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草鱼细菌性出血和病毒性出血的区别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鱼的出血病怎么才能最快至好?用什么药?(淡水鱼出血病用什么药)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鱼的出血病怎么才能最快至好?用什么药?
1、家鱼出血病的治疗方法 (1)当鱼病发生时,应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方针。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治疗措施,以控制病害的扩大,减少经济损失。 (2)治疗时应采用“外消内服”的综合措施。 (3)治疗有一定的疗程和时间。任何想通过一次水体消毒或一次内服就达到治疗效果的处理方法,都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4)水体消毒,全池泼洒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一般用药时间是上午10:00左右,可连用二次到三次,前两次可在两天内每天用一次,或隔天用一次,可酌情在后一次用药后的一到两天用第三次。 (5)目前可选择的部分水体消毒剂: ①漂**:1.4~1.5公斤/亩米水。 ②强氯精:0.15~0.25公斤/亩米水。 ③主要成分为“二氯”、“三氯”成份的消毒剂,商品名较多,请选用正规厂生产的,按说明用。 ④***消毒药,主要成份为“二**氯”的消毒剂,商品名为“克菌王”、“菌毒净”等。它一般为A、B两袋,将A、B分开,分别溶解再混合才有效。 ⑤生石灰,生石灰不能同以上①~④的含氯消毒剂同时和用,可在含氯消毒剂用后2~3天再用生石灰15~20公斤/亩米,巩固疗效。 (6)同时内服药,一般需4~6天,用磺胺类药物的时间较长些。 (7)给药方法,若大多数鱼吃料正常,则取当日投料量的一半制成药饵,在喂料时,先喂没拌药的料,再喂药饵。若食量减少,可全用药饵,给药时间应尽量延长。 (8)药饵的自制方法:正确的药饵制作是保证药不浪费和有效治疗的措施。若用颗粒饲料,制作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将足够的药溶入水中,将饲料浸1小时,水的份量以刚可浸没饲料为好,等充分吸收后,再在药饵外勾入适量面粉(不可太多),将药饵包住,以免药物流失,稍稍晾干即可。第二种方法是将物料加入面粉制成的面粉糊,面粉量为5%~10%的饲料量,将面粉糊敷在饲料上,再用少量面粉将其包住即可。 内服药: ①土霉素:5~7克/100公斤鱼日。 ②磺胺类药:10~20克/100公斤鱼日。 ③氟哌酸(2~4克/100公斤鱼日)加恩诺沙星(99%纯剂),1~2克每100公斤鱼日,请慎用。 ④开胃药:酵母片、大黄、苏打片等。 ⑤中药:大黄、板蓝根、穿心莲等,按0.5%~1%用量搅拌。 ⑥不能长期用某一种药,以免产生抗药性。 ⑦第一天用药份量可适度加重。 2、注意事项 (1)可据养殖户自己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操作,但不可随意加重份量。 (2)水体用药期间,应密切注意鱼的活动情况,开足增氧机,以防缺氧浮头死亡或药物中毒。
草鱼有病了怎么办?
