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鲈鱼水产养殖病害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鲈鱼在能在最低几度温度下生存(淡水鲈鱼最低生存温度)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鲈鱼在能在最低几度温度下生存
养殖鲈鱼在淡水养殖可以吗?怎么养啊?
养殖鲈鱼在淡水养殖可以。
1、清塘、培水 用来养殖鲈鱼的池塘有条件的最好经过干塘、清淤和暴晒,尤其是多年养殖的旧塘。在放苗前半个月进行一次消毒,每亩施放生石灰50公斤或使用20PPM漂**带适量池水消毒。如果未经干塘暴晒的,还要每亩使用30公斤茶麸打碎浸水全塘泼洒,以彻底清除遗留的凶猛杂鱼。消毒后的池塘经滤网纳入新鲜水,每亩施放3公斤复合肥进行培育浮游生物,水质微绿色或微褐色则可投苗。
2、投苗密度 经中间培育的鱼种已达10厘米,每亩放养2500尾为好,300天的养殖期亩产量可达1200—1500公斤。投苗过密,池塘容易老化和发生鱼病,难以进行持续性生产。
为什么养殖加州鲈鱼用的饲料淀粉都比较低?
您好加州鲈鱼不适合使用淀粉含量高的饲料。
这种鲈鱼比较喜欢吃纤维含量高的饲料。
淀粉太高,不适合鲈鱼生长。
立秋之后,需要注意水产养殖哪些问题
立秋之后,需要注意水产养殖哪些问题1.投饵率
立秋之后正是鱼吃食最好的时候,水温和溶氧都适宜,也是鱼上膘的时候,前期骨架基本成型,现在正长肌肉和储存脂肪。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注意投饵率的控制。投喂过少,则错过催肥的最佳时间;投喂过量,容易造成饲料的浪费,还可能会引起草鱼肝胆性疾病。另外饲料的选择也很关键,要选择优质高效的饲料进行投喂,且不可贪图便宜。投喂量控制在以鱼 “八分饱”为宜,根据天气、水质、鱼情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让鱼吃好,不饥饿,不过量投喂,保证鱼快速健康生长,又不污染水质。投饵率可参考饲料产品使用手册里的投饵率参考表,对应鱼体大小及水温选择适宜投饵率。
2.水质管理
随着鱼的生长,池塘内鱼的密度达到一年的极大值,由于投饲量大、有机质含量多,鱼类活动频繁,加之昼夜温差又大,池水对流强烈,极易出现“转水”,精养池塘极易发生缺氧浮头现象。
常见的应对措施有:
(1)早晚尤其是下半夜要加强巡塘,当发现鱼群出现浮头预兆时,需立即开动增氧机增氧,或加注新水进池塘,并适当排放一部分老水,增加池塘中的溶氧量,防止鱼缺氧死亡。
(2)秋季鱼塘应保持较高水位,以提高水体载鱼量和减缓水温下降,所以在水温还没大幅度降低前这段时间,一定要搞好水质管理,经常观察水色和水质变化,并根据天气变化和鱼的活动情况,及时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水源方便的池塘,要保持微流水或10天左右加一次水,每次加水10-20厘米,在降温前尽可能将池水加到最高水位,为鱼提供最大的活动空间。要把握每一个晴天,开动增氧机把下层溶氧较高的水层送到上层,防止夜间缺氧,为池鱼创造良好的生活生长环境,防止缺氧泛池事故的发生。
(3)可根据气温高低、水质肥瘦及鱼类活动,每10-20天施肥1次,一般每次亩施有机肥100-150公斤,使池水变肥转浓,促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越冬提供充足的饵料。
(4)注意保持池水透明度30厘米左右,使水质处于肥、活、嫩、爽的良好状态。
(5)八、九月份施肥以无机磷肥为主,如过磷酸钙5-10公斤每亩,少量多次施用。
(6)水体中残饵、排泄物、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会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氨氮累积增多,**酸盐高,会造成鱼应激,导致吃食差甚至死亡。首先要及时换水,少量多次,稳定水质,防止蓝绿藻“水华”;其次要施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防止**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偏高。
3、鱼病防治
俗话说:“白露头,鱼死不断头”,从池塘养鱼的经验和实践来看,立秋之后鱼病将进入又一个流行高峰期。白露前后是肠炎、烂鳃等疾病的发病高峰期,特别是**性烂鳃病,在9月份是高发季节,更要做好预防工作:
(1)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投喂工作,防止饲料过剩污染水质,也要避免投喂不足降低鱼的体质。
(2)要定期补充新水,改善池塘水质。
