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喂养林蛙蝌蚪技术食物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马青禄林蛙养殖技术是骗局吗(林蛙养殖业)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马青禄林蛙养殖技术是**吗
中国林蛙养殖技术 中国林蛙(俗称哈什蚂)是一种珍贵的两栖动物。雌性林蛙的输卵管称“田鸡油”,是名贵的滋补强壮品。中国林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不仅是人们宴席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蛙油及林蛙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更是供不应求,倍受客商青睐。
几年来的养殖实践证明,人工养殖林蛙是致富于山区、半山区的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产业,大有发展前途。
一、封沟养蛙
中国林蛙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夏季栖息在森林之中,营完全陆栖生活。冬季水下越冬。因此必须对养蛙场地进行科学的考察和选择。
(一)地形、地势
养蛙场一般选择两边高山、中间沟谷,即农民所说的“两山夹一沟”为最好。如果环境宽阔,必须有150—200米以上的宽度。沟谷内要有面积大而集中的较为平坦地带,以作为修建繁殖场之用。山岭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以缓坡为宜。
(二)森林
森林是林蛙最主要的生长地区,林蛙每年大约有5个月左右的时间是生活在森林内的。林蛙栖息的林型主要是大面积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森林的层次要适宜,即乔木层要密集,达到树冠互相郁闭,林下光线较暗淡,灌木层要繁盛,以利于调节林下的光线与湿度:草本植物层和枯枝落叶层要选择植物茂盛,落叶层较厚的地方,以便为林蛙提供足够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三)水源
水源情况是选择养蛙场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必须在枯水季节有充足的水量即养殖场内有夏季不干涸、冬季长流水的一条或数条山间小河流,溪流以砂石或淤泥为底,水量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一般宽1—3米,深0.3—0.5米为宜。
二、繁殖场的选择与修建
(一)繁殖场的选择
繁殖场是林蛙繁殖的场所,从产卵到变为幼蛙,都要在繁殖场里完成。繁殖场应设在整个养蛙场的中心地带。选择地势平坦、面积大、向阳的地方集中修建,繁殖场要求距河流较近,可以引河水自流灌溉。土质以保水性能好的粘土壤为宜。繁殖场宜集中不宜分散,为了方便疏散蝌蚪,在沟谷较长的养殖场,也可建立几个繁殖场,分段饲养,做到就近繁殖,就近放养。繁殖场距放养场最好在2000米之内,以免远距离运输,造成蝌蚪死亡。
(二)繁殖场的修建
繁殖场主要是由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池四种池子组成。前三种池子应集中修建,**池应在养蛙场内合理分布,气温较低的地区还应建有晒水池。
1、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繁殖场,方便管理,经过试验,这三种池子可统一按饲养池标准修建。每个池子为20—40平方米的长方形,深度为0.5米左右,池埂下宽0.4—0.5米,上宽0.3—0.4米左右,整个池埂呈梯形为宜。池内修建一个上口50厘米、深0.3厘米左右的安全坑防止池内断水,蝌蚪死亡,池子应成排成列修建,两列水池之间要修建主水渠。每个池子都应具有对角出、入水口和同侧出、入水口,以便根据不同生产时期采取不同灌水方法。修建时要注意防止漏水,可用淤泥灌缝,严重的可采取池底覆盖塑料膜的方法保水,然后在池底表层铺垫砂石,防止池底污泥污染卵团。在一些气温较低的地区,应在繁殖场的上游修建一个或几个晒水池,使河水先经过晒水池提高温度后再注入繁殖池中。晒水池也根据地势修建,水深度在0.3—0.4米,面积根据条件宜大宜小,以能够充足供应繁殖池用水即可。
2、**池
