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陕西吸血虫养殖技术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吸血虫怎样养殖?(吸血虫怎么养殖)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吸血虫怎样养殖?
吸血虫学名蚂蟥蚂蟥养殖有很多因素需要注意,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蚂蟥养殖的要点。养殖场选址选择面南背北、避风向阳处,要求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池塘宽3米,深1-1.2米,长度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池底用水泥灌浆,以不漏水为原则,池对角设进、排水口,池底要北高南低,以利于排灌。池塘周围用富含腐植质的疏松沙质土壤,以便于蚂蟥产卵。池塘中间建高于水面0.2米的平台一个,保持湿润,池底放些石块和树枝,供蚂蟥栖息。水源是蚂蟥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环境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蚂蟥(蚂蝗)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因人工养殖的蚂蟥密度较大,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换水井,防止化肥、农药的污染,尤其是7-8月的高温季节,更要保证进出水口畅通,水质清新、有一定的溶氧量。种苗的选择蚂蟥种源引进,应选择个体大健康有活力,规格要求体重20克/条以上,背部纵纹清晰,呈有淡黄颜色,严格掌握种龄一致,用手抓捕即成有力小球,引种时不能盲目,要仔细选择优良品种。对于野生水蛭自捕或购买进来作种源,进行人工自繁是完全可以,但必须经过周期性驯养、培育。首先要从体外消毒,精选种龄,强化驯养,要求达到家养习性一致,种龄整齐一致,水体深浅适应环境一致,这样才能适应人工养殖。孵化蚂蟥一般在11℃以上可以繁殖产卵,经16-25日孵出幼蛭,产卵期池塘附近要保持安静,以免惊动产卵油蚂蟥,造成空卵茧。孵化期要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兔踩破卵茧。孵出的幼蛭3天后可自行采食河蚌、螺蛳的血液,因此要投放充足的饲料,一般为每千条蚂蟥投放20公斤螺蛳、河蚌,每星期投喂一次禽畜的血块,供其自由采食,但要注意随时清理血渣及其他剩余食物,以保持水质的清洁。日常管理
①定期投喂鲜螺,投喂前,要对螺蛳进行消毒;
②根据气温调节池水深度;
③严格控制水草,避免水草疯长;
④对水质要求虽不严格,但高密度养殖,水质要保持清洁,要有一定的溶氧量,7~8月份的高温季节,要不定期换水。调节水质,防止PH值过高,还可以促进摄食与消化;
⑤宽体金线蛭只能吸食螺蛳的1/3(主要是消化道等软体部位),剩余的肉会腐烂,坏底,造成水蛭大量死亡,定期改底,尤其是在7月后期高温期间,在泥底,更要保证良好底质。
蚂蟥适应性强、发病率极低,目前还未发现暴发性疾病和传染病,养殖前景整体还是很不错的。各位养殖户在决定养殖之前,最好能找到相关销路(以药市为主)
北方吸血虫养殖方法?
1、多放养水生植物,应以水葫芦和浮萍为主,因为水蛭(菲牛蛭)怕阳光直射,它们既是福寿螺的饲料,又可为水蛭(菲牛蛭)遮光,水蛭(菲牛蛭)还可以在上面产卵。2、防逃要在池塘外围砌防逃墙,墙的高度应在80~90厘米左右,其中**部分应在30厘米以上,墙的内侧用水泥、沙子抹成麻面。墙面越光滑越容易逃跑;也可用密网防逃。3、引种后不得直接将水蛭(菲牛蛭)投放到池塘里,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水蛭(菲牛蛭)自身将产生出一层粘膜作为保护层,应在池塘周边选择一块有*凉潮湿的地方,将水蛭(菲牛蛭)放到那里,使其自然爬进池塘,以减少死亡。4、水蛭(菲牛蛭)繁殖时是在覆盖物下边的泥土中,并不是在水中繁殖。在繁殖期如果水漫过土床7天左右,水蛭(菲牛蛭)卵会因缺氧而死亡,要注意察看,水不要浸过土床,以确保繁殖成功。
血虫的养殖技术?
血虫:是蚊子的幼虫,血红色,细长的,可以在水中游动,血虫是虫子形状的,像特别细的蚕,长一公分左右,粗细只有大头针那样。血虫还分为: 1)大血虫,是摇蚊的幼虫,个体较大,一般体长在1.5—2.5cm,体长条形,分节,血红色,色红艳; 2)小血虫,又叫江米虫,个体小,色暗红; 3)还有的带硬壳,不能喂观赏鱼,那是用来垂钓的。生活在河塘污泥之中,但要求水是流动和洁净的。红虫是鱼类最好的饵料,含有高蛋白,也是国外近年餐桌上与蜗牛媲美的热门食品之一,设有专营养殖场。多用米糠、锯未、香焦皮、甘蔗渣、淤泥、鸽粪等发酵后做养殖饲料。家庭养殖少量红虫时,可将河塘污泥连同虫种一齐取回,置于瓦盆或玻璃器皿中,最好用河水泡上,若用自来水养殖,应事先将自来水放**盆晒2—3天,除去漂**和其它物质后再用。每隔一天换一次水。
血蝇蛆养殖技术?
蝇蛆以畜禽粪便、麦麸、各种腐烂的秸秆、菜叶、豆饼等有机质为食,生长繁殖极快,人工养殖不需很多设备,室内室外、城市农村均可养殖.
养殖场如何**血吸虫?
驱杀血吸虫可以用吡喹酮,这种药效果好,毒性小
水蛭虫养殖技术?
1、选址 选择面南背北、避风向阳处,要求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池塘宽3米,深1-1.2米,长度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池底用水泥灌浆,以不漏水为原则,池对角设进、排水口,池底要北高南低,以利于排灌。池塘周围用富含腐植质的疏松沙质土壤,以便于水蛭产卵。池塘中间建高于水面0.2米的平台一个,保持湿润,池底放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栖息。
2、水质 人工养殖的水蛭密度较大,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换水,并防止化肥、农药的污染,尤其是7-8月的高温季节,更要保证进出水口畅通,水质清新和要有一定的溶氧量。
3、种蛭的选择 种蛭要求个体肥大,以每条12克以上为好,要求活动力较强,体表光滑,颜色鲜艳无伤痕,放养密度为每亩20-25千克(2000-2500条)。
4、孵化 水蛭一般在11℃以上繁殖产卵,一经16-25日孵出幼蛭。产卵期池塘附近要保持安静,以免惊动产卵的水蛭,造成空卵茧。孵化期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孵出的幼蛭3天后可自行采食河蚌、螺蛳的血液,因此要投放充足的饲料,一般为每千条水蛭投放20千克螺蛳、河蚌,每星期投喂一次禽畜的血块,供其自由采食。但要注意随时清理血渣及其它剩余食物,以保持水质的清洁。
5、越冬 自然条件下,气温低于10℃时就会停止摄食,钻入泥中越冬。人工养殖可在池塘四周遮盖稻草等物保暖,协助水蛭自然越冬。也可以将育种水蛭集中在塑料薄膜棚内越冬,半月投喂一次饲料,待温度稍有回升,即可交配产卵。
6、天敌与疾病的防治 水蛭的天敌主要有田鼠、蛙类、黄鼠狼、蛇等,可采用微电网防治及工具诱捕。一般情况下,水蛭的生命力较强,基本无疾病,只要水源不被化肥、农药及盐碱性溶液污染,保持进出水口通畅,食物新鲜,及时清除饲料残留物,经常换水就能养好水蛭,反之则可能会发生皮肤病和肠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