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黑斑蛙养殖技术报告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青蛙养殖需要什么条件(青蛙能否养殖)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青蛙养殖需要什么条件
青蛙养殖的几个重要环节。
首先,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建池,因为养的青蛙主要是供给人们食用的,所以一定要保证无毒无污染的水源和环境,池周围供青蛙栖息的灌木以及蔬菜之类的植物一定不能喷洒农药。
其次,是蛙卵的处理,由于蛙卵直接关系到青蛙的数量,所以一定要及时打捞落入池底的卵块,以防缺氧致死。再者,亦是很重要的一条,我们知道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一说,青蛙也存在这种大蛙吃小蛙,小蛙吃蝌蚪的现象,所以要保护蝌蚪,就必须将其与成蛙隔开来养,至于小蛙,因为无法控制它们的长势,所以要在池中投入足够的饵料,保证每一个青蛙都能吃饱,它们才不会弱肉强食。
最后,是饵料的来源问题。可以选择成品饲料,但考虑到成本比较高。一般蛙农们是可以自己培养蝇蛆、蚯蚓等活饵,也可捕捞一些小鱼小虾等,但一定要选没有被污染的河流。鸡鸭的小肠等内脏也可以剁碎来喂。同时,应搭配一些素食如菜子饼,豆饼等。但不管为什么,一定保证食物的干净,因为青蛙也是很容易生病的。
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大多在夜间活动,以昆虫为主食,也取食一些田螺、蜗牛、小虾、小鱼等。所食昆虫绝大部分为农业害虫。有人估计,一只青蛙一天可捕食70个虫子,一年可消灭害虫15 000只。因此,青蛙是一种对农业有益的动物,应提倡保护。在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带蛰伏在水底或洞*之中冬眠,翌年春季天气变暖时再回到水中繁殖。繁殖期间,许多雄蛙常聚到一个共同的区域,高声鸣叫,连续不断,这就是所谓的“哈蟆吵坑”。其实这是雄蛙的一种求偶行为,通过鸣叫来吸引异性,结成配偶。配对以后,雌蛙便开始向水中排卵,每次排卵约3 000—6 000粒;与此同时,雄蛙向水中排出**。精、卵细胞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经4—5天的孵化发育成为蝌蚪。蝌蚪必须生活在水中,以尾游泳,用鳃呼吸,并取食矽藻、绿藻等植物性食物。经过两个月的发育之后,蝌蚪**成为幼蛙,尾部逐渐消失,体长大为缩短,并开始上陆生活,食性也开始转变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从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要三年时间。
黑斑蛙养殖利润有多少?
以驯养一亩黑斑蛙为标准, 效益分析:养殖一亩,1人管理,4-5月产商品蛙3000斤,周期收入(保底价20元一斤)亩产收入6万元。一、基本场地建设预算
养殖场地租金1亩300元
建池人工费用600元
养殖围网、鸟网500元
固体饲料4500元 5.种苗费用8000元 6.水电管材300元 7.其他费用300元 合计:约14500元
二、经济效益分析
当年周期收入 出售商品蛙:3-4月份放进种苗15万尾左右,饲养到8-9月份出售。亩产成品蛙3000斤左右,每斤保底价20元。3000斤*20元=6万元。实际收入6万元-成本1.45万元=4.55万元左右
三、办场经营提示要实现上述目标效益,需具备以下条件:
1.掌握蝌蚪,幼蛙成活率,管理饲养技术是关键。
2.固体饲料,虎纹蛙、黑斑蛙饲料利用总量95%以上。
3.创造良好的蛙生态养殖场地环境,要严格、科学、规范、管理。
我想养殖青蛙(黑斑蛙)需要办理哪些**?如何办理?
一是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二是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三是工商营业执照。收购商需要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我想养殖黑斑蛙,,但目前不知道市场销售怎么样,求大神告知
近期獭兔价格走低且夏容易热死总行情见六七块钱斤十五六七斤自比较吧青蛙的受精率是多少?成活率是多少?一年可繁殖几次?
