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黄芪什么品种好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黄芪有哪些特征?(黄芪有哪些性状特征)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黄芪有哪些特征?

(王丽华、樊瑛)

原植物有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和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为豆科多年生草本。已有百年以上的栽培历史,主产黑龙江、山西、***、吉林、宁夏、甘肃等省区。以根入药。根中含黄芪皂甙Ⅰ、Ⅱ、Ⅲ、Ⅳ、Ⅴ、Ⅵ、Ⅶ、Ⅷ、异黄芪皂甙Ⅰ、Ⅱ、大豆皂甙Ⅰ、胆碱、甜菜碱、β-谷甾醇,胡萝卜甙、二十九烷、氨基酸、蔗糖、亚油酸及亚麻酸等。药理实验证明能增加机体耗氧量,加强心脏收缩,对衰竭心脏有强心作用,使冠状血管、肾脏血管和全身末梢血管扩张,有降压利尿、镇静、子宫兴奋收缩等作用。并对多种菌如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并能抗**感染。味甘,性微温。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能、治体虚自汗、久泻脱*、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血栓、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神经性皮炎、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等症,并用于预防感冒。

一、形态特征

黄芪有哪些特征?

蒙古黄芪株高40—80cm,主根长20—80cm,圆柱形稍带木质,淡棕**至深褐色。茎直立。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2—18对,小叶片小,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10mm,宽3—5mm,两端近圆形,全缘,下面被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蝶形,**至淡**;雄蕊10,两体(9+1);子房光滑**。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种子肾形,黑褐色。

膜荚黄芪与本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小叶6—13对,长7—30mm,宽3—12mm,先端钝圆或微凹,有时具小刺尖;托叶卵形至披针状线形I荚果被黑色或黑白相间的短伏毛(图14—142)。

图14—142 黄芪形态图

1.花枝 2.根 3.雌雄蕊

二、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耐旱耐寒,怕热怕涝,野生于草原干燥向阳的坡地,在东北多生长在稀疏开阔的树林中,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中性和微碱性砂质壤土为宜,粘土和重盐碱地不宜种植。种子发芽不喜高温,14—15℃为发芽适温。种子发芽和苗期需充足水分,否则不出苗或因干旱而死亡。花期5—6月,果期6—7月,盛花期土壤不宜过于干旱,以免落花落果。幼苗细弱,怕强光,略有荫蔽,容易成活,成年植株和生长期喜干旱和充足的阳光。

三、栽培技术

(一)种类

黄芪过去多为野生,转为栽培时间不长,尚无遗传性很纯的栽培品种,目前栽培除本种外,东北多数为A.menbarnaceus(Fisch)Bge.,而在陕西旬邑大面积栽培的是A.sp.各种间无论在植物形态、生育期、根和种子的产量、对环境条件的反应、及其中的类型变化都各不相同(表14—130),而旬邑的A.sp.正是由野生类型中挑选出:来繁殖的,表明野生的经人工驯化能得到很好的品种。即使在同一种内,也有很多类型,如越冬芽红色、白色,红茎、绿茎,光茎、毛茎,红绿荚果,大小荚果,植株高矮,根有直根,叉根和2—3条均匀的分枝根,抗逆性强弱等。是一种多类型的混杂群体,也是我画黄芪育种的宝贵材料资源。在蒙古黄芪中,绿茎的产量高,但抗病性差;也有三种根的类型,如直根,很少分枝的;主根下部有不规则分枝的和在根上部均匀地产生2—3条直根的;单株根重分别为8g、13g和19g,差异很大。在膜荚黄芪中,也有根粗长而直的优良类型和根短而多,细分枝的劣等型。在栽培中注意选择优良类型培育,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14—130 不同栽培黄芪种间差异

