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林蛙养殖怎么样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林蛙是怎么养殖的(林蛙怎么能养活)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林蛙是怎么养殖

野外半人工(散放)养殖林蛙是当前东北地区发展较快的一个产业,很多养殖户通过在生产实践中的摸索,掌握了独到的养殖方法和经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同时孵化  由于蛙卵产出时间不一致,在卵团孵化过程中,往往同一池中的蝌蚪大小不一,容易出现大蝌蚪食小蝌蚪、小蝌蚪食未孵化的卵团及卵胶膜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养殖场采用将同期产的卵集中放在同一池中的办法,但林蛙产卵期长达15天左右,每天产量不等,有时1~2天所产的卵团才能装满 1个孵化池,有时不够,这样所需孵化池的数量就要多,耗费大量人力来分池。在饲喂蝌蚪过程中,还要分池投放适合不同阶段蝌蚪的饵料。汪清林业局养殖户在实际生产中,采用集中管理、同时孵化的办法,效果较理想,值得一试。做法如下:在仓库(东北叫仓房)中,掘一深坑(长、宽、深度灵活掌握),用不漏气的塑料薄膜平铺在里面,将每天所收集的卵团集中到这里,灌水,水深以浸没卵团为宜,坑上覆盖不透光的物品,如麻袋等。之所以选在仓库里,是因为仓库不透光,而且温度适宜。只要不见阳光,这些卵团可保存长达十几天,等到数量攒足时,再一起移送至孵化池中进行同时孵化。  2、光盘惊鸭  目前,困扰林蛙养殖户的难题之一就是天敌。野鸭就是林蛙蝌蚪期的主要天敌,成群的野鸭飞到孵化池中,肆无忌惮吞食蝌蚪,有时几只野鸭半天时间就可以将整个池中的蝌蚪全部食光,危害严重。而野鸭又是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明令禁止捕捉。有的养殖户用稻草人、人撵、下粘网,都无大效。鞭*比较有效,但蝌蚪期又是森林防火期,严禁用火。有一个方法可试:在孵化池四周拦上细绳,高度1m以上,将废光盘用细铁丝挂在绳上,距离不等,10m左右挂1个,光面朝向池面。当有风吹过时,池水与光盘相互映射,光芒四射,野鸭便不敢靠近。  3、不翻卵团  很多养殖户误认为卵团需要阳光,就经常性地翻动孵化池中的卵团,以使卵团全部都能吸收到阳光,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卵团在产下时就已经明确哪面朝下,哪面朝上,朝上的面叫阳极,朝下的面叫*极。卵团放入孵化池中应按自然规律,不要人为地改变,否则,会降低孵化率。只有沾上泥沙沉底的卵团,才可以翻动以顺应正确的朝向。  4、旱网捕蛙  每到深秋,大量的林蛙从山上下来,直接进入附近的越冬池,有的越冬池较深,把水全部放干不太容易,捕捞难度大。这时应考虑使用旱网,所谓旱网是把原本下到水中的网下到陆地上。具体做法:在距离越冬池1m左右的地方,用地膜将越冬池围起来,立地膜的方法与挡趟子捕捉林蛙的方法一样,支撑木棍放在圈里。并在地膜上留几个口,留口的地方以及附近要平坦、潮气大、植被完整,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林蛙道”。口的多少视越冬池周围“林蛙道”的多少,一般1000平方米的越冬池留6个。口宽50cm左右,放上直径60cm、网眼3cm左右、长3~4m的网,(养殖户平常在溪流中捕捉林蛙的尼龙网),网口两侧要与地膜紧密连接,并用木棍支住,底部要平整,埋在土下,网除留在陆地上1m外,其余的放在越冬池水里。这样林蛙秋季下山时,就会进入网内,下到越冬池内,小林蛙会穿过网眼进入池中,商品林蛙则钻不出去。下网后要经常检查,特别是雨后要及时收网,将商品蛙移人贮蛙池中,防止网内林蛙过多造成挤压。  5、春季购蛙  有的养殖户刚开始养殖,蛙场自产的卵团不够,每年春季都要购进卵团。其实,购买成蛙效益更高。一些养殖场为满足市场需要或其他原因,春季也大量销售雌蛙,这时可购人投放到养殖场。春季的雌蛙由于蛙油和卵混在一起,每公斤不超过120元,每只雌蛙4元左右,到养殖场后可产下卵团,每只价值1.5元左右。这种外购的雌蛙产后死亡率高、当年回捕率低,按60%的回捕率计算,秋季每只雌蛙销售价最低8元,每投放1只外购雌蛙,可获直接产值0.8元,加上1个卵团,可产出2.3元左右。

