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广西合浦叉尾?t鱼苗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广西人的性格怎样(广西人的性格与脾气)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广西人的性格怎样

善良、大方、包容、耿直。此外,广西人胆小、目光短视。

广西人的性格特征,普遍认为是比较“老实”。广西曾是个落后的多民族地区,历史以来跟外界联系不够密切,许多民族同胞根本就是一辈子老死在山旮旯里,没有出过一次远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年轻一辈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大多诚实憨厚。经商意识淡薄,以图糊口度日。

扩展资料:

广西人的性格怎样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广西是全国瑶族,壮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

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第一个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我国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区,有7万多人;广西是中国京族的居住地,境内其他44个少数民族均有居住。

从年龄结构看,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3063.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1.77%;60周岁及以上人口737.5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4.87%,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496.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0%。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253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425.7万人,减少26.3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1.09%,比上年末提高0.87个百分点。

斑点叉尾回鱼苗是死的重还是活的重

(一)苗种培育:斑点叉尾回的苗种培育与四大家鱼苗种培育管理基本相同,放养前要彻底清塘、培肥水质。由于该鱼喜欢集群摄食,不宜稀养速成。

1、鱼苗培育:为了提高成活率,斑点叉尾回鱼苗下塘前最好在水泥池、网箱等暂养3—5天,这段时间可喂轮虫、鱼粉或蛋黄等。鱼苗下塘每亩放8—10万尾,经15天左右可达3.5厘米左右,成活率一般可达80%。此时应分疏进行育种培育。亦可在流水水泥池或鱼池中用网箱培育,经10—15天长至2厘米以上,再转入池塘培育鱼种。水泥池深1.2米,容积1立方米,流量25升/分,可放养幼苗2万尾左右,投喂配合粉状饲料(含粗蛋白35%—40%)及部分天然饵料。投喂时将粉状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入池中。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0%左右。若水泥池每平方米放800—1000尾刚孵出的仔鱼,经20—25天培育即可达3—4厘米规格。若要继续培育成大规格鱼种时,此时要分疏,每平方米放200—250尾为宜。

2、鱼种培育:每亩放3厘米左右的斑点叉尾回鱼种3万尾左右,投喂配合饲料(粗蛋白30%—32%),投饲量5%—8%。待鱼种长至10厘米规格时再分池,此时每亩放养量5000—8000尾。一般饲养100天体重可达50克以上,然后进入商品鱼饲养阶段。鱼种培育池可搭配少量鲢、鳙鱼种以控制水质。

3、并池越冬;斑点叉尾回能自然越冬,可并池,也可转入网箱越冬。池塘冬养每亩放50克左右鱼种1—1.5万尾。冬养期间根据天气情况和水温高低掌握是否投饵。水温10℃以下不可投饵,10℃以上可少量投饵。管理同家鱼种越冬。

(二)成鱼养殖:斑点叉尾回适应性强,即可单养,又可混养,还可以进行网箱、工厂化集约养殖和家庭式小水体养殖等。

1、池塘单养:单养可利用一般池塘,全年均可放种,但以春季放种养殖效果最好。鱼池经清整消毒后,每亩放养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鱼种800—1000尾,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年底平均体重可达1公斤左右,每亩产750—1000公斤。鱼种放养要求规格尽可能一致,同时每亩搭配同规格或稍小的鲢50尾,鳙30尾,有利于控制水质。

采取捕大留小或轮捕轮放方式后,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当部分个体达500—750克时可轮捕上市。

饲料最好用配合饲料,含粗蛋白25%—28%,也可直接投喂花生麸、豆饼等,每天投喂两次,分别于早晨和傍晚进行。日饵量在放养初期为鱼体重的3%—4%,个体达500克可降为2%—3%。具体投喂量应根据水温、天气、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自定投饵。另外,还应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防止缺氧浮头。平时应经常注水,排灌不便的池塘应配增氧机。

2、池塘混养:斑点叉尾回可同我国饲养的鱼类,如鲢、鳙草、鲂等鱼混养。但由于其性温和,食性与鲤、鲫鱼,基本相似,抢食不如鲤、鲫鱼,故不宜与之混养。混养每亩放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400—500尾,同样规格的鲢、鳙、草、鲂等鱼450尾左右。加强投饵和水质管理,可获较高产量和较好经济效益。

3、高产成鱼塘套养:在不减少其他鱼类放养的情况下每亩套入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50—100尾。适当增加投饲量,并搞好水质管理,防止缺氧浮头。一般每亩可增产50—100公斤。套养斑点叉尾回的池塘应考虑调整鲤、鲫鱼的搭配比例,以少为佳。

水质过肥,排灌不便,养殖四大家鱼经常浮头的池塘,如无增氧设备,不宜养殖斑点叉尾回。

4、网箱养殖:斑点叉尾回虽为底层鱼类,网箱中饲养的鱼经过驯化,可大部分上浮抢食。采用常规网箱养殖,投喂配合饲料,可取得高产高效。

(三)病害防治

斑点叉尾回对5种药物敏感性的大小顺序为孔雀石绿﹥敌百虫﹥硫酸铜﹥福尔马林﹥食盐。孔雀石绿和敌百虫不宜为斑点叉尾回的全池遍洒治疗药物。此外高锰酸钾亦不宜作为斑点叉尾的浸洗药物。

斑点叉尾回虽抵抗力强,疾病少,但管理不善也会导致水霉病、小瓜虫病、孢子虫病、烂鳃病等发生。尤其早春鱼体受伤易发水霉病,因此操作应小心,避免鱼体受伤,并注意预防。各病治疗方法如下:

1、水霉病:

(1)10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鱼种20—30分钟;或2.5—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鱼种30—60分钟。

(2)3%—4%的食盐浸洗5分钟;或0.5—0.6的食盐浸洗1小时以上。

(3)浓度各为0.04%的食盐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在密网箱内浸洗2—4天。

(4)每亩用菖蒲2.5—5公斤,拌食盐0.5—1公斤,如人尿2—5公斤,捣碎拌和后全池泼洒。

2、小瓜虫病:

(1)0.2—0.4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鱼2小时;或20—2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0—20分钟,隔天再洗1次。

(2)0.03ppm硝酸亚汞溶液浸洗2小时,治疗甚佳。但此法不宜全池泼洒。

3、孢子虫病:尚无有效疗法,要注意预防,每亩用150公斤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

4、烂鳃病:

(1)用0.03ppm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效果较好。

(2)每100公斤鱼用呋喃唑酮35克制成药饵投喂,6天为一个疗程。

5、三代虫病:

(1)25ppm福尔马林药浴;

(2)0.5—0.7ppm硫酸铜药浴。

6、车轮虫病:

(1)0.8ppm硫酸铜、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15分钟后注入新水。

(2)福尔马林25ppm药浴30分钟。

7、肠炎病:每50公斤用呋喃西林粉剂2克拌饲料投喂,连续3天即可治愈。

8、蛭病:除彻底消塘消灭水蛭外,水蛭多的池塘可用一只腐烂的猫尸体放于进水口,气味随水入池,可驱赶和**水蛭。

(四)**运输
斑点叉尾回的运输极为方便,10厘米的鱼种在100—500尾/袋的密度下,长达15小时死亡。1989年新疆水产研究所等单位采用一层湿纱布(实际3—4层)一层鱼(后备亲鱼和亲鱼)装在塑料桶内运输,时间长达8个多小时,成活率100%。

南宁鱼苗批发市场在哪?