您好!欢迎您的咨询,现回答您的问题:青蛙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习性
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蛙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长江流域3月上旬)出垫活动,一般4~7 月份进行每殖。雌蛙一次可产卵34个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开始**。
二、养殖池的建造
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野外大池4×6米为一单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为宜,池深一般1米,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稻田均可,关键在于防逃。有条件者可砌砖围墙,亦可网围,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或向阳的一边堆成土堆供青蛙陆上栖息地,而且约占全污的1/3。土堆上种植青草或农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后的幼蛙**。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三、饲养管理
(一)蝌蚪的饲养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蝌蚪孵出后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蝌蚪需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第5天后,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蝌蚪的管理:当发现池水中有气泡或水质有腐臭味时要立即换新水,一般每3天换一次,天气干旱多日,连续高温时,每2天换一次水。
**期管理:蛙卵孵化后70天左右变成为幼蛙。蝌蚪从出现前肢到完全**的这一阶段时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给,靠肺呼吸空气,并开始跃出水面**栖息,当有90%以上蝌蚪变为幼蛙时,即可移入幼蛙池饲养。
(二)幼蛙的饲养管理
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 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幼蛙吃完。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
筛选分级与分养: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5个月时间。
(三)成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青蛙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除供应充足的饵料,蝌蚪**成蛙时即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在活饵不足的情况下,可搭配混合饲料,如用菜子饼(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 配合均匀效果较好。蝌蚪活跃在水中,5天以后可供给精饲料,为豆浆、蛋黄、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还要适量喂些配合饲料,并要及时分养,调整饲养密度。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量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
