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泥鳅的人工繁殖及孵化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是底播养殖?(底播养殖属于开放式养殖吗)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底播养殖?

底播增殖:指在适宜养殖的海域按一定密度投放一定规格的海产品苗种,使之在海底自然生长、不断增殖的一种海产品养殖方式。养殖的产品有海参、虾夷扇贝、**等。

一、底播增殖的优点:

1、低密度、不给饵的底播增殖方式保障了生物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生长;

什么是底播养殖?

2、作为一种健康养殖模式,充分利用海水的自净能力,保证了养殖生物的安全和质量,并能有效防止病害发生;

3、养殖场所位于海底,水温低、日差较小,且不存在温度、盐度跃层,适于冷水生物养殖;

4、受风浪等自然环境变化影响较小;

5、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二、底播增殖的缺点:

1、生长期较长。

2、需要较大海域。

泥鳅的繁殖技术

泥鳅吗 ···恩·····

怎么培育**泥鳅苗?

刚孵化出来泥鳅幼苗我们称之为水花,在水花出生1-2天后就可投放到鱼塘或者鱼池中进行培育,让水花成功度过幼苗期成长为寸苗,这一过程广东的养殖户喜欢称之为“飙[biāo]苗”“飙花”“飙水花”。寸苗规格达到3~5公分就可以出售给别的养殖户进行成品鱼的养殖,或者自己分塘养殖。

**泥鳅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清塘消毒
用尼龙密网将鱼塘整个围起来,用于防青蛙、老鼠、蛇等虫害。投放水花前10天保留池水10-15厘米深,每亩用生石灰(或漂**)150-20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包括池坡,用于**敌害生物。清塘2天后经过滤注水50厘米深左右。泥鳅苗下塘前2天用密眼网拉空网,用于防鸟食和蜻蜓水中产卵(蜻蜓幼虫对泥鳅水花危害极大,具体请看《蜻蜓幼虫是**泥鳅培育种苗的头号天敌》)。检查有无敌害生物,若有须重新清塘。

二、培育饲料生物(肥水)
注水后,每亩施发酵过的有机粪肥200-300千克。泥鳅苗下塘前3-4天,可以泼洒豆浆和蛋黄培育天然饲料生物,平均每亩每天泼洒2.5千克大豆磨成的豆浆。形成洄水(广东称肥水),这能繁殖出大量的水中微生物(广东统称“水蛛”),这能让水花有东西吃,迅速生长。

三、泥鳅水花放养
1.放养时间
泥鳅水花孵出1-2天黄苗后(4-5天)变黑后即可下塘。下塘前要试水,确保水质水温没有问题。试水后视天气情况选择下塘时间。
2.运输、放养方法与放养密度
泥鳅水花一般用鱼苗氧气袋打包,每袋装10万尾水花,充氧运输。到达后不能将水花立刻放出来,水温相差大会导致水花不适应而死亡。应将氧气袋放入培育池水中,约20分钟泥鳅苗适应鱼塘水温后,选择背风向阳、无浑水的地方,在池塘边将泥鳅苗缓慢放入鱼塘。一般每亩放泥鳅水花60-80万尾左右比较适合。

四、饲料投喂
水花孵出两三天后就开口找东西吃了,因为体内卵黄囊中的营养物质已经消失,这时就要添加饲料了,洄水就是最好的天然饲料,洄水的制作方法有很多,这里说其一:可以向鱼塘里泼洒揉碎的鸡蛋黄和兑水的豆浆加入饵料,饵料池塘主要用有机粪水来培养浮游生物,让塘水产生洄水,洄水是刚孵出的鱼苗的最佳食料。洄水的主要成分是草履虫和轮虫,这些虫蛋白质丰富,又是活食,小鱼吃了可以茁壮成长。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专门的开口饲料。再长大些就可以喂粉粒料了,有专门的粉粒料,也可以直接将饲料蛋白质含量35%左右的鱼用全价颗粒饲料磨成粉状投喂。

五、日常管理
每天坚持频繁的巡塘,观察水色变化和泥鳅苗活动情况,清除敌害。午后要密切注意气泡病的发生,发现后立即加水急救。提前采用药物预防车轮虫病。整个培育阶段水深保持50-80厘米,7-10天注排水1次,每次10-15厘米,并每亩用1千克光合细菌全塘泼洒,塘水透明度保持20-25厘米,根据水质酌量施有机肥。


**泥鳅水花苗的培育需要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才能提高鱼苗的成活率,确保养殖的成功和提高养殖的效益。

可以参考 中山**泥鳅孵化养殖基地 网站里的资料

泥鳅家庭怎么养殖和繁殖?