亭子市场那里有很多卖鱼苗的,不过要小心了,他们都很*诈的,鱼苗数量往往会少很多,特别是一个叫李细的老板,不是一般的黑啊!

斑点叉尾回鱼苗是死的重还是活的重

(一)苗种培育:斑点叉尾回的苗种培育与四大家鱼苗种培育管理基本相同,放养前要彻底清塘、培肥水质。由于该鱼喜欢集群摄食,不宜稀养速成。

1、鱼苗培育:为了提高成活率,斑点叉尾回鱼苗下塘前最好在水泥池、网箱等暂养3—5天,这段时间可喂轮虫、鱼粉或蛋黄等。鱼苗下塘每亩放8—10万尾,经15天左右可达3.5厘米左右,成活率一般可达80%。此时应分疏进行育种培育。亦可在流水水泥池或鱼池中用网箱培育,经10—15天长至2厘米以上,再转入池塘培育鱼种。水泥池深1.2米,容积1立方米,流量25升/分,可放养幼苗2万尾左右,投喂配合粉状饲料(含粗蛋白35%—40%)及部分天然饵料。投喂时将粉状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入池中。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0%左右。若水泥池每平方米放800—1000尾刚孵出的仔鱼,经20—25天培育即可达3—4厘米规格。若要继续培育成大规格鱼种时,此时要分疏,每平方米放200—250尾为宜。

2、鱼种培育:每亩放3厘米左右的斑点叉尾回鱼种3万尾左右,投喂配合饲料(粗蛋白30%—32%),投饲量5%—8%。待鱼种长至10厘米规格时再分池,此时每亩放养量5000—8000尾。一般饲养100天体重可达50克以上,然后进入商品鱼饲养阶段。鱼种培育池可搭配少量鲢、鳙鱼种以控制水质。

3、并池越冬;斑点叉尾回能自然越冬,可并池,也可转入网箱越冬。池塘冬养每亩放50克左右鱼种1—1.5万尾。冬养期间根据天气情况和水温高低掌握是否投饵。水温10℃以下不可投饵,10℃以上可少量投饵。管理同家鱼种越冬。

(二)成鱼养殖:斑点叉尾回适应性强,即可单养,又可混养,还可以进行网箱、工厂化集约养殖和家庭式小水体养殖等。

1、池塘单养:单养可利用一般池塘,全年均可放种,但以春季放种养殖效果最好。鱼池经清整消毒后,每亩放养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鱼种800—1000尾,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年底平均体重可达1公斤左右,每亩产750—1000公斤。鱼种放养要求规格尽可能一致,同时每亩搭配同规格或稍小的鲢50尾,鳙30尾,有利于控制水质。

采取捕大留小或轮捕轮放方式后,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当部分个体达500—750克时可轮捕上市。

饲料最好用配合饲料,含粗蛋白25%—28%,也可直接投喂花生麸、豆饼等,每天投喂两次,分别于早晨和傍晚进行。日饵量在放养初期为鱼体重的3%—4%,个体达500克可降为2%—3%。具体投喂量应根据水温、天气、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自定投饵。另外,还应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防止缺氧浮头。平时应经常注水,排灌不便的池塘应配增氧机。

2、池塘混养:斑点叉尾回可同我国饲养的鱼类,如鲢、鳙草、鲂等鱼混养。但由于其性温和,食性与鲤、鲫鱼,基本相似,抢食不如鲤、鲫鱼,故不宜与之混养。混养每亩放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400—500尾,同样规格的鲢、鳙、草、鲂等鱼450尾左右。加强投饵和水质管理,可获较高产量和较好经济效益。

3、高产成鱼塘套养:在不减少其他鱼类放养的情况下每亩套入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50—100尾。适当增加投饲量,并搞好水质管理,防止缺氧浮头。一般每亩可增产50—100公斤。套养斑点叉尾回的池塘应考虑调整鲤、鲫鱼的搭配比例,以少为佳。

水质过肥,排灌不便,养殖四大家鱼经常浮头的池塘,如无增氧设备,不宜养殖斑点叉尾回。

4、网箱养殖:斑点叉尾回虽为底层鱼类,网箱中饲养的鱼经过驯化,可大部分上浮抢食。采用常规网箱养殖,投喂配合饲料,可取得高产高效。

(三)病害防治

斑点叉尾回对5种药物敏感性的大小顺序为孔雀石绿﹥敌百虫﹥硫酸铜﹥福尔马林﹥食盐。孔雀石绿和敌百虫不宜为斑点叉尾回的全池遍洒治疗药物。此外高锰酸钾亦不宜作为斑点叉尾的浸洗药物。

斑点叉尾回虽抵抗力强,疾病少,但管理不善也会导致水霉病、小瓜虫病、孢子虫病、烂鳃病等发生。尤其早春鱼体受伤易发水霉病,因此操作应小心,避免鱼体受伤,并注意预防。各病治疗方法如下:

1、水霉病:

(1)10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鱼种20—30分钟;或2.5—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鱼种30—60分钟。

(2)3%—4%的食盐浸洗5分钟;或0.5—0.6的食盐浸洗1小时以上。

(3)浓度各为0.04%的食盐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在密网箱内浸洗2—4天。

(4)每亩用菖蒲2.5—5公斤,拌食盐0.5—1公斤,如人尿2—5公斤,捣碎拌和后全池泼洒。

2、小瓜虫病:

(1)0.2—0.4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鱼2小时;或20—2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0—20分钟,隔天再洗1次。

(2)0.03ppm硝酸亚汞溶液浸洗2小时,治疗甚佳。但此法不宜全池泼洒。

3、孢子虫病:尚无有效疗法,要注意预防,每亩用150公斤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

4、烂鳃病:

(1)用0.03ppm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效果较好。

(2)每100公斤鱼用呋喃唑酮35克制成药饵投喂,6天为一个疗程。

5、三代虫病:

(1)25ppm福尔马林药浴;

(2)0.5—0.7ppm硫酸铜药浴。

6、车轮虫病:

(1)0.8ppm硫酸铜、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15分钟后注入新水。

(2)福尔马林25ppm药浴30分钟。

7、肠炎病:每50公斤用呋喃西林粉剂2克拌饲料投喂,连续3天即可治愈。

8、蛭病:除彻底消塘消灭水蛭外,水蛭多的池塘可用一只腐烂的猫尸体放于进水口,气味随水入池,可驱赶和**水蛭。

(四)**运输
斑点叉尾回的运输极为方便,10厘米的鱼种在100—500尾/袋的密度下,长达15小时死亡。1989年新疆水产研究所等单位采用一层湿纱布(实际3—4层)一层鱼(后备亲鱼和亲鱼)装在塑料桶内运输,时间长达8个多小时,成活率100%。