**池是蝌蚪**上岸的场所,亦起到疏散的作用。因此,**池应在养蛙场近水处,均匀分布避免幼蛙上山时局部密度过大。**池应尽量修建在朝阳山坡下,因为春天气温低、阳坡比较适宜幼蛙生长。**池的面积以25—30平方米,池深度在50厘米左右为宜。整个池形呈锅底形,即池梗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幼蛙出水上山,因为**期蝌蚪呼吸量大,需大量灌水,保持含氧量和池水的清洁。因此,在修建**池时应选择有水的地方。
三、繁殖技术
林蛙的繁殖技术是生产中的一个主要环节,繁殖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工养殖林蛙的效益,封沟养蛙的繁殖技术主要包括选种、产卵、孵化及饲养等。
(一)种卵及种蛙
目前养蛙生产主要是以种卵为主,以种蛙为辅,大都采于野生,一是自捕(采),二是收买。
1、种卵的采集与运输,春季采集种卵,省时、省力、费用低,是目前农民普遍采取的方法,在天然水泡,沼泽性水甸子等静水区用撮网捞取卵团,捞捕时间原则上越早越好。产出不久的卵团体积小,卵团弹性大,不易散开,运输方便,因为林蛙产卵高峰期在早上5—8点,因此捞取蛙卵的最佳时间在早上6—11点。种卵的运输工具可用水桶,远距离运输或产出时间较长的蛙卵应在桶内撒少量的水,避免卵团互相粘连。
2、种蛙的采集、运输与选择
(1)春季采集。林蛙一般在每年四月初至四月中旬出河,四月中旬到四月末,水温在10—11℃时便开始产卵,因此春季采集种蛙应抓紧时间,到河流、沼泽或野外自然泡子中捕捉。
(2)秋季采集。每年九月中旬到十月中旬是林蛙下山入河时间,在此期间可捕到大量的种蛙。捕捉种蛙应以网捕、手捉和瓮子捕捉的方法,严禁用药捕、电击等方法捕捉。
(3)收买。目前许多养蛙户采取收买种卵、种蛙的方法,此法是解诀种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补充自捕量的不足,但应注意春季收买种蛙时要掌握好时间,排卵后的雌蛙,准备翌年产卵,因回捕率低,所以成效不大。
(4)种蛙的运输。不论何种方法取得的种蛙,都要避免损伤,种蛙必须用麻袋或篓筐装,绝不能用线绳、铁丝等穿眼、鼻孔及上下额,长途运输时要用笼筐盛装,在笼内加盖稻草等覆盖物,并经常洒水,保持湿度;中途必须用干净河水冲洗,避免蛙体干燥造成死亡。在运输种蛙时不需要装水运输。春季运输时要掌握好运输时间,不能长途运输,如果超过5—6天,种蛙就会不经“抱对”而排未受精卵。
(5)种蛙的挑选。目前尚无种蛙的选择标准,根据林蛙的生长周期和近几年的实践经验,种蛙应选择3—4龄的,体质健壮、体重在50克左右,体色标准即黑褐色比较好。
(二)产卵方法
人工修建的产卵场与天然产卵场有较大的区别,而且人工繁殖种蛙密度大,林蛙不愿在产卵场内产卵,所以必须在人工控制下,强制在产卵场内产卵,产卵的方法可用笼式产卵法和圈式产卵法。
1、笼式产卵法。用细铁丝或枝条编成笼子,将好的种蛙按雌雄厚1:1比例放入其中,然后把笼子放到产卵池中,适当调节水的深度使笼内水深保持在15厘米左右。产卵笼应放在静水区,远离出水口和入水口,种蛙配对后,在水温10℃左右时,7—8个小时便可产卵。要注意准确掌握时间,及时把蛙卵移送到孵化池,并把产卵后的种蛙取出送往休眠场。如果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选择中上游的几个池子做为产卵池。
2、圈式产卵法。在产卵池四周用塑料膜或铁丝网围住。塑料膜或铁丝网高1—1.5米,向内倾斜45—60°度角,或在上端向内折成直角,下端用土压实。按雌雄1:1比例投放种蛙,密度为每平方米10—15对为宜。为了提高配对速度,可再加入10—20%左右的雄蛙,产卵后也应及时移送卵团和种蛙,如果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将整个繁殖场围起来,便于管理,极其方便可行。
(三)孵化方法
实践证明,采用自然孵化法比较好。自然孵化是蛙卵依靠自然水温孵化、与天然野生蛙孵化方法基本相似,即:将卵按每平方米15团的数量放在孵化中,任其自然孵化、生长。孵化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孵化时,要将卵团放在浅水区,待卵团膨胀后再移到深水区,如果直接放到深水区,由于卵团未膨胀,浮力小易沉底,受污染,加上深水区水温低,孵化速度慢,蛙卵易损废。二是在孵化初期要采取同侧入水,出水和封闭(半封闭)式灌水法,以保持水面的稳定和水的温度。池内水深在20厘米—30厘米左右,夜间因气温较低要覆盖。三是要注意防止卵团被污泥污染。以蒿秸、枝条等在池面上搭成小方格,将卵团控制在一定的区域,避免漂浮到池边被污染。四是要注意防止天敌侵害,要及时驱逐家禽,特别是家鸭和青蛙等天敌。五是孵化期注意保持环境宁静,避免振动池埂,不可搅动孵化池内的蓄水。六是孵化期水温应控制在10—15℃左右,经专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水温雌蛙比例可提高20—30%。