(二)选地整地

黄芪是深根植物,故应选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有排灌条件、无荫蔽、阳光充足的地块,’秋天耕地前,每亩施入厩肥或堆肥2500—5000kg,过磷酸钙25—30kg,均匀撒施后耕翻,深25—30cm;耙细平整做成行距为40—45cm的小高垄,垄高15—20cm。近年东北许多地方,为使黄芪根长而直且容易刨挖,采用厢栽或大高垄栽。厢栽即在播种前按宽80—100cm埋粧,四周用杂木板或杂树枝围成厢,厢长不限,多为南北向,厢高80—100cm,填入表土至厢高。大高垄即做成高宽都为80—100cm的垄,全垄都是疏松肥沃的表土,这样栽培黄芪拫形好。

(三)繁殖方法

留种:种子过于成熟易产生硬实而影响出苗,因此应适时采收种子。播种后第二年于6—7月间开花结籽,晋北8—9月种子变褐色时采收,收下荚果,晒干脱下种子,放于通风干燥处贮藏。如果种子变褐色而带斑点时采收,硬实率高,不利发芽。研究表明,蒙古黄芪为虫媒的异花授粉植物(表14—131),不易自交得到纯的品系,系统选育优良品种有困难,因此在收刨黄芪时,应选择优良植株的根种于留种田内,借助昆虫传粉而结实的混合选择法,以提高黄芪种性,选出的优良品种,也应注意隔离繁殖,以保持良种特性。

表14—131 黄芪不同授粉方式与结实的关系

用种子繁殖:种子硬实较多,吸水力差,出苗率较低,应采用适时采收的种子,如呈褐色时采收的种子。为了提高出苗率,播种前可催芽处理,即将种子浸于50℃的温水中,随时搅拌至凉,加水量应浸没种子,浸泡6—12小时,再将种子捞出,装入布袋内催芽而后播种4或用砂子擦破种皮,也能加速发芽。

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秋播以地冻前为好,于垄上开沟,深3—4cm,每亩播种霞2—2.5kg,均匀撒入沟中,覆土2—2.5cm,保持种子周围土壤湿润勿干旱。黄芪播种出苗慢,幼苗细弱,怕强光,适宜的荫蔽,容易成活,故山西晋北一带多采用混播,即6月下旬把黄芪与油菜,亚麻或荞麦混在一起播种,由于油菜,亚麻生长快,可以给黄芪遮荫蔽风,而且可以减少杂草的生长,增加产量,每亩播种量1.3kg,油菜100g,混合条播,行距45cm,也可第一年在畦埂上种春玉米遮荫,也有与荞麦大黄混播的。春播于3月下旬至4月下旬进行。为减少叉根,育苗多播于厢上,行株距为8×2cm,覆细土1—2cm,保湿,使出苗整齐,当年或第二年春天移栽,幼根应直放,以减少叉根。移栽产量高,但拫分枝多,影响根形。播于大高垄上拫形也好,行距为30cm,注意保湿,当苗高10—15cm时,按株距10—15cm定苗。

(四)田间管理

苗期须常灌水,促使齐苗,灌水不能过猛过大,应勤浇少浇。北京地区春季播种后灌水2—3次,雨季应注意排水,雨季前培土防倒伏。如果2—3年采收,从第二年起,每年早春于行间仍需沟施圈肥或堆肥,每亩500—1000kg,加入过磷酸钙15—20kg,若苗生长过弱,可追施硫酸铵10kg,施后覆土并灌水。

(五)病虫害及其防治

1.黄芪**病

(Erysiphe polygoni DC)

受害株病叶早黄脱落,在气温为19—21℃,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时,病害蔓延迅速。病菌在寄主残株上越冬,因此清园处理病残株是一个重要的农业防治措施。此外,发生期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或BO-10生物制剂喷雾防治。