冬天林蛙怎么养

林蛙的越冬是养殖林蛙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越冬期管理不好,林蛙成活率低,情况严重的会全部死亡。越冬时,幼蛙、成蛙、亲蛙应分开越冬。若同池越冬,可用拦网将幼蛙、成蛙、亲蛙分开。

林蛙的越冬主要有山涧溪流越冬、室外池塘越冬、大水库网箱越冬、地窖越冬、塑料大棚越冬、室内水池越冬等几种方法。

林蛙是怎么养殖的

林蛙越冬可分为4个时期:入水期、散居冬眠期、群居冬眠期和冬眠活动期。

入水期是从林蛙下山后的9月下旬开始,为期半个月左右,多数林蛙都单独分散于浅水区域。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林蛙从陆地进入水中,当气温高于10℃时林蛙又重新上岸活动,有的林蛙还会继续取食,呈两栖交替生活方式。林蛙时而进入水中,时而爬上陆地,也是在逐步地适应水中的生活,适应完全靠皮肤进行呼吸的过程。

散居冬眠期从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为期1个月左右。林蛙在较浅的流水或池水中,常单独地分散潜伏于溪流里的石块下、树根水草间,夜间在浅水活动,寻找新的、适宜的冬眠场所,但不上岸活动。

当水面封冻以后,林蛙开始**到深水区,开始群居冬眠。群居冬眠期从11月中旬到第二年的3月末至4月初结束。林蛙入水冬眠后停止用肺呼吸,完全靠皮肤呼吸。冬眠时林蛙呼吸微弱,体温靠吸收环境热量维持。林蛙进入深度的群居冬眠时,一般成群挤在一起冬眠。一龄幼蛙没有明显的群居冬眠现象。

冬眠活动期是从3月末到4月上旬,10天左右。这时林蛙的冬眠群体开始分开或部分分开,在水中做短距离游动,但并不上岸生活。

当气温和水温升高时,林蛙开始出河上岸在水边活动,气温下降时仍回到水中,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林蛙沿溪流两侧湿润植物带上山。多数林蛙集中在1~2个夜晚上山。幼蛙比成蛙出河晚10~20天,刚出河的幼蛙并不立即上山,有的在水边活动,有的在陆地潜伏,气温稳定后再集中上山。