(四)饲养方法
蝌蚪的饲养是直接关系到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幼蛙的质量。
(一)铒料的种类及加工。铒料分精料和粗料。精料主要是玉米粉、豆饼粉、麦麸等,粗料主要是各种植物的嫩茎叶,如:蒲公英、蒿草等(有毒的除外)。精料的加工过程主要是把玉米粉、豆饼、麦麸按3:1:1比例,适当加工入少量鱼粉,均匀混合,加水煮成糊状,**后饲喂。粗料加工过程主要是将嫩茎叶加工成2—3厘米的小段,然后煮熟**备用。
(二)饵料的投放。将煮熟、**后的饲料,投放在边缘的浅水区,以便于蝌蚪采食。投放方法:用一米长左右的蒿杆枝条等,把饵料粘在其上,投放到水中,让其漂浮在水面上,或者两头架起固定,既有利于蝌蚪均匀采食,又能提高饲料利用率,防止污染水质。也可用宽2厘米、厚1厘米、长1米左右的窄木条,效果更佳。饵料的投喂量要根据蝌蚪的不同生长时期确定:蝌蚪初期,大约一周左右可以不喂饵料;7—10日龄左右,每天上午投喂一次即可;10—25日龄上、下午各投放一次;25—35天左右,食量大,到高峰期,每天早晨、中午、下午各投一次。饵料量目前尚无明确标准,可按蝌蚪数量适量投喂,以每次投喂稍有剩余为标准,在35日龄左右,每万只蝌蚪食量可达到2—3公斤。蝌蚪到40日龄进入**期,已基本停止进食,因为蝌蚪发育快慢不一,所以实际生产过程中要细心观察,灵活运用饲喂方式及饲喂养,以免饵料不足或过剩。
另外用取油后的林蛙副产品(肢体)磨碎加工是一种极好的饲料。饲喂方法:将加工好的饲料粉配合少量的玉米粉和青菜按上述方法投喂即可。
(三)灌水技术
蝌蚪期必须保证池内有充足的水量,因此正确地掌握灌水技术是蝌蚪饲养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蝌蚪初期,气温较低,需氧量少,因此水流应通过晒水池,主水渠,然后在池子同侧进水、出水保证水的温度和池内水的相对稳定。在夜间或*天要加大灌水量,使水深达到50厘米左右,起到保温、防止结冰的作用。到蝌蚪生长后期(30日龄以后),气温渐高,蝌蚪耗氧量增加,所以应采取对角线式灌水法,加大灌水量,增加换水速度,既能降低温度,又能保持水质清洁,提高含氧量。
四、放养技术
蝌蚪**后要在养殖场内均匀分散,防止幼蛙上岸后局部密度过大,造成幼蛙大量死亡。因此,在蝌蚪40日龄时要进行人工疏散到**池中,密度为每平方米**池5000个左右,每公顷养殖场可投放蝌蚪5万只左右。蝌蚪疏散到**池后,应注意看管,防止被山洪冲毁,严防天敌危害,同时需要继续饲喂少量饵料,保证水量充足,保持水质清洁;气温低的地方可清理周围庶光树枝,增加光照。或用塑料膜铺底的办法提高水温。
五、越冬技术
人工养殖的林蛙与天然林蛙一样,基本上是水下越冬。因为人工养蛙数量远远超过了野生林蛙数量,所以河流的自然情况不能完全适应养殖林蛙的需要,需要人工修建林蛙越冬场所。一是整理天然河道,在自然的河道深水区,要适当加深、加宽、扩大,河流分岔多的需要进行修整合并,使河流集中,水量充足,使林蛙安全越冬。有的深水区自然隐蔽物较少,需要加放草把、石块等隐蔽物。二是林蛙集中分布的范围,在河床的一侧修建小型水库,蓄水深度达到1.5米以上,同样投放草把,石块等隐蔽物,供林蛙越冬。人工水库越冬可采取散放法,让林蛙自由寻找越冬地点。也可用笼装法,在笼内装一些草把之类的作为隐蔽物,然后将林蛙装入,放到越冬池中。
林蛙在水库中越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检查越冬河流的水量变化,特别是翌年1—2月份,水量小,要经常检查避免有冻干断水的河段,使林蛙冻死。二是有些水库属死水区,要经常打通气孔,保证林蛙的需氧量。三是注意防止黄鼬、鼠类等天敌危害。
六、捞捕技术
每年秋季林蛙体大肥胖、蛙油质量好、经济价值高,林蛙成集群性下山入河,是回捕林蛙的最佳时期。
人工养殖林蛙的捕捉方法,目前主要用塑料膜拦截法和瓮子捕捉法。这两种方法,回捕率高,对林蛙的伤害小,且捕捞简单,成本低,此外还可采用翻石法、网捞法、草把诱捕法等方法进行捕捉。
(一)塑料膜拦截法是指在林蛙下山的路线上设塑料膜围墙拦截捕捉的方法。在选好的森林边缘,用塑料膜围高1.5米,向内(林蛙下山一面)倾斜45—60°角的围墙,下端用土压实,在围墙内清理0.5—1米宽的平道上深挖50厘米的沟道,9月中旬到10月初的*雨天气里,在沟道里便可捕捉到大量林蛙。
(二)瓮子法就是用柳条、榆树条等编成的鱼坞子形状的笼子,要比鱼坞子稍大些,在每年的8月末就应在坡度大,流速快的地方修建倒八字形的瓮子口,9月中旬把瓮子安装好,可捉到大量的林蛙。