泥鳅苗可不可以自己繁育,怎么繁育!

可以的。
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简便。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比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污泥沉积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分钟~30分钟。产卵时亲鱼追逐激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产卵后,要及时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
  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个~1个,或青蛙垂体2个~3个,绒毛膜*****100国际单位~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微克~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毫升~1.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线,胸鳍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着(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在20℃~25℃时,经10小时~15小时就会**产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在18℃~25℃时,经10小时~15小时后,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均与家鱼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方法: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人徐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2次)孵化效果最好,每升水放孵400粒~600粒为宜。孵化时要避免震荡。
  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因头部附着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在池中孵化的鱼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厘米~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尾~1500尾为宜,密度过大时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培育。
  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过2天~3天改投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到1厘米时即可转入到鱼种池中饲养;密度小的可留池培育,过1个月左右,鱼苗长到3厘米上下时再转入到鱼种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函中进行成鱼饲养。
  种池面积以30平方米~50平方米为宜,放种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饵料生物。放种量为每平方米30克(800尾~1000尾)左右。鱼种下池后半月内投喂粉末状的配合饲料,每天投饲两次,投量为鱼种重量的3%~5%。夏季鱼池水浅水温高,要随时注意水质变化,勤换新水。当鱼种长到10厘米左右时,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怎么培育**泥鳅苗?

刚孵化出来泥鳅幼苗我们称之为水花,在水花出生1-2天后就可投放到鱼塘或者鱼池中进行培育,让水花成功度过幼苗期成长为寸苗,这一过程广东的养殖户喜欢称之为“飙[biāo]苗”“飙花”“飙水花”。寸苗规格达到3~5公分就可以出售给别的养殖户进行成品鱼的养殖,或者自己分塘养殖。

**泥鳅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清塘消毒
用尼龙密网将鱼塘整个围起来,用于防青蛙、老鼠、蛇等虫害。投放水花前10天保留池水10-15厘米深,每亩用生石灰(或漂**)150-20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包括池坡,用于**敌害生物。清塘2天后经过滤注水50厘米深左右。泥鳅苗下塘前2天用密眼网拉空网,用于防鸟食和蜻蜓水中产卵(蜻蜓幼虫对泥鳅水花危害极大,具体请看《蜻蜓幼虫是**泥鳅培育种苗的头号天敌》)。检查有无敌害生物,若有须重新清塘。

二、培育饲料生物(肥水)
注水后,每亩施发酵过的有机粪肥200-300千克。泥鳅苗下塘前3-4天,可以泼洒豆浆和蛋黄培育天然饲料生物,平均每亩每天泼洒2.5千克大豆磨成的豆浆。形成洄水(广东称肥水),这能繁殖出大量的水中微生物(广东统称“水蛛”),这能让水花有东西吃,迅速生长。

三、泥鳅水花放养
1.放养时间
泥鳅水花孵出1-2天黄苗后(4-5天)变黑后即可下塘。下塘前要试水,确保水质水温没有问题。试水后视天气情况选择下塘时间。
2.运输、放养方法与放养密度
泥鳅水花一般用鱼苗氧气袋打包,每袋装10万尾水花,充氧运输。到达后不能将水花立刻放出来,水温相差大会导致水花不适应而死亡。应将氧气袋放入培育池水中,约20分钟泥鳅苗适应鱼塘水温后,选择背风向阳、无浑水的地方,在池塘边将泥鳅苗缓慢放入鱼塘。一般每亩放泥鳅水花60-80万尾左右比较适合。

四、饲料投喂
水花孵出两三天后就开口找东西吃了,因为体内卵黄囊中的营养物质已经消失,这时就要添加饲料了,洄水就是最好的天然饲料,洄水的制作方法有很多,这里说其一:可以向鱼塘里泼洒揉碎的鸡蛋黄和兑水的豆浆加入饵料,饵料池塘主要用有机粪水来培养浮游生物,让塘水产生洄水,洄水是刚孵出的鱼苗的最佳食料。洄水的主要成分是草履虫和轮虫,这些虫蛋白质丰富,又是活食,小鱼吃了可以茁壮成长。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专门的开口饲料。再长大些就可以喂粉粒料了,有专门的粉粒料,也可以直接将饲料蛋白质含量35%左右的鱼用全价颗粒饲料磨成粉状投喂。

五、日常管理
每天坚持频繁的巡塘,观察水色变化和泥鳅苗活动情况,清除敌害。午后要密切注意气泡病的发生,发现后立即加水急救。提前采用药物预防车轮虫病。整个培育阶段水深保持50-80厘米,7-10天注排水1次,每次10-15厘米,并每亩用1千克光合细菌全塘泼洒,塘水透明度保持20-25厘米,根据水质酌量施有机肥。


