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蜈蚣养殖有哪些品种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蜈蚣要怎么养殖才好?(养蜈蚣需要注意什么)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蜈蚣要怎么养殖才好?

蜈蚣的养殖技术

1.野地养殖法:此方法简便易行,冬天在有蜈蚣出没的地方,挖一条长宽不限的小沟,内放垃圾、碎砖,动物残渣、骨头、肠、鱼刺、鸡鸭鹅毛等。蜈蚣嗅到鸡毛等的腥味,就会**而来栖息、繁殖,春天即可捕捉。一般每隔1~2天后就可翻开沟捕捉到蜈蚣,捕捉后再补充新鲜的食物,覆以细土,以便继续捕捉。清明前后是捕捉蜈蚣的最适季节。此外,还可用铁耙于乱石堆、树根、荒草和岸滩处捕捉蜈蚣。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初次饲养蜈蚣,可以解决种源问题,且特别适合那些没有专业饲养条件的人。   

2.室内全人工养殖法:   

蜈蚣要怎么养殖才好?

室内养殖可采用水泥缸,缸底面积最好为50×40厘米。将水泥缸以“品”字形叠放2~3层,用玻璃板作缸盖,缸内均应铺上松软的细土,厚度视季节而变,一般春、秋季 10厘米,夏季5厘米,冬季20厘米左右。上层上放置碎瓦片或小石块、小木块等;缸的四角可用玻璃粘制成三角形小水槽,也可用盛水器皿代替,以供应蜈蚣所需要的饮水。放养的密度与个体大小,不同生长期以及饵料情况有关,一般每缸可饲养1~2龄幼体蜈蚣200条,或3龄蜈蚣75条,或4龄以上蜈蚣40~50 条左右,每缸约有4条雄性成体即可。其它方面,可参照室外半自然状态下的人工池养法进行。   

3.室外个自然状态池养法:   

(1)蜈蚣池要建在比较*凉湿润,背阳避风,僻静的山坡地方。池用砖、石、水泥等材料砌成高80~100厘米的池壁,池壁要用水泥勾缝隙,池的长宽大小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大池内应分隔成“田”字形小池,以便分别饲养。池的四周应设排水沟,池底面不浇水泥,先垫上6厘米左右的细泥土,上面铺上细石块或碎瓦片,并留有隙缝,池内也栽种杂草、树木,并在池内放置饮水盘供应清洁的饮水,尽量造成适应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一圈15厘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伸出,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动物入侵。   

(2)第一批放养的蜈蚣可来源于野生采集,也可购买种苗。一般种苗应选择3~5龄性成熟的蜈蚣,要求体壮活跃,背乌亮而有光泽,雌雄搭配以10:1为宜,但雌蜈蚣产卵孵化时应将雄性蜈蚣全部择出另养,池养蜈蚣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50~450条为度。池内湿度以60~70%较为合适,不宜超过75~90%。若湿度过大蜈蚣易受病菌的感染和侵害,导致脱壳和饮食困难,不仅妨碍正常发育,而且会发生生理**变,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他内温度应保持在26~29℃间,夏季当气温上升到40~42℃时,蜈蚣体内的水份蒸发迅速,应随时注意降温,一般方法是经常朝池内洒水降温保湿。冬季应向池内抛掷稻草保温,创造一个适合蜈蚣生长的潮湿、温暖、饲料充足的环境。   

(3)蜈蚣为肉食动物,喜食各种昆虫,如蝗虫、蟋蟀、蝉、蚱蜢、蜻蜒、蜘蛛,虫蛾等,饲料应以禽、兽肉食为主,如泥鳅、黄鳝、蚯蚓、蜗牛、蝙蝠、鼠类、壁虎、蜥蜴、蛇类、蝇蛆、白蚁、地鳖虫等,以及其它动物性食品所剩下的脚废料,如鸡血、杂骨、肠肚、禽毛、鱼虾小杂等。蜈蚣有时也屹瓜果、胡萝卜、西瓜皮及植物嫩草,因而可适当搭配25~35%的莲子草,叶叶绿等青饲料。夏秋季节傍晚,还可点灯诱虫、蛾供蜈蚣捕食,并可适当投放一些昆虫类在池中的杂草里繁衍,供蜈蚣批食。不过蜈蚣也耐饥饿,十几天不给食也饿不死,但要注意蜈蚣极度饥饿或严重干扰时会互相残杀而咬食饲类。并且蜈蚣可以几天不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要在养殖池内设置水盘,以供应充足的饮水。特别是蜈蚣对食类要求较讲究,腐臭的食物即便是昆虫也不吃。投放食料应视季节增减,春夏季蜈蚣活动量大,应多放,晚秋初冬则可适当减少。一般一条成体蜈蚣每次食量约1克,幼体蜈蚣可2~3天喂食一次,成体蜈蚣则需每天喂食一次。放饵时间以傍晚为好,要先将前一天吃剩的残渣清除掉,并要把较大的食物切段分散放置。   