(3)掌握秋季鱼类发病规律,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4)采取“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来预防病害发生。平时每半个月用二**氯100克活化后,在食场周围泼洒,连续泼洒2天,在饲料中加入大蒜素、三黄粉防治细菌性鱼病。
(5)使用黄芪多糖等预防**性疾病。
梭鲈鱼怎样养殖
梭鲈俗称十道黑、牙鱼,在分类上属鲈形目(Pericformes)、鲈科(percidao)、梭鲈属(Lucioperca),是鲈科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2003年4月,顺德区从新疆引进梭鲈鱼苗8000尾进行成鱼池塘养殖,经过1年的试养,鱼种成活率达92%以上。{急}水产养殖鱼类中重要的****原
1.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原 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带**亲鱼的卵,**;水平传播:病鱼的粪便、尿、分泌物将**带入水中,感染途径为鳃和口。
症状 体重5克以上幼鱼多为慢性,死亡速度较慢,外观腹部膨胀,体色变黑,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充血发红,*门大多拖线状粪便,游动缓慢,摄食**。体重5克以下鱼苗多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鱼活动迟缓,侧游或缓慢旋转游动后沉底,腹部膨胀,体色变黑。
流行及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幼鱼。开食2月龄的苗种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开食后7周开始出现死亡,较大鱼苗首先发病,20周龄以上幼鱼一般不再发病。发病水温为10℃~15℃,水温在10℃~12℃时死亡率可达80%~100%,该病潜伏期与鱼大小及水温有关,鱼越大潜伏期越长,水温越高潜伏期越短。
预防 不使用带病原的亲鱼繁殖幼体;不从发病区运输鱼及卵;采用**水体进行产卵、鱼苗孵化、培养;鱼苗、鱼种应放置于渔场最上游,以防止水平传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鱼及死鱼应及时销毁;养殖设施及工具用高浓度氯制剂彻底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钟。
治疗 发病池一般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病情发展。
2.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原 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
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带**亲鱼的卵和**,由卵传播几率更大;水平传播:水源受污染等。**主要经鳃和消化道入侵鱼体。
症状 该病往往在鱼苗及幼鱼期引起突发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后7天~14天发病。病鱼游动迟钝,旋转活动,有时沉底,体色变黑,腹部膨大,鳍基充血,*门悬挂不透明、粘液状粪便,体侧肌肉呈“V”形出血。慢**鱼眼球往往突出。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如虹鳟、**哈鱼、河鳟等鱼苗及当年鱼种,发病水温4℃~13℃,8℃~10℃时发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发病,2月龄以下鱼苗在水温10℃时死亡率达100%,2月~6月龄鱼种死亡率大于50%,大于7月龄鱼种死亡率约为10%左右,近年发现7克~100克虹鳟也有发病案例。
预防 养殖设施及工具严格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钟,但当pH显碱性时可将浓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用降低;病鱼彻底销毁;鱼苗池设在孵化场最上游。
治疗 将病鱼池水温提高至17℃~20℃可控制病情严重恶化。另外患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鱼*门所拖粪便较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鱼所拖粪便更粗、更长。
3.**性出血败血病
病原 病原体为弹状**科中的艾格特维德**。
传播途径 水为传播媒介,通过亲鱼垂直传播,另外池底淤泥及无脊椎动物为其水平传播途径。