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尽量避免损伤林蛙,并做认真挑选,选留一定量的种蛙单独贮存。未成龄幼蛙应迅速送到越冬场,成龄商品蛙应尽快出售。
大棚生态综合孵化半封闭养蛙法
此法适合山区养殖。选择两山夹一沟,有水源、树木、植被和昆虫多的自然条件为养蛙场所,采用120—16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进行人工孵化和幼蛙饲养,夏季在山林中进行区域放养,秋季收回,放入水库中越冬。由于大棚保温、防雨、人为调水、调温、喂食、无天敌,可使幼蛙孵化成活率高达95%以上,而野生的孵化只有50%左右;幼蛙比野生放散养的提前近两个月上岸。由于前期用繁殖昆虫人工喂养,幼蛙生长快,进入森林生活时,捕食和跳跃防天敌能力强。采用半驯化饲养后的林蛙,具有条件反射习性,于秋季气温低时回到驯养地点,回捕率一般高达38%以上,最高达46%,比野生的提高了30—38%,且生产周期由散养3年缩短到2年出栏。此法具有投资少(3000元可养10万只以上)、养殖量大(120平方米大棚年繁殖幼蛙30—50万只)、回捕率高、效益好等特点。
大棚立体综合生态全封闭养殖法
此法适合于庭院、郊区、农田、大棚、果园、荒山等有水源的地方养殖。采用塑料大棚孵化蝌蚪,小区域夏季圈养幼蛙,秋季捕回,利用温室、大棚打破幼蛙冬眠,投放人工繁殖的昆虫,快速育肥饲养的办法。其特点是集中饲养管理,天敌少、损失回收率高见效快,一所即可出栏。利用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进行葡萄、蔬菜、林蛙、昆虫等综合生态立体种养,可养5万只成蛙,年收10万以上。
室内高密度快速精养法
此法适合于大部分地区家庭楼内、平房及大规模工厂化养殖。先在室内小棚或室外塑料大棚进行种蛙配对、产卵、孵化,饲养上岸幼蛙。再利用仿生学原理,在室内用立体三层笼箱、投放人工繁育昆虫饲料,采用恒温快速育肥、高密度精养的办法,每平方米可养殖幼蛙500只,青年蛙300只,商品蛙150只。幼蛙饲养4—6个月即可出栏,一年四季均可养殖,每年可养三批幼蛙。立体养殖100平方米,只需1人管理,4—6个月可获纯利1.5—2.2万元。此法不受条件、气候的局限,投资可多可少,规模不限,易管理,见效快,成活率高达85%,收获率100%,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
怎么养林蛙
1、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选择一个养殖场地,林蛙不喜欢强烈的光照,喜欢一些潮湿凉爽的环境,最好要选择在那些地势比较高,而且水源清洁排水灌水都方便的地方。
2、用网片或者是围网做一个逃离网,高度必须保持在一米半以上,还要做一些防鸟网,这样防止青蛙逃走也防止林蛙它们的天敌出现,对林蛙造成损伤,顶部必须要有遮*遮阳的措施。
3、草场地里必须种植一些树木和植物,来为林蛙遮*,在养殖场里还需要挖一些小池塘来供休息和产卵,以及孵化池面的水位必须保持在40厘米以上,这样可以给他们一个活跃的栖息环境,蝌蚪孵化以后长到50天的时候就可以变成幼蛙了。
4、采食主要是吃一些小虫子类的食物,所以这时候的饲料主要是一些黄粉虫、蚊蝇和小虫,等到了温度合适的时候,会自己进行觅食,可以把一些虫类的饲料均匀的洒到地面上,必须还要提供足够的饲料和营养成分。
家养的林蛙吃什么
林蛙为杂食性动物,可取食多种饵料,但不同发育阶段有所差异。在自然状态下,蝌蚪的食性变化尤为明显,孵化后5~20天的小蝌蚪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如甲藻、绿藻、蓝藻、黄藻等浮游植物为主食。此后逐渐变为杂食性,取食多种水生浮游动物和植物。后肢出现后,因蝌蚪的运动量增加,生长发育速度加快,食性也转变为肉食性,取食各种水蚤等水生浮游甲壳动物以及水蚯蚓和孑孓等水生虫类。**为幼蛙后,在整个蛙期则为肉食性,只捕食活动的小动物,但食谱较广,涉及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脊椎动物中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多种动物。在其食物中以昆虫数量最大,这些昆虫多为农作物的害虫或森林、环境害虫。
总之,在蛙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食性会从植物性向肉食性转变,掌握这种食性变化的规律,对于合理配制饲料,安排饲料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林蛙养殖需要注意什么
有手续以免说你偷猎。4月到林区捞卵,防逃。有灯光吸引昆虫养殖林蛙,生存环境需要注意哪些呢?
