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室内牛蛙养殖水深多少合适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室内水泥池牛蛙养殖技术?(室内水泥池牛蛙养殖技术要求)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室内水泥池牛蛙养殖技术?
一、厂址的选择。牛蛙场的水源以江、河、湖泊或水库的水最为理想。水质标准可参照渔业用水标准,一般水溶氧量应在3.5毫克/升以上,ph值在6.5一8之间,透明度在25一3O公分,盐度不高于O.2%。此外,未受污染的电厂余热水、**温泉水、深井水等也可用来养殖牛蛙。养殖场应建在暴雨涝不淹、干旱时能及时获得供水的地方。
由于牛蛙喜欢温暖、潮湿、安静的生活环境,牛蛙场最好建在平坦开阔、向东南的斜坡地上,蛙池东西走向,使得秋天、冬天和春天光照时间长,夏天有东南风,环境冬暖夏凉。此外,养殖场应远离公路、工厂、居住区等嘈杂的地区。
二、水泥池建造方式。根据饵料台的设置,水泥池的建造可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水泥池底作饵料台。蛙池四周用砖块或石头砌成,内壁四周涂有水泥。池深8O公分,长4米,宽3米。池底成斜坡型,池底建-高约5公分的梯形饵料台。池底最低处设排水管,饵料台处设入水口。池水高度控制在lO一2O公分。
以木框作边、筛网为底作饵料台。后一种水泥池与前一种在外观及面积上较为相似,但在整体设置上有所不同。其底为平面底,池深度为l2O公分左右,蝌蚪期水深为6O公分,中成蛙期水深为3O公分左右。饵料台用筛网制成,以木框为边。池中通常还设有泡沫等漂浮物供蛙栖息。
三、注意事项。水泥池养殖模式虽然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养殖模式,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⑴水泥池的建造成本较高,因此要根据养殖需要控制好建造成本。⑵在高温季节,阳光的直射会造成水温偏高及池壁的温度过高,而影响牛蛙的健康生长,因此要设置遮阳网并且保持少量注排水。⑶蛙池建造好后,要先注水浸泡一定时间才能投放蝌蚪,并且应定期给蛙池及外沿消毒,消毒剂可选用优碘、**净等。
牛蛙在房间如何过冬?
1、洞*越冬
将蛙池四周的土作松土处理,在向阳背风处,与水位线齐平,挖若干个直径15cm,深1m的洞*,并且要保持湿润,便于牛蛙入*冬眠。

2、潜水越冬
保持蛙池水深1-1.2m,不能让水面结冰,池底留淤泥厚6-9cm。如果遇连续寒冷结冰的天气,需要在水面破冰,防止水体冻结,以免导致牛蛙体液和血液凝固。
3、室内越冬
在室内向阳处用砖砌高50cm左右的池子,池内铺上松土30cm左右,在池内放置一个水盆,盆缘与泥土等高,使土壤长期保持一定湿度。
另外,在池口加盖薄膜封包,或者在池内悬一盏40W的灯泡升温,用于保证牛蛙安全越冬。
养牛蛙水多深合适?
1—1.2m成蛙时期 成蛙池一般以300平方米为宜,池水深度保持1—1.2m。牛蛙一般采用的是池塘养殖,因此牛蛙养殖池塘要求具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充足等条件。池边用40目的筛绢围好,筛绢高出池底1米左右,筛绢底部20-30厘米埋入*中,池埂高40厘米,池坡比1:3,水位30-40厘米,水体深度不低于20厘米。进、排水口设置在大池的对角,每个池子放4块80厘米×40厘米的泡沫塑料板作为牛蛙的休息台,并用黑色遮阳网遮阳。
养牛蛙要流动水吗?
需要。每天早、中晚各巡池一次,检查筛绢网是否出现破洞,如果有破损必须马上修复,防止牛蛙外逃,保证24小时不间断地流水,每天至少达到300%的换水率;溢水口处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来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水深保持在30—40cm,并且保持水质清新。还应注意观察,牛蛙摄食与活动情况若有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美蛙家庭养殖?
室内蛙池以3~5平方米为佳,水深约10~20厘米,池墙可用永久性的砖、水泥修筑而成,也可以临时性用砖堆砌成一个池框(高约20厘米),池框铺垫薄膜,储水约10~20厘米深,可成一个养殖池。而防逃则用雨布或聚乙烯网布围拦就行,如室内为土面,也可挖筑一个池塘框形(10~15厘米深),铺垫薄膜和四周围栏即可。由于阳光光线不足,室内也不宜建造蝌蚪培育池。
牛蛙怎么养能活多少天?
