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泥鳅白肚死亡原因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泥鳅为什么会翻肚皮?(泥鳅为什么会翻肚皮还呼吸)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泥鳅为什么会翻肚皮?

泥鳅翻肚皮可能是水质偏碱性,泥鳅不适合生活在水质偏碱性的水中,这种水会使泥鳅失去平衡;水中缺氧也会导致泥鳅翻肚皮,这个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患病,泥鳅容易感染水霉病,伴随有不喜欢动的症状。

泥鳅为底栖鱼类,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昼伏夜出,适应性强,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

水中缺氧时,能跳跃到水面吞入空气进行肠呼吸。在水池干涸时,潜入泥中,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便不致死亡,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泥鳅为什么会翻肚皮?

扩展资料: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体长5厘米以下的鳅苗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体长在5-8厘米时,除了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水蚯蚓外,还摄食高等水生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等。

泥鳅对动物性饵料最为贪食,特别爱吃鱼卵,亲鳅产完卵后,如果不及时取走,往往会把自己产的卵吃掉。

泥鳅觅食主要是靠口须来完成,它的5对触须既是“探测器”帮助寻找食物,又是“过滤器”帮助分拣食物,可口的送入口中,不可口的弃掉。

泥鳅刚放下塘里为什么每天泥;泥鳅有死亡,用什么药来解决:好

用药多是消杀类的毒药,最好别用。

……

要知道,新买来的泥鳅苗,大多是人工环境下培育的。

当更换了新的、跟以前的养殖环境有较大区别的环境后,泥鳅苗就会不适应,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导致了死亡的现象。

……

因此,买来泥鳅苗后,①先在池塘旁边建一个清洁池放入泥鳅苗缓劲儿适应,②再兑入少许大塘的水观察,无**反应后再加入大塘的水继续观察,③如此重复兑水适应几天后,再部分的将泥鳅苗放入大塘观察成活情况,如果安全就把小池塘的泥鳅苗全部放入大塘……

泥鳅常见病有哪些?

、赤鳍病

本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发病率较高,其病原体是液化产气单孢菌。池水恶化、蓄养不当以及捕捞和运输中色体受伤均易导致本病的发生。患病泥鳅的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门部位充血,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肠管糜烂,进而并发水霉病。

尽量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先用孔雀石绿溶液消毒,以预防本病的发生。若已发病,可用3%食盐水或百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治疗。

二、水霉病

水霉病又名肤霉病,其病原体是肤霉菌。本病易发生于水温较低时,尤其在冬季。在孵化过程中,鱼卵易患此病。其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受精卵感染此病后,可用百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30分钟。将患病的泥鳅浸入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中10~20分钟,或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三、腐鳍病

本病主要由一种杆菌引起。其症状为患病泥鳅背鳍附近的肌肉腐烂,严重的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发病部位肌肉发炎,并有红斑。

对患病泥鳅可用每毫升含10~15微克的抗生素溶液浸洗治疗。

四、白鳍病

本病是泥鳅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主要是由于捕捉后长时间流水蓄养所致。患病泥鳅体表和鳍呈灰白色,同时体表出现红色环纹。

放养后发现泥鳅患此病,可用百万分之三的孔雀石绿溶液喷洒于池中,以防治和治疗。

五、寄生虫病

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常发生三代虫、车轮虫、舌杯虫寄生而导致死亡。患寄生虫病的泥鳅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发现有三代虫寄生的,可用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溶于水中进行全池泼洒;发现有车轮虫、舌杯虫寄生的,可用0.7毫克/升硫酸铜溶液进行全池泼洒以治疗。
仅供参考

花鸟鱼虫,养什么宠物好呢?

懒人就养养多肉这种好伺候的植物。

不懒就养狗,天天出去跑。

占地面积小的宠物:鱼类,爬宠(宠物蛇、守宫、蜘蛛等),仓鼠。

喜静不养鸟,那是真的吵。

泥鳅烂嘴怎么治疗

1、水霉病
1)症状病鳅体表附着白色毛状水霉菌。此病多发生于水温较低时期,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
2)防治办法
①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
②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10min,或用4g/m3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0~30min。

2、烂鳍病
1)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
2)防治办法
①1g/m3漂**全池泼洒,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泼洒;
②用20g/m3的呋喃那斯溶液浸洗病鱼15~20min,或按0.04%的呋喃那斯拌入饲料连喂3d。

3、寄生虫病
1)症状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虫所致。
2)防治办法
①用0.7g/m3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
②用0.5g/m3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可防治三代虫病。

4、白身红环病
1)症状病鳅身体呈灰白色,出现红色环纹。此病因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
2)防治办法
①鳅种放养时用5g/m3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20min;
②0.2~0.3g/m3孔雀石绿全池泼洒;
③将病鳅移入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