四、繁殖技术
青蛙的饲养技术关键是人工繁殖,因为野生田蛙常有一种双槽蚴的寄生虫寄生在蛙的肌肉中,采用人工产卵隔离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该病。按每3平方米约1组种蛙密度进行投种(在5月份以前投入较好)。种蛙要求个体肥大,开产1~2年的亲蛙为佳。雌雄混合放养比例为3:1,放养密度相对比肉蛙少。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时三年。
种蛙管理:加强蛋白饲料的饲喂,以蚯蚓为主,诱蛾虫为辅。保持池水的正常平衡值,要求肥而活。当水温稳定在22℃左右时即作好产卵孵化的准备( 此时雄蛙鸣叫不停)。50克以上的雌蛙一次可产卵很多。一般雌雄抱对于水草上产卵。蛙卵呈浅**,圆形,成片附于胶质卵膜浮在水草上,极易识别。
(一)产卵:人造产卵场需要静水区,一般采用笼式产卵法,即将蛙强制在箩筐或笼子里产卵。雌雄蛙以1∶1的比例,20平方米的产卵也可放5个产卵筐或笼,池水深度应保持在10~15厘米,水温应保持在10℃~11℃,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将卵片用围网护起来,以免亲蛙干扰后下沉。
(二) 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孵化法和无水孵化法。一般经过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初生蝌蚪依赖于卵膜才安全生存,不要随便搅动池水,待所有青蛙产卵后,即将青蛙抓出池,以免干扰孵化及蝌蚪生存环境。卵孵化5天后可供给精饲料,如豆浆、蛋黄、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喂给2次,但投饵数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质恶化,引起蝌蚪死亡。蝌蚪经1周饲养后即可移入饲养池饲养。
青蛙的种类
青蛙是两栖物,约有190种。其中分布广、数量较多的是黑斑蛙,其次是泽蛙、金钱蛙、虎蚊蛙。
黑斑蛙:体长约70-80毫米,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眼间距很窄。前肢短,批端钝尖,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皮肤光滑,背面有一对背侧褶,两背侧褶间有4-6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背面为黄绿或深绿或带灰棕色,上面有不规则的数量不等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斑,腹面皮肤光滑呈鱼白色。雄性有一对颈侧外声囊,第一指基部粗肥,上有细小的白疣,有雄性腺。
金线蛙:体长50毫米(雄体略小),头略扁,吻钝圆,吻棱不显,鼓膜大而明显。指端尖圆,后肢粗短,趾端尖圆,趾间全蹼。背面及体侧的皮肤有分散的疣,背侧有一对背侧褶。腹面光滑,*部及股后端有疣。生活时背面绿色或橄榄绿色,后肢背面棕色横纹不显,腹面黄白色。雄性有一对咽侧声囊,第一指有婚垫,有雄性腺。