林蛙是怎么养殖的

野外半人工(散放)养殖林蛙是当前东北地区发展较快的一个产业,很多养殖户通过在生产实践中的摸索,掌握了独到的养殖方法和经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同时孵化  由于蛙卵产出时间不一致,在卵团孵化过程中,往往同一池中的蝌蚪大小不一,容易出现大蝌蚪食小蝌蚪、小蝌蚪食未孵化的卵团及卵胶膜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养殖场采用将同期产的卵集中放在同一池中的办法,但林蛙产卵期长达15天左右,每天产量不等,有时1~2天所产的卵团才能装满 1个孵化池,有时不够,这样所需孵化池的数量就要多,耗费大量人力来分池。在饲喂蝌蚪过程中,还要分池投放适合不同阶段蝌蚪的饵料。汪清林业局养殖户在实际生产中,采用集中管理、同时孵化的办法,效果较理想,值得一试。做法如下:在仓库(东北叫仓房)中,掘一深坑(长、宽、深度灵活掌握),用不漏气的塑料薄膜平铺在里面,将每天所收集的卵团集中到这里,灌水,水深以浸没卵团为宜,坑上覆盖不透光的物品,如麻袋等。之所以选在仓库里,是因为仓库不透光,而且温度适宜。只要不见阳光,这些卵团可保存长达十几天,等到数量攒足时,再一起移送至孵化池中进行同时孵化。  2、光盘惊鸭  目前,困扰林蛙养殖户的难题之一就是天敌。野鸭就是林蛙蝌蚪期的主要天敌,成群的野鸭飞到孵化池中,肆无忌惮吞食蝌蚪,有时几只野鸭半天时间就可以将整个池中的蝌蚪全部食光,危害严重。而野鸭又是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明令禁止捕捉。有的养殖户用稻草人、人撵、下粘网,都无大效。鞭*比较有效,但蝌蚪期又是森林防火期,严禁用火。有一个方法可试:在孵化池四周拦上细绳,高度1m以上,将废光盘用细铁丝挂在绳上,距离不等,10m左右挂1个,光面朝向池面。当有风吹过时,池水与光盘相互映射,光芒四射,野鸭便不敢靠近。  3、不翻卵团  很多养殖户误认为卵团需要阳光,就经常性地翻动孵化池中的卵团,以使卵团全部都能吸收到阳光,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卵团在产下时就已经明确哪面朝下,哪面朝上,朝上的面叫阳极,朝下的面叫*极。卵团放入孵化池中应按自然规律,不要人为地改变,否则,会降低孵化率。只有沾上泥沙沉底的卵团,才可以翻动以顺应正确的朝向。  4、旱网捕蛙  每到深秋,大量的林蛙从山上下来,直接进入附近的越冬池,有的越冬池较深,把水全部放干不太容易,捕捞难度大。这时应考虑使用旱网,所谓旱网是把原本下到水中的网下到陆地上。具体做法:在距离越冬池1m左右的地方,用地膜将越冬池围起来,立地膜的方法与挡趟子捕捉林蛙的方法一样,支撑木棍放在圈里。并在地膜上留几个口,留口的地方以及附近要平坦、潮气大、植被完整,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林蛙道”。口的多少视越冬池周围“林蛙道”的多少,一般1000平方米的越冬池留6个。口宽50cm左右,放上直径60cm、网眼3cm左右、长3~4m的网,(养殖户平常在溪流中捕捉林蛙的尼龙网),网口两侧要与地膜紧密连接,并用木棍支住,底部要平整,埋在土下,网除留在陆地上1m外,其余的放在越冬池水里。这样林蛙秋季下山时,就会进入网内,下到越冬池内,小林蛙会穿过网眼进入池中,商品林蛙则钻不出去。下网后要经常检查,特别是雨后要及时收网,将商品蛙移人贮蛙池中,防止网内林蛙过多造成挤压。  5、春季购蛙  有的养殖户刚开始养殖,蛙场自产的卵团不够,每年春季都要购进卵团。其实,购买成蛙效益更高。一些养殖场为满足市场需要或其他原因,春季也大量销售雌蛙,这时可购人投放到养殖场。春季的雌蛙由于蛙油和卵混在一起,每公斤不超过120元,每只雌蛙4元左右,到养殖场后可产下卵团,每只价值1.5元左右。这种外购的雌蛙产后死亡率高、当年回捕率低,按60%的回捕率计算,秋季每只雌蛙销售价最低8元,每投放1只外购雌蛙,可获直接产值0.8元,加上1个卵团,可产出2.3元左右。

