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金鲳鱼鱼养殖 北方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养殖淡水鲳鱼喂食什么好?(淡水鲳鱼吃什么饲料)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养殖淡水鲳鱼喂食什么好?
淡水鲳为杂食性鱼类,消化系统发达,具有肉食性鱼类所具备的膨大的胃和幽门囊,既摄食小鱼、虾和底栖动物等动物性饲料,又摄食水草、蔬菜、藻类等植物性饲料。(作为观赏鱼喂水蚯蚓即可)
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投喂花生麸、豆饼和配合饲料。鱼苗阶段主要摄食硅藻、甲藻等单细胞藻以及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据观察,刚孵出的仔鱼以卵黄为营养,4~5天后肠管形成。长至5.6毫米,开始摄食浮游生物,主要是小型单孢藻和轮虫类。在全长16毫米左右时,其消化道内的食物主要是水蚤;当全长长至4~5厘米,肠胃内食物主要有水蚤和枝角类;全长6厘米左右时,消化道中食物组成除各种浮游生物外还有植物碎屑和人工投喂的饲料。当全长达7厘米以上,其食物组成主要是各种植物碎屑和投喂的饲料。所以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
哪些海鲜不能人工养殖?
一: 带鱼
带鱼又叫刀鱼、牙带鱼等,属于洄游性鱼类,极难在小的池塘或者较小海域生存,带鱼不洄游就不能顺利地生产,故现在还没有人工养殖带鱼,主要是近海捕捞。
二、鲅鱼
鲅鱼也叫马鲛,硬骨钢鱼,种类很多,我国黄海、渤海均有生长,属暖性上层鱼,以中上层小鱼为食,夏秋季结群洄游,也属于洄游性鱼类,不能人工养殖。
三、小黄花鱼
小黄花鱼,又名大眼、花色、小黄瓜、古鱼、黄花鱼等,体形似大黄鱼,但头较长,眼较小,鳞片较大,体长约20余厘米。为近海底层结群性洄游鱼类,不能人工养殖。
四、大黄鱼
大黄鱼,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 金龙、黄金龙等,大黄鱼为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不能人工养殖。
五、偏口鱼,即比目鱼,成鱼潜伏在海底生活,多以海星和其它小动物为食,不宜人工养殖。
五、鲳鱼
鲳鱼,又叫平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很难人工养殖。
七、沙丁鱼,又称萨丁鱼,沙丁鱼为近海暖水性鱼类,属于集群洄游鱼类的一种,极难人工养殖。
金鲳鱼和银鲳鱼有何不同?为何银鲳鱼要贵很多?
在我们的生活中,鱼的种类数不胜数,做法更是多到数不清,金鲳鱼和银鲳鱼在字面上就差了一个字,那这两者到底有何差别,为何叫法不同呢?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这两种鱼的概念,我们俗称的鲳鱼其实就是指银鲳鱼,也叫白鲳,它是我国的一种主要海产品种。金鲳鱼更多的算是一种商品的名字,因为有两种鱼都叫此名,一是海产卵形鲳鲹,二是淡水白鲳,一种短盖巨脂鲤,属于淡水热带性鱼类。
金鲳鱼已经实现了人工养殖,而银鲳鱼多为野生捕捞,这也是它市场价格更贵的原因之一。但不论是养殖还是野生,金鲳鱼的口感是完全不能与银鲳鱼所媲美的。银鲳鱼除了中间的一片骨头,全身上下几乎没有鱼刺,烹饪出来的成品又鲜又嫩。金鲳鱼比银鲳鱼好,金鲳鱼腥味淡。
银鲳鱼广东地区叫白鲳,是最常见的一种食用鱼,因为肉质松软,骨头少,所以老人小孩特别喜欢吃。银鲳鱼平时生活在海里是比较慵懒的,这就让其肉质不像金鲳鱼那样有点粗。银鲳鱼虽然产量大,但目前还无法实现养殖,所以纯天然的当然比养殖的好吃很多了。
其实都差不多,银鲳的价格要比金鲳贵一些,其原因是银鲳自身就是一个对食材要求很“很高逼格”的鱼类,一般的食材看不到眼里,也不怎么爱吃东西,所以生长周期较长,市面上很难见到大个的一斤以上的银鲳鱼,金鲳鱼产量大,长得快一般市面上都可以达到1斤左右,但是银鲳鱼都是野生海捕的,产量也比较小,生长周期需要两年才能长到半斤的个头,所以物以稀为贵加上野生的鱼类口感本身就胜于饲养的鱼类。
哪的海鲜养殖基地有养殖金鲳鱼呢?
海南的临高海丰养殖基地就是专门养殖金鲳鱼的地方,位于临高的后水湾,后水湾也是临高最大的海产品养殖基地,随着近几年来这里养殖业迅猛发展,鱼排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连成一大片,宛如海中小岛,成为一个独特的水上世界,想吃新鲜的金鲳鱼可以来临高后水湾的海丰养殖基地哟,现抓先做,味美肉鲜。哪的生态养殖基地有养殖金鲳鱼呢?
牛轱弯在哪里啊金鲳鱼是海鱼吗?
是。金鲳鱼是海鱼,在世界海域之中分布都很广,在除了北冰洋之外的其它三个大洋之中都有。由于金鲳鱼是暖水性鱼,喜欢在水温较高的地方生活,所以在热带到温带地区数量较多,在寒带的数量则比较少。生活在我国的金鲳鱼数量很多,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之中都有。在周边的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分布。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用手指去挤压鱼身,若按下部位能马上回弹,说明这鲳鱼新鲜,若缓慢反弹或按处出现凹点,则不新鲜。
2、看外形,鲳鱼的鱼身必须扁平,表面有银白色光泽,且鱼鳞非常完整。
3、看鱼鳃,用手剥开鲳鱼头边上鱼鳃的部位,在光线下看鳃的颜色,鲜红色的,说明这鱼很新鲜,若是暗红或者暗紫色,说明这鱼存放时间过长,不宜购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鲳鱼
金鲳鱼是无鳞鱼,能吃吗?