泽蛙:体长40-50毫米左右(雄蛙略小),吻尖圆,吻棱圆,眼间距窄。指端钝尖,后肢较短,趾端钝尖。趾间的蹼约达趾长的2/3。背部皮肤有许多不规则、分散排列的长短不一的纵肤褶,褶间散有小疣粒,无背侧褶,头前端及腹面的皮肤光滑。生活时颜色变异颇大,背面灰橄榄色或空灰色,雄性咽部深色,其余为白色。雄性第一指上浅色婚垫发达,有单咽下外声囊,咽部黑色,有雄性腺。
虎纹蛙:体大而粗壮,雌性超过120毫米,吻端尖圆而长,吻棱钝,鼓膜大,前肢短,指短,指端尖圆,趾末端头圆,趾间全蹼,皮肤极粗糙,无背侧褶,背部有长短有一、分布不十分规则的肤棱,纵行排列,头侧口缘及腹面的皮肤光滑。生活时背面黄绿略带棕色,头侧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 的纹斑,腹面白色。雄性略小,有一对咽下侧外声囊,前肢粗壮,第一指上灰色婚垫发达,有雄性腺。
二、青蛙的生理特点及生活特性
青蛙的幼体叫蝌蚪,体形似鱼,具有外鳃,适于水中生活,以唇部的角质齿刮吃藻类,以后逐渐长出四肢,尾慢慢萎缩,鳃消失,用肺代替呼吸,具有成体形态,到陆地生活。但肺不够发达,还依赖皮肤呼吸初助。蛙类的皮肤*露无鳞,富于腺体,粘液腺的分泌经常使皮肤保持湿润状态,利于呼吸。青蛙喜欢栖息在水田、池塘、沟、河岸边的草丝中,以捕捉活动的昆虫为主食。无论是能飞的螟虫,善跳的蝗虫,躲在卷叶里的稻苞虫,还是钻进棉桃里的棉铃蛾,隐藏在**洞*中的蝼蛄、地老虎,只要出来活动接近了青蛙,它就跳跃起来,张开大口,伸出长舌,粘住虫体,卷入口腔。
青蛙的新陈代谢水平较低,本身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又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因而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很大。每年11月中旬,它选择疏松的河堤或菜园土、石缝、树根处进行冬眠。来年三四月气温回升到10°C以上则开始苏醒,出来活动。在炎热的夏天,有时也有夏眠的情况。蛙类本身的“防御”能力较弱,几乎只有消极的陷避或借助于保护色、警戒色或腺液的分泌来保护自己。如春季为黑色的雌蛙到5-6月变黑灰色,7月为浅灰色,8月以后肤色开始加深,*天光线较暗时肤色又加深。青蛙生活的环境要求湿润、凉爽安静而清洁。如果干燥,就会使其体内水分大量散失,造成脱水而死亡。
青蛙的繁殖技术
1、种蛙的选择 选择经过第二次产卵的种蛙受精率较高,第三、四年的雌蛙产卵数量虽然多,但受精率较差,第一年蛙产卵孵化率也较低,不适作种蛙。为了便于管理,最好在同一批种蛙中选择体形强大、发育正常、行动活跃者为种蛙。经过选择后的种蛙按1只雄蛙2-3只雌蛙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待产,一般20平方米的产卵池可放种蛙1400-2000只。产卵池中要放置水草或种水莲花,其数量约占水面的三分之一。池上须种丝瓜或葡萄之类搭架遮荫。池的周围尽量避免强烈的声音和其它噪音。若在稻田的**建立产卵池,产卵池内设产卵筐,产卵筐上口直径30厘米,下口直径70厘米,高40厘米。每个产卵筐放20-30组的种蛙。经常观察,如发现有卵块就捞出放到孵化池里,然后放走已产卵的雌蛙,使雄蛙继续抱对。
2、青蛙的交配交卵 青蛙每年3-7月份都产卵,北方产卵迟些,南方各省3月份就开始产卵,4月份是产卵盛期。但种蛙的抱对、交配、产卵的早晚与气温、饲养池的水温及水的深度有很大关系。当水温15°C以上时雌雄蛙开始拒对。18-28°C是最适的产卵温度。在产卵季节将到时雄蛙不断地鸣叫吸引着雌蛙。雄蛙一般提早一星期左右**。雌蛙未**时拒绝抱对,已**则常徘徊于浅水中或岸上依恋在雄蛙的周围,肚皮比平时膨胀,性冲动,食量忽减。青蛙没有交尾器,不能进行体内受精,而是通过雄性拥抱着雌蛙完成受精过程的,雄蛙的第一指内侧有膨大的肉垫,称婚垫。婚垫上富有腺体和角质刺,其分泌物和角质刺将加固拥抱的作用。当雌蛙成熟**时,雄蛙即跳上雌蛙背上,将前肢搂抱在雌蛙下面,用小腿挤压雌蛙腹部,同时摆动两后足,磨擦雌蛙的泄殖孔,雌蛙将卵排出体外,雄蛙即**于卵上。产卵后,雄蛙自行离去。雌蛙处于半休克状态,1-2分钟后,才慢慢地离开,到*凉的地方安卧休息。青蛙抱对产卵的时间一般1-2天,有时也长达3天。产卵一般在夜进行,黎明前为最高峰,一只50克以上的雌蛙,每次产卵在一万粒左右。