症状 分为急性、慢性和神经型三种。一般由急性转为慢性,最后转为神经型。但三种表现型不易明确区分,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大量死亡,皮肤出血。急性期鱼体表现为体色发黑,死亡量大,鳃苍白有出血点,眼周可见出血点,体内脂肪组织、生殖腺、肌肉、肠系膜有出血点,肝脏色淡,肾脏变薄充血。转为慢性后,死亡下降,体色更黑,眼球严重外突,贫血更加严重,尤其是鳃及肝脏显示严重贫血,鳔及肾脏肿大,腹腔充满积液,使病鱼外观呈腹腔膨胀样。转为神经型后,病鱼作旋转运动,有时急剧挣扎后沉底。内脏严重贫血,体表出血症状不明显。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鱼种及5龄以上幼鱼,一般鱼体大于9厘米才发病。流行于冬末春初,水温6℃~12℃发病多,14℃~15℃发病少,累计死亡率可达80%,当水温变化或移动鱼体后易发生。
预防 禁止从发病区运出鱼与卵,一旦发病,将全场鱼销毁,池塘消毒3个月后,再重新放养健康鱼。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什么季节钓鲈鱼最好
秋季是钓鲈黄金季节。鲈鱼肉质细嫩、肥美,刺少肉多无腥味,是名贵食用鱼类。
(1)
鲈鱼属中上层海鱼类,性情凶猛、快捷,能捕食各种小海鱼和海虾。垂钓水域可选择在近海海湾水域。其中黄海、渤海颇多,每年5月至1
0月是海钓鲈鱼好季节,秋季是钓鲈黄金季节;春季天气转暖,鲈鱼离开深水海域,到河口海湾觅食;立夏以后。鲈鱼喜欢到河口附近海域产卵、觅食、育肥。
(2)垂钓鲈鱼最好用如下活饵:活小泥鳅、活小白鲦、活鱿鱼、活小黄鱼、活海虾、活墨鱼、活乌贼、活沙蚕、活小鲫笪等。此外,还可用拟饵,比如:小海鱼拟饵、小淡水鱼拟饵、虾拟饵、虫拟饵、乌贼拟饵等等。鲈鱼个体颇大,小者二三斤重;大者达二三十斤重。鲈鱼
一、鲈鱼吃食,特别挑剔,不鲜不活极少吞食;钓饵要鲜活。
二、鲈鱼喜欢水域清澈;水域浑浊时,鲈鱼多数远离。
三、鲈鱼主食活小海鱼、海虾,因此小海鱼多的水域,鲈鱼也较多。
四、海域里,一年四季都能钓获鲈鱼。其最佳水温在9-1
8飞左右。这种水温下,鲈鱼寻食较活跃,也是最佳投钓时机。五、鲈鱼背上有锋利硬刺,容易将人手刺破。因此,最好用毛巾包住后,再摘出鱼钩。
海鲈鱼的生活习性
关于鲈鱼的资料
中文里有许多种鱼类都可以被称为鲈鱼,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种,分别是:海鲈鱼,学名日本真鲈,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松江鲈鱼,也称四鳃鲈鱼,属于降海洄游鱼类,最为著名。大口黑鲈,也称加州鲈鱼,从美国引进的新品种。河鲈,也称赤鲈、五道黑,原产新疆北部地区。硬骨鱼纲鮨科鱼分为三科:温带鲈鱼科,其中加拿大产4种,即美洲石鲈、金眼鲈、条纹石鲈和多锯鲈;太阳鱼科,其中加拿大产12种,包括黑鲈、岩鲈和小口黑鲈等;海鲈科,其中加拿大产3种,即黄鳍鲈、海鲈和雪鲈。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某些品种并不叫鲈鱼,钓鱼者还常用此名来称其他类鱼。
鲈鱼体长,侧扁,背部稍隆起,背腹面皆钝圆;头中等大,略尖。体长可达102厘米,一般重1.5-2.5公斤,吻尖,口大,端位,斜裂,下颔稍突出于上颔,上颌伸达眼后缘下方。前腮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体被小栉鳞,侧线完全、平直。
扩展资料:
鲈鱼的主要价值:
1、营养价值
鲈鱼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还含有维生素B2、烟酸和微量的维生素B1、磷、铁等物质。鲈鱼能补肝肾、健脾胃、化痰止咳,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还可以治胎动不安、产后少*等症。
2、食用价值
鲈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钙、镁、锌、硒等营养元素;具有补肝肾、益脾胃、化痰止咳之 效,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3、观赏价值
鲈鱼虽小,名气颇大。南宋诗人范成大诗曰:“细捣橙荠有脍鱼,西风吹上四鳃鲈;当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对松江鲈鱼作了尽情的赞美。
4、学术价值
鱼的生化标志物系统的不同组分对不同种类的污染胁迫响应有明显差异,基于PCA和生化标志物系统的研究方法能有效区分不同污染因子的作用,在海洋环境污染的早期、预警性评价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鲈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