全人工林蛙养殖技术

圈养林蛙技术要点 中国林蛙是集食、药、补于一体的珍贵蛙种,因林蛙所独有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加之自然资源的日趋枯竭,半人工养殖林蛙回捕率较低,圈养林蛙势在必行,笔者经过多年研究与探讨,总结了圈养林蛙要把握的六个关键技术。 1 孵化管理关 首先是卵团的选择,一般选择2d内产的卵团放于已消毒好的一个孵化池内,将未受精的卵团剔除,以提高孵化率,孵化过程中卵团的密度不宜过大,如水源充足时按劳取酬10~15团/m2,卵团要均匀分布在孵化池内为宜。其次是孵化池的温度,温度包括气温和水温,它是影响蛙卵孵化的最直接的外界条件,温度高,胚胎发育速度加快,孵化期短,反之,胚胎发育速度慢,孵化期长。但是,林蛙卵在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各个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卵团孵化初期保持水温在6℃以上,中后期保持水温在16~24℃之间。由于初、后期的气温不同,可采用塑料膜覆盖及灌水的方法来调节水温,确保蛙卵在适宜的温度下正常发育。再次是水质,孵化池的水质要保持清新,不混浊、无泥沙、无污染的水质为宜,因为水中混沙污染卵团,造成“水卵”,而降低孵化率,因此要保证孵化池内是中性的清新水质。 2 蝌蚪培育关 2.1 蝌蚪的密度 蝌蚪培育的前两周密度可大些,随着日龄的增加,密度可逐渐减小,采用人工疏散分池的方法来降低饲养密度。一般饲养密度为:1~15日龄为2000~3000只/m2,15~25日龄1500~2000只/m2,25日龄至**期500~1000只/m2;如密度过大,蝌蚪生长发育迟缓,成活率低,体质不健壮,影响**幼蛙的成活率。 2.2 饲料 当蝌蚪将自身卵胶膜吃完即可喂开食料,一般用熟鸡蛋黄或豆浆做开食料。将熟鸡蛋黄用两层纱布包好,在池水中慢慢摇晃,蛋黄便溶于水中,蝌蚪可以自由采食,以后视蝌蚪采食情况酌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以喂2h吃完不剩或少有剩余为宜。当蝌蚪生长到20d以后要添加动物性饲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 2.3 水质与水温 良好的水质对蝌蚪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水质冷凉,有污染,含矿物质多等对蝌蚪生长发育都十分不利,会阻碍胚胎发育和各**的形成。蝌蚪的排泄物和其他杂质也会使水质变色,发现这种情况要立即排出池水,注入新水。蝌蚪初期,5d注入1次新水,用0.3mg/mL漂**溶液喷洒水面,后期采用单灌的的方法降低水温,水温不能超过24℃。如果气温、水温高时要采取换水和遮荫等办法降低池水温度,否则,蝌蚪易出现各种症状,严重时则死亡。 3 蝌蚪**关 蝌蚪生长到30d之后进入**期,此时应及时将**蝌蚪移入林蛙圈内的**池内饲养,避免移池过晚幼蛙逃跑的现象发生,林蛙圈要用塑料或其他材料围成内外两层围墙,即小圈一层,整体养蛙场一层,防止林蛙逃跑。此期间要加强管理,精心饲养。因为变成幼蛙比**前体重要减轻一半以上,而且**时不采食,能量消耗大,如管理不善,幼蛙体质不健壮,死亡率非常大。**期管理注意:一要保证**池内有足够的水量,保持水温在28℃以下,避免高温使**幼蛙死亡;二要继续喂养蝌蚪,未进入**期的蝌蚪需要继续摄取食物,必须供应足够的食物。 4 疾病防治 关圈养林蛙在各个时期患不同的疾病,饲养时必须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方法。 4.1 蝌蚪期饲养 蝌蚪在18~20d时,由于气温高,食最大,水中气体过多等因素易得气泡病。防治方法是:蝌蚪培育期间经常向池内注入新水,每5d消毒1次,不投喂过多的饲料。发现有气泡病时则立即注入新水或将蝌蚪移入清水池内:二是每立方米蛙池用3g食盐兑水泼洒可防治此病。 4.2 幼、成蛙期 主要在夏季饲养期。由于围内杂草丛生,*凉潮湿,加之饲养密度大,投喂的饲料有剩余,而使各种细菌滋生繁殖,因此养殖林蛙必须做到经常消毒,预防林蛙患病。此期林蛙主要患红腿病、烂皮病、肠炎病等疾病,死亡率较高。预防措施:夏季放养林蛙前将林蛙圈彻底消毒1次,可用漂**等消毒剂;夏季饲养期每半月用0.7×10-6高锰酸钾或1~2×10-6漂**溶液消毒蛙圈。同时每月用增效磺胺眯0.5g拌入1000g虫内,连喂3d,可起到预防林蛙肠炎病的作用;黄粉虫饲养场所每半月用0.3×10-6漂**溶液喷雾消毒1次,避免林蛙吃到带菌的虫体;蛙圈门口设有消毒设施,进入蛙圈要先消毒,谢绝外人参观。 5 越冬管理关 东北地区蛙越冬期长达6个月之久,此期虽不用饲喂林蛙,但不能忽视对越冬林蛙的管理,否则会出各种意外情况,造成林蛙大量死亡.