美国斑点叉尾鮰价格

简介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称沟鲶(ChannelCatfish),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鱼类。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

沿岸部份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产地是水质无污染、沙质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进入咸淡水水域生活。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时引进的一种鮰科鱼类,经过几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适合中国大部份地区养殖。


斑点叉尾鮰
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颌须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峡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公斤的个体斑点消失。具有脂鳍一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温度适应范围
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试验结果表明,适温范围为0-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6.5℃,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8.9,适应盐度为0.2-8.5‰。

年龄和生长
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为1000克以上。在美国有报道最大成熟个体鱼体全长为1270mm。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8-19.5cm,第二年可达26-32cm,第三年可达35-45cm,第四年可达45-57cm,第五年可达57-63cm。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在池塘养殖中常见体长超过53cm,体重超过1.5千克的个体。

生活习性

生殖习性
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于**突出物之下,或者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的洞*里。斑点叉尾鮰的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鱼交尾后赶走雌鱼,并守护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通常斑点叉尾鮰产卵温度范围为21-29℃,最适温度为26℃,水温超过30℃不利于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鱼苗成活。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繁殖季节为6-7月。体重(或年龄)较大的比体重(或年龄)较小的其产卵季节要早些。产卵时,每尾鱼通常以尾鳍包裹对方头部,雄鱼剧烈颤动鱼体并排出**,与此同时,雌鱼开始产卵。卵受精后发粘,相互粘结而附于水池底部。据Clemens和Sneed(1957)报道,雄鱼护卵时位于卵块上方,不断摆动腹鳍,以达到对受精卵增氧的作用。
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有砂砾、石块的底层,喜欢在*暗的光线条件下集群摄食,有昼伏夜出的摄食习惯。水温4~5 ℃ 开始摄食,39 ℃ 时停食,生长温度为5 ~ 36 .5 ℃ ,最适生长温度为18 ~30 ℃ 。溶氧3 毫克/升以上较好,低子0 . 8 毫克/升时出现浮头,0 . 34 毫克/升时窒息死亡。正常生长的pH 值为6 . 5 ~8 . 9 。池养条件下第1 年长至13 ~35 厘米,第2 年35 ~45 厘米,第3 年达45 ~57 厘米。

食性
根据对2.3-28.1厘米327尾斑点叉尾鮰的观察和食性分析,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鱿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的有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
斑点叉尾鮰从鱼苗至成鱼在以人工饲养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主要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摄食商品饲料的强度鱼苗期要低于鱼种及成鱼,这可能与幼鱼阶段摄食**发育程度,池塘中对幼鱼适合的天然饵料数量有关。如2.3-4.5厘米的幼鱼在投喂商品饲料饲养为主的情况下,其食物组成为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部份商品饲料为主,10厘米至成鱼阶段则以投喂人工饲料及部分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枝角类、无节幼体、轮虫等为主;在以培育天然饵料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对天然饵料的摄食种类要求也有差异,前者主要摄食较小的生物个体,随着摄食**的日趋完善,鱼体的增大,摄食量的增加,逐渐以个体较大的生物为主。在2.3-4.5cm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等为主。在10cm以后对天然饵料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摄食个体较大的生物,如底栖生物、水生昆虫、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为主。
在冬季低温期天然饵料不充足条件下能摄食个体较小的虾。胆囊管道上有较多的胰岛细胞,能分泌消化液促进消化功能。肠长与体长之比随着鱼体增长而增长,肠弯曲也随之增加。鳃耙数目的变幅,外侧平均值17-20,内侧平均值为18-21。鳃耙数目变化不大,鳃耙间距变化较大,随着鱼体的增大鳃耙间距愈来愈大。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较贪食,具有较大的胃,胃壁较厚。

养殖管理
一、网箱设置选择水质清瘦、透明度100厘米左右的水域。网箱规格为3.0米X4. 0米X2.5米,有效深度为2米,双层敞口式结构,外层为有结网片缝制而成,网目2厘米,内层为7目的胶丝网片缝制而成,网箱内四个角各挂5千克的沙袋,网箱顶部覆盖遮阳布,留有投饲口,网箱内设有浮性饲料的投饲框。
二、鱼苗放养
网箱设置好后,于投放鱼苗前7天将网衣浸泡好。每只网箱放养21900尾,鱼种入箱前用3%食盐水浸泡5分钟,浸泡时用气泵充气,鱼种购买前已经驯食浮性膨化饲料。
三、饲养管理
(一)饲料投喂鱼种投放当天傍晚开始投喂,投喂全价颗粒料。驯食期用木棍敲打发出声响,使鱼种形成摄食条件反射。根据鱼种的生长调整饲料粒径,投饲量从最初两周10%一12%过渡到6%-8%,投喂次数从最初4次/日过渡到2次/日。
(二)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视网箱,清理残饲、死鱼,发现鼠迹或摄食突然减少时,要及时提箱检查,以防逃鱼,若发现病情及时防治,若网眼堵塞则及时洗刷,保证网箱内的水体交换,并做好水温、投饲量等记录。
四、鱼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若发现病情要立即诊断,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渔药使用应坚持“正确诊断,对症下药”的原则,不能滥用药,不能随意加大用药剂量,也不能延长用药时间。

水质管理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阶段的池水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3毫克/升以下将会大大影响生长,同时也会影响到食欲和降低鱼的免疫抵抗力,所以在鱼池中应备有增氧设施,并做到适时开机增氧。
高温季节应做到经常充注新水,一般1~2周充水一次,保持良好的水质。水质过肥,发现异味,水质败坏应及时换水,可先排后进或边排边进,换水量一次最大也只能20厘米左右,可多次逐步调好水质,切忌大排大灌造成水质急剧变化而引起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引发病害发生。
在饲养过程中应掌握好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过量投喂不但浪费饲料,而且会影响水质。
池中发生青苔等有害藻类和其他敌害均要及时清除、杀灭,保持池水清洁,池边无杂草、杂物。出现水草的池塘可亩放10~15尾20厘米规格的草鱼,以控制水草的生长。
斑点叉尾鮰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病害,如果亲鱼不是带病害、鱼苗体质健壮、水质等环境条件好,饲料营养全面,投喂科学,生产操作谨慎,细致轻快,避免损伤鱼体,一般是不会生病的。
当鱼出现摄食量下降、吃食能力差、行动迟钝、体表出现红点、疱疹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进行诊断,对症治疗。
水源要求
虽然任何水源经过处理都可以用于斑点叉尾鮰育苗,但某些水源的处理成本较高,不适用,所以需选择好的水源。常用的水源有**水和地表水。
一般来讲,**水是斑点叉尾鮰繁殖孵化的最好水源,因为**水通常没有悬浮物、未受污染,也不存在病原菌,水温和水化学成分相对较稳定。当然,**水也存在溶氧低、可能含有高浓度的二**碳和硫化氢、水温低等缺点,但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曝气、增氧、加热、沉淀、过滤等手段使**水符合繁育用水要求。
地表水包括溪流、江河、池塘、湖泊和水库。无污染的地表水作为水源要优于**水,但目前不受污染的水源很难找到,特别是使用地表水容易带入病原菌。
水温要求
鱼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的适宜温度为26~28℃,如果水温过低鱼卵孵化期就会延长,而且低温时真菌会大量繁殖,影响卵的正常发育;如果水温太高,鱼苗畸形率就会上升,而且水温超过28℃,斑点叉尾鮰鱼卵和鱼苗极易患上细菌病和**病。因此,选用孵化水温最好控制在27℃左右。
溶氧要求
孵化用水溶氧量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除了水源进入孵化池之前要充分曝气外,孵化池中还应架设充气设施,不断充气,并且使孵化池水保持循环状态。