蜈蚣常见疾病与治疗:

黑斑病:红龙蜈蚣身下和头部发现有大小不同的黑斑。可用食母生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25克,一起磨细拌饲料虫连喂7天可防治,对严重者可分离喂食。也可分别选用制菌素、两性霉素、放线菌酮和克念霉素等*化剂防治。胃肠炎:用磺胺片0.5克拌饲料虫饲喂,也可用氯霉素0.25克拌300克饲料虫饲喂。

脱壳病:蜈蚣生长快,脱壳时湿度过干难脱壳,过湿产生小螨虫、真菌寄生。这时要连续每10天喂土霉素0.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片,一起磨细,同400克饲养虫拌匀连喂。

蜈蚣加工技术:

捕捉到的活蜈蚣,先用沸水烫死,再把尾端剪去,挤出粪尿,后取长宽与蜈蚣相当的簿竹片,削尖两头,一端插入蜈蚣腭下,另一端插入尾部,借竹片的弹力将蜈蚣伸直,置阳光下晒干。若遇*雨天,可用炭火烘干。干燥后取出竹片(切忌折断头尾,影响品质),将体长相近的蜈蚣头朝一方,在背腹处用宽lcm左右的细竹片横向夹住,结扎成排,每排50条,置木箱内密封贮存。   品质要求 成品蜈蚣应足干、呈扁长状,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棱线,腹部棕**,瘪缩,足**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状,断面有裂隙或中空,气微腥,具刺鼻臭气,味辛而微咸,头尾部齐全,无破碎,无虫蛀,无霉变。

所有品种的蜈蚣都可入药吗??

如果蜈蚣那么好养殖,想想看,他为什么不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而要你养殖呢???

如果非常好,他们即使没有充足的资金,银行也会贷款给他们,那他们为什么不独享技术,而要你参与到销路的竞争中去????根据他们的那种算术或者说幂的算法,那他们要不了几年就成了亿万富翁了,难道你跟他们是亲戚,他想成全你做富翁?????????我呸!

我想养殖蜈蚣

特种养殖的行业的确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经济方面的效益 但是利润并没有商家说的那样夸张,特种养殖已经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可以说富起来的大部分商家都是靠种苗抄发家的,对于自己来说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以及技术方面的全面掌握发展的前景还是很大的,在选种前你必须先考虑自己的产品的购销形成对接才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考察对自己比较关注的项目有一个信息方面的全面掌握!准备好养殖项目的相关工作,至于风险方面的问题不是很大,唯一对自己不利的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切记不要相信市面上具有一定**力的广告,这只是商家的一种赚钱工具!以上是我对特种养殖方面给你的一点建议!希望你采纳

进天下地,发现一条绿色蜈蚣。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蜈蚣。

蜈蚣是蠕虫形的陆生节肢动物,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蜈蚣的身体是由许多体节组成的,每一节上有一对足,所以叫做多足动物。白天它们隐藏在暗处,晚上出去活动,以蚯蚓、昆虫等动物为食。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并位居五毒首位。

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一般长1.5毫米--34毫米之间。 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是蜈蚣近亲,学名蚰蜒,只有15 对步足和1 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对、45 对,最多的达到173 对。

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 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如果被长江流域的红头黑身黄脚蜈蚣咬到手(一般是咬到这个地方),咬伤处会很快产生剧烈疼痛(及时处理伤口一般还是会很痛),一般2个小时内肘关节处,3个小时腋窝处开始剧烈疼痛,4-5小时胸口隐隐作痛,不过不用担心,一般不会导致致命危险。4天过后症状渐渐消失。

躯体呈淡墨色,百足鲜绿色 一般称为湿地蜈蚣

蝎子,蜈蚣,蜘蛛,算哪一类动物

三者都是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但蝎子和蜘蛛亲缘关系更近,属于蛛形纲;而蜈蚣则属于唇足纲。

望对你有帮助!