怎么养林蛙

1、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选择一个养殖场地,林蛙不喜欢强烈的光照,喜欢一些潮湿凉爽的环境,最好要选择在那些地势比较高,而且水源清洁排水灌水都方便的地方。
2、用网片或者是围网做一个逃离网,高度必须保持在一米半以上,还要做一些防鸟网,这样防止青蛙逃走也防止林蛙它们的天敌出现,对林蛙造成损伤,顶部必须要有遮*遮阳的措施。
3、草场地里必须种植一些树木和植物,来为林蛙遮*,在养殖场里还需要挖一些小池塘来供休息和产卵,以及孵化池面的水位必须保持在40厘米以上,这样可以给他们一个活跃的栖息环境,蝌蚪孵化以后长到50天的时候就可以变成幼蛙了。
4、采食主要是吃一些小虫子类的食物,所以这时候的饲料主要是一些黄粉虫、蚊蝇和小虫,等到了温度合适的时候,会自己进行觅食,可以把一些虫类的饲料均匀的洒到地面上,必须还要提供足够的饲料和营养成分。

请问我想养殖林蛙前景怎么样

林蛙养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获取经济效益。林蛙油不但是补肾益精、养*润肺的重要药材,也是天然高级滋补品,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观念的转变,人类十分重视寻求健康长寿药物和保健食品。林蛙油在我国和东南亚地区市场需求量较大。

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所产的林蛙油品质最好。“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被国家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GB/T19507—2008,2008年11月1日实施)。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适宜生活在林区有山涧、河流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特别是长白山地区,蕴藏量占全国的90%以上。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适宜林蛙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林蛙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再加上人为的滥捕乱杀,使野生的中国林蛙资源越来越少,甚至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目前商品林蛙油仍以野生资源为主,但野生林蛙资源有限,林蛙和林蛙油越来越匮乏,导致林蛙产品价格上升,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林蛙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一直呈供不应求的局面。东北有很多地区林地面积大,河流较多,水资源丰富,植被好,森林、气温、湿度等条件适合中国林蛙生长,饲养林蛙条件优越,生产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

虽然国内外市场对林蛙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受产地地域有限的影响,市场的供求局面是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中国林蛙及其产品的市场空间只会越来越大。保护林蛙动物资源,进行林蛙人工、半人工养殖,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的重要措施之一。

林蛙封沟养殖技术比较成熟,但在生产过程中林蛙的回捕率很低。人工圈养的方法投资大,成本高,养殖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半封闭、半开放式养殖方式是目前林蛙养殖的主要方式。

当然,林蛙养殖与其他行业一样,有赚钱的,也有赔钱的。在进行林蛙养殖之前,一定要先学习养殖技术,做好市场调研,根据自身的条件,找到适合当地环境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林蛙养殖,减少或避免因养殖失败造成的经济损失。

发展林蛙的人工养殖有何重要意义

两点:

充分发掘中国林蛙(实际是东北林蛙这个物种)这一中药材瑰宝服务人类健康。

中国林蛙全身是宝,其中具有显著滋*功效的“蛤士蟆油“是与人参(补气)、鹿茸(壮阳)并列的中药材三大天王级传统名贵中药材。经现代研究确定,它不论从营养学、中医学、生物化学、细胞分子学还是最前列的基因学角度来看,都具有全面的、卓越的补益功效。因此从宋代以来就列入药材,到了清代更是”一碗之资,白金半流“。

最大限度和有效维护野生种群的生存繁衍。

人类因自身需求而进行的开发,无一例外地严重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严重威胁自然物种的生存繁衍。由于无序利用开发,人类的狂补滥杀导致林蛙这一自然界瑰宝种群急速衰竭,小兴安岭这一片林蛙原生繁殖区域春季已经听不到林蛙的蛙鸣。发展人工养殖(含半人工)是平衡人类开发利用与野生资源保持生态之间最有力和有效的方式。

对于养殖林蛙的现状:我国半人工养殖林蛙已经取得了比较成功的效果。尤其是九十年**始就进入了规模化的产业开发阶段。而全人工养殖历经三十余年的坎坷,至今总体上处于失败状态,仅有数个基地进入了成功的规模化、商品化生产。

1000000平方米能养多少林蛙

如果是想做养殖规划,建议千万不要按照平方面积来计算并计划养殖量。
对一个场地来讲,许可投入的养殖量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养殖技能水平、管理水平、饲料保障水平、疾病控管水平、设施投入能力。。。。。。
更重要的是采取的方式是半人工封沟养殖还是全人工的。根据你所提供的面积数量来看,应该是半人工封沟养殖。对于半人工养殖来讲,并不是承包的面积就能当作养殖面积,还要看可利用面积是多少,最后还要看一下,是否能够取得足够的蛙卵来进行培养放养(这在东北已经成为半人工养殖扩大规模的一个障碍)。

林蛙养殖怎么样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