青蛙产卵时要求安静的环境,轻微的振动可使产卵暂时停止,强烈的振动或长时间的干扰,会使它迁移产卵地点。产卵的进行取决于雄蛙的腿与足的活动,雄蛙腿足停止活动,雌蛙即停止产卵。如遇强烈的冷风侵袭,水温突然下降到15°C以下,产卵也就停止。此时可设法增温,使它正常产卵。在产卵期间,如果池内的雄蛙多于雌蛙,有同性相抱或两只雄蛙抱一只雌蛙的现象,第三者将一雄一雌同抱住,或反方向抱于雌蛙的胯部,使雌蛙不能正常产卵甚至死亡。所以产卵池的种蛙必须按一雄二雌(或三雌)的比例放养。
3、人工催产技术 性成熟的种蛙并非每只都能产卵。如环境不适合,发育**,体质较差,气候恶劣等影响其产卵。为了使青蛙产卵及孵化整齐一致,必须进行人工催产。通常用脑下垂体注射法:将一只青蛙的头上顶壳打开,将大脑除去,在在脑之下有约半个粒粒大小的白色物体,即是脑下垂体。将脑下垂体放入沉淀管中,用玻棒加以研磨,加入生理盐水溶解后,用经过消毒的注射筒,给雌蛙进行腿部肌肉注射,注射两次即可使雌蛙产卵。
4、人工采卵及孵化 青蛙产下的卵又小又软,泥**、圆形,卵外有胶质膜保护,并互相吸附成片浮于水面,或附着在水草上。如果卵沉入池底,必须设法使之附在水草上。采卵时间在每天早上10点钟左右,捞卵网和盛卵网将蛙卵连同附着的水草捞起,放于桶中,再轻轻地放入孵化池内。放卵时要尽量保持原来的方向,即正面朝上,反面向池底。如果方向搞错,对孵化率有很大的影响。同一批卵要放在同一孵化池,这样孵出来的蝌蚪大小一致,方便管理。如果在一池中放不同期的卵块,孵出来的大小蝌蚪生长速度不一,弱小的就会逐渐衰弱而死亡。在孵化期,水温必须保持在20-25°C之间。在换水、换盘时,如水温突然升降5°C以上或水温低于4°C,高于28°C或强的惊动均可导致蛙死亡。因此,观察蛙卵孵化时动作要轻,不能随意搅动池水,以免蝌蚪幼体漂离卵膜,影响成活率。经过两天孵化,蛙卵略能摇动,3-4天即成蝌蚪形态,5天左右孵化小蝌蚪。
、青蛙的饲养管理
1、蝌蚪的饲养管理 刚孵化出的小蝌蚪,喜欢群集在一起,并附着在卵膜上或水草上。这时水温应保持在23-25°C。5-7天内小蝌蚪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很弱,死亡率最高。水中缺氧、水质过肥、水温突然变化均可引起蝌蚪的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如果这时将膜捞起,蝌蚪也容易死亡和发育**,生长缓慢,体质弱等。最好是蝌蚪留在原孵化池加深水饲养7-10天后再转到蝌蚪池饲养,这样能提高成海率。转池时蝌蚪尚小,游泳能力差,须靠吸盘附着休息,池内要多放些树枝和水草等。蝌蚪生后肢以后,喜在水底的泥沙或草根树叶下栖息。风雨前夕的低压闷热天气,蝌蚪表现得十分不安宁,不停的上下垂直游动到水面换气或腹部朝上、口露出水面游动。在不流动的水中,因水中缺氧,蝌蚪食欲不振,不大游动,注意水质的变化,水温要保持在23-25°C。如果水不干净或酸碱度过大,蝌蚪就有死亡的危险。在观察中,如果发现全池的蝌蚪有三分之二均在水面上浮游不肯深入水底,而且精神不佳,游动无力,说明温度过高或是水中浮游生物太密而影响水质,水不干净,或是水中氧气不足等,应及时换新水,同时要及时清理残饵,以免发生死亡的危险。