我国林蛙(别名哈什蚂)是一种宝贵的两栖类。雌性林蛙的输卵管称“牛蛙油”,是珍贵的滋补养生健壮品。我国林蛙肉质鲜嫩,美味可口,不但是大家酒席上的美食佳肴,并且蛙油及林蛙系列产品在世界各国销售市场也是需求量很高,备受客户亲睐。两年来的饲养实践经验证明,人工养殖林蛙是发家致富于山区地带、丘陵地带的一项低资金投入、高回报的高效率产业链,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一、封沟养蛙
我国林蛙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夏天栖居在山林当中,营彻底陆栖日常生活。冬天水中过冬。因而务必对养蛙场所开展科学研究的调查和挑选。
(一)地貌、地形
养蛙场一般挑选两侧大山、正中间沟谷,即农户常说的“两山夹一沟”为最好是。假如自然环境宽敞,务必有150—200米之上的总宽。沟谷需要有总面积大而集中化的比较平整地区,以做为修建繁殖场的用处。山头绝对高度在100米之上,以缓坡为宜。
(二)山林
山林是林蛙最关键的生长发育地域,林蛙每一年大概有5个月上下的时间日常生活在山林内的。林蛙栖居的林型主要是大规模的阔叶树,针阔混交林。
山林的层级要适合,即灌木层要**,做到树干相互之间郁闭,林下光源较黯淡,灌木丛层要繁荣昌盛,以利于调整林下的光源与环境湿度:木本植物层和干枝枯叶层要挑选绿色植物繁茂,枯叶层偏厚的地区,便于为林蛙给予充足的食材和优良的栖居自然环境。
(三)水资源
水资源状况是挑选养蛙场的另一个关键标准。务必在枯水期时节有充裕的水量即养殖厂内有夏天不干枯、冬天常流水的一条或多条山中小江河,溪水以沙石或污泥为底,水量不适合过大,也不适合过小,一般宽1—3米,深0.3—0.5米为宜。
二、繁殖场的挑选与修建
(一)繁殖场的挑选
繁殖场是林蛙繁育的场地,从生卵到变成幼蛙,都需要在繁殖场里进行。繁殖场应建在全部养蛙场的中心地段。挑选地势平坦、总面积大、朝阳的地区集中化修建,繁殖场规定距江河较近,能够引河流自流灌溉。土层以锁水特性好的粘土壤层为宜。繁殖场宜集中化不适合分散化,为了更好地便捷消防疏散蝌蚪,在沟谷较长的养殖厂,也可创建好多个繁殖场,按段喂养,保证就近原则繁育,就近原则散养。繁殖场距散养场最好是在2000米以内,以防长距离运送,导致蝌蚪身亡。
(二)繁殖场的修建
繁殖场主要是由生卵池、卵化池、喂养池、**池四种养金鱼的鱼缸构成。前三种养金鱼的鱼缸应集中化修建,**池应在养蛙内场有效遍布,温度较低的地域还应建了晒蓄水池。
1、生卵池、卵化池、喂养池。为了更好地可以合理地运用繁殖场,便于管理,历经实验,这三种养金鱼的鱼缸可统一按喂养池规范修建。每一个养金鱼的鱼缸为20—40平米的正方形,深层为0.5米长,池埂下宽0.4—0.5米,上宽0.3—0.4米长,全部池埂呈梯状为宜。池中修建一个孔下50公分、深0.3公分上下的安全性坑避免池中停水,蝌蚪身亡,养金鱼的鱼缸应平排陈列修建,多列蓄水池中间要修建主水沟。每一个养金鱼的鱼缸都应具备顶角出、入水部位和同方向出、入水部位,便于依据不一样生产制造阶段采用不一样注水方式。
修建时要留意避免渗水,可以用污泥补缝,比较严重的可采用水池遮盖塑料薄膜的方式锁水,随后在水池表面埋下伏笔沙石,避免水池淤泥环境污染卵团。在一些温度较低的地域,应在繁殖场的上下游修建一个或好多个晒蓄水池,使河流先历经晒蓄水池提升温度后再引入繁育池里。晒蓄水池也依据地形修建,水深层在0.3—0.4米,总面积依据标准宜大宜小,以可以充裕供货繁育池自来水就可以。
2、**池
**池是蝌蚪**成功的场地,亦具有消防疏散的功效。因而,**池应在养蛙场近水处,分布均匀防止幼蛙进山时部分相对密度过大。**池应尽可能修建在朝阳区小山坡下,由于春季温度低、阳坡较为适合幼蛙生长发育。**池的总面积以25—30平米,池深层在50公分上下为宜。全部池形呈底锅形,即池梗有一定的倾斜度,以利于幼蛙出水出水进山,由于**期蝌蚪吸气量大,需很多注水,维持氧气含量和水面的清理。因而,在修建**池时应挑选存水的地区。
三、喂养方式
蝌蚪的喂养是立即关联到蝌蚪的成长发育和**幼蛙的品质。
(一)铒料的类型及生产加工。铒料分精饲料和粗饲料。精饲料主要是玉米面粉、豆饼粉、麸皮等,粗饲料主要是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嫩茎叶,如:蒲公英花、蒿草等(有害的以外)。精饲料的生产过程主要是把玉米面粉、豆饼、麸皮按3:1:1占比,适度生产加工入小量饲料,匀称混和,煮开成粘稠,制冷后喂养。粗饲料生产过程主要是将嫩茎叶生产加工成2—3公分的段儿,随后煮开制冷预留。