养殖方法在下面。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牛蛙可存活7年以上;野生的牛蛙由于环境的影响,存活时间不定。1、集约养殖(1)集约养殖是使用最多的方法,它的特点就是密度高,既能单独养殖牛蛙,还可以将牛蛙和鱼一起养殖。(2)选择养殖场地时蛙池的水深一定要在1米左右,可以在蛙池里面放一些水生植物,这样能使其在上面栖息。(3)还可以在蛙池中种植一些荷叶,一般放养的密度为一公顷2000-3000只左右。2、半开放式养蛙半开放式养蛙就是在比较大的水面上投放蛙,饲料可以使用天然的饵食,人工饲料进行辅助养殖3、流放养殖流放养殖就是将牛蛙投放到成千上万亩的水面上,但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水面必须有大量的天然饵料以及水生植物。
我是四川南充人,有一亩半塘田-想养牛蛙但不知那里有种源,牛蛙养殖技术及市场销路如何?
一、牛蛙的人工繁殖 1、种蛙池的构造:面积以10?15平方米为宜,池深1米左右,水深60?80厘米,以水泥结构为佳,池底可高低不平,水位有深有浅,食台固定于一处,池周围设防逃网或防逃墙,池**可设置一定面积的陆地和产卵区,产卵区约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水深保持10厘米。 2、种蛙来源与培育:选择体重在0.5千克以上,年龄2龄以上的青壮年蛙作种,雌雄比例为1:1,每平方米放养1对,4?5天后开始摄食。已驯食的种蛙,投喂配合饲料,日投饲率为3?6%,临产前投喂一些蚯蚓、蝇蛆、小杂鱼虾等动物性饵料。没驯食的种蛙投喂动物性饵料,日投饲率为5?6%,最高可达10%以上。一般分早晨和下午两次投喂。同时用黑光灯引诱昆虫,增加补充饵料。培育期间,应看天气的变化;不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同时要有适当的阳光照射,尤其是产卵季节。 3、产卵孵化技术:牛蛙产孵期在5?9月份,产卵可分自然产卵和人工催产两种,雌蛙催产剂量为牛蛙或青蛙脑垂体4个+HCG600单位+LRH?A250微克/斤,雄蛙剂量减半,采用一次性注射。在水温20?30℃时,一般经40小时,开始抱对产卵,产卵后20?30分钟即可轻轻捞出卵块放入孵化池孵化。孵化池以水泥池较好,面积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水深20厘米,水质要清新、无污染,池上方要遮盖好,防止水温骤变。每平方米可放卵6000?9000粒,在水温25?32℃、气温20?32℃时,经两天半就可孵出蝌蝌。 二、蝌蚪的养殖技术 1、蝌蝌池的构造:水泥池、土池均可,面积可大可小,小者几平方米,大者几十平方米或更大,小池以保持30?60厘米水深为宜,大池深可在1米左右,蛙场应建成规格不一的配套的蝌蚪池,以便分批容纳不同时期的蝌蚪。内池应有进出水设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面10厘米处置一饵料台,另在池中放些浮性物体供**后的幼蛙休息。 2、蝌蚪的饲养管理:蝌蚪孵出后留在原池内饲养1个月左右。脱膜后3天开始投饵,每天2次,每次每万尾蝌蚪一个蛋黄,第5天后投喂一个半蛋黄,加少量豆浆。随着蝌蚪的长大,池水逐渐加至30?40厘米,饵料改为鱼粉、米糠、豆渣等,日投饲率5%,10天后增加到10%,15天增加到15?18%,3?4天换水一次,经一个月饲养,蝌蚪可达4?5厘米长。此时将蝌蚪转入已消毒、培肥的较大面积的土池,每平方米70?100尾,池内水深1米左右,池底平坦,有一定的倾斜度,淤泥少。每天投喂2次,以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施肥。经40?50天的培育,蝌蚪个体可达50克,开始**成幼蛙。 三、幼蛙的养殖技术 1、幼蛙池的改造:以潮湿、温暖、背风向阳、人为干扰少的地方建池较好,面积不宜过大,大者几十平方米,小者3?5平方米,驯食幼蛙的,以小池为好。