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墩沿大鳞副泥鳅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泥鳅鱼有几种(泥鳅鱼分几种)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泥鳅鱼有几种,怎么区分
青鳅
一般称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较小。
大鳞副泥鳅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门近臀鳍起点。
中华沙鳅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大鳞副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
大鳞副泥鳅在我国广泛分布,许多省份也开始了养殖生产。作为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这里也介绍一下大鳞副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 1 )亲鳅的选择。大鳞副泥鳅的雌雄鉴别同泥鳅。用于繁殖的亲鳅,主要是从上年的成鳅池中挑选,也可以从附近市场上选购。雌鳅一般要求体重25 克以上,体长14 ~18 厘米;雄鳅体重要求不严格,一般体重12 克以上,体长10 厘米以上。要求体表色泽正常,光滑无病斑,体形匀称,活动敏捷,年龄2 ~3 龄。催产时应选择发育较好、腹部卵巢轮廓明显的雌鳅和健康活泼的雄鳅配对,雌雄比为1 : 2 。( 2 )池塘条件与放养密度。不论来自哪里的亲鳅都必须在池塘中进行产前培育,培育时间不少于2 个月。亲鳅培育池塘面积为1 200 ~ 1 500 平方米,能保持正常水位60 ~80 厘米,透明度20 厘米,肥度适中。亲鳅投放前先使用生石灰或漂**、茶籽粕等彻底清塘消毒。待药性消失后,施放基肥,培肥水质,然后再放养亲鳅。放养密度为每667 平方米水面投放325 千克亲鳅,雌雄混养。( 3 )亲鳅池日常管理进人3 月份,水温高于10 ℃时即可投喂人工饲料,饲料要求粗蛋白质含量30 % ~ 35 肠,脂肪5 % ,以动物性蛋白为主。池塘水温15 ℃时投喂量为体重的1 %左右,水温20 ℃时投喂量为体重的2 %左右,水温25 ℃以上投喂量为体重的3 %左右。投喂时间为上午8 ~ 9 时,下午16 ~ 17 时。每周定期冲水1 次,每次2 小时,加深水位5 厘米,不要大量换水,保持一定的肥度有利于大鳞副泥鳅性腺发育。( 4 )催产时间大鳞副泥鳅适宜的催产时间应在4 月中下旬至5 月初,水温16 ℃~18 ℃,过晚性腺容易过熟。( 5 )催产用具容量为1 ~ 2 毫升的医用注射器及配套的针头数支,用于亲鳅注射的催产剂、解剖盘、剪刀、刀子、镊子等,用于摘取精巢的毛巾数条,硬质羽毛数支,1000毫升的细口瓶1 个,格林氏液或医用生理盐水,20 毫升或50 毫升的吸管2 支,水盆或水桶数个。( 6 )催产药物经试验研究,发现用于大鳞副泥鳅催产的药物以地欧酮(DOM ) +绒毛膜*****,或地欧酮+促黄体素生成素类似物的混合激素效果较好,单独使用HCG 价格高,效果也不好。注射药量,地欧酮0 . 5 ~ 1 毫克/尾+绒毛膜*****300 ~ 500 单位/尾,或地欧酮0 . 5 ~ 1 毫克/尾+促黄体素生成素类似物2 一3 微克/尾。( 7 )催产方法首先,用生理盐水将每尾鱼的用药量配成注射液,一般20 克左右的亲鳅注射0 . 5 ~0 . 7 毫升。然后,检查亲鳅的成熟度。作为繁殖用的亲鳅,性腺的成熟度要好,检查方法是将雌鳅腹部朝上,腹部外形要膨大而柔软,富有弹性,有透明感,颜色微红,卵巢轮廓到*门处,生殖孔开放;雄鳅胸鳍上布有追星,最好轻压腹部能挤出**,且**人水后即散开。最后,挑选合乎条件的雌鳅进行催产注射。注射时两人一组,一人用泥鳅控制网固定泥鳅,另一人用医用注射器进行注射。采用背部肌内注射方法,针尖与鳅体呈45°角,向头部方向注人药物,人针深度0 . 2 厘米。为了防止人针过深伤害泥鳅,可以在针尖上缠绕棉线或在针上套上一小段胶皮管的方法处理针具,要求露出针尖0 . 2 厘米。(8)产卵孵化利用孵化环道进行生产,在环道中设置网箱,网箱网目5 目,注射后的亲鳅放人箱中待产。催产结束后,用微流水**亲鳅产卵。水温22 ℃时,12 ~15 小时;水温25℃时,8 ~ 10 小时,大鳞副泥鳅便开始**、追逐、缠绕、产卵,受精卵从网目中掉进环道。产卵结束后将网箱和泥鳅一起拿走,受精卵进人孵化阶段。此时要加大水流以冲起沉在环道底部的鳅卵。同时,可用搅水板从下面把鳅卵搅起,操作持续30 分钟左右,等到结块的鳅卵分离后即可降低流速,流速控制在10 厘米/秒左右。实际生产中,以见到鳅卵在环道中刚刚浮起为适宜,若水流冲击使卵始终在水面翻腾,说明水流过大;若卵在环道中不能浮出水面,说明水流过小。水温22 ℃时,经过41 小时,90 %的受精卵孵出鳅苗;水温25 ℃时,需要30 ~ 32 小时仔鳅孵出。
泥鳅的品种有哪些 泥鳅分布范围介绍