**泥鳅水花苗的培育需要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才能提高鱼苗的成活率,确保养殖的成功和提高养殖的效益。

可以参考 中山**泥鳅孵化养殖基地 网站里的资料

求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

每年的11月中旬可以从成鳅养殖池或集贸市场上进行优选体质健壮、体形丰满、无伤、单体规格在30~150克的2龄雌雄成鳅作为后备亲本进行强化培育,可以根据单位及个人来年的生产计划进行统筹。

为了提高亲鱼的培育质量,亲鳅放养密度上要尽量稀放,建议每平方米 投放5~10尾。要定期投喂新鲜的野杂鱼肉、螺蛳肉以及专用全价饲料等高蛋白质饵料。

越冬过后,翌年的二月中下旬要及时进行雌雄亲鱼分养,并加强饲喂和经常换水,确保水质清新无污染。同时,还要经常进行流水**,以促进雌雄亲鱼的性腺发育。

扩展资料:每亩投放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病无畸形、300尾/公斤的泥鳅苗种280~300公斤,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在水温10~15℃时,浸泡消毒15~25分钟。

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用田螺、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

要求配合饲料蛋白质,水温15℃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4%。每天投喂3次,,投喂饲料时遵循“四定”投喂原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泥鳅

泥鳅如何育苗

怎样繁殖泥鳅育苗

(一)泥鳅亲鱼的选择和培育

  泥鳅亲鱼的来源:一是从池沼、稻田、湖泊等天然水体中捕捉;二是从水产收购部门购买;三是专池培养。三种方法都要求对泥鳅进行选择。

  1.亲鳅的选择亲鳅除了要求体型端正,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色正常等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雌鳅1冬龄的雌鳅已达性成熟。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繁殖的鳅苗质量好,生长快,因此要选择2—3冬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是15—20厘米;体重18克以上,最好是30—50克,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体色呈桔**具有光泽,腹部白色明显的个体。

  (2)雄鳅也要选择2—3冬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是15—20厘米;体重12克以上,最好是20—40克,行动敏捷的个体。

  2.亲鳅的培育选择泥鳅亲鱼后应设专池培育。培育前可以用20ppm的四环素液浸泡,以杀灭病原体,培育时每666平方米(即1亩)放养量不宜超过200公斤。应加强施肥。保持水质中性或微碱性,水色呈黄褐色或绿褐色。可投喂蚯蚓、蝇蛆、畜禽下脚料或豆粕、麦麸等饵料。适当添加酵母粉及维生素。在水温15—17℃时,饲料中的动物蛋白含量控制在10%左右,植物蛋白在30%左右;水温在20℃以上时,动物蛋白量增至20%,植物蛋白含量减至20%。日投饵为泥鳅体重的5—7%。

  3.亲鳅的雌雄鉴别在泥鳅的生殖季节,雌雄之间有许多不同特征,可以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用肉眼来鉴别:

  (1)体型雄鳅较小,背鳍末端两侧有肉质突起;雌鳅较大,背鳍末端正常,无肉质突起。产过卵的雌鳅腹鳍上方身体还有白色斑点的产卵记号,未产卵的则没有。

  (2)胸鳍雄鳅胸鳍较大,第二鳍条最长,前端尖形,尖部向上翘起,雌鳅胸鳍较小,前端圆钝呈扇形展开。

  (3)腹部产卵前雄鳅腹部不肥大且较扁平,雌鳅产卵前,腹部圆而肥大,且色泽变动略带透明黄的粉红色。

 

  (二)泥鳅的繁殖

  1.繁殖前的准备工作

  (1)产卵池的准备家鱼人工繁殖用的产卵池,或者选择稻田、池塘、沟渠,水深保持在15—20厘米。也可用网片或竹篱笆围成3—10平方米的水面作为产卵场所。若能保持微流水则更佳。另外,水泥池、大塑料盒、桶、水缸或其它容器均能作为产卵用设施。产卵场所使用前都要消毒,水深20厘米时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施15—20克。也可以用漂**消毒,每平方米施4克。

  (2)鱼巢的准备鱼巢宜选用质地柔软,不易**,能漂浮在水中的材料,如:棕榈片、杨柳根须、金鱼藻、聚草等,近年来也有用柔软的绿色尼龙编织带,织成宽5厘米、长80厘米的人工鱼巢。用前都要经过消毒处理:用2%浓度的食盐水浸泡20—40分钟,也可用20ppm浓度的高锰酸钾浸泡20分钟左右;还可用10ppm孔雀石绿浸泡20—30分钟,浸泡后吊在池中离水10厘米处,上方用芦席或草包遮荫。

