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鲟鱼吃鱼饲料吗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鲟鱼怎么养 吃什么(家养鲟鱼吃什么)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鲟鱼怎么养 吃什么
中华鲟有哪些生活习性?
中华鲟具有其独有的生活习性。它们繁衍生息需要往返于长江、大海之间,也就是说,中华鲟是典型的咸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游性鱼类。雄性中华鲟生长至9岁以上,体长1.7米左右,体重50千克左右;雌性中华鲟生长至14岁以上,体长2.3米左右,体重120千克左右。达到初次性成熟,它们就可以生儿育女了。
每年夏秋,成群结队的中华鲟由生活的长江口外的浅海域洄游至长江,历经3000多千米的溯流搏击,才回到自己的“故乡”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至0.15米左右,这些“游子”又携带儿女们,顺流而下,旅居海外。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到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惯。正是由于它们这种执着的回归、寻根的习性,所以人们称它们为“中华鲟”。
怎样喂养小鲟鱼
(1)水温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2)含氧量
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变幅大的肥水,不应作为培育中华鲟仔、幼鱼的水源。
(3)pH
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
(4)盐度
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
(5)光照强度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6)底质
仔、幼鲟对底质的要求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无污染;成鲟对底质的要求不很严格,泥沙底质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在仔、幼鲟培育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40~60厘米为好,要及时清除排泄物和加强日常管理;在成鲟饲养阶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满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养殖池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而来。中华鲟长期生活在氨氮较高的水中,会出现活力减退、生长**、引起烂鳃等病症,甚至导致大批死亡。对于仔、幼鲟,氨氮最好不超过0.2毫克/L。
(9)水流
中华鲟仔、幼鱼,没有明显的溯水上游的习性,较喜欢集中在流水口。面积为3~10米2的养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为宜。
鲟鱼能吃吗?
能吃。主料:中华鲟1条、鲜茶树菇100g
辅料:油适量、盐适量、生姜适量、枸杞适量、小葱1根
1、将宰杀好的鱼洗净。
2、把鱼剁成三段。
3、锅内放油烧热,放入生姜片和鱼块翻炒一下。
4、加水尽量没过鱼块,因为汤真的很好喝,大火烧开以后转中火,记得在这步加盐。
5、茶树菇洗净。
6、切断备用。
7、鱼汤煮10分钟以后放入茶树菇,茶树菇很耐煮哦,放入茶树菇以后再同煮20分钟。
8、鱼汤出锅前2分钟加入枸杞同煮。
9、最后撒葱花即可装盘。
10、成品。
请问鲟鱼是淡水鱼还是咸水鱼?
肯定是淡水鱼啦目前为止发现是最大的淡水鱼 。1、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130厘米,体重最高达600千克。[1] 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
2、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 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
3、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共和国和朝鲜。
在家里养鲟鱼有没有什么要求?
1、养殖密度不同的鲟鱼养殖模式或同一养殖模式下不同规格的鲟鱼,养殖密度有所差别。养殖密度对鲟鱼的生长影响较大, 密度过高对鲟鱼的生长具有消极作用,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及摄食率显著降低。
2、投饲策略
投饲策略主要包括投饲率和投饲频率。不同规格的鲟鱼,在不同养殖模式及环境下,投饲策略有差异,不同的水温条件下,投饲策略也有所变化,确定适宜的投饲策略有助于提高鲟鱼的养殖产量及饲料利用率,减少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3、疾病防控
鲟鱼病害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病原体、水环境和鲟鱼机体抵抗力等因素, 若水环境发生变化时,或机体因其他原因不能适应环境条件时,都会引起病害的发生。
鲟鱼人工养殖的病害风险防控应重点从机体抵抗力和环境等方面人手,以预防为主,建立免疫防控、 药物防控和生态防控的综合防控规程,加强饲养管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扩展资料鲟鱼的习性:
1、鲟鱼是动物食性的鱼类,在幼鱼开食阶段可捕食浮游动物,但很快鱼苗就发展成营底栖生活。与这一生活方式相适应,这时的鲟鱼口部突出、下位。鲟鱼喜欢的食物随不同种类而有变化,主要食物是水蚯蚓、甲壳类、软体动物以及小型鱼类等。
2、鲟鱼的行动笨拙,性情孤僻,不喜欢集体洄游,终年在江河的中、下层水域中过着寂寞的独居生活。但在刮风涨水时候,它会显得特别活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鲟鱼
鲟鱼肚子里的都能吃吗
肯定不能吃的 鱼肚子里面的都不能吃 有的是鱼仔 有的是毒素。只吃外面的肉即鲟鱼(Sturgeon),古称鱏鱼(xún yú),体长0.5-7米。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
鲟鱼是动物食性的鱼类,在幼鱼开食阶段可捕食浮游动物,但很快鱼
苗就发展成营底栖生活。与这一生活方式相适应,这时的鲟鱼口部突出、下位。
鲟鱼喜欢的食物随不同种类而有变化,主要食物是水蚯蚓、甲壳类、软体动物以及小型鱼类等。 鲟鱼苗开食后即可直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在实际生产中,对刚开口摄食的鲟鱼苗多用活饵(浮游动物或切碎的水蚯蚓投喂)。
经过30天左右的喂养,鲟鱼苗可长到体长3.8-9.4cm、体重0.5-3.9g的规格,成活率可达60%以上。但由于活饵来源困难,价格较高,因此,鲟鱼苗用活饵培育大约30天后,即可驯食人工配合饲料。人们已经成功地用配合饲料把鲟鱼养成商品鱼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