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珍珠养殖行情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人工养殖珍珠方法(人工养殖珍珠是怎样形成的)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人工养殖珍珠方法
河蚌的人工育苗技术
我国用于培育淡珍珠的贝类最主要的是三角帆蚌。
1、在河蚌繁殖期到来时,一般直接从成熟的珠蚌中挑选怀卵的雌蚌,待其受精卵发育到钩介幼虫时,及时地用黄颡鱼采集(寄苗)。每平方米流水育苗池可放寄生有钩介幼虫的小鱼20-30尾。育苗池要掌握一定的水流量,但流量不可过快。
每天要给寄苗鱼投喂饵料,让其正常生长,在水温30℃以上,钩介幼虫只需4-7天便可成熟,25-30℃则需7-9天。寄生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脱落后即开始营自由生活,称为稚蚌,这个过程叫脱苗。稚蚌(1-2毫米)在育苗棚的浅水池中进行流水培育直到1厘米左右的幼蚌。
2、从幼蚌培育到手术蚌有很多方法,但浙江的养蚌户在生产中广泛采用大水面小网箱培育手术蚌的方法,效果相当明显。将1厘米的幼蚌直接培育到8厘米左右的手术蚌,时间缩短到3个月左右。这项改革使当年繁苗、当年手术育珠有了可能。
这种木框小网箱一般规格为(40-45)厘米×(40-60)厘米×10厘米,用杉木(或毛竹)条钉制,杉木条规格一般在(1.5-2)厘米×(3-4)厘米。木框钉好后用2厘米网目的网片封闭,上部留缝合口。
网箱底部用塑料薄膜垫底,以放置肥泥。每只网相投放幼蚌150-200只左右为宜,这样在当年入秋有望60%以上幼蚌培育成手术蚌。
培育水体面积应在10亩以上,水位1.5-2.5米。稚蚌入箱前3-5天,应根据水体环境(新塘或老塘)、鱼类放养量(有一定比例的花、白鲢50-200尾/亩),先施基肥,培肥水质。
使水色呈淡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稚蚌在3厘米前,水质不能过肥,否则稍高的氨、**酸根离子浓度就会抑制其生长。
3、培育过程中,应根据透明度和水色变化及时追肥,一般每隔10-15天一次,每次150-250千克/亩湿猪粪,肥料必须经充分