(二)鱼饵的推广。将煮开、制冷后的精饲料,推广在边沿的浅水,便于于蝌蚪吃料。推广方式:用一米长上下的蒿杆枝干等,把鱼饵粘在其上,推广到水里,让其飘浮在河面上,或是两边搭起固定不动,既有益于蝌蚪匀称吃料,又能提升精饲料使用率,避免环境污染水体。也可以用宽2公分、厚1公分、长1米长的窄木板,实际效果更好。
鱼饵的投喂量要依据蝌蚪的不一样生长发育阶段明确:蝌蚪前期,大概一周上下可以不喂鱼饵;7—10日龄上下,每日早上投喂一次就可以;10—25日龄上、中午各推广一次;25—35天上下,胃口大,到高峰时段,每日早上、下午、中午各投一次。鱼饵量现阶段未有确立规范,可按蝌蚪总数适当投喂,以每一次投喂稍有剩下为规范,在35日龄上下,每万个蝌蚪胃口可做到2—3KG。蝌蚪到40日龄进到**期,已基本上终止进餐,由于蝌蚪生长发育速度不一,因此具体生产过程时要仔细观查,熟练掌握喂养方法及饲饲养,以防鱼饵不够或产能过剩。
此外用取油后的林蛙副产物(身体)碾碎生产加工是一种很好的精饲料。喂养方式:将生产加工好的精饲料粉相互配合小量的玉米面粉和蔬菜按以上方式投喂就可以。
(三)注水技术性
蝌蚪期务必确保池中有充裕的水量,因而恰当地把握注水技术性是蝌蚪喂养的一个核心技术难题。
蝌蚪前期,温度较低,过剩空气系数少,因而流水应根据晒蓄水池,主水沟,随后在养金鱼的鱼缸同方向渗水、出水出水确保水的温度和池中水的相对性平稳。在晚间或*雨天要增加灌水量,使水位做到50公分上下,具有隔热保温、避免结冻的功效。到蝌蚪生长发育中后期(30日龄之后),温度渐高,蝌蚪耗氧提升,因此应采用对角式灌水法,增加灌水量,提升鱼缸换水速率,既能减少温度,又能维持水体清理,提升氧气含量。
四、散养技术性
蝌蚪**后要在养殖厂内匀称分散化,避免幼蛙成功后部分相对密度过大,导致幼蛙很多身亡。因而,在蝌蚪40日龄时要开展人力消防疏散到**池里,相对密度为每平米**池5000个上下,每公亩养殖厂可推广蝌蚪5万个上下。蝌蚪消防疏散到**池后,应留意照看,避免被山体滑坡冲倒,坚决杜绝克星伤害,与此同时必须再次喂养小量鱼饵,确保水量充裕,维持水体清理;温度低的地区可清除周边庶光树技,提升阳光照射。或用塑料薄膜放底的方法提升温度。
五、过冬技术性
人工养殖的林蛙与纯天然林蛙一样,大部分是水中过冬。由于人力养蛙总数远远地超出了天然的林蛙总数,因此江河的当然状况不可以彻底融入饲养林蛙的必须,必须人力修建林蛙过冬场地。一是梳理纯天然河堤,在当然的河堤深水区,要适度加重、扩宽、扩张,江河分叉多的必须开展整修合拼,使江河集中化,水量充裕,使林蛙安全性过冬。有的深水区当然隐蔽物较少,必须加放草把、石头等隐蔽物。二是林蛙集中化遍布的范畴,在河道的一侧修建中小型水利枢纽,储水深层做到1.5米之上,一样推广草把,石头等隐蔽物,供林蛙过冬。人力水利枢纽过冬可采用散放法,让林蛙随意找寻过冬地址。也可以用笼装法,在笼内装一些草把这类的做为隐蔽物,随后将林蛙装进,放进过冬池里。
林蛙在水利枢纽中过冬应留意下列好多个难题:一是要查验过冬江河的水量转变,尤其是第二年1—2月份,水量小,要常常查验防止有干冻停水的流域,使林蛙冷死。二是有一些水利枢纽属浊水区,要常常打通气口,确保林蛙的过剩空气系数。三是留意避免黄鼬、啮齿动物等克星伤害。
六、捞捕技术
每一年秋天林蛙体大肥胖症、蛙油性价比高、经济价值高,林蛙成群集性出山入河,是回捕林蛙的最佳时机。
人工养殖林蛙的捕获方式,现阶段关键用塑料薄膜拦截法和瓮子捕获法。这二种方式,回捕率大,对林蛙的损害小,且打捞简易,低成本,除此之外还可选用翻石法、网捞法、草把诱引法等方式开展捕获。
(一)塑料薄膜拦截法就是指在林蛙出山的线路里设塑料薄膜院墙阻拦捕获的方式。在选定的山林边沿,用塑料薄膜围高1.5米,向内(林蛙出山一面)歪斜45—60°角的院墙,下方用土夯实,在院墙内清除0.5—1米宽的平道上深入分析50公分的断面,9月中下旬到10月初的连*雨气温里,在断面里便可捕获很多林蛙。
(二)瓮子法便是用柳枝、榆树条等编写成的鱼坞子样子的铁笼,要比鱼坞子稍大点,在每一年的8月末就应在倾斜度大,流动速度快的地区修建倒八字形的瓮子口,9月中下旬把瓮子安装好,可捉到很多的林蛙。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尽量减少损害林蛙,并做仔细选择,选留一定量的种蛙单独存储。未成龄幼蛙应快速送至越冬场,成龄商品蛙应尽早售卖。
林蛙吃什么????