5、气泡病
1)症状病鳅鱼苗浮于水面。因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鱼苗。
2)防治办法
①食盐4~6kg/667m2全池泼洒;
②立即冲入清水或黄泥浆水;
③及时清除池中**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同时,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质恶化。

为什么放盐泥鳅一直蹦

泥鳅体表有层粘液,和青蛙一样,是它的辅助呼吸系统。洒过盐以后,外面的水份含盐量高,而它体内的含盐量低,由于渗透的作用,泥鳅会大量地向体外吐水,
把盐撒向泥鳅,泥鳅会马上死掉有两个原因。
1.由于渗透作用,泥鳅体内的水分快速流失,导致死亡。
2.体表脱离水环境,粘液变干,泥鳅无法呼吸,窒息死亡。

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属鳅科。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药。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我家的泥鳅这几天突然出现红点 和 抽搐 有大神知道是怎么了?

肯定是泥鳅,也叫鳝鱼,可能还没长大吧

泥鳅的特性j是什么样子的?

  泥鳅又名鳅、真泥鳅等。

  A、泥鳅的特征:

  泥鳅体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头较尖,眼小,为皮膜覆盖。吻部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马蹄形。触须5对。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背鳍条2、7,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胸鳍远离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下方。*门近臀鳍。尾鳍呈圆形。侧线完全。体背部及两侧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尾柄基部上侧有一个明显的黑斑点。奇鳍上有密集褐色斑条,偶鳍浅灰色,无斑条。

  B、泥鳅的特性:

  泥鳅具有食性杂、生长较快、繁殖力强、适应性特强的特点:

  1、食性杂: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在幼苗阶段,体长5厘米以内,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如浮游动物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体长5~8厘米时,由摄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蚬子,幼螺,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同时摄食丝状藻,硅藻,水陆生植物的碎片及种子。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有关,水温15℃~30℃为适温范围,25℃~27℃为最适范围,此时摄食量最大,生长最快。水温下降到15℃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水温下降到6 ℃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泥鳅时入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泥鳅多在晚上摄食,在人工养殖时,经过训练也可改为白天摄食。

  2、生长较快: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和数量。一般刚孵化的鳅苗,体长约 0.3厘米,1个月后长到3.0厘米左右,半年后长到6.0厘米左右,第二年底体长可达 13厘米,体重15克左右。据报道,最大个体长达20厘米,重100克左右。

  3、繁殖力强:泥鳅一般二冬龄后成熟,产卵期4~9月,但以5~7月、水温25℃~26℃时为最盛。泥鳅怀卵量多少与体长有关。体长8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2000粒,10 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粒,12厘米的怀卵量1万~1.4万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2万~1.8万粒,体长20厘米的怀卵量为2.4万粒。卵圆形,卵径1.2~1.5毫米,**,有粘性,但粘附力不强。产卵时,雄鳅用吻端**雌鳅腹部,雌鳅漂浮水面,雄鳅追逐,并把雌鳅卷住,进行排卵、**,卵附着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经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

  4、适应性特强:泥鳅属底栖性鱼类,分布很广,常栖息于河、湖、池塘、稻田的浅水区,只有在水温过高或过低时才潜入泥中,天气剧变或病兆发生时浮到水面。泥鳅有特殊的呼吸功能,它除了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可以用肠呼吸。当中缺氧时,会游到水面直接吞进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从*门排出废气,因而它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力很强。据说当池塘中溶解氧下降到0.16毫克/升时也安然无恙。

泥鳅为什么有那么强的生命力

泥鳅是一种淡水性小鱼。每到冬季,它便钻入水底的淤泥深处长眠,以抵抗严寒的侵袭。 泥鳅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在一些含氧量低、水质较差的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甚至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中照样不死。因为泥鳅有特殊的呼吸方式,它除了和其他鱼一样能用鳃吸收水中的氧气外,还能通过肠呼吸直接从空气中得到氧气。平时泥鳅生活在水底的淤泥里,当水中的含氧量减少时,它们便纷纷上浮,不时将头伸出水面,用嘴巴吞吸空气。泥鳅的肠管较直,肠壁很薄,其中分布着许多微血管,能进行气体代谢,当空气经过肠管时,氧气被吸收,而其他废气则通过*门排出。 泥鳅有沙鳅、真鳅、黄鳅之分,在我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分布。常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的静水底层淤泥中。喜食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也食植物碎屑、藻类等。泥鳅每年4—8月进入繁殖季节,二龄后的泥鳅性成熟开始产卵。个体越大,产卵量越多。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药用价值,是人们所喜爱的水产佳品。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