  2.泥鳅的繁殖方式泥鳅的繁殖有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

  (1)自然繁殖分完全自然繁殖和半自然繁殖两种方法。

  完全自然繁殖,又叫诱集繁殖,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诱集其产卵群体并获得受精卵的方法。首先在产卵季节,利用泥鳅喜在岸边水草丛中产卵的习性,选择环境僻静的水草区,先在浅水处投施两筐草木灰,然后在诱产区每平方米施0.6—0.8公斤的猪、牛、羊等畜粪。这样能诱集大量泥鳅到此区域的水草丛中产卵繁殖。但对此自然区域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敌害等)。也可利用人工鱼巢收集自然水域中的受精卵,移到特定的容器中孵化,这样可提高孵化率。

  半自然繁殖是在人工条件下,让成熟的泥鳅自行交配产卵的方法,需要建造产卵池和孵化设施,繁殖之前,产卵池与孵化设备都要消毒备用。亲鳅的雌雄配比,如雄鳅个体较大按1∶2或1∶3,若雄鳅体长仅10厘米左右,则雌雄比可调整为1∶4,增加雄鳅的数量。每平方米可放7—10组,保证正常繁殖。水温稳定在18℃以上才能进行。将鱼巢绑扎在竹竿上,悬吊在产卵池的中间或四角,使鱼巢浸没在水面下。因泥鳅卵粘性差,要注意检查和清洗沉积在鱼巢上的污物,以免影响受精卵的粘附效果。

  泥鳅一般在睛天的早晨产卵,上午10点钟左右产卵结束。当产卵基本结束后,就立即将粘有卵粒的鱼巢移到孵化池或其它孵化设施中进行孵化,并更换和补充新鱼巢放到产卵池中,以收集尚未产完卵的亲鳅的卵。最后一批泥鳅产卵后,可以就在产卵池内进行孵化,但一定要将产卵池内的亲鳅全部捕出,以防亲鳅吞食鱼巢上的卵粒,影响出苗率。

  (2)人工繁殖分半人工繁殖和完全人工繁殖两种方法

  半人工繁殖采用人工催产自然繁殖的方法。选择成熟亲鳅,雌、雄比例按1∶2或1∶3组成。注射催产药物:鲤或鲫脑垂体(简称PG),每尾用1—2个;或绒毛膜*****(简称HCG)每尾注射800—1000国际单位,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简称LRH-A)。每尾注射5—8微克,以上药物无论用哪一种,均要溶解在生理盐水中,雄鳅的剂量减半。

  由于泥鳅的个体小,每尾泥鳅注射液的量应不超过0.5毫升,以0.2—0.3毫升为宜,以免发生身体肿胀或药液溢出。注射用4号不锈钢针头,1毫升的玻璃注射器,(用前煮沸消毒)。为了有效地控制针的深度,可把针头用锉刀锉短到0.2—0.3厘米长,或在针头的基部套上胶管,使针头仅露出0.2—0.3厘米的针尖,防止进针过深,刺伤内脏。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为好,其次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也可。

  泥鳅身体粘液多、很滑,为不损鳅体,要用湿纱布包住进行注射。进针角度:注射器与鳅体呈30°为佳。可用***0.1克溶于50公斤水中配制成**液。催产的亲鳅在**液中,仅需2—3分钟即被**,这时注射较为方便,放入产卵池中,很快即可苏醒。

  人工催产后,将亲鳅放回产卵池中。亲鳅在水温20℃时,约经18小时左右开始产卵、受精;水温在25℃时,约需12小时左右,若水温27℃时,只需9小时左右即能产卵、受精,其后的操作与半自然繁殖方法相同。

  完全人工繁殖:是在半人工繁殖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采卵授精的一种方法。

  3.泥鳅的孵化受精卵的孵化在室内或室外都可进行,有静水孵化和流水孵化。孵化前将巢与附在上面的卵一起放在10ppm的孔雀石绿液中浸泡20—30分钟。不可用浓食盐液浸泡。捡出未受精卵。

  (1)静水孵化把粘有受精卵的鱼巢,放入孵化池、孵化箱或产卵池内孵化,水质要求清新。每升水可放400—600个受精卵,要注意防止受精卵挤压在一块,若发现受精卵相互挤压,要用搅水的方法或用吸管使之分离开来,以避免因缺氧而影响孵化率。

