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水蛭养殖技术及场地建设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水蛭虫养殖技术?(水蛭虫养殖技术要点)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水蛭虫养殖技术?

1、选址 选择面南背北、避风向阳处,要求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池塘宽3米,深1-1.2米,长度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池底用水泥灌浆,以不漏水为原则,池对角设进、排水口,池底要北高南低,以利于排灌。池塘周围用富含腐植质的疏松沙质土壤,以便于水蛭产卵。池塘中间建高于水面0.2米的平台一个,保持湿润,池底放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栖息。

2、水质 人工养殖的水蛭密度较大,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换水,并防止化肥、农药的污染,尤其是7-8月的高温季节,更要保证进出水口畅通,水质清新和要有一定的溶氧量。

3、种蛭的选择 种蛭要求个体肥大,以每条12克以上为好,要求活动力较强,体表光滑,颜色鲜艳无伤痕,放养密度为每亩20-25千克(2000-2500条)。

4、孵化 水蛭一般在11℃以上繁殖产卵,一经16-25日孵出幼蛭。产卵期池塘附近要保持安静,以免惊动产卵的水蛭,造成空卵茧。孵化期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孵出的幼蛭3天后可自行采食河蚌、螺蛳的血液,因此要投放充足的饲料,一般为每千条水蛭投放20千克螺蛳、河蚌,每星期投喂一次禽畜的血块,供其自由采食。但要注意随时清理血渣及其它剩余食物,以保持水质的清洁。

5、越冬 自然条件下,气温低于10℃时就会停止摄食,钻入泥中越冬。人工养殖可在池塘四周遮盖稻草等物保暖,协助水蛭自然越冬。也可以将育种水蛭集中在塑料薄膜棚内越冬,半月投喂一次饲料,待温度稍有回升,即可交配产卵。

6、天敌与疾病的防治 水蛭的天敌主要有田鼠、蛙类、黄鼠狼、蛇等,可采用微电网防治及工具诱捕。一般情况下,水蛭的生命力较强,基本无疾病,只要水源不被化肥、农药及盐碱性溶液污染,保持进出水口通畅,食物新鲜,及时清除饲料残留物,经常换水就能养好水蛭,反之则可能会发生皮肤病和肠道病。

养殖蚂蟥的最佳方法?

1、场地饲养蚂蝗的过程中,需要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池塘作为养殖场地,而且池塘的深度最好在一米到二米之间,宽度为三米左右,然后池塘底部用水泥灌浆,四周填充富含腐殖质的沙土,有利于蚂蝗产卵。2、日常养护饲养蚂蝗时,要定期投喂螺蛳、动物血,促使它生长繁茂健硕,而且每月需要为蚂蝗换一次清水,保证水质清洁卫生,并控制水温在十到四十度之间,以免蚂蝗出现冻害。

水蛭室内立体养殖技术

随着水蛭需求的增加,再加上水蛭受农药毒害而大量致死,以及对水蛭资源无节制的滥采,野生水蛭资源严重枯竭,已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此,水蛭的人工养殖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长期以来,水蛭养殖技术都是水蛭养殖户最为头疼的瓶颈。许多农户和专家倾尽一生的精力,就是希望能够解决水蛭养殖存活率低、养殖周期过长的问题。尤其是在目前高度发达的医药科技环境下,水蛭的药用价值不断被发现,市场上对水蛭原料的需求不断激增,但是环境污染、无序捕捞导致野生水蛭急剧减少,市场上急需科学、高效的水蛭养殖技术来获得突破。“立体养殖模式”,幼蛭成活率能够提高到90%以上,且生长速度超过传统养殖的2倍以上,幼蛭一个月即可生长到2克以上,凭借“立体养殖模式”,解决了传统水蛭养殖瓶颈。

养水蛭的水池怎么建造?

水蛭虫养殖技术?

选塘:选择避风向阳、无污染、进水与排灌方便的地方作为养殖用池。

大规模养殖可利用池塘或低产田修造。整塘:将选定的池塘底部推平, 去除底部过多的淤泥,池宜小不宜大,宽3m、深1m,长度不限。池边坡度为1∶1.5,若所选池塘大,可用筑土埂的方法,将池塘隔成600m2左右的一个个小池,每2-3池为一组,每池对角留出进排水通道,每组池相通连,池底铺石块,石子,约占池底的1/5左右。供水蛭栖息。池四周用富含腐殖质的疏松砂壤土建1m宽的平台,平台高于水面10~20cm,便于水蛭打洞产茧。每隔2m用瓦片正反相叠,从池底直至平台,1组两摞,供水蛭栖息及躲避高温、强光。养殖池中种植一些水草或浮萍等青绿饲料,以便于田螺生长。池上口斜竖防逃网,可选用孔较粗的白色尼龙纱。支架选用窄铁板、钢筋或竹篾,使其端部下弯。在支架折弯部横向固定细铁丝,沿池口一周。清塘:用生石灰75-100kg/600-700m2,均匀撒于池底,而后注入20cm深清水,24小时候后,将水加深至1m。试水:10天后,将待放入塘中的水蛭,取10条,放于纱网中,置于水中,每隔数小时观察纱网中的水蛭情况,连续观察24小时,若无异常,即可将待养水蛭放入塘中。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