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猪丹毒是怎么引起的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怎样防治猪丹毒?(用什么方法预防猪丹毒)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怎样防治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这种病常常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初夏和晚秋时节。
猪丹毒丝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纤细小杆菌,在死猪的血液、脾(脏)、肝(脏)、肾(脏)等**中成对或成丛存在。它对干燥抵抗力较强,在*暗地方能生存1个月以上,直射阳光下能活半个月,盐腌猪肉中能活3个月以上。一般常用消毒药和高温能将病菌**。
猪丹毒传染途径主要是经过消化道,皮肤伤口也能发生感染。以3~12月龄的猪发病最多,哺*仔猪以及老年猪发病较少。
猪丹毒潜伏期1~5天。以急性、亚急性多见。
急性(败血型):最常见。在流行初期,常有少数猪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而其他猪相继发病。病猪体温升高,可达42~43°℃;食欲废绝;眼结膜充血,有浆性分泌物;有的病猪呕吐,初便秘,后腹泻;部分病猪在死前,腹部、四肢内侧皮肤发生大小不等的红斑,用手指按压,红色消褪;也有的病猪,全身皮肤发红。败血型病猪可在1~3天内死亡,致死率可达80%。
亚急性(疹块型)
病猪是经过较轻的一种,除上述一般症状外,以皮肤上出现疹块为特征。体温很少超过42℃,发病后1~2天,在耳后、体侧、胸、颈和四肢等部皮肤上,出现深红、紫红色,大小不一的疹块,疹块的形状有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或融合成一大片。疹块稍突起,界限明显,白毛猪很容易看出。随着疹块的出现,体温下降,病势减轻,数天后疹块消褪,最后形成干痂脱落。疹块型病程约10~12天,死亡率较低。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转为急性或慢性。慢性单独发生少见,多由急性转变而来。主要病状是心内膜炎和关节炎或二者并发。患心内膜炎的病猪临诊症状不明显,病猪生长发育**,体弱无力,不爱走动,驱赶跑动时呼吸困难,心悸亢进,甚至发生虚脱,往往在死后剖检时才被发现。关节炎病猪多见于腕、跗关节发炎、肿大,初期热痛,行走困难,甚至不能站立,食欲时好时坏,生长缓慢。
患急性猪丹毒死亡的病猪,剖检时可见皮肤发红;淋巴结急性肿大,紫红色,切面多汁,有出血点;胃底部、十二指肠及空肠前段黏膜红肿,上附黏液,并见出血点;脾脏急性肿大,质软,紫红色,切面髓质隆起,实质易刮脱;肾脏肿大,呈不均匀紫色,切面皮质部有针头帽大小的红点,红点稍隆起。
死于慢性猪丹毒的猪,心内膜炎多见于左心二尖瓣,瓣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慢性关节炎的病猪,可见关节炎的变化。
猪丹毒的预防,除一般性的防制工作外,重要的是每年定期给猪进行预防注射,当前使用的菌苗有两种。猪丹毒氢**铝甲醛菌苗10千克以上断*猪一律皮下注射5毫升,注射后21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因此,要每年春秋两季各注射一次。猪丹毒弱毒菌苗为冻干苗,使用时用20%氢**铝生理盐水稀释,大小猪一律皮下注射1毫升,含菌7亿。注射后7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口服时,每头2毫升,含菌14亿。口服后9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这种菌苗的优点是注射剂量小,产生免疫力快,免疫期较长。弱点是保存期短,稀释后的菌苗必须在4小时内用完,否则菌体死亡,影响免疫效果。口服时应按出厂说明书进行。
还可用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猪丹毒、猪肺疫二联苗注射预防。
发病以后首先要隔离病猪,及时治疗。(1)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是治疗猪丹毒效果最好的抗菌药,及时而大剂量应用,疗效显著。用量每千克体重用青霉素粉剂1万~2万单位,每天2~3次肌肉注射。连续用2~3天。经治疗后,体温下降,食欲和精神好转时,仍需再继续注射2~3次,以巩固疗效。
土霉素或四环素,每天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深部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用3天。
链霉素也有一定疗效,每千克体重5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1~2次。(2)血清疗法抗猪丹毒血清可用于治疗。仔猪5~10毫升;体重,50千克以下的中猪30~50毫升,50千克以上的大猪50~80毫升。皮下或静脉注射。血清与青霉素配合应用,疗效更高。
猪丹毒怎么治疗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转为慢性的多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主要侵害架子猪。
一、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其它动物、人也可感染,称为类丹毒,良性经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炎热多雨季节多发。病猪、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损伤皮肤,吸血昆虫传播。