金鲳鱼不是无鳞鱼,它能吃。金鲳鱼学名卵形鲳鯵,地方名称黄腊鲳,金鲳,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鯵科,鲳鯵属。
头侧扁,尾柄细,体披小圆鳞,粘著牢固,不易剥落。
金鲳鱼可食,它有多种煮法:糖醋金鲳鱼,清蒸金鲳鱼,红烧金鲳鱼,香煎金鲳鱼。
白鲳鱼刺多吗?
比较少。白鲳肉厚刺少,肉质细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体重500克左右的肉味最为鲜甜;体重1500克左右,肉味有如鲻的香味。
淡水白鲳肉的氨基酸含量相当丰富,特别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较高。淡水白鲳的肉质营养成分与团头鲂相似。因此,淡水白鲳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保健价值。
形态特征
体近圆形,侧扁而高;背缘隆起。吻短钝。眶间隔宽。口小,口裂水平;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具细尖刷毛状齿,成带状排列;锄骨与腭骨无齿。鳃孔狭长;鳃耙细短;具拟鳃。体被中大弱栉鳞,头背被细鳞。
腹鳍具腋鳞,背、臀鳍基部具鞘鳞;侧线弧形。背鳍硬棘与软条具深缺刻,前方具一向前平棘,第3-5棘延长成丝状;腹鳍第一棘延长;尾鳍稍呈双凹形。体青褐色,腹部浅白色;体侧具6条黑褐色横带;鳞片缘具黑纹。各鳍浅褐色。
金鲳鱼是深海鱼吗,有鱼鳞吗
金鲳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鲹科、鲳鲹属,学名卵形鲳鲹,俗名黄腊鲳、金鲳。该鱼体侧扁,卵圆形,臀鳍与第二背鳍长度略相等。头侧扁,尾柄细,体披小圆鳞,不易剥落。金鲳鱼为我国南方沿海名贵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其鱼肉为白色、细嫩、鲜美可口,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人工已经育苗成功,养殖技术较为成熟。金鲳鱼耐低温的能力不强,适温范围为16~36℃,最适生长水温22~28℃,水温降至16℃以下时,停止摄食,14℃以下会死亡,在9~10℃的水温下可短时间正常生活;金鲳鱼在咸淡水中都可生活,对盐度适应性广,适应盐度在2‰~23‰,建议盐度一般不低于12‰,而盐度太高则会出现生长缓慢,pH的适应范围为7.6~9.6。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澳洲、日本、美洲的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海岸及我国黄渤海、东海、南海。
人工养殖
海区的选择
选择在有一定挡风屏障或风浪相对较小的水域,或水流畅通、水体交换充分、不受内港淡水和污染源影响、水质清爽、水质环境相对稳定的海区。水深一般要求在10~15m(指落潮后),深水网箱可以设置在水深20m以上的海区,一般要保证在最低潮时,网箱底到海底的距离至少应在2m以上。为保证养殖的成功,养殖海区的水质应满足以下条件:盐度20‰~30‰,水温18~32℃、酸碱度7~9,透明度8~15m、溶解氧5mg/L以上。
网箱的选择
养殖金鲳鱼的网箱一般由聚乙烯材料制成的网线编结而成。网目为2.5~3.0cm,网箱规格可以根据鱼苗的大小及实际情况调整,从3m×3m×4m~4m×4m×4m不等。在深海区,则可以使用直径达20m以上由高强度聚乙烯(PE)制成的深水网箱进行养殖。根据网箱大小以及潮流和风浪的不同情况,可以单个网箱单点固定,或多个网箱组成网排,多个网箱组成的网排应保持适宜的间距,一般要求在3m以上,以保障水流的畅通。
放养规格及密度
放苗时间在每年的4~5月份,放养规格为2~3cm,当水温回升并稳定在18℃以上时,即为鱼种的适宜投放时间。金鲳鱼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海区水质环境条件、养殖技术和日常管理水平、饵料来源情况及产量和规格要求指标等情况来灵活掌握。一般来说,如果要早日收获,体长10cm左右的鱼苗,如果不急于收获,可适当加大养殖密度,鱼苗放养前要进行消毒,杀灭病原菌及寄生虫;放养后要加强鱼苗早期的营养,增强抗应激能力。
投饵
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饵料,一是鲜杂鱼,二是人工配合饲料。因金鲳鱼嘴巴较小,鲜杂鱼一定要鲜并搅碎,防止鱼骨卡住喉咙而被饿死。在6~8月份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以上,每天投喂两次,在其它时间可以根据情况适当降低投饵量。为加快生长速度,可加大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40%左右,投喂次数增加到3~4次甚至5次,饲料要求选用金鲳鱼专用优质配合饲料。
日常管理
网箱养殖的日常管理要做到“五勤一细”,即勤观察、勤检查、勤检测、勤洗箱和勤防病,耐心细致投饵,以及防患大风、污染、人为等意外事故发生。要经常对养殖基地进行巡视,注意观察鱼群活动情况及水色、水质等情况。一般每天早、中、晚都应该测量水温、气温,每周应该测1次pH值,测2次透明度。每隔15~20天左右抽样测量体长和体重,以掌握其生长速度、规律等情况,便于确定饵料的投喂量,同时检查金鲳鱼体是否有病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