的木乃伊胎儿和发育完好的胎儿,一般体长都在17era以上,在猪蓝耳病爆发的高峰期每窝的平均产仔数减少4头左右,数目与每窝仔猪的死产和木乃伊胎数大致相等。 在猪蓝耳病发病高峰期出生并存活下来的仔猪非常虚弱,尤其是早产猪,加之并发呼吸系统疾病及腹泻,使死亡率大大增加,若补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可造成全窝死亡。 1.1.3.末期 急性猪蓝耳病末期的特点是:繁殖参数恢复,逐渐达到或接近病前水平。 在仔猪和生长猪中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如果控制及时,措施得力,末期即是完全恢复的前奏。相反,急性猪蓝耳病末期可能是慢性猪蓝耳病的开始。 从我省发病猪场的状况来看,大多数已转为慢性猪蓝耳病。 1.2.慢性型: 与急性型猪蓝耳病相比,慢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没有那么严重,大多数慢**例其繁殖性能可恢复到正常水平。统计结果表明,初次感染6周后猪群的繁殖参数恢复到猪蓝耳病感染前的水平。 但是,活仔猪参数会下降;同时产胎率也会下降 (10.--15%)。 尽管有过一次繁殖失败的母猪也可能生产正常的仔猪,但这些仔猪由于随日龄的增加母源抗体水平的下降,仔猪会受到猪蓝耳病**的感染而成为带毒猪,并会在短时间内变弱,特别是哺*后期和保育阶段的的变化较为明显。这种感染表明在保育栏和育肥出栏群中猪蓝耳病**传播活跃。 据报道,在首次繁殖失败后 2年也能在保育栏猪群中分离到猪蓝耳病**;爆发猪蓝耳病后1—2.5年,待出栏猪血液中还存在猪蓝耳病**抗体。所以从我省的养猪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扑灭猪蓝耳病是较为困难的。 在哺*后期、保育和育肥出栏的生产阶段,慢性猪蓝耳病感染后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继发感染,这种继发感染与猪场的发病史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通过对部分猪场弱仔进行细菌分离和猪瘟的 IFA试验,结果分离出了链球菌、嗜血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等致病菌,少部分猪场出现猪瘟IFA阳性,发生了散发性猪瘟。由于继发感染的不断增加,使慢性猪蓝耳病猪群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胃肠道疾病,异致生长减缓和报酬下降,提高了断奶后的死亡率(最高可达50%);同时也导致了屠宰时不符合重量的猪增加。 如果此期没有很好地加强管理,会造成平均患病率和死亡率似乎月月循环,每月一个高峰。 2.引起猪蓝耳病在规模化猪场流行的一般过程 我们可以根据引起猪蓝耳病在规模化猪场感染的原因及其所引起的发病过程分为三种类型: 2.1.新猪场在引种时不慎引进带毒猪 一般而言,新建猪场没有特定致病原,若新猪场在引种时把关不严,或没经调查摸清**场的疫病流行情况,而盲目引种,引进带毒**。最终导致猪蓝耳病在猪场内发生。 这种情况在我省表现有十几家,由于猪蓝耳病对断奶以后的猪的致病性不强,但猪群长期带毒,**被引进后,并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一旦配种后,猪蓝耳病所引起的繁殖障碍就表现出来,其流产的比例一般不超过 30%,其原因是猪体内的猪蓝耳病抗体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抗体水平很低时,猪蓝耳病**大量繁殖,从而引起繁殖障碍的发生,当然各个猪场的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其所造成的后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尽管新猪场在管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特别在疫病控制上作了大量工作,结果仍出现严重的疫病。 2:2.猪场引进带毒后备**引起猪蓝耳病的爆发 如果不存在猪蓝耳病的猪场在引种时引进带毒后备**特别是种公猪,可造成猪蓝耳病在场内大面积发生。 **经过一段时间繁殖,一般为 2—5个月开始出现疫情。 其最初表现仅在育肥猪群,症状类似于流感,若控制及时、措施得力。一般在两周内疫情稳定,随后母猪群,特别是怀孕母猪表现明显。其所导致的流产一般在 30---40%。 2.3.猪场由于自然感染或因管理原因引起猪蓝耳病的发生 由于猪只流动和空气也是猪蓝耳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所以猪场受到猪蓝耳病的感染无法避免。这种感染过程的临床表现便是猪蓝耳病的典型表现。 