中国林蛙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食性差别很大,蝌蚪期食性为杂食,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均可;**以后只食用活的动物性饵料。(一) 蝌蚪的食性
在自然状态下,蝌蚪属于杂食性动物,其食物成分可分为动物性和植物性。蝌蚪对动物性食物的喜爱程度远远高于植物性食物,但是从蝌蚪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分析,蝌蚪具有发达的消化管,其长度为体长的7~8倍,对植物性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比较强。这主要是由于在自然状态下,蝌蚪捕食能力不强,获得动物性食物的机会比较少,只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这样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便形成了与植物性食物消化吸收相适应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蝌蚪的植物性食物种类主要包括藻类、水生植物的嫩芽、落于水中的嫩草、烂叶等;动物性饵料种类包括动物尸体如死蛙、死鱼、死河蛙、死昆虫等(不食浮游生物)。
(二) 蛙的食性
幼蛙个体小,跳跃力差,所选择的食物种类也少,所以,在幼蛙食物中蚊蚋类,小型蜂类及小型昆虫、蚁类较多,而成蛙多捕捉较大的蝗虫,蚯蚓及飞虫类,这可提高觅食效率,对其生长和繁殖也很有利。
中国林蛙在北方林区生活,其视觉**只能对活动的物体产生反应,自然条件下中国林蛙主要捕食的是活动的昆虫。根据朴仁珠(1985年)在黑龙江尚志县等地对501只中国林蛙胃内容物的分析,中国林蛙的食物种类达6纲13目近60种,其中以昆虫为主,其次为蚯蚓、蜘蛛和软体动物蜗牛等。中国林蛙捕食量很大,其食物重量可达体重的1.6%~16.3%。鞘翅目的昆虫主要为步甲科、叶甲科、瓢虫科,还有少量葬甲科及吉丁虫科。直翅目的昆虫主要为蝗科,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华蚱蜢。同翅目主要为蚜科和蝉科,其中蚜科昆虫的出现率很高,数量亦很大,但个体微小,占食物总重量很小一部分。双翅目和膜翅目中既有成虫也有幼虫,主要有蚊科的成虫和幼虫,蚋科,蝇科的成虫及幼虫,还有虻科和牛虻科的昆虫。半翅目主要为柳蝽。蛛形纲蜘蛛目的几种蜘蛛及环节动物蚯蚓也占一定比例,特别是在晚秋,蜘蛛和蚯蚓出现的较多。软体动物多半是蜗牛、蛞蝓等,它们和中国林蛙一样,对潮湿具有较强的趋向性,故在中国林蛙胃中的出现率较高,可达18.4%。
不同月份的林蛙食性出现一些差异,这与当地昆虫的相继发生有关。故较早出现在林蛙胃中的食物有以幼虫越冬的鳞翅目舞毒蛾幼虫及落叶松毛虫,兼有少量以成虫越冬的甲虫,还有蜗牛和蚂蚁等,6月份及7月初松毛虫出现率最高,蚯蚓在林蛙胃内出现得较晚,至雨季到来后的晚秋才出现,且不同地区依其土壤类型的不同有不同的出现率。
雌性中国林蛙和雄性中国林蛙的食性在种类上未见显著差异,只是摄食量或多或少,中国林蛙的食性很杂,几乎不加选择的捕获力所能及的一切昆虫。所以,中国林蛙的食性主要与当地昆虫区系相关而与蛙的性别无关。
中国林蛙胃中偶见沙粒及草屑,这是中国林蛙捕食昆虫时混入的。中国林蛙无饮水习惯,水的补充是通过食物和体表渗透来实现的。
蝌蚪怎么喂养?
学霸牛博士青蛙的养殖技术
我刚帮你找了下青蛙养殖技术有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青蛙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习性
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蛙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长江流域3月上旬)出垫活动,一般4~7 月份进行每殖。雌蛙一次可产卵34个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开始**。
二、养殖池的建造
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野外大池4×6米为一单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为宜,池深一般1米,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稻田均可,关键在于防逃。有条件者可砌砖围墙,亦可网围,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或向阳的一边堆成土堆供青蛙陆上栖息地,而且约占全污的1/3。土堆上种植青草或农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后的幼蛙**。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三、饲养管理
(一)蝌蚪的饲养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蝌蚪孵出后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蝌蚪需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第5天后,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蝌蚪的管理:当发现池水中有气泡或水质有腐臭味时要立即换新水,一般每3天换一次,天气干旱多日,连续高温时,每2天换一次水。
**期管理:蛙卵孵化后70天左右变成为幼蛙。蝌蚪从出现前肢到完全**的这一阶段时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给,靠肺呼吸空气,并开始跃出水面**栖息,当有90%以上蝌蚪变为幼蛙时,即可移入幼蛙池饲养。
(二)幼蛙的饲养管理
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 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幼蛙吃完。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