二、临床症状:潜伏期短的1天,长的7天。
急性型:常见,精神不振、体温42—43℃不退,以突然爆发,死亡高。不食、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粘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指压退色后而融合一起。常于3—4天死亡。
亚急性型(疹块型):病较轻,1—2天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毫米,大小约1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1—2周。
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僵直。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
三、病理变化
急性型猪丹毒肠粘膜发生炎性水肿,胃底、幽门部严重,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粘膜上有小出血点,体表皮肤出现红斑,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或紫红色,质松软,包膜紧张,边缘纯圆,切面外翻,脾小梁和滤胞的结构模糊。肾脏表面、切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肿大。心包积水,心肌炎症变化,肝充血,红棕色。肺充血肿大。
疹块型:以皮肤疹块为特殊变化。
慢性型:溃疡性心内膜炎,增生,二尖瓣上有灰白色菜花赘生物,瓣膜变厚,肺充血,肾梗塞,关节肿大,变形。
四、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尸体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猪丹毒病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特别是与猪瘟、猪肺疫、猪流行**冒、猪弓形虫病、李氏杆菌病作区别诊断。
必要时进行化验室诊断,常用方法:采血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等。
五、防制
1、加强饲养管理、农贸市场、屠宰厂、交通运输检疫工作,对购入新猪隔离观察21天,对圈、用具定期消毒。发生疫情隔离治疗、消毒。未发病猪用青霉素注射,每日二次,3—4天为止,加强免疫。
2、预防免疫,种公、母猪每年春秋两次进行猪丹毒氢**铝甲醛苗免疫。育肥猪60日龄时进行一次猪丹毒氢**铝甲醛苗或猪三联苗免疫一次即可。
3、治疗
对发病猪抢时间治疗。
①青霉素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静注或四环素每千克体重5000—10000单位或康迪注射液0.1—0.2ml/千克体重,1日 2次。
②氨苄青霉素静注或用链霉素或复方磺胺嘧啶钠或洁霉素、泰乐菌素等治疗。
猪传染病有哪些流行特点?
(1)流行形式 在猪传染流行过程中,根据在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大小,可分为四种形式:
①散发性:发病猪数目不多,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是以零星病例的形式出现,如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破伤风等。
②地方流行性:发病数目较多,但传播的范围不广,常局限于一定的地区内,例如猪丹毒、气喘病、炭疽等。疾病的发生通常是由于该地区存在某些有利于疾病发生的条件,例如饲养条件**、土壤和水源被病原体污染以及有带菌(毒)动物和活的传播媒介存在等。
③流行性:发病数目多,并且在较短时间内传播到较广的范围。例如口蹄疫、猪瘟等病。
④大流行性:发病数目很多,蔓延地区非常广泛,可传播到全国或几个国家。这类疫病是由传染性很强的**所引起的,例如口蹄疫和流感等。
(2)季节性 某些传染病经常在一定季节发生,或在一定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布的影响: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这对那些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的存活是不利的。例如,炎热的气候和强烈日光暴晒,可使散布在自然界中的口蹄疫**很快失去活力。因此,口蹄疫的流行一般在夏季减缓或平息。
②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夏秋炎热季节,蝇、蚊、虻类等吸血昆虫大量孳生,活动频繁,凡是由它们传播的疾病,都较易发生,如猪丹毒、乙型脑炎等。
③季节对猪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冬季猪群常**,接触机会增多,经空气由呼吸道为侵入途径的传染病较为多发。如寒冷的冬季和气候多变的初春,青绿饲料缺乏,可使猪的抵抗力降低,因此猪容易患气喘病、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3)周期性 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还可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周期性,如口蹄疫、流感。这种周期性主要与毒株、毒力和病原体变异有关,有时也与免疫力自然消失以及易感猪群的引入有关。
猪丹毒对人有什么样的危害?