先要观察,鱼得的是什么病?再对症下药
观赏鱼常见病与疑难病对策
白 点 病
初期鱼体出现数粒小白点,末期则全身布满白点,二次感染合并水霉病及细菌感染,至严重时,则药石罔效。 投入适量甲基蓝药水,每10加仑水 4~8cc, 无底砂配合过滤系统之容器,药量宜减为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或将患病的鱼放在百分之一的食盐水中,亦可治愈。(成虫杀除难,但仔虫杀除容易,故维持水中有效药剂约7~20天左右,即可完全扑灭)
黑 点 病
病鱼头部可见长形的浅**孢囊,其孢囊成熟时,呈黑色,即摇尾幼虫与后囊幼虫,它们亦侵袭鱼体眼睛、肌肉、血管、鳃、内脏**,若于眼睛的水晶体部位发现不透明的斑块,则有可能受到感染 此病不具传染性,但是会伤害肌肉组织及使眼睛受到或失明,严重时可致死,目前并无药可愈,仅可用消毒过的针,或镊子将虫挑除
水 霉 菌 病
受伤的表皮产生毛状、丝状菌丝,肉眼所见丝状物即为已死的霉菌尸体,活的霉菌则寄生在皮肤及肌肉上。投入适量甲基蓝药水,或将患病的鱼放在百分之一的食盐水、盘尼西林水溶液中,亦具效果。(受伤、搬运捞捕鱼儿宜做预防措施)
烂 嘴 病
鱼儿的嘴及颊部覆盖白色附着物,鳍、鳃、口部最易感染。此病传染力甚强,发病后数天,鱼箱中的鱼儿可能全灭。 可采用跟水霉菌病相同的治疗法,或早一点涂抹多聚氰就有效。(若短时间内无法痊愈,每易造成抗药性细菌,故使用药剂时宜核对水量及用药量,以正确治疗)
烂 尾 烂 鳍 病
水质受到污染,或被其它的鱼儿咬伤,伤口受到感染,鱼鳍一开始变白,恶化则会腐烂死亡。 投入适量甲基蓝药水、呋喃西林、绿F金或使用薄的食盐水饲养。
鳃吸虫寄生症
呼吸较急促,鳃盖大开,鳃丝有肿胀与白化现象,不喜欢游动,有时具有使水箱鱼儿全灭的传染力。 利用福尔马林溶剂,进行长期或短期药浴,因成虫扑灭容易,但虫卵杀灭困难,会在三天后陆续孵出,可在水中保持万用水、甲基蓝药水有效成份3~5天,杀灭幼虫。
松 果 状 鳞 肿(竖鳞病)
鱼体发肿,鱼鳞竖起,状似松果,致病原因不明。 可在得病初期,每10公升的水加入0.1gr的氯霉素,或每10公升的水加入3万单位的呋喃西林溶液。
口丝虫感染症
皮肤出现整片云状物灰色黏液的感染现象,大量口丝虫寄生时,体表会出现一块一块破皮的血斑,鱼鳍不张开,并且磨擦植物
草鱼出血病怎么治?
【预防】(1)消毒预防:利用生石灰、硫酸铜、漂**预防。按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生石灰25千克化浆全池泼洒,再用硫酸铜400克溶解后泼洒,每20天轮换用药1次,从6月份一直用药到10月中旬,同时坚持对食场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挂袋和漂**挂篓交替进行消毒。硫酸铜用量为100克,硫酸亚铁40克,漂**100克。每3天为1个周期,隔3天交替消毒1次。
(2)中草药预防:按每亩水深1米用贯众500克,板蓝根、野菊花苗各200克,先碾碎,然后用10千克开水浸泡4~6小时兑水全池泼洒,每25天用药1次,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3)免疫预防:采用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或草鱼出血病浸泡**免疫草鱼种,能有效预防草鱼出血病。注射**的免疫保护期达14个月以上,免疫保护率可达95%。浸泡**免疫保护期达20个月以上,免疫保护率可达85%。人工免疫预防草鱼出血病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费用低廉,效果良好。注意:使用注射**或浸泡**须按产品使用说明操作。【治疗】(1)外用药物:可全池泼洒硫酸铜或**铜,使池水浓度为0.7克/米3。但硫酸铜要连施2次(隔1天1次)。也可用敌菌灵,使池水浓度为0.6克/米3。