土地、水泥池都可以,池深60?70厘米,池周围要用1米高的纱窗布围住以防蛙外逃及敌害入侵,池内只放一个饵料台,饵料台四周用木条作成框,中间用纱窗布绷紧。 2、**幼蛙的收集:蝌蚪长出后腿后,用网从蝌蚪池中捞起,适当集中到小一些的水泥池或土池中去,继续投饵,前腿长出后不再摄食,直至尾巴消失,此时将幼蛙捞出放入幼池或驯化池,每平方米100?500只,池内水深10?20厘米。 3、幼蛙的人工驯食技术: (1)前期培育:刚**的幼蛙体质较弱,须经7天左右的前期培育,使之身体强壮,有一定的营养积累后再驯食。前期培育主要用活饵料,以蛆和小杂鱼为最好,每100只蛙每天投喂100克左右。 (2)食性驯化:以长条形的小杂鱼或蛆作引诱物质,由少到多掺和加死饵或颗粒饵料,直至最后全部投喂颗粒饲料。也可直接用颗粒饲料驯食,此时应降低水位至浅水区刚浸入水中,而深水区幼蛙后腿不着底,将颗粒饲料撒在浅水处,幼蛙的活动使颗粒随水而动,引诱幼蛙摄食。驯食一段时间后,可将大个体幼蛙带动未驯食的幼蛙摄食,这样可缩短驯化时间。 4、幼蛙的饲养管理 (1)将驯化池的幼蛙按大小分开,分稀,每平方米100只左右。 (2)有条件的地方,幼蛙可转入室内饲养。 (3)注意防寒防暑,牛蛙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最高不超过35℃,最低不低于20℃(冬眠除外)。高温季节,室外适当遮*,室内保持通风。冬季,室外幼蛙池要盖塑料布,最好再加一层稻草,经常加注一些井水,保持水温在10℃以上。 (4)定时投饵:适温期间,每天2?3次,日投饲率3?5%,在投喂配合饲料的同时,也可间或投喂一些新鲜的饵料。 (5)室内养殖,每天换水,清洗食台。室外土地,注意水质不能过肥,经常加注新水。 (6)注意观察,做好防病、防逃、防敌害工作。 四、成蛙的养殖技术 1、成蛙池的选择和设计:成蛙池的要求不及幼蛙严格,面积也可大一些,水的需量不大,但要有可靠的水源,要保持池中有一定的水深,室外越冬池水深应保持1米左右,池的周围最好不设置可供蛙用力跳跃的陆地或其它硬物,水深至少在牛蛙后腿踩不到底的深度上。池壁要高出水面30厘米左右,再在池壁上围一圈向内倾斜的20厘米高的纱窗布。池内不应设置隐蔽的死角或洞*。 2、商品蛙的半精养技术:室外的鱼池、洼池、稻田、藕塘等面积较大,蛙较分散,多以天然饵料为主,颗粒饲料为辅。池中设几个浮于水面的饵料台,按精养方式投饵。同时用黑光灯诱虫,为没有在饵料台摄食的牛蛙补充。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每平方米10?30只左右,视饵料条件决定。 3、牛蛙的室内集约化养殖:日常管理大体与幼蛙相同,但放养密度不一样,体重1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50只,可一直放养到商品规格,若体重不足100克,密度可稍大一些。在22?28℃条件下,每天投饵2?3次,日投饲率为3%(新鲜饵料为10%)。体重约在200?250克左右时,可补投一些新鲜饵料以补充维生素。 4、牛蛙的加温养殖:引进热源,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打破牛蛙的冬眠期,使牛蛙常年摄食生长。热源有地热水、工厂余热水、锅炉加温、电加温等,无毒害的热源可直接作为饲养用水,有毒害的热源可处理后利用或通过管道间接加热池水。加温养殖一般在低温季节养殖,唯有注意加温的温度在适温范围内。 五、牛蛙的病害与防治 1、腐皮病:一般危害10?50克的幼蛙,7?9月流行,症状表现为:头部两眼之间表皮破烂、发白,形如撞伤。之后背部发现有小白点,再几天皮肤溃烂,甚至露出肌肉和骨头,腹部及四肢关节先后发红,随后局部溃烂,终至死亡。可用链霉素浸泡病蛙15?20分钟,2?3次即可达到显著疗效,用20ppm高锰酸钾浸泡病蛙15分钟可抑制病情。 2、红腿病:患病蛙后腿无力、发抖,大腿腹面与前肢之间皮肤充血发红,头部伏地,不吃不动,3?5日死亡。定期进行池塘消毒可预防此病,用3%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