蝌蚪的饲料要特别注意新,同时要根据蝌蚪的不同生长时期而供应,5天以后开始取食浮游藻类,可以供应些豆浆、少量蛋黄、水蚤、空心菜、木瓜、番茄及水中的浮游动物,每天两次,但蛋黄数量不宜太多,以免影响水质,也可以喂些厕所中的粪蛆或用沙头鱼繁殖的蛆。动物性与植物性饲料要互相增加,可以增加精料,用玉米和麦麸1:2煮成糊状加在植物性饲料中一起喂,每天3-4次。一个月以后,饲料可粗些,如西瓜皮、腐烂南瓜、番茄等饲料。此外,还应开始喂些混合饲料,采用的配方为:菜子饼(粉状)60%、米糠(或麦皮)30%、大豆粉5%、鱼粉5%,日投量为每百只50克。动物饲料以水蚤、红虫、田螺、死鱼烂肉等。动物饲料要切碎放在饲料台上,粉状饲料可直接撒拨。饲料台用木板做成,置水下10厘米深的地方。此外,还可以培养小球藻,施肥培肥,培育浮游生物自然喂养。小球藻的营养成分很高,含蛋白质约40-50%,相当于花生米的两部,鸡蛋的五倍。素有“水里猪肉”之称。其繁殖也很快,一昼夜能繁殖10-100倍,是饲养蝌蚪的理想饲料。
在18-28°C的条件下,饲料供给正常,青蛙孵化后20天后肢开始长出。约经50天又长出前肢,此时蝌蚪停止摄食,靠吸收尾巴供给养料,同时历尾和鳃的退化而开始将头伸出水面用肺呼吸。经10天左右,青蛙尾部吸收完毕,开始**生活。这时再回到水中不是潜游,而是在水面沲游。整个蝌蚪时期为60天。
2、幼蛙的饲养管理 刚上岸的幼蛙,由于生理和环境都发生变化,生命力很弱,适应环境能力差,如环境干燥,烈日曝晒,大雨拍打等都会使它死亡。要求水温在20-28°C为适,水质要清洁。池水要求5寸左右,池中留三分之一的陆地,供幼蛙栖息。有条件应建几个幼蛙池,蝌蚪一变成幼蛙即移往幼蛙池饲养。幼蛙性好动,而且有强吃弱的弊害,转池时必须按大、中、小三类分池放养,还要经常巡池,视其生长发育情况经常加以调整饲养。在同一池内,力求大小强弱一致。要注意调节密度,每平方米100只左右为宜。如果天气炎热,密度还应减少。如是静水要经常换水,流水饲养也要加速水流,以减少温度的升高和供应充足的氧气。尤其是要在池上搭凉棚,如种丝瓜、葡萄等,尽量减少烈火日曝晒。
幼蛙主要以洗虫为食,这是由于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它的头部有一双假眼,其结构较复杂,也较独特,主要靠眼后的一个视网膜来看东西,无论是白天或黑夜,只能看见它活动着的东西,静止的东西则看不见,故它只能捕食蛆、小鱼、红虫、小虾、蚯蚓等.其食量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气温在23℃左右时食量较多,温度过高或太低食量都有所减少,甚至有时全部停食。
在大量人工养蛙的情况下,仅依靠花卉招引昆虫是不能满足青蛙要求的,必须采用人工投喂。一般在幼蛙时期,就要进行训练,使之适应吃死饵的生活习惯,如死鱼碎肉、鸡鸭的五脏等。训练的方法有以下的几种:
(l)活饵与死饵混合诱食:在饲料盘中放些碎肉死虫之类,再放数条活泥鳅,将饲料盘的一半放在水里,一半露出水面,由于泥鳅在饲料盘中活动,幼蛙看见盘里的饲料都是活动的,就拼命抢着吃。如果没有活泥鳅,可在饲料盘上装一桶水,桶底开一个小孔,使桶中的小一滴一滴地滴在饲料盘的水中,水一震动,盘中的死饵也跟着摇动,幼蛙以为是活饵就都围过来吃。时间一久、幼蛙吃死饵就成为习惯。
(2)用细铁丝姚着死了的虫体或揉成虫样的碎肉条或面团,挂在水中,幼蛙也会去捕食。
(3)直接喂给死饵。幼蛙开始第中个月喂活饵三分之二,死饵三分之一;一个半月时改为活死饵各一半;两个月时活饵三分之一,死饵三分之二;两个半月后可全部喂死饵。死饵须视青蛙体形的大小,一般要切成块,大小以一口能吞下为原则,免得互相争夺而影响生长。