人工饲养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称鲶、河鲶、美洲鲶。这种鱼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饲养、易起捕以及肉质鲜美等特点,是世界闻名的养殖品种和游钓对象。该鱼为大型温水性淡水鱼类,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摄食对象是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和大型藻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各种配合饲料都能摄取,尤其喜食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由于其生长速度极快,所以在不同养殖时期,饲养管理必须相应跟上,才能确保养殖效益的提高。

亲鱼培育期
在亲鱼培育时期,要选择体质健壮、生长性能良好的4龄~5龄鱼作为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配组。亲鱼池面积3亩~5亩,每亩放养60尾~80尾亲鱼,约150公斤~200公斤,同时搭养少量鲢、鳙鱼种,以便改善池塘水质。亲鱼在越冬前,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让亲鱼积累一定的营养,这既是亲鱼怀卵的物质基础,又能使亲鱼顺利越冬。冬天只要水温在10℃以上,亲鱼尚能少量摄食,因此需适量投喂一些饲料。产前培育最为重要,即在开春后加强投喂,精心管理。首先将池水换去一部分,加注新水,水温上升后,亲鱼摄食日渐旺盛,因此要逐步加大投喂量,并适当增加一些动物性饲料,如畜禽内脏、小鱼虾等。为了提高亲鱼池中水温,可将水位适当降低,同时注意加强冲水。

鱼苗培育期
鱼苗出膜后2天~3天便可进行暂养。暂养池以面积1平方米~2平方米的水泥池为好,每平方米可暂养鱼苗1万~1.5万尾。池内需有微流水,2天~3天后要投喂些适口饲料,以轮虫最好,不足时也可投喂人工粉状配合饲料。鱼苗经5天~6天暂养后便可转入专池培育夏花鱼种。夏花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面积较小的土池培育,水深0.7米~1米,用常规方法进行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施基肥培育浮游动物。鱼苗下池前用8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洗浴10分钟~20分钟,进行消毒。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可放苗8000尾,土池每亩放苗5万~8万尾。鱼苗下池后2天~3天,由于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一般不需投饵,以后投喂人工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要求蛋白质含量为35%~40%。日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为宜。整个鱼苗饲养期间,要经常注入新水,进水都要过滤,水中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大约培育20天左右,鱼苗可长成体长4厘米左右的夏花鱼种。

鱼种饲养期
这个阶段是将夏花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将其培育为大规格和体质健壮的鱼种。鱼种池以3亩~5亩为宜,水深1.3米~1.5米。放养方式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亩放夏花6000尾~8000尾,白鲢夏花1000尾左右;混养亩放夏花1000尾~2000尾,白鲢夏花2000尾左右,鳙鱼夏花500尾,草鱼夏花1000尾~1200尾。通常以混养方式为好,因为鲢鳙鱼主食浮游生物,与鮰 鱼种混养既可避免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影响水质,又可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增加鱼种总产量。饵料以人工饲料为主,兼施少量有机肥。饲料应加工成细颗粒状,含粗蛋白量在35%左右,日投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3%~5%,上、下午各投喂1次。饲养期间要注意适量注水或换水,以改善水质,保持池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

成鱼饲养期
斑点叉尾鮰 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时间较短,对养殖条件要求也不很严格。主要还是池塘养殖,面积3亩~6亩,水深1.5米~2米为宜。既可单养,也可混养,一般混养效果较好。适宜于与斑点叉尾鮰 混养的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鳊鱼和罗非鱼。在养殖中,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对鮰 鱼的生长很重要,国内外都有深入的研究,并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饲料配方。中国加工饲料的原料,主要有鱼粉、大豆粉、小麦粉和玉米粉等,粗蛋白含量在25%~35%之间。饲料最好加工成沉性和浮性两种颗粒,当水温在15℃以上时,投喂浮性饲料;水温低于15℃时,投喂沉性饲料。每天投喂两次,即上、下午各1次,投饵范围应尽量扩大些。每天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率。斑点叉尾鮰 对低氧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止浮头和泛池,要经常更换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鱼池中水的溶氧应经常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斑点叉尾鮰也可以用网箱养殖,常采用二级放养。第一级从10厘米长养到尾重150克,第二级从150克养到750克~1500克,也可以直接从50克的鱼种养至成鱼。8厘米~10厘米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350尾/平方米~400尾/平方米,150克重鱼种养殖密度为150尾/平方米~250尾/平方米。斑点叉尾鮰 性情温驯,有集群习性,易于捕捞,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轮捕轮放。
另外,斑点叉尾鮰 疾病较多,尤以**性疾病危害较大,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除注意常规消毒外,还要坚持不投喂变质饲料,并定期进行药物预防。肠道败血症是其常见病,各种规格鱼均易感染,可采取每100公斤饲料中加0.18公斤土霉素投喂治疗。此外,口丝虫病和小瓜虫病是由口丝虫和小瓜虫寄生鱼体皮肤及鳃组织引起的,防止这些寄生虫应在放种时用8克/平方米硫酸铜浸洗鱼体15分钟~20分钟。

鱼病防治编辑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嘉鱼蜀湖努力打造叉尾鮰第一品牌!

**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 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使用2PPM的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每公斤鱼每天用土霉素50mg或每公斤鱼每天用大蒜头0.5公斤、食盐0.1公斤拌进饲料连续投喂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参照出血性**病。
3、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

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用2%食盐水、2%小苏打洗浴10-15分钟或3%食盐水洗浴15-20分钟。

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防治:15~25PPM福尔马林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
防治:15PPM福尔马林合剂或用生姜和辣椒熬成的汤汁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一次,1-3个疗程。

种群分布
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岩岸部分地区。

营养价值
含肉率为75.71%;肉中粗蛋白占19.42%,脂肪占1.01%,水分占77.58%,灰分占1.12%,碳水化合物占0.87%;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占肌肉总量的18.72%,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2.26%。矿物质含量中Fe、Zn的含量较高,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Pb、As等的含量很低。