(2)内服药物:投喂三黄药饵,即每万尾鱼种用大黄、黄柏、黄芩各100~150克。磨成粉煎煮或热开水浸泡过夜后,拌饵投喂,连喂2~3天;每50千克鱼用大黄苏打片200片,磺胺嘧啶10片,捣碎拌饵喂鱼,连喂4~5天;每万尾鱼种(或50克鱼种)用水花生4千克、大蒜0.25千克、食盐0.25千克,磨碎拌饵投喂。每天2次,连喂4天。
草鱼在什么季节最容易得病
相对其他时间,草鱼12月没那么容易犯病
一般草鱼的常见病有细菌性烂鳃、细菌性肠炎以及赤皮病这三种病。各种规格的草鱼都可发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居草鱼疾病之首,为了有效做好这三种疾病的防治工作。具体介绍如下:
一、病原:柱状嗜纤维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
二、流行规律:流行季节在4-10月份,其中有两个发病高峰,4-6月份主要危害1-2龄草鱼,8-10月份危害当年草鱼鱼种。一般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水温25℃-30℃时为流行高峰期。在池水和池底淤泥中大量存在。当水质和鱼体健康状况良好时它们不能形成优势种群,不能感染鱼类,引发鱼病。当大量投喂劣质饵料,水质恶化或其他原因导致鱼体抵抗力下降时,它们便大量繁殖,侵入鱼体,从而引发疾病。病原菌可随病鱼的粪便或尸体大量排到水中,污染饵料,在经口感染其他鱼,从而形成草鱼“三病”的大规模暴发。
三、主要症状:病鱼无力地离群独游,头部发黑,鳃盖有半透明小孔,严重时鳃盖烂穿,鳃丝肿胀充血发炎,腐烂带有淤泥,腹部充血发红,鳞片松动脱落,*门红肿突出,轻压腹部有**粘液流出,解剖可见肠内无食物,肠壁充血发炎成紫红色,肝脏土**。
四、病因分析:草鱼“三病”的第一次发病高峰在4-6月份,这时正值春夏之交,白天气温高于水温,随着气温的上升,表层水温逐渐上升,密度逐渐下降;晚上气温低于水温,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表层水温也逐渐下降,密度逐渐增大,导致表层水体密度大于底层水体,从而引起上下水体的对流,底部淤泥中的大量病原菌被带到整个水体,增加了养殖鱼类与病原菌接触的机会,最后导致鱼病的发生。草鱼“三病”的第二次发病高峰在8-10月份,正值夏秋之交,水温和气温的变化情况与春夏之交时一样,所以同样会造成水体的对流,引起鱼病的发生。此外这时经过几个月的养殖,池底积累了大量的残渣剩饵和死亡生物及鱼类的残骸,水质也严重恶化,也容易造成病原菌在水体中的大量繁殖,最后引发鱼病。
五、防治措施:做好池塘环卫工作,保持良好养殖环境,对于池塘环境条件,尤其是底质的改善,还可以采取在池塘中施放生石灰的方法。生石灰不仅能疏松淤泥,改善池底通气条件,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减少氨氮与**酸盐的生成和积累,而且还可以杀灭淤泥中的病原菌及其芽孢,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常用的方法是放养前采用生石灰清塘(50-100千克/亩),以及养殖过程中与发病季节定期泼洒生石灰(15-20千克/亩•米,1-2次/月)。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将鱼病的防治工作贯穿在整个养殖周期中,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鱼出血病怎么治疗
观赏鱼
在养殖观赏鱼期间发现其有出血状况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是因为观赏鱼得了出血病而造成的,养殖者可从鱼儿身体表面的鳞片出血、溃烂、或是鳞片掉落来判断鱼儿的健康状况,造成观赏鱼出血病的原因有很多,对症下药才能使其快递康复。