室内蜈蚣养殖的方法

室内蜈蚣养殖方法如下:

  1、饲养工具。蜈舍:可在室内用立体箱养殖,箱大小1.2平方米以上,也可用**池养殖,其墙壁用木制或水泥结构,壁高在0.5米以上,内壁周围均用光滑塑料膜或玻璃贴面,底部铺10厘米以上的松土(或沙),土上扣上三排瓦片,瓦片上再反放一层瓦片,反复放三四层。

  蜈蚣室外养殖围墙与室内养殖一样,但需要有上棚,以防晒、防雨、防虫害。食具:饲食盘用大瓷盘或干净长方形塑盘,在饲养箱里多放几个食盘,达到每个巨蜈都能有位置。饮用盘选择小碟子,每个箱需要5个以上,分布在箱内各处。用具要每天清洗一次,每星期用高锰酸钾消毒一次。

  2、饲养食物。定时定量饲喂,均匀分配,其食物有一定的讲究,少食鱼虾、多食粉虫,禁食瓜果杂虫、烂肉、隔夜肉类。主要选择黄粉虫为饲料,也可每15----20天喂一次新鲜熟鱼(煮熟、捣碎撒在盘上很薄一层),鲜熟泥鳅更佳。出生40天以上的幼蜈蚣可食煮熟的蛋黄,每天必须用一次新鲜的,幼蜈50天以上可与母体分离,这时要夹出大蜈蚣,留下小蜈蚣以利饲养。

  3、饲养方法。中国红头巨蜈蚣活动期内每天下午5----6时投食,每天投食一次(每800条30天可食1.5千克左右)。首先,将洗净的食具、饮具擦干不留水珠,将其分散摆放在蜈蚣池内,保持每条蜈蚣都能接近,都能吃到食物,此时均匀投黄粉虫(或鱼),在饮水盘上加上凉开水,喂食前不要在室内喷水。每天要按时投食,喂鱼不要太多,适可而止,以免食物过量,消化**,食物中毒。

  饮水应选平、浅的盘子(约1----1.5厘米深),每天要饮一次新鲜凉开水。应保持室内卫生,不要有苍蝇出现。室温平时保持20----25℃,如气温过高时,在室内蜈舍外洒水,对室内降温,不能使用电风扇,空调则可用;冬天冷时如提前生育,可采取无冬眠饲养技术,要加温。注意观察巨蜈蚣,看有无精神异常。

  4、病虫害的防治。黑斑病:红头巨蜈蚣身下和头部发现有大小不同的黑斑。可用食母生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25克,一起磨细拌饲料虫连喂7天可防治,对严重者可分离喂食。也可分别选用制菌素、两性霉素、放线菌酮和克念霉素等*化剂防治。

  胃肠炎:用磺胺片0.5克拌饲料虫饲喂,也可用氯霉素0.25克拌300克饲料虫饲喂。

  脱壳病:红头巨蜈蚣生长快,脱壳时湿度过干难脱壳,过湿产生小螨虫、真菌寄生。这时要连续每10天喂土霉素0.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片,一起磨细,同400克饲养虫拌匀连喂。

红龙蜈蚣

蜈蚣的详细介绍

入药的蜈蚣是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有毒.

具有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孕妇忌用.治疗痉挛抽搐,疮疡肿毒,瘰疬痰核,顽固性头痛,风湿.

中国有什么常见蜈蚣种类

蜈蚣的种类很多,分为汉蜈蚣、苏蜈蚣、多棘蜈蚣、韩氏蜈蚣、模棘蜈蚣、小棘蜈蚣是节肢动物。身体又扁又长,大约有12厘米左右,金**的头上长了一对细长的触角和一对单眼,嘴是由一对大颚和一对小颚组成。身体由21节组成,背面是暗绿色,腹面是黄褐色,每节上都生长着一对足,第一对称“颚足”,足上有发达的爪和毒腺,最后一对向后延伸像是尾。蜈蚣生活在腐木和石隙中间,行动十分敏捷,每当晚上外出捕食小动物,白天闭门不出。我国各地常见的是少棘蜈蚣。

养蜈蚣怎么养?