3.诊断技术 3.1.目前对猪蓝耳病的研究结果表明: 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各种品**均易感,而以怀孕母猪和 1月龄内的仔猪最易感。 呼吸道感染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之一,本病随风传播,在流行期间,即使严格封闭式管理的猪群也同样发病,空气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3.2.本病发生时,临床症状明显与否,与猪群机体的免疫状况、**毒力强弱、猪场管理水平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 另外由于继发感染的病例的症状常常较为严重、复杂。 急性型表现为母猪发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嗜睡、咳嗽,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间情期延长或不孕;怀孕母猪发生流产 (多为怀孕后期流产),死胎,木乃伊,产弱仔。有的出现产后无*,部分新生仔猪呼吸紧迫,或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产后一周龄以内的仔猪的死亡率明显上升,有的病猪在耳、腹侧及外*部皮肤呈现一过性青紫色或蓝色斑块。 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明显消瘦,死亡率高,可达 80%以上。 慢性型则表现为母猪的繁殖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每窝活仔数减少,同时受胎率下降 10一15%。 育肥猪临床上仅出现轻度的厌食和呼吸道症状,公猪感染后体温一般不升高,但**质量下降。大多数被感染的育成猪呈现亚临床型,这类病猪不表现症状但排毒,成为主要的传染源。 3.3.对感染后的母猪所产弱仔或流产胎儿剖检可见胸腔内积有多量清亮液体,偶见有肺实变,对母猪、公猪和育肥猪病例剖检一般无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显微镜检查可见间质性肺炎,但继发感染的病例的病理变化十分复杂且十分严重。 3.4.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可用免疫过**物酶单层试验、免疫荧光染色法、酶联免疫吸咐实验、血清中和试验等方法之一进行确诊。 4.猪蓝耳病的防制措施 猪蓝耳病感染后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大多数措施目的在于缓解急性症状,防止继发感染,减少损失。根据我省目前情况,结合国内外防制猪蓝耳病较为成功的经验,提出以下方法来进行预防和治疗猪蓝耳病。 4.1.在发病的第一个月,可用阿斯匹林等药物治疗晚期妊娠猪,减少发热延长妊娠期。同时用抗生素治疗母猪,防止继发感染。 4.2.在猪群的采食量下降时应饲喂高能量。 4.3.在发病的急性期经产母猪应推迟配种,但要配种更多的后备猪,以减少生产率的下降。当公猪发病**质量下降时,要加强人工授精。 4.4.确保弱生仔猪及时摄人初*,并应推迟补铁、断尾;给新生仔猪预防性的抗生素以防止腹泻;禁止寄养以避免交叉污染。 4.5.加强猪群的胸膜肺炎、伪狂犬、链球菌、喘气病等病的防疫,增加猪只的抗病力。 4.6.在中添加抗生素以防止生长猪继发感染,并补充适量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 4.7.保持好良好的卫生条件,加强环境消毒,及时清扫产床。 4.8.保持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及时空圈并进行熏蒸消毒以中断**在养猪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并进行早期隔离断奶,以防止混合饲养而传染。 4.9.加强后备母猪的管理,对新引进后备猪应推迟配种以便形成自然性适应。 4.10.使用猪蓝耳病: 对于猪蓝耳病阳性猪场,可用猪蓝耳病冻干苗对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免疫一次,间隔 21天二免。因猪蓝耳病而产死胎的母猪在半年内可不用注苗。经产母猪可在产后2l天接种1头份、对仔猪(7—21日龄)可接种半头份。公猪不接种(对于污染严重的猪场,可对母猪在妊娠中后期接**蓝耳病灭活苗一次)。 对于猪蓝耳病*性猪场,可用猪蓝耳病灭活苗对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免疫一次,间隔 21天二免,经产母猪在空怀期接种,公猪,仔猪可不进行接种。
猪蓝耳病的具体症状是什么?