一、鱼体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1、细菌性出血
常常因为水质恶化,水中氧气含量低,透明度低,有机代谢物多等造成鱼抵抗力低下,使各种有害菌积累逐渐增多,最后感染热带鱼。
多为荧光杆菌或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这类疾病最为常见,(白鲢暴发性出血病、甲鱼败血病、黄鳝出血病、鳗鲡红鳍病都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通常为全身性的出血。另外许多大型热带鱼体表也常见有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出血斑块,那就是我们所说的“打印病”了。是由一种叫革兰氏菌引起的鱼病,可以在热带鱼的鱼缸内设置紫外线杀菌灯,并饲喂拌有呋喃唑酮的饵料。
2、**性引起的出血
弹状**引起的皮肤出血,颜色暗淡,严重的可在眼周出现血点,肌肉肠道也有出血点,后期鱼体贫血,肝脏和鳃都颜色暗淡。
3、打架咬伤而导致出血
受伤肯定是要出血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免这种伤害,勤于观察,一旦发现后,要进行消毒措施,避免细菌的感染。
4、受环境**引起的应激性出血
这种现象也极为常见,如换水时温差太大,水的渗透压等,老水中氨氮和**酸盐含量超标,这都是引起应激性出血的原因,我们可以在水中或者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或者维生素C等抗应激的药物。
观赏鱼
二、如何治疗鱼体出血
治疗出血病还是以防为主。在饲养这些宝贝时,千万别伤了它们的鳞、鳃、鳍,同时应该跟上营养。体格健壮,没有外伤,自身的抵抗力必然会增强。如果得了出血病,要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1、盐水疗法
以2%-3%的食盐水,浸泡病鱼 10-15 分钟。隔日一次,直至病愈。对病鱼实行单缸饲养,精心呵护。
2、呋喃西林药浴法
用0.01%~ 0.02%浓度的呋喃西林药液,浸洗病鱼10-15分钟。隔日1次,直至病愈。对病鱼实行单缸饲养,提供最佳的水质和最适水温。
3、红汞涂抹法
将病鱼置于较小容器中,将鱼体短时间离水,用棉球蘸红汞药水涂抹病鱼患处。每日一次,直至痊愈为止。病鱼单独饲养,提供最佳环境。
观赏鱼的出血病多发于夏季6月到10月份左右,炎热的天气也是观赏鱼发病的高峰时期,对于患有出血病的观赏鱼养殖者应积极治疗,而日常生活的预防工作也是不可避免的。
鱼塘里的鱼身上出红点怎么办草鱼
有几种可能,有可能是赤皮病的早期症状,主要是水体消毒就能够解决,如果暂时鳃还没出现问题的话,建议用氯制剂,效果比较好。也有可能是出血病的症状,这个病就需要小心了,**感染,传染性强。这个除了消毒之外还需要内服药,主要是中药制剂,比如三黄粉这些,当然还有专门的抗**药。当然还要注意一下红点是不是由于寄生虫破坏皮肤造成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消毒的时候注意下鳃的情况,如果鳃上贫血症状明显的话(颜色比较淡),基本就是出血病了,用药尽量温和,可以换用碘制剂。
我想考中医内科的博士 哪个专业比较好?中医美容养生专业怎样??
读博士,中医内科方向很多,选什么方向这主要看你自己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因为每一个专业都有它的优缺点,你说的妇科其实也是相当不错的,而且中医妇科疗效也是肯定的,至于美容养生,好像还没有哪个学校专门开这个专业的博士学位,美容养生本就是一个杂家,大内科外科都需要学习,所以能把基本的内科外科妇科等学好了,养生也才能有基础,当然要提醒你的是读博可不一定就是搞临床了,大部分的都是主要搞科研的,可能三年都在实验室泡着的,呵呵,不要对博士期望太高,最后未必如你愿经常下雨天池塘能放鱼苗吗?