斑点叉尾鮰的性成熟期是多久,大概体重为多少?谢谢

如以下有用,求赞一个。

年龄和生长
  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为1000克以上。在美国有报道最大成熟个体鱼体全长为1270mm。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8-19.5cm,第二年可达26-32cm,第三年可达35-45cm,第四年可达45-57cm,第五年可达57-63cm。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在池塘养殖中常见体长超过53cm,体重超过1.5千克的个体。
生殖习性
  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于**突出物之下,或者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的洞*里。斑点叉尾鮰的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鱼交尾后赶走雌鱼,并守护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通常斑点叉尾鮰产卵温度范围为21-29℃,最适温度为26℃,水温超过30℃不利于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鱼苗成活。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繁殖季节为6-7月。体重(或年龄)较大的比体重(或年龄)较小的其产卵季节要早些。产卵时,每尾鱼通常以尾鳍包裹对方头部,雄鱼剧烈颤动鱼体并排出**,与此同时,雌鱼开始产卵。卵受精后发粘,相互粘结而附于水池底部。据Clemens和Sneed(1957)报道,雄鱼护卵时位于卵块上方,不断摆动腹鳍,以达到对受精卵增氧的作用。

怎样系统的学习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上的,如果你只是想做简单了解,可以选择市面上的一些中医养生书籍,食疗、生活作息等方面都有简易版的,适合普通人群了解中医。如果想深入研究的话得学好多课程···首先你得先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再学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基础打好后你就可以选择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进行研读,中医养生精华都在里边了。

美国斑点叉尾鮰价格

简介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称沟鲶(ChannelCatfish),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鱼类。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

沿岸部份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产地是水质无污染、沙质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进入咸淡水水域生活。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时引进的一种鮰科鱼类,经过几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适合中国大部份地区养殖。


斑点叉尾鮰
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颌须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峡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公斤的个体斑点消失。具有脂鳍一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温度适应范围
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试验结果表明,适温范围为0-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6.5℃,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8.9,适应盐度为0.2-8.5‰。

年龄和生长
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为1000克以上。在美国有报道最大成熟个体鱼体全长为1270mm。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8-19.5cm,第二年可达26-32cm,第三年可达35-45cm,第四年可达45-57cm,第五年可达57-63cm。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在池塘养殖中常见体长超过53cm,体重超过1.5千克的个体。

生活习性

生殖习性
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于**突出物之下,或者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的洞*里。斑点叉尾鮰的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鱼交尾后赶走雌鱼,并守护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通常斑点叉尾鮰产卵温度范围为21-29℃,最适温度为26℃,水温超过30℃不利于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鱼苗成活。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繁殖季节为6-7月。体重(或年龄)较大的比体重(或年龄)较小的其产卵季节要早些。产卵时,每尾鱼通常以尾鳍包裹对方头部,雄鱼剧烈颤动鱼体并排出**,与此同时,雌鱼开始产卵。卵受精后发粘,相互粘结而附于水池底部。据Clemens和Sneed(1957)报道,雄鱼护卵时位于卵块上方,不断摆动腹鳍,以达到对受精卵增氧的作用。
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有砂砾、石块的底层,喜欢在*暗的光线条件下集群摄食,有昼伏夜出的摄食习惯。水温4~5 ℃ 开始摄食,39 ℃ 时停食,生长温度为5 ~ 36 .5 ℃ ,最适生长温度为18 ~30 ℃ 。溶氧3 毫克/升以上较好,低子0 . 8 毫克/升时出现浮头,0 . 34 毫克/升时窒息死亡。正常生长的pH 值为6 . 5 ~8 . 9 。池养条件下第1 年长至13 ~35 厘米,第2 年35 ~45 厘米,第3 年达45 ~57 厘米。

食性
根据对2.3-28.1厘米327尾斑点叉尾鮰的观察和食性分析,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鱿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的有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
斑点叉尾鮰从鱼苗至成鱼在以人工饲养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主要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摄食商品饲料的强度鱼苗期要低于鱼种及成鱼,这可能与幼鱼阶段摄食**发育程度,池塘中对幼鱼适合的天然饵料数量有关。如2.3-4.5厘米的幼鱼在投喂商品饲料饲养为主的情况下,其食物组成为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部份商品饲料为主,10厘米至成鱼阶段则以投喂人工饲料及部分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枝角类、无节幼体、轮虫等为主;在以培育天然饵料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对天然饵料的摄食种类要求也有差异,前者主要摄食较小的生物个体,随着摄食**的日趋完善,鱼体的增大,摄食量的增加,逐渐以个体较大的生物为主。在2.3-4.5cm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等为主。在10cm以后对天然饵料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摄食个体较大的生物,如底栖生物、水生昆虫、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为主。
在冬季低温期天然饵料不充足条件下能摄食个体较小的虾。胆囊管道上有较多的胰岛细胞,能分泌消化液促进消化功能。肠长与体长之比随着鱼体增长而增长,肠弯曲也随之增加。鳃耙数目的变幅,外侧平均值17-20,内侧平均值为18-21。鳃耙数目变化不大,鳃耙间距变化较大,随着鱼体的增大鳃耙间距愈来愈大。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较贪食,具有较大的胃,胃壁较厚。

养殖管理
一、网箱设置选择水质清瘦、透明度100厘米左右的水域。网箱规格为3.0米X4. 0米X2.5米,有效深度为2米,双层敞口式结构,外层为有结网片缝制而成,网目2厘米,内层为7目的胶丝网片缝制而成,网箱内四个角各挂5千克的沙袋,网箱顶部覆盖遮阳布,留有投饲口,网箱内设有浮性饲料的投饲框。
二、鱼苗放养
网箱设置好后,于投放鱼苗前7天将网衣浸泡好。每只网箱放养21900尾,鱼种入箱前用3%食盐水浸泡5分钟,浸泡时用气泵充气,鱼种购买前已经驯食浮性膨化饲料。
三、饲养管理
(一)饲料投喂鱼种投放当天傍晚开始投喂,投喂全价颗粒料。驯食期用木棍敲打发出声响,使鱼种形成摄食条件反射。根据鱼种的生长调整饲料粒径,投饲量从最初两周10%一12%过渡到6%-8%,投喂次数从最初4次/日过渡到2次/日。
(二)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视网箱,清理残饲、死鱼,发现鼠迹或摄食突然减少时,要及时提箱检查,以防逃鱼,若发现病情及时防治,若网眼堵塞则及时洗刷,保证网箱内的水体交换,并做好水温、投饲量等记录。
四、鱼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若发现病情要立即诊断,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渔药使用应坚持“正确诊断,对症下药”的原则,不能滥用药,不能随意加大用药剂量,也不能延长用药时间。