猪蓝耳病又称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动脉炎**科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引起的,由外国传入我国、严重影响养猪业的传染病,以繁殖障碍、呼吸困难、耳朵蓝紫、并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由于春季温差大、气候异常,极易引发本病,加之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做好本病的预防十分必要。
治疗
①经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阳性的病猪应实行严格隔离,单独治疗,饲喂高能量饲料和足够的电解质,母猪临产前混饲阿司匹林或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②药物治疗。使用天宇蓝圆双肽进行治疗
猪蓝耳病症状有哪些啊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群感染后发生以成年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疫病,是危害养猪业较严重的一种**病。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但主要感染妊娠母猪和仔猪,可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率可达70%以上,新生仔猪和断奶前仔猪死亡率最高,有的整窝死亡。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存在于猪的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和空气传播,其次为垂直感染和配种感染。
怎样防治猪蓝耳病?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已研制出猪蓝耳病油*剂灭活**,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采取下列综合性措施可以限制该病的发展。
(1)暂停引进新的**,可以遏制**感染新的易感猪而形成**循环,在本场集中发病时期过去之后,情况会稳定下来。据报道,有些猪体内携带**长达50天,并认为阳性猪的隔离期至少应达60天,因此,发病猪场暂停进猪的时限最少不能低于2个月。由场外引进猪的隔离观察期应达2个月。
(2)产仔舍、仔猪培育舍与其他猪舍应隔离开,产仔舍及仔猪培育舍应在上风向,包括自然风的上风向和本场人工排风的上风向。
(3)认真执行产仔舍与仔猪培育舍的全进全出制度,进行严密的空舍消毒工作。清群之后,空舍14天,第1~2天进行彻底清扫,用热水(>95℃)冲洗,先后用甲醛和酚类消毒剂进行消毒,在第12天再次用甲醛进行消毒。
(4)加强进出场消毒制度和隔离制度,经常进行带猪消毒和灭鼠工作。
(5)仔猪注意保温,加强营养,注意喂食维生素与电解质,及时应用抗菌药物防治继发感染。
(6)母猪怀孕70天以前流产的,可尽快配种;怀孕70天以后流产的,应间隔至少21天以上再混群配种。
猪蓝耳病的症状
一、临床症状猪蓝耳病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状。
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40-41℃)、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少数母猪(1-5%)耳朵、*头、外*、腹部、尾部发绀,以耳尖最为常见。出现这些症状后,大量怀孕母猪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死胎和病弱仔猪,死产率可达80-100%。早产母猪分娩不顺,少奶或无奶。
仔猪特别是吃奶猪,死亡率很高,可达80%以上。临床症状与日龄有关,早产的仔猪出生时或数天内死亡。大多数新生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后躯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断奶仔猪感染后大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症状,有些下痢、关节炎、皮肤有斑点。
育肥猪体温可升高至41℃左右,食欲明显减少或废绝,多数全身发红,呼吸加快,咳嗽明显,个别病猪流少量黏鼻液。无继发感染的病猪死亡率较低。
种公猪发病时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但**品质下降,死精增多。
二、防疫措施
(一)猪蓝耳病发生场(户)的综合防疫措施
1、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尸体。养猪场(户)要及时通过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死胎、死猪,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2、开展紧急免疫工作。从省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看,蓝耳病疫情中常同时伴有猪瘟发生,有蓝耳病存在的地方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下降。因此,要加强猪瘟的免疫工作,规模饲养场户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接种**时要保证质量,可适当增加剂量,注意接种消毒,防止免疫失败或人为传播疫源。另外,根据各场实际,积极做好口蹄疫、猪气喘病、猪伪狂犬病等的免疫工作。规模饲养场建议使用猪蓝耳病**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
3、积极做好对症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可用下列方法减少损失。母猪分娩前20天连用数天水杨酸钠或阿司匹林等抗炎**物,以减少流产。母猪分娩前后各一周喂服氟甲砜霉素或支原净+金霉素,以减少细菌性继发感染。对发病母猪,应推迟一个泌*期配种。对初生仔猪可补给电解质、葡萄糖,对仔猪断奶前后、转群等,按预防量适当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阿莫西林、金霉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及时淘汰、无害化处理无治疗价值的病仔猪。对年龄较大的发病猪,可用安乃近和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4.加强养猪场(户)的饲养管理。加强环境消毒,实行带体消毒,保持饲养用具的清洁,减少饲养密度,通风、降温,改善猪舍环境。调整日粮,对病猪饲喂高能量饲料、青绿饲料,提高维生素含量5-10%(其中维生素E可提高100%,生物素可提高50%),矿物质5-10%(Fe、Ca、I、Se、Mn),注意氨基酸平衡。
5.防止猪群流动。发病期间停止猪只出售,停止从外地购猪,隔离治疗病猪,场内健康猪群应努力做到停止或少移动,减少疫病传播机会。
(二)猪蓝耳病未发生地区的综合防疫措施
1、**免疫。用猪蓝耳病**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
2、种源控制。严禁到猪蓝耳病疫区购买**或商品猪,规模饲养场应坚持自繁自养,慎重引种。
3、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并无害化处理猪的粪、尿,严格消毒制度,每2周全场大消毒一次,每周一至二次带猪消毒。猪场尽量做到全进全出,改善猪舍环境。
4、加强猪瘟、口蹄疫等的免疫工作。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根据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和免疫程序及时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