一、池塘清整:清塘清整是养鱼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起到防止决堤逃鱼和防治鱼病的作用。一般在冬季成鱼起捕后,排干池水,清除池内杂物及过多的淤泥,加固池埂。然后曝晒、冰冻。在鱼种放养前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75—100kg化水全池泼洒,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还能起到施肥作用。
二、施足基肥:
清塘消毒后5--6天,即可施基肥,使鱼种下塘后有充足的饵料食物。一般每亩施发酵的粪肥250---500kg,瘦水池和新建池多施;肥水池及老鱼池可少施或不施。用推耙把粪肥搅拌在淤泥中,这样肥效持久,然后注水。春放鱼种可分次注水,先注约70---80cm,待水色转浓后,再逐渐加注新水;冬放鱼种一次性注水到最大深度。注水后即可放养鱼种。
三、鱼种来源:
成鱼塘所需的鱼种,一般尽可能选用自育的鱼种;这样既可做到有计划地生产鱼种,在种类、数量和规格上满足放养的需要,并可避免长途运输鱼种而造成鱼体受伤或 死亡,提高放养成活率,同时也是高产的保证。如果自育鱼种不够或没有,则应就近购买,并按优质鱼种的标准严格选择。鱼种运输一定要带水运输,各种操作要细心谨慎。
四、鱼种选择:
鱼种要从体质和规格两方面严格选择。体质要求健壮、肌肉肥满、体表光滑、鳞片完整,体色和眼睛明亮,无病和伤痕。规格要求整齐.尽可能放养大规格鱼种。一龄鱼种多选择13cm以上,二龄鱼种应选择250g左右放养。
五、合理混养:
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和天然饵料及人工饲料,增加放养密度,因此是提高鱼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各种鱼类混养搭配的比例,主要是根据鱼类的不同生活习性、食性和鱼池条件、饵肥来源等情况来决定。水质较肥的池塘,以鲢鳙为主,搭配一些草鱼及其它鱼种,鲢鳙鱼比例4:1;若池塘水质较差,而青饲料供应充足,应以草鱼为主,适当搭配鲢鳙及其它鱼种。每亩产500kg成鱼的池塘,应放养鱼种1200---1500尾;每亩产500kg以下的池塘,放养鱼种500---1000尾。主养鱼占60%--70%,配养鱼占30--40%,鲢、鳙鱼之间的比例为4:1。食性相近或相同的鱼应尽量少混养或不混养,以防两种鱼争食而影响生长。
六、放养时间:
放养鱼种应提早进行,一般在水温6—10℃时候进行,此时鳞片紧密,活动力弱,鱼体不易受伤,放养成活率高。具体放养时间,根据当地气候确定,可采用秋放(10月底——11月初)、冬放和春放(3月中上旬)。秋放的好处是可以免去并塘越冬的手续,又可使鱼种提早适应成鱼塘的环境,春放的好处是使成鱼池排干水后可以冬休。
七、鱼种消毒:
鱼种消毒可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放养成活率。鱼种下水前用3%---4%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或用10ppm漂**或8ppm硫酸铜浸洗15--20分钟。
八、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前要“试水”,即在鱼种放养前3--5天,取几条鱼放人待放鱼种的池塘,看鱼在水中能否存活,待确定鱼能在池水中存活后方可放鱼。严防池水毒性未消失放鱼种。鱼种放养时温差不能相差较大(超过3℃),否则会出现鱼感冒。放养应选择晴天进行,避免雨、雪寒冷天气鱼种在捕捞出水和运输中受伤。
草鱼鱼苗 鱼尾 鱼鳍 有红点(如图)请问是什么病???急!!!!!!!
可能是寄生虫、细菌混合感染,建议:1.第一天用90%晶体敌百虫0.3-0.4PPM;2.第二天用10%二**氯0.5PPM或40%强氯精0.4PPM,隔一天重复使用一次,连用2-3次。鱼暴发性出血疗程
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暴发性出血病,也称细菌性败血症,是由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致病。主要危害鲫、鲢、鳙等鱼类。该菌流行季节一般为5—10月,6—7月是发病高峰期。如遇到连续*雨天后突然放晴,气温急骤升高,水体环境恶化,易暴发流行此病。
此病初期症状为病鱼口腔、头部、眼眶、腮盖表皮和鳍条基部充血,鱼体两侧有红色的出血点,鳃丝苍白。解剖鱼腹,可见内脏**充血,肝、肾肿胀,体腔腹水。随着病情的发展,体表各部位充血症状加剧,并逐渐扩散,浮在水面的死鱼越来越多,腹部膨大,*门红肿。此病情呈暴发性,来势猛、死亡率高,提醒广大鱼类养殖户要加强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