水质管理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阶段的池水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3毫克/升以下将会大大影响生长,同时也会影响到食欲和降低鱼的免疫抵抗力,所以在鱼池中应备有增氧设施,并做到适时开机增氧。
高温季节应做到经常充注新水,一般1~2周充水一次,保持良好的水质。水质过肥,发现异味,水质败坏应及时换水,可先排后进或边排边进,换水量一次最大也只能20厘米左右,可多次逐步调好水质,切忌大排大灌造成水质急剧变化而引起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引发病害发生。
在饲养过程中应掌握好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过量投喂不但浪费饲料,而且会影响水质。
池中发生青苔等有害藻类和其他敌害均要及时清除、杀灭,保持池水清洁,池边无杂草、杂物。出现水草的池塘可亩放10~15尾20厘米规格的草鱼,以控制水草的生长。
斑点叉尾鮰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病害,如果亲鱼不是带病害、鱼苗体质健壮、水质等环境条件好,饲料营养全面,投喂科学,生产操作谨慎,细致轻快,避免损伤鱼体,一般是不会生病的。
当鱼出现摄食量下降、吃食能力差、行动迟钝、体表出现红点、疱疹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进行诊断,对症治疗。
水源要求
虽然任何水源经过处理都可以用于斑点叉尾鮰育苗,但某些水源的处理成本较高,不适用,所以需选择好的水源。常用的水源有**水和地表水。
一般来讲,**水是斑点叉尾鮰繁殖孵化的最好水源,因为**水通常没有悬浮物、未受污染,也不存在病原菌,水温和水化学成分相对较稳定。当然,**水也存在溶氧低、可能含有高浓度的二**碳和硫化氢、水温低等缺点,但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曝气、增氧、加热、沉淀、过滤等手段使**水符合繁育用水要求。
地表水包括溪流、江河、池塘、湖泊和水库。无污染的地表水作为水源要优于**水,但目前不受污染的水源很难找到,特别是使用地表水容易带入病原菌。
水温要求
鱼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的适宜温度为26~28℃,如果水温过低鱼卵孵化期就会延长,而且低温时真菌会大量繁殖,影响卵的正常发育;如果水温太高,鱼苗畸形率就会上升,而且水温超过28℃,斑点叉尾鮰鱼卵和鱼苗极易患上细菌病和**病。因此,选用孵化水温最好控制在27℃左右。
溶氧要求
孵化用水溶氧量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除了水源进入孵化池之前要充分曝气外,孵化池中还应架设充气设施,不断充气,并且使孵化池水保持循环状态。

人工饲养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称鲶、河鲶、美洲鲶。这种鱼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饲养、易起捕以及肉质鲜美等特点,是世界闻名的养殖品种和游钓对象。该鱼为大型温水性淡水鱼类,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摄食对象是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和大型藻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各种配合饲料都能摄取,尤其喜食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由于其生长速度极快,所以在不同养殖时期,饲养管理必须相应跟上,才能确保养殖效益的提高。

亲鱼培育期
在亲鱼培育时期,要选择体质健壮、生长性能良好的4龄~5龄鱼作为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配组。亲鱼池面积3亩~5亩,每亩放养60尾~80尾亲鱼,约150公斤~200公斤,同时搭养少量鲢、鳙鱼种,以便改善池塘水质。亲鱼在越冬前,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让亲鱼积累一定的营养,这既是亲鱼怀卵的物质基础,又能使亲鱼顺利越冬。冬天只要水温在10℃以上,亲鱼尚能少量摄食,因此需适量投喂一些饲料。产前培育最为重要,即在开春后加强投喂,精心管理。首先将池水换去一部分,加注新水,水温上升后,亲鱼摄食日渐旺盛,因此要逐步加大投喂量,并适当增加一些动物性饲料,如畜禽内脏、小鱼虾等。为了提高亲鱼池中水温,可将水位适当降低,同时注意加强冲水。

鱼苗培育期
鱼苗出膜后2天~3天便可进行暂养。暂养池以面积1平方米~2平方米的水泥池为好,每平方米可暂养鱼苗1万~1.5万尾。池内需有微流水,2天~3天后要投喂些适口饲料,以轮虫最好,不足时也可投喂人工粉状配合饲料。鱼苗经5天~6天暂养后便可转入专池培育夏花鱼种。夏花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面积较小的土池培育,水深0.7米~1米,用常规方法进行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施基肥培育浮游动物。鱼苗下池前用8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洗浴10分钟~20分钟,进行消毒。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可放苗8000尾,土池每亩放苗5万~8万尾。鱼苗下池后2天~3天,由于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一般不需投饵,以后投喂人工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要求蛋白质含量为35%~40%。日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为宜。整个鱼苗饲养期间,要经常注入新水,进水都要过滤,水中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大约培育20天左右,鱼苗可长成体长4厘米左右的夏花鱼种。

鱼种饲养期
这个阶段是将夏花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将其培育为大规格和体质健壮的鱼种。鱼种池以3亩~5亩为宜,水深1.3米~1.5米。放养方式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亩放夏花6000尾~8000尾,白鲢夏花1000尾左右;混养亩放夏花1000尾~2000尾,白鲢夏花2000尾左右,鳙鱼夏花500尾,草鱼夏花1000尾~1200尾。通常以混养方式为好,因为鲢鳙鱼主食浮游生物,与鮰 鱼种混养既可避免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影响水质,又可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增加鱼种总产量。饵料以人工饲料为主,兼施少量有机肥。饲料应加工成细颗粒状,含粗蛋白量在35%左右,日投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3%~5%,上、下午各投喂1次。饲养期间要注意适量注水或换水,以改善水质,保持池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

成鱼饲养期
斑点叉尾鮰 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时间较短,对养殖条件要求也不很严格。主要还是池塘养殖,面积3亩~6亩,水深1.5米~2米为宜。既可单养,也可混养,一般混养效果较好。适宜于与斑点叉尾鮰 混养的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鳊鱼和罗非鱼。在养殖中,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对鮰 鱼的生长很重要,国内外都有深入的研究,并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饲料配方。中国加工饲料的原料,主要有鱼粉、大豆粉、小麦粉和玉米粉等,粗蛋白含量在25%~35%之间。饲料最好加工成沉性和浮性两种颗粒,当水温在15℃以上时,投喂浮性饲料;水温低于15℃时,投喂沉性饲料。每天投喂两次,即上、下午各1次,投饵范围应尽量扩大些。每天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率。斑点叉尾鮰 对低氧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止浮头和泛池,要经常更换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鱼池中水的溶氧应经常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斑点叉尾鮰也可以用网箱养殖,常采用二级放养。第一级从10厘米长养到尾重150克,第二级从150克养到750克~1500克,也可以直接从50克的鱼种养至成鱼。8厘米~10厘米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350尾/平方米~400尾/平方米,150克重鱼种养殖密度为150尾/平方米~250尾/平方米。斑点叉尾鮰 性情温驯,有集群习性,易于捕捞,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轮捕轮放。
另外,斑点叉尾鮰 疾病较多,尤以**性疾病危害较大,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除注意常规消毒外,还要坚持不投喂变质饲料,并定期进行药物预防。肠道败血症是其常见病,各种规格鱼均易感染,可采取每100公斤饲料中加0.18公斤土霉素投喂治疗。此外,口丝虫病和小瓜虫病是由口丝虫和小瓜虫寄生鱼体皮肤及鳃组织引起的,防止这些寄生虫应在放种时用8克/平方米硫酸铜浸洗鱼体15分钟~20分钟。

鱼病防治编辑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嘉鱼蜀湖努力打造叉尾鮰第一品牌!