泥鳅品种 真泥鳅一般称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较小。 2.大鳞副泥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门近臀鳍起点。 3.中华沙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分布范围 在中国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区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在中国的西部(由东往西流向,全国就只有两条这样的河流)的伊犁河里的种群也在不断的扩大,该条河流与哈萨克斯坦名湖巴尔喀什湖相同。在赣江的支流袁河流域,江西萍乡等地,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全国也都大体呈现这种趋势。泥鳅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泥鳅与普通泥鳅有什么不同
**泥鳅。他的个体要大一些,生长速度快一些。普通泥鳅它的生长速度和个体没有那么大。从肉质上来说**泥鳅肉质,比普通泥鳅的肉质要差一些。**泥鳅养殖的话比普通泥鳅养殖。增长速度快病害少一些。泥鳅有哪些品种
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本属种类较多,有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大鳞泥鳅(Misgurnus dabryanus)、***泥鳅(埃氏泥鳅) ( Misgurnus bipartitus )、青色泥鳅(Misgurnus lividus)、拟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guichcnot)、二色中泥鳅(Mesomisgurnus bipartitus)等。在全世界有 10 多种,外形相差无几,通常供养殖的主要是泥鳅。
最近几年来在我们国家,又发展养大鳞副泥鳅(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和日本的川崎泥鳅。
泥鳅有哪些品种
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本属种类较多,有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大鳞泥鳅(Misgurnus dabryanus)、***泥鳅(埃氏泥鳅) ( Misgurnus bipartitus )、青色泥鳅(Misgurnus lividus)、拟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guichcnot)、二色中泥鳅(Mesomisgurnus bipartitus)等。在全世界有 10 多种,外形相差无几,通常供养殖的主要是泥鳅。
最近几年来在我们国家,又发展养大鳞副泥鳅(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和日本的川崎泥鳅。
泥鳅吃什么东西了?
泥鳅吃淤泥中藻类等底栖生物,也取食浮游动物。人工喂养时,可投喂昆虫、小型甲壳动物、水蚯蚓、嫩植物茎叶等,也可投喂豆饼、豆渣、糙糠等。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体长5厘米以下的鳅苗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体长在5-8厘米时,除了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水蚯蚓外,还摄食高等水生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等,以后逐渐变为杂食性鱼类,几乎无所不食,凡水中和泥中的动植物及有机碎屑,都是泥鳅的天然饵料。
扩展资料:
生活习性
泥鳅在底泥中或水的底层淤泥中活动,且喜昼伏夜出,长期在黑暗环境使其视力退化。但触须、侧线等却十分敏感,在避敌和觅食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泥鳅除了用鳃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所以它对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强。
在缺水的环境中,只要泥土保持湿润,泥鳅仍可存活很长时间。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因而在鳅科100余种鱼类中,唯独泥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泥鳅
泥鳅和金鱼可不可以一起养?
原则上没有问题,可以一起养。但是泥鳅的数量不要太多,金鱼的体积不要太大。再有如果是双尾金鱼最好还是不要和泥鳅一起养的。
从美观的角度上也应该分开饲养。
大鳞副泥鳅可以生活在淡清水水中吗
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一般情况泥鳅都生活在泥土里,一有危险就最快速度往土里钻。当河水或坑塘干涸后,水底的淤泥已经开始龟裂,其它鱼类一般都已死亡,而泥鳅在泥中尚能存活很久。这时在龟裂的泥块上找到泥鳅的出气孔,就很容易确定泥鳅的位置从而捕捉到它。与泥鳅相似。数量较少。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