1、挑选饲养盒。

对于饲养盒,我们要根据蜈蚣的大小来进行选择。推荐通风透明的饲养盒,如果没有条件购买专业的饲养盒,也可以用打了通气孔的整理箱来代替。但一定要注意通风性。

2、挑选垫材土。

现在市面上适合蜈蚣的垫材土主要有三种——最常见的椰土、泥炭土(413或422),还有爬虫木块。这三种垫材土都是可以选用的,功能差别不大,主要在于欣赏性。这三种垫材土可以混合使用。选择好垫材土后,要记得定时清理和更换,以避免螨虫的大量繁殖。

3、选择合适的水盆。

水是生命之源,在蜈蚣的饲养环境内一定要准备一个不易被打翻的水盆以保证蜈蚣的水供应。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马虎。

4、提供躲避物。

提供一个躲避物,有利于蜈蚣找到安全感,有利于到新环境的开食。而且对于饲养盒的美观性和艺术性也有极大的帮助。最简单的躲避物就是树皮了,小伙伴们可以考虑。

5、控制湿度。

对于蜈蚣来说,湿度尤为重要。蜈蚣本身就是喜潮湿*冷环境的,所以我们饲养的环境也要一样。垫材土的湿度最好能保持到百分之四十以上,且水盆中也一直都要有水。

6、控制温度。

蜈蚣是节肢动物,所以对于温度的要求也非常高。通常来说23-28摄氏度是最好的温度。那么在冬天我们就必须要准备加热垫。加热方法就是常见的爬宠加热方法,就不用多赘述了。

7、喂食方法。

饲养蜈蚣的主要事物就是面包虫和大麦虫。幼体一般是两到三天喂一次,而成体则每周喂养一次便可。根据蜈蚣的体型给予相应的面包虫或者大麦虫的条数。这一点也是蜈蚣饲养中最令人省心的一点。

8、伤口处理。

蜈蚣毒不具有致命性但是会产生剧烈的疼痛和明显的红肿,这种时候要保持镇定,让伤口在流水下冲洗5~20分钟,在清洗的过程中挤压伤口让毒液尽可能的排出。清洗后用酒精或者碘伏进行消毒,不要贴创可贴之类的,保持伤口的暴露。处理之后一般一两周就没事了。

扩展资料

研制成粉末

将蜈蚣捉住之后,将头部和尾部用细尖的木棍**去,之后晒干或者是烤干备用,也可以研制成粉末使用。

1、通经活络

蜈蚣味辛,药性温和,有毒性,主要入肝经。蜈蚣有解毒作用,还有通经活络的作用,蜈蚣的常用剂量是1~3g。通常是在炉子上面放一块铁板,把蜈蚣放在上面,烤后研磨成粉末后用水吞服,每次使用0.6~1g左右。

2、治疗疮疡中毒

蜈蚣可以用于治疗淋巴结结核感染后溃烂久治不愈,经常和雄黄一起合用,还可以治疗疮疡中毒,久治不愈,可以只用蜈蚣内服,也可以合用清热解毒药,外用可以配成膏药,敷贴在疮疡创面上面。

治疗疮疡中毒的时候,可以和蝎子,冰片,穿山甲,麝香,腰黄,蝉衣,五倍子一起合用,有去腐生肌,促进疮疡愈合的作用,另外,蜈蚣还可以用于治疗毒蛇咬伤,可以口服和外用,这是利用以毒制毒的原理。

3、息风止痉

蜈蚣还可以通活经络,用于因经络不活所引起的头疼,身上疼痛。如顽固性的神经性头疼,风寒湿痹所引起的身上疼痛,多和蝎子,天麻等药合用。另外,蜈蚣还可以用于治疗破伤风引起的角弓反张,有息风止痉的作用,通常和僵蚕,蝎子,钩藤一起合用。

4、治疗久治不愈的窦道,瘘管

蜈蚣还可以治疗久治不愈的窦道,瘘管,如骨髓炎和骨结核由于治疗不及时所造成的通向皮肤的管道,治疗的时候可以一条或几条蜈蚣,新鲜的也行,干的也行,焙干变黄后研磨成细末后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蜈蚣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