一般会通过接触传染,对人的危害不大,但是预防为主.
猪丹毒怎么治疗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转为慢性的多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主要侵害架子猪。一、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其它动物、人也可感染,称为类丹毒,良性经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炎热多雨季节多发。病猪、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损伤皮肤,吸血昆虫传播。
二、临床症状:潜伏期短的1天,长的7天。
急性型:常见,精神不振、体温42—43℃不退,以突然爆发,死亡高。不食、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粘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指压退色后而融合一起。常于3—4天死亡。
亚急性型(疹块型):病较轻,1—2天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毫米,大小约1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1—2周。
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僵直。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
三、病理变化
急性型猪丹毒肠粘膜发生炎性水肿,胃底、幽门部严重,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粘膜上有小出血点,体表皮肤出现红斑,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或紫红色,质松软,包膜紧张,边缘纯圆,切面外翻,脾小梁和滤胞的结构模糊。肾脏表面、切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肿大。心包积水,心肌炎症变化,肝充血,红棕色。肺充血肿大。
疹块型:以皮肤疹块为特殊变化。
慢性型:溃疡性心内膜炎,增生,二尖瓣上有灰白色菜花赘生物,瓣膜变厚,肺充血,肾梗塞,关节肿大,变形。
四、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尸体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猪丹毒病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特别是与猪瘟、猪肺疫、猪流行**冒、猪弓形虫病、李氏杆菌病作区别诊断。
必要时进行化验室诊断,常用方法:采血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等。
五、防制
1、加强饲养管理、农贸市场、屠宰厂、交通运输检疫工作,对购入新猪隔离观察21天,对圈、用具定期消毒。发生疫情隔离治疗、消毒。未发病猪用青霉素注射,每日二次,3—4天为止,加强免疫。
2、预防免疫,种公、母猪每年春秋两次进行猪丹毒氢**铝甲醛苗免疫。育肥猪60日龄时进行一次猪丹毒氢**铝甲醛苗或猪三联苗免疫一次即可。
3、治疗
对发病猪抢时间治疗。
①青霉素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静注或四环素每千克体重5000—10000单位或康迪注射液0.1—0.2ml/千克体重,1日 2次。
②氨苄青霉素静注或用链霉素或复方磺胺嘧啶钠或洁霉素、泰乐菌素等治疗。
猪丹毒是什么症状
猪丹毒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在3~12月龄架子猪,人也可感染,称为类丹毒。病猪、临床康复猪及健康带菌猪都是传染源。猪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夏、秋季节较多发,冬、春季节只有散发。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猪丹毒应该怎么治疗?
当猪群中发生该病时,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病猪污染的猪圈,用具等应彻底消毒,粪便、垫草应进行烧毁或堆积发酵处理。病猪尸体和解剖的内脏**应深理或烧毁。对同群未发病猪只用抗生素进行紧急预防性注射。连用3~5天,每天2次。停药后立即进行一次全群大消毒,待药效消失后再接种一次菌苗,对患慢性猪丹猪的病猪应尽早淘汰。
猪丹毒有效治疗方法青霉素治疗:用每千克体重1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直到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24小时。不宜过早停药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另外**四环素、红霉素、金霉素也是有效药剂,但卡那霉素和磺胺类制剂无效,在临床上用药时应注意选择。
血清治疗方法:在发病的初期,可用抗猪丹毒血清皮下或耳静脉内注射,其有效剂量为:仔猪5~10mL,50kg以内的猪30~50mL,50kg以上的大猪50~70mL。注射完一次,每隔24h注射一次,直至体温、食欲恢复正常为止。
猪丹毒的预防1、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做好防疫卫生工作,提高猪群的自然抵抗力。凡从其他猪场购进猪只,必须先隔离观察2~4周,确认健康后方可合入大群饲养。注意**或驱除蚊、蝇和鼠类,经常保持猪栏、运动场及管理器具的清洁,定期用消毒液消毒,食堂下脚料及浴水必须经煮沸后才能喂猪,粪便垫草要经堆积发酵处理后方可利用。
2、加强交通检疫、屠宰检疫及农贸巿场的检查:如发现病猪或带菌产品,应立即进行隔离消毒,处理产品,杜绝病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