**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 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使用2PPM的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每公斤鱼每天用土霉素50mg或每公斤鱼每天用大蒜头0.5公斤、食盐0.1公斤拌进饲料连续投喂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参照出血性**病。
3、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

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用2%食盐水、2%小苏打洗浴10-15分钟或3%食盐水洗浴15-20分钟。

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防治:15~25PPM福尔马林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
防治:15PPM福尔马林合剂或用生姜和辣椒熬成的汤汁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一次,1-3个疗程。

种群分布
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岩岸部分地区。

营养价值
含肉率为75.71%;肉中粗蛋白占19.42%,脂肪占1.01%,水分占77.58%,灰分占1.12%,碳水化合物占0.87%;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占肌肉总量的18.72%,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2.26%。矿物质含量中Fe、Zn的含量较高,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Pb、As等的含量很低。

美国斑点叉尾鮰价格

简介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称沟鲶(ChannelCatfish),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鱼类。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

沿岸部份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产地是水质无污染、沙质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进入咸淡水水域生活。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时引进的一种鮰科鱼类,经过几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适合中国大部份地区养殖。


斑点叉尾鮰
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颌须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峡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公斤的个体斑点消失。具有脂鳍一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温度适应范围
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试验结果表明,适温范围为0-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6.5℃,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8.9,适应盐度为0.2-8.5‰。

年龄和生长
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为1000克以上。在美国有报道最大成熟个体鱼体全长为1270mm。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8-19.5cm,第二年可达26-32cm,第三年可达35-45cm,第四年可达45-57cm,第五年可达57-63cm。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在池塘养殖中常见体长超过53cm,体重超过1.5千克的个体。

生活习性

生殖习性
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于**突出物之下,或者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的洞*里。斑点叉尾鮰的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鱼交尾后赶走雌鱼,并守护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通常斑点叉尾鮰产卵温度范围为21-29℃,最适温度为26℃,水温超过30℃不利于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鱼苗成活。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繁殖季节为6-7月。体重(或年龄)较大的比体重(或年龄)较小的其产卵季节要早些。产卵时,每尾鱼通常以尾鳍包裹对方头部,雄鱼剧烈颤动鱼体并排出**,与此同时,雌鱼开始产卵。卵受精后发粘,相互粘结而附于水池底部。据Clemens和Sneed(1957)报道,雄鱼护卵时位于卵块上方,不断摆动腹鳍,以达到对受精卵增氧的作用。
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有砂砾、石块的底层,喜欢在*暗的光线条件下集群摄食,有昼伏夜出的摄食习惯。水温4~5 ℃ 开始摄食,39 ℃ 时停食,生长温度为5 ~ 36 .5 ℃ ,最适生长温度为18 ~30 ℃ 。溶氧3 毫克/升以上较好,低子0 . 8 毫克/升时出现浮头,0 . 34 毫克/升时窒息死亡。正常生长的pH 值为6 . 5 ~8 . 9 。池养条件下第1 年长至13 ~35 厘米,第2 年35 ~45 厘米,第3 年达45 ~57 厘米。

食性
根据对2.3-28.1厘米327尾斑点叉尾鮰的观察和食性分析,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鱿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的有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
斑点叉尾鮰从鱼苗至成鱼在以人工饲养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主要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摄食商品饲料的强度鱼苗期要低于鱼种及成鱼,这可能与幼鱼阶段摄食**发育程度,池塘中对幼鱼适合的天然饵料数量有关。如2.3-4.5厘米的幼鱼在投喂商品饲料饲养为主的情况下,其食物组成为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部份商品饲料为主,10厘米至成鱼阶段则以投喂人工饲料及部分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枝角类、无节幼体、轮虫等为主;在以培育天然饵料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对天然饵料的摄食种类要求也有差异,前者主要摄食较小的生物个体,随着摄食**的日趋完善,鱼体的增大,摄食量的增加,逐渐以个体较大的生物为主。在2.3-4.5cm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等为主。在10cm以后对天然饵料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摄食个体较大的生物,如底栖生物、水生昆虫、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为主。
在冬季低温期天然饵料不充足条件下能摄食个体较小的虾。胆囊管道上有较多的胰岛细胞,能分泌消化液促进消化功能。肠长与体长之比随着鱼体增长而增长,肠弯曲也随之增加。鳃耙数目的变幅,外侧平均值17-20,内侧平均值为18-21。鳃耙数目变化不大,鳃耙间距变化较大,随着鱼体的增大鳃耙间距愈来愈大。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较贪食,具有较大的胃,胃壁较厚。

养殖管理
一、网箱设置选择水质清瘦、透明度100厘米左右的水域。网箱规格为3.0米X4. 0米X2.5米,有效深度为2米,双层敞口式结构,外层为有结网片缝制而成,网目2厘米,内层为7目的胶丝网片缝制而成,网箱内四个角各挂5千克的沙袋,网箱顶部覆盖遮阳布,留有投饲口,网箱内设有浮性饲料的投饲框。
二、鱼苗放养
网箱设置好后,于投放鱼苗前7天将网衣浸泡好。每只网箱放养21900尾,鱼种入箱前用3%食盐水浸泡5分钟,浸泡时用气泵充气,鱼种购买前已经驯食浮性膨化饲料。
三、饲养管理
(一)饲料投喂鱼种投放当天傍晚开始投喂,投喂全价颗粒料。驯食期用木棍敲打发出声响,使鱼种形成摄食条件反射。根据鱼种的生长调整饲料粒径,投饲量从最初两周10%一12%过渡到6%-8%,投喂次数从最初4次/日过渡到2次/日。
(二)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视网箱,清理残饲、死鱼,发现鼠迹或摄食突然减少时,要及时提箱检查,以防逃鱼,若发现病情及时防治,若网眼堵塞则及时洗刷,保证网箱内的水体交换,并做好水温、投饲量等记录。
四、鱼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若发现病情要立即诊断,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渔药使用应坚持“正确诊断,对症下药”的原则,不能滥用药,不能随意加大用药剂量,也不能延长用药时间。

水质管理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阶段的池水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3毫克/升以下将会大大影响生长,同时也会影响到食欲和降低鱼的免疫抵抗力,所以在鱼池中应备有增氧设施,并做到适时开机增氧。
高温季节应做到经常充注新水,一般1~2周充水一次,保持良好的水质。水质过肥,发现异味,水质败坏应及时换水,可先排后进或边排边进,换水量一次最大也只能20厘米左右,可多次逐步调好水质,切忌大排大灌造成水质急剧变化而引起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引发病害发生。
在饲养过程中应掌握好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过量投喂不但浪费饲料,而且会影响水质。
池中发生青苔等有害藻类和其他敌害均要及时清除、杀灭,保持池水清洁,池边无杂草、杂物。出现水草的池塘可亩放10~15尾20厘米规格的草鱼,以控制水草的生长。
斑点叉尾鮰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病害,如果亲鱼不是带病害、鱼苗体质健壮、水质等环境条件好,饲料营养全面,投喂科学,生产操作谨慎,细致轻快,避免损伤鱼体,一般是不会生病的。
当鱼出现摄食量下降、吃食能力差、行动迟钝、体表出现红点、疱疹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进行诊断,对症治疗。
水源要求
虽然任何水源经过处理都可以用于斑点叉尾鮰育苗,但某些水源的处理成本较高,不适用,所以需选择好的水源。常用的水源有**水和地表水。
一般来讲,**水是斑点叉尾鮰繁殖孵化的最好水源,因为**水通常没有悬浮物、未受污染,也不存在病原菌,水温和水化学成分相对较稳定。当然,**水也存在溶氧低、可能含有高浓度的二**碳和硫化氢、水温低等缺点,但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曝气、增氧、加热、沉淀、过滤等手段使**水符合繁育用水要求。
地表水包括溪流、江河、池塘、湖泊和水库。无污染的地表水作为水源要优于**水,但目前不受污染的水源很难找到,特别是使用地表水容易带入病原菌。
水温要求
鱼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的适宜温度为26~28℃,如果水温过低鱼卵孵化期就会延长,而且低温时真菌会大量繁殖,影响卵的正常发育;如果水温太高,鱼苗畸形率就会上升,而且水温超过28℃,斑点叉尾鮰鱼卵和鱼苗极易患上细菌病和**病。因此,选用孵化水温最好控制在27℃左右。
溶氧要求
孵化用水溶氧量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除了水源进入孵化池之前要充分曝气外,孵化池中还应架设充气设施,不断充气,并且使孵化池水保持循环状态。