3、成蛙的饲养管理 成蛙的管理与幼蛙大体相同,只是其体形较大,放养的密度较小些,每平方米放成蛙40只左右为宜,成蛙饵料较为广泛,如蚯蚓、蛆、蜗牛、红虫、甚至死鸡、 死鸭及动物五脏等。青蛙食量很大,如果动物饵料不足,还可以暇些混合饲料。最好是在蛙池上安装黑光灯或者两盏100瓦电灯诱蛾喂蛙。青蛙一天可吃昆虫200-500只。青蛙的投料量可按季节而定。一般冬眠出蛰后,4月份开始吃食,但食量并不大,对食物的反应还迟钝,10天不投食还可以正常生活。5月下旬以后食量逐日增加,按蛙的体重的10%投食;7-8月份食量最大,而且对食物的反应十分敏感,必须按体重30%投饵。如果饵料不足,青蛙逐日消瘦,精神不振,两天不给食就有死亡的危险。5天不给食就会大量死亡。
青蛙病虫害及其防治
青蛙常见的病虫害有:
l、气泡病 患病的蝌蚪全身膨胀,常游于水面,精神不振,胃内充满气体。防治的方法是将病蝌蚪移于清水中,暂时不投食, l一2天后再恢复授喂,但数量不要太多,而且要煮熟。
2、车轮虫病 因寄生车轮虫所引起。发病的蝌蚪全身布满车轮虫,尾鳍膜发白,常浮于水面。防治的方法是减少蝌蚪池的饲养密度,并且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硫酸铜:硫酸亚铁为5:2)撤入池中,使池水含其浓度为百万分之一点四。
3、体外寄生虫 青蛙体外寄生虫较为严重的是寄生在蛙体上的蛭类,常见于春夏两季,发病的青蛙体表面出现3毫米大小的灰绿色小虫,一头口了吸在蛙体上、中头游离状于水中。此种蛭类为水陆两生的,所以也有人叫陆蛭,其大小形状如白瓜籽,长2-2.5厘米,两头尖呈绿色,边发黄,腹面扁平,背面稍鼓起,全身多横环节,头部腹面有一吸盘吸于蛙体上,口在吸盘**,尾部呈游离状。秋季陆蛭随青蛙入洞,冬季在青蛙群集时产卵。产完卵后成蛭即死亡,从蛙体上脱落,卵很快孵化成幼虫,咬破青蛙表皮,钻入皮内,夏季钻出表皮,用吸盘吸于青蛙体表,危害青蛙。此虫可用药剂防治。当发现蛙体上长有毛状的附着物或外表皮腐烂的情况时可将该患蛙用万分之
一的孔雀石绿稀释液(即50公斤水加药物5克)浸几天即可
这上面的资料很详细。好好看看,挺有用的哦。
青蛙养殖
目前市面上吵得非常火热的就是青蛙养殖,前几年炒作的是美蛙养殖,由于饲料的出现,所以现在美蛙的价格一落低谷,大型超市里美蛙价格甚至卖到了5块一斤的超低价,现在饲料的成本都在(成都海大饲料)8000多块钱一吨左右,除去人工费用,场地基础设施费用6000—7000元/亩,购苗4000—5000元/亩,牛蛙的亩产量大概只有2000—3000斤左右,3000斤 x 5元/斤 = 15000元,几乎除去成本第一年是没有赚头的,青蛙亩产量大概也就只有1000多斤的样子,有些炒作青蛙苗的说自己的青蛙是全饲料饲养的能达到2000斤左右,跟大家说实话吧,都是忽悠人的,青蛙2000斤/亩 x 30元/斤 = 60000万/亩 ,从表面上看着利润是非常的可观,但是有谁能真正饲养出2000斤/亩的青蛙的呢?很多去参观各大青蛙养殖场,包括我自己,如果你不仔细打探及观察是很难看出其中的猫腻的,很多养殖场基本上都是|:你去看的时候看着很大的规模,一个池子里大概有很多的青蛙,甚至上万只,但是有些池子里是没有青蛙的,知道猫腻的存在了吗?他们是把很多个池子里的青蛙合拢到(集中)几个池子里的,很多人去参观了,感觉都很好,都认为青蛙产量很高,然后该养殖场的老板就会跟你说了,这是他们特有的技术养殖出来的青蛙,只有他才有这技术,其他的是养殖不出这么高产量的青蛙的,然后**起你的兴趣,你就会问他种苗的事了,说我的蝌蚪400—500元/一万苗,种蛙200元/对,知道这利润多可观吗?只要你在我这里购买蝌蚪苗,免费教技术,如果不在我这里购买蝌蚪苗,就要交3000元左右的技术培训费,所以请大家注意了,现在饲养青蛙的养殖户基本上99%都是没有成功的,而他们转型做了售卖蝌蚪苗、种蛙及技术转让培训费的费用赚钱,青蛙饲养就是一种炒作,你去参观有些养殖场,甚至根本就看不到池子里养得有商品青蛙,留着几百上千只青蛙都是用作种用的,如果你想饲养青蛙,请着重考虑,投资有风险,请谨慎投资,我就是位爱管闲事的农业技术员,所以不希望看到有各位同行上当受骗了养青蛙利润如何?好养吗?一亩地多少利润?