筛选分级与分养: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5个月时间。
(三)成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青蛙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除供应充足的饵料,蝌蚪**成蛙时即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在活饵不足的情况下,可搭配混合饲料,如用菜子饼(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 配合均匀效果较好。蝌蚪活跃在水中,5天以后可供给精饲料,为豆浆、蛋黄、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还要适量喂些配合饲料,并要及时分养,调整饲养密度。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量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
四、繁殖技术
青蛙的饲养技术关键是人工繁殖,因为野生田蛙常有一种双槽蚴的寄生虫寄生在蛙的肌肉中,采用人工产卵隔离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该病。按每3平方米约1组种蛙密度进行投种(在5月份以前投入较好)。种蛙要求个体肥大,开产1~2年的亲蛙为佳。雌雄混合放养比例为3:1,放养密度相对比肉蛙少。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时三年。
种蛙管理:加强蛋白饲料的饲喂,以蚯蚓为主,诱蛾虫为辅。保持池水的正常平衡值,要求肥而活。当水温稳定在22℃左右时即作好产卵孵化的准备( 此时雄蛙鸣叫不停)。50克以上的雌蛙一次可产卵很多。一般雌雄抱对于水草上产卵。蛙卵呈浅**,圆形,成片附于胶质卵膜浮在水草上,极易识别。
(一)产卵:人造产卵场需要静水区,一般采用笼式产卵法,即将蛙强制在箩筐或笼子里产卵。雌雄蛙以1∶1的比例,20平方米的产卵也可放5个产卵筐或笼,池水深度应保持在10~15厘米,水温应保持在10℃~11℃,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将卵片用围网护起来,以免亲蛙干扰后下沉。
(二) 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孵化法和无水孵化法。一般经过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初生蝌蚪依赖于卵膜才安全生存,不要随便搅动池水,待所有青蛙产卵后,即将青蛙抓出池,以免干扰孵化及蝌蚪生存环境。卵孵化5天后可供给精饲料,如豆浆、蛋黄、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喂给2次,但投饵数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质恶化,引起蝌蚪死亡。蝌蚪经1周饲养后即可移入饲养池饲养。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蝌蚪吃什么
其实蝌蚪能吃烂青菜,还有一些泡烂了的饲料。其实蝌蚪吃的东西不是很多啦,更多的还是吃青菜制作的一些食物。若是饲料的话,要等到泡烂了才可以吃(稍做研磨);如果饲料太小,蝌蚪摄食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如何养林蛙蝌蚪
林蛙养殖中蝌蚪的饲养与管理蝌蚪与变.态幼蛙 :
完整蝌蚪最大体长5-7cm,体重1.4-2.0克,蝌蚪群大小基本一致,同时要活力旺盛,食欲极强,视觉、听觉灵敏,有极强的避险能力,蝌蚪期整个发育时间在40-50天,然后长出前肢,开始**,完全**的时间在6月10日-7月10日之间,整个蝌蚪生长期为45-55天,同一池蝌蚪**时间差不应超过3-52 蝌蚪饲料配比 :
根据蝌蚪杂食性特点,其饲料种类应多样化,且荤素搭配,原则上是动物性食料占5-15%,粮食类精饲料占15-25%,山野菜或其它粗饲料占60-80%,添加活性*酸菌制剂本草倍利康或者肠泰。 各地可根据蝌蚪密度及其食杂性特点,因地制宜调节饲料配方。 饲料加工制作 : 1、 生喂饲料
将山野菜喷水后盛于容器中或堆积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待其沤烂后直接投喂。也可把所有饲料按比例拌一起后直接洒于池中投喂。 2、熟喂饲料
第一天将玉米面、豆粕、鱼粉和微量元素等精饲料盛于容器中,按比例加适量清水泡开,第二天用大铁锅进行精料熬煮,同时用另锅将当天采集来的山野菜进行抄煮杀青,并滤去其汁液,然后将其掺入到已煮好的精饲料中再次熬煮。第三天早按比例拌入本草倍利康或者肠泰、鱼肝油、维生素E等后即可投喂。 食量控制 :
要少喂、勤喂,以池中总有食又不剩食为原则。 投食方法 :
将制作好的饲料用铁勺均匀地投放于饲养池中,如果采用越冬池兼作饲养池,可将饲料较均匀地投放于池周边浅水区域,便于蝌蚪采食,同时利于食量控制。 饲喂期限
当蝌蚪发生**会自然减少进食量,可适当酌情减少投食量,当蝌蚪完全**将停止进食,此时应停止喂食,整个蝌蚪期约需投食六周左右。 蝌蚪病、虫害防治 :
蝌蚪养殖的前一年或当年早春卵团投放之前,要用生石灰或生态环保型安全的杀虫剂、杀菌药对孵化饲养池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杀虫灭菌,然后放入清水清洗孵化饲养池,活菌微生态制剂投放、改良水体。约一周后再放入蛙卵进行孵化。
当蛙卵孵化结束,即卵胶膜被蝌蚪吃完时,就应向池内投放活菌微生态制剂抑制有害菌繁殖。 当发现蝌蚪出现长白毛、烂尾、昏迷、打转、漂浮于水面、消瘦、肿胀、充水、出血等现象,或蝌蚪池内有龙虱、水蜈蚣、仰泳蝽、水螳螂等害虫时应及时使用高效、安全、无公害、无残留的杀虫药进行杀灭和治疗。 总结:
在整个的林蛙养殖过程中,蝌蚪的养殖是非常关键的,决定了一年的林蛙的产出,在这一阶段疾病的预防,生长的速度,**后的单体重,健康体格状况至关重要。极重视活性微生态应用。对水体的作用,对蝌蚪疾病的防治和饲料利用率的提高,提供微量元素等有极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