  (2)流水孵化用流水或微流水孵化,是把受精卵放在孵化缸、孵化箱或孵化环道中进行孵化。

  ①附巢流水孵化受精卵附在鱼巢上,放入孵化设施中进行微流水孵化,水流速度以不冲落附在巢上的卵为宜,每升水可放800—1200粒卵。

  ②去巢流水孵化受精卵脱粘或不脱粘掌握好流速放入孵化设施中孵化。一般孵化环道、孵化缸等流水孵放卵密度为每升水放800—1200粒卵。

  孵化期间为防备寒潮与暴风雨的袭击,可以在寒潮来临之前用塑料薄膜将孵化设施盖上,但要留下气孔。也可以采用其它保暖方法进行处理。孵化用水的水温变化要控制在±3℃以内。泥鳅受精卵孵化水温范围为18—31℃,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4-2℃。所用孵化时间随水温高低而不同,呈负相关关系。孵化率的高低,以同一批卵进行对比,水温15℃时为80%;20℃时为94%;25℃时为98%。

  (三)苗种培育

  1.鳅苗培育刚孵出的泥鳅,身体透明,不能自由活动只能用头部的吸附器附在鱼巢或其它物体上,以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过三天左右,卵黄被吸收完,苗体才能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应将其转移到鳅苗池饲养。培育泥鳅苗种土池比水泥池更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1)清塘放苗鳅苗培育池面积20—50平方米,水深30—40厘米。鳅苗下塘前15天左右,排干池水,曝晒4—5天,再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用50—75克),然后注入约20—30厘米深的新水。在施生石灰后约7天药性消失,放入牛粪、猪粪等畜粪肥,每平方米2公斤左右。过3—5天,即可放鳅苗入池。静水池每平方米1000尾左右,微流水或网箱饲养每平方米2000尾左右,放养规格要齐整。

  (2)投饵施肥鳅苗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或豆饼粉糊,一日3—4次。饲养3—5天后改喂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待鳅苗稍长大些,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开始时每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5%,以后日投喂量可增加到放养总体重的10%。

  泥鳅苗放入池塘后要勤施肥。水温低时,每立方米水每次施速效***2克;水温较高时,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一次,连续施2—3次,以后则根据水质肥度调节施肥浓度与间隔时间。在施化肥的同时,结合施有机肥,效果更好。

  2.鳅种培育鳅苗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培育,长到3厘米以上时,就要分池进行鳅种饲养。

  (1)池塘培育面积20—60平方米,池水深30—40厘米,有良好的防逃设施,放养前除野消毒,施好基肥。投放鳅苗后,每天投喂米糠(煮熟)、饼类、蚕蛹粉等。日投喂量及投喂次数同鳅苗培育后期管理。每平方米放养500尾,饲养当年可达1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放养1000尾密养当年也可长到5—6厘米,部分可达8厘米。

  (2)稻田培育先用较小面积的稻田(100平方米以下),放养前施基肥,每100平方米施50公斤,放养后在傍晚注新水时投饲料每100平方米7.5—10公斤,施肥、投饵交替每周进行一次。5周后可每隔2周施一次。到7月份水田除草时,稻苗隔行敷入干或烂稻草,以培养鳅的天然饵料。

  3.苗种培育管理鳅苗种培育管理,均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配备专人管理,每天检查防逃、吃食情况。

  (2)经常保持良好的水质。注意防止缺氧,因为鳅苗在孵化后半个月左右才开始进行肠呼吸。

  (3)要勤观察水质变化,确定施肥数量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是怎么养殖的?

稻田养殖1.鱼苗的来源养殖泥鳅的鱼苗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自己繁殖。春季在泥鳅产卵前,从天然的水域中捕捉体长15厘米以上、年龄在二年以上的泥鳅,放入专用的繁殖池内进行繁殖,雌雄比例为1∶2~1∶3,每条雌鱼产卵量平均为2600粒左右。二是从市场上收购鱼苗进行放养。三是从水产繁殖部门购买鱼苗。2.养殖田块选择泥鳅产量高低与稻田适宜的条件有关。首先,要有充足的水源,选择的稻田要求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等。其次,适宜的土质,以保水力强的壤土或黏土为好,沙土最差。土质要求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耕作层土质呈酸性或中性、泥层深20厘米左右。为了便于管理,养泥鳅田面积以333~667平方米为好。水稻品种选择单季中稻或晚稻。(转自【农业专业知识库平台】:二十六、泥鳅养殖,农民快速致富金点子,,http://****pwsannong***m/booklib/database/detail?SiteID=123&contentId=4176596&contentType=literature)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孵化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