青蛙的肉质细嫩、脂肪少、营养价值高,是一种上好的补品和美味佳肴,野生的青蛙一般生活在河流、池塘以及稻田等地方,以昆虫为主要的食物来源,那么养殖青蛙赚钱吗?成本和利润是多少?一、青蛙养殖赚钱吗
1.青蛙养殖是赚钱的
青蛙养殖的首要条件就是饵料,因为青蛙的饲料必须是活饵,所以大规模养殖的话没这么多的饵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能解决掉这一问题,再加上现在市场的需求量,和出于环保的理念保护野生青蛙资源,那么青蛙养殖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能维持生态平衡,自然养殖也就赚钱了。
2.青蛙养殖有风险
青蛙养殖虽然经济效益高,但它的养殖风险也是比较大的,首先就是青蛙的养殖成本较高,养殖的周期较长,在这个养殖的过程中谁也无法预测市场的变化,其次就是青蛙的环保力度较大,对养殖环境的要求较高,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养殖陈本增加,此外青蛙养殖技术要求高,这也是它养殖的一个风险所在。
二、青蛙养殖的成本
青蛙养殖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场地建设成本、青蛙种苗陈本、饲养活饵成本、引诱野生昆虫饲料成本以及药物**、水电、运输等各方面的费用,按照养殖一亩来计算,人工费用一般是6000元左右,而青蛙养殖场和活饵养殖的成本大概是3000元左右,引种费用大概是1500元左右,其他的费用控制在2000元左右,那么养殖一亩青蛙的总成本是12500-13500元之间。
三、青蛙养殖的利润
青蛙养殖一般都是以3年为一个养殖周期,那么也就是说一般要第3年的时候才真正获益,前两年都是一个投资的阶段,从二年开始以及后续的养殖过程中,青蛙养殖场地建设费用、养殖设备等都是不需要成本的,后两年的成本一般是4000-5000元左右。
每亩的产量一般就是4000-10000斤,按照市场价格10/斤来算,养殖的总收益是40000-100000元,除去养殖的成本,每年的净利润是25000-65000元之间不等。
四、养殖青蛙的手续流程
青蛙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如果要养殖青蛙的话,就必须要按照国家的法定程序来进行养殖,一般来说养殖青蛙需要具备养殖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动物防疫合格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畜牧兽医资格证,如果这些证书都到位的话,那么就可以申请办理引种养殖了。
以上就是土流网对养殖青蛙的成本和利润的简单分析,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具体的成本和价格以当地市场的实际价格为准。
养殖黑斑蛙能申请国家补贴吗
黑斑蛙学名是黑斑侧褶蛙,俗称青蛙。黑斑蛙是重点保护动物,只能驯养繁殖,不能经营利用。**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只能办理养殖证,不能办理经营利用许可证,也就是说养殖出来的黑斑侧褶蛙及其产品,不能出售、利用、加工和转让。如果养殖者非法经营利用黑斑侧褶蛙,将会依法受到法律的制裁。农业部对养殖类补贴有明确的规定,凡是进行正规化养殖的企业或个人均可拿到响应的扶持资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针对申报并实施养殖的规模和社会效应,对从事养殖的企业或个人给予建厂补贴(例如:投资300万建厂,**通过对您的申请进行验收合格给予100万);
第二、针对申报并实施的企业或个人购进的良种品种及数量进行贴息贷款或现金补贴(例如:每头良种**补贴500块钱);
第三、针对申报并实施的养殖企业或个人给予奖金补贴(例如:响应当地政策或带动周边致富等等直接从财政给予的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