人工饲养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称鲶、河鲶、美洲鲶。这种鱼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饲养、易起捕以及肉质鲜美等特点,是世界闻名的养殖品种和游钓对象。该鱼为大型温水性淡水鱼类,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摄食对象是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和大型藻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各种配合饲料都能摄取,尤其喜食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由于其生长速度极快,所以在不同养殖时期,饲养管理必须相应跟上,才能确保养殖效益的提高。

亲鱼培育期
在亲鱼培育时期,要选择体质健壮、生长性能良好的4龄~5龄鱼作为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配组。亲鱼池面积3亩~5亩,每亩放养60尾~80尾亲鱼,约150公斤~200公斤,同时搭养少量鲢、鳙鱼种,以便改善池塘水质。亲鱼在越冬前,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让亲鱼积累一定的营养,这既是亲鱼怀卵的物质基础,又能使亲鱼顺利越冬。冬天只要水温在10℃以上,亲鱼尚能少量摄食,因此需适量投喂一些饲料。产前培育最为重要,即在开春后加强投喂,精心管理。首先将池水换去一部分,加注新水,水温上升后,亲鱼摄食日渐旺盛,因此要逐步加大投喂量,并适当增加一些动物性饲料,如畜禽内脏、小鱼虾等。为了提高亲鱼池中水温,可将水位适当降低,同时注意加强冲水。

鱼苗培育期
鱼苗出膜后2天~3天便可进行暂养。暂养池以面积1平方米~2平方米的水泥池为好,每平方米可暂养鱼苗1万~1.5万尾。池内需有微流水,2天~3天后要投喂些适口饲料,以轮虫最好,不足时也可投喂人工粉状配合饲料。鱼苗经5天~6天暂养后便可转入专池培育夏花鱼种。夏花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面积较小的土池培育,水深0.7米~1米,用常规方法进行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施基肥培育浮游动物。鱼苗下池前用8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洗浴10分钟~20分钟,进行消毒。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可放苗8000尾,土池每亩放苗5万~8万尾。鱼苗下池后2天~3天,由于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一般不需投饵,以后投喂人工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要求蛋白质含量为35%~40%。日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为宜。整个鱼苗饲养期间,要经常注入新水,进水都要过滤,水中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大约培育20天左右,鱼苗可长成体长4厘米左右的夏花鱼种。

鱼种饲养期
这个阶段是将夏花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将其培育为大规格和体质健壮的鱼种。鱼种池以3亩~5亩为宜,水深1.3米~1.5米。放养方式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亩放夏花6000尾~8000尾,白鲢夏花1000尾左右;混养亩放夏花1000尾~2000尾,白鲢夏花2000尾左右,鳙鱼夏花500尾,草鱼夏花1000尾~1200尾。通常以混养方式为好,因为鲢鳙鱼主食浮游生物,与鮰 鱼种混养既可避免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影响水质,又可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增加鱼种总产量。饵料以人工饲料为主,兼施少量有机肥。饲料应加工成细颗粒状,含粗蛋白量在35%左右,日投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3%~5%,上、下午各投喂1次。饲养期间要注意适量注水或换水,以改善水质,保持池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

成鱼饲养期
斑点叉尾鮰 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时间较短,对养殖条件要求也不很严格。主要还是池塘养殖,面积3亩~6亩,水深1.5米~2米为宜。既可单养,也可混养,一般混养效果较好。适宜于与斑点叉尾鮰 混养的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鳊鱼和罗非鱼。在养殖中,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对鮰 鱼的生长很重要,国内外都有深入的研究,并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饲料配方。中国加工饲料的原料,主要有鱼粉、大豆粉、小麦粉和玉米粉等,粗蛋白含量在25%~35%之间。饲料最好加工成沉性和浮性两种颗粒,当水温在15℃以上时,投喂浮性饲料;水温低于15℃时,投喂沉性饲料。每天投喂两次,即上、下午各1次,投饵范围应尽量扩大些。每天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率。斑点叉尾鮰 对低氧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止浮头和泛池,要经常更换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鱼池中水的溶氧应经常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斑点叉尾鮰也可以用网箱养殖,常采用二级放养。第一级从10厘米长养到尾重150克,第二级从150克养到750克~1500克,也可以直接从50克的鱼种养至成鱼。8厘米~10厘米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350尾/平方米~400尾/平方米,150克重鱼种养殖密度为150尾/平方米~250尾/平方米。斑点叉尾鮰 性情温驯,有集群习性,易于捕捞,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轮捕轮放。
另外,斑点叉尾鮰 疾病较多,尤以**性疾病危害较大,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除注意常规消毒外,还要坚持不投喂变质饲料,并定期进行药物预防。肠道败血症是其常见病,各种规格鱼均易感染,可采取每100公斤饲料中加0.18公斤土霉素投喂治疗。此外,口丝虫病和小瓜虫病是由口丝虫和小瓜虫寄生鱼体皮肤及鳃组织引起的,防止这些寄生虫应在放种时用8克/平方米硫酸铜浸洗鱼体15分钟~20分钟。

鱼病防治编辑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嘉鱼蜀湖努力打造叉尾鮰第一品牌!

**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 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使用2PPM的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每公斤鱼每天用土霉素50mg或每公斤鱼每天用大蒜头0.5公斤、食盐0.1公斤拌进饲料连续投喂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参照出血性**病。
3、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

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用2%食盐水、2%小苏打洗浴10-15分钟或3%食盐水洗浴15-20分钟。

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防治:15~25PPM福尔马林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
防治:15PPM福尔马林合剂或用生姜和辣椒熬成的汤汁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一次,1-3个疗程。

种群分布
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岩岸部分地区。

营养价值
含肉率为75.71%;肉中粗蛋白占19.42%,脂肪占1.01%,水分占77.58%,灰分占1.12%,碳水化合物占0.87%;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占肌肉总量的18.72%,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2.26%。矿物质含量中Fe、Zn的含量较高,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Pb、As等的含量很低。

广西合浦叉尾?t鱼苗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