2.黄芪籽蜂

研究表明,黄芪籽蜂是包括5种广肩蜂和一种金小蜂的混合种群,它们是黄芪种子小蜂(Brachophagus huonchei Liao et Fan)、***黄芪籽蜂(B.mongholicus Fan et Liao)、北京黄芪籽蜂(B.beijingensis Fan et Liao)、圆腹黄芪籽蜂(S.ciriventricus Fan et Liao)、拟京黄芪籽蜂(B.pseudobeijingensis Fan et Liao)和黄芪籽金小蜂(H.abracytus huonchei Liao)。这几种小蜂主要习性大致相似,在黄芪青果期为产卵为害盛期,幼虫取食种肉,留下种皮,对黄芪种子为害率一般为10—30%,严重者可高达40—50%,各种的发生世代,寄主范围以及越冬寄主等生物学特性均有一定差异。寄主植物主要为黄芪属(Astragalus)植物,有转移寄主为害的情况。防治方法主要是清园,减少虫源,种子处理,汰除虫籽或用西维因粉拌种;发生期,尤其是青果期用40%乐果*油1000倍液喷雾。

3.芜菁

调查表明,为害黄芪的芫菁共有9种,主要有大头豆芫菁(Epicauta megalocephala Gebl.)、中国豆芫菁(E.chinensis Lap.)、存颖豆芫菁(E.dubia Fabricius),其次有暗头豆芫菁(E.obscurocephala Reitter)、绿芫菁(Lytta caraganae Pallas),其它还有少量的蒙古斑芫菁(M.ylabris mongolica Dokht)、苹斑芫菁(M.calida Pallas)、丽斑芫菁(M.spesiosa Pallas)、小斑芫菁(M.splendidula Pallas)等。这些芫菁为害黄芪叶、嫩茎、花、嫩荚,为害轻重不一,严重时,总虫口密度可高达每平方米20余头。目前主要靠发生期药剂防治,主要用触杀剂,西维因粉效果最好,但花期以喷乐果最安全。

4.蚜虫

为害黄芪的蚜虫是槐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又称豆蚜)和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pisum(Harris)〕的混合群体,以槐蚜为主,多集中在嫩枝叶和花、果穗部为害。受害株常造成黄叶,花果脱落或干瘪,对产量影响较大。发生期用40%乐果*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忌与豆科作物邻作。其它还有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和豆荚螟等。

四、采收与加工

(一)收获

播种后1—7年均可收获。在气温较高、土质较差的地方,一般播后1—2年收获,若年限太长,容易产生黑心或木质化严重的根,但在冷凉肥沃的山区腐殖土上6—7年的根仍然充实,而不木质化。挖时宜深刨,以防折断根部,或用机械把深层土抖松后拔出。厢栽的可去除厢栏后,将土松开,取出根来。秋天9—11月或春天越冬芽萌动前都可采挖。

(二)加工

收获后切下芦头,抖净泥土,晒至半干,堆积1—2天再晒,直到晒干为止,剪去侧根及须根,扎成小梱,即成生黄芪。以身条干,粗长,质坚而绵,味甜,粉性足者为佳。

人参的主要产地在哪里?

在年光久远的时代,上*曾经是中国人参的主产地,对于上*人参,苏颂《图经本草》绘有图谱

黄芪破壁与不破壁的区别是什么?

大家对黄芪应该也有些了解吧,是一种可以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中药,无论是破不破壁它的功效基本类似的,不过黄芪破壁后药效更易被我们所吸收,是不破壁的3-8倍,而且黄芪破壁可以直接冲泡服用,而不破壁的需要煎煮,时间上花费的更多。可以试试无限能黄芪破壁饮片,**小包装,携带起来更方便。

黄芪亩产多少斤?

黄芪一般在晚秋或者春季进行收获,一般情况下,一亩黄芪能产1120至1720斤鲜品,经过加工后,可获得300至560斤干品。
黄芪亩产量多少斤
黄芩种植一般两年收获,收获季节在晚秋或春季萌芽前,种植一亩黄芩能收鲜品 560-860 公斤,加工后可得150-280公斤的干货; 高者可达380公斤以上。
黄芪种植一亩地的成本计算
  种植成本计算:
  1、每亩地需要黄芪良苗50公斤,现在市场黄芪良苗价格在26元/公斤,50公斤×26元=1250元。
  2、本地多以山地为主,每犁一亩地需要100元。3、栽种一亩地需要3人栽种一天,每个人工资50元,3人×50元=150元。
  4、生长周期9个月锄草需要花费5个工时,每个人工开支40元:5人×40元=200元。
  5、化肥每亩需要施肥1包,每包费用210元。
  6、10月秋收,每亩需要12个人采挖一天,每人工资在80元:12人×80元=960元。
  合计种植一亩黄芪需要的种植成本2870元。
  利润预算:
  秋收黄芪平均每亩可收1500斤鲜货,每市斤鲜货平均售价在3元:1500斤×3元=4500元。
  收入减去成本,收入4500元-种植成本2870元=1630元,每亩黄芪收入大约在1630元。
  鲜黄芪5.5市斤左右折干1公斤,那么1500斤鲜货折干后的黄芪大约在270公斤,按照市场售价每公斤20元来算,每亩270公斤干货×20元=5400元,再减去种植成本2870元=2530元。

怎么分辨黄芪的好坏

黄芪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黄芪直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厘米,直径1~3.5厘米,表面纵皱色淡棕**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有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木部菊花纹理状,气似豆腥味微甜。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质量以根条粗长、菊花心鲜明、空洞小、破皮少者为佳;红芪以皮色红润、根条均匀、坚实、粉性足者为佳。规格一般按粗细、长短分为三个等级。

中药的黄芪和北芪是一样的吗?

黄芪是中药名,而北黄芪或者北芪只能说属于处方名。 它们的药效是一样的,

黄芪,又名黄耆,黄芪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保护植物。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北黄芪:又名北芪,东北黄芪,主产于黑龙江,***等地。质优。产于甘肃定西,山西绵山等地者叫绵黄芪。产于山西浑源、阳交、山*、天镇等地者叫西黄芪。所以,黄芪是一个统称,北芪只是指产于黑龙江,***等地的东北黄芪。

但不论是西黄芪还是北黄芪均属于正品黄芪,品质都属于比较优良的,均属于黄芪佳品。从实际药效上考虑不会有太大区别。

黄芪的药材性状
黄芪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端较粗,长10-90厘米,直径1-3.5厘米。表面灰**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有菊花心,显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不论那一品别的黄芪,均以条粗而不空心,皮细质绵软而不硬,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鲜**。断面菊花心明显而不纤维性强和裂隙大,味甜而有豆腥味者为佳。

黄芪与北芪有什么不同 如何区别

生黄芪和制北芪的特点与疗效

黄芪的主要产地在哪里?

1 黄芪的产地及一般特点

以山西沁源县绵山地区所产的坚实、色黄、绵软者为最好。史称绵黄芪指的就是这个。目前全国除绵黄芪外,尚有五种黄芪,即:(1)宁古塔黄芪。此物产于东北长春以西大草原上,长大粗壮,有朽心,一般作为上等品种出售,但功力不如绵黄芪。(2)口黄芪。主产于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南部地区,质量稍次于宁古塔黄芪,但产量丰富,市场出售的多为此类产品。(3)恒山黄芪,又称箭杆芪,主产恒山及其附近的太白山和涞源北山,此品几乎与绵芪相等(或稍次)唯产量不丰,目前出口的多为此类产品,此物的特点是坚实、色黄、体圆而细长,绵软程度不如绵黄芪。(4)西黄芪。主产于陇东陕北、川西北一带、性质品格几乎与口芪相等。(5)杂黄芪,包括平原地区自种之黄芪,山西吕梁山及陇东某些地区产之红皮黄芪等。

此外,还有用棉花根、苜蓿根、铁扫帚根冒充黄芪或作为黄芪的代用品。此类药效不及黄芪,甚至作用相反,尤其苜蓿根、铁扫帚根更不能代替黄芪。因为黄芪味甘,长服能令人肥健,苜蓿根味苦,长服能令人消瘦,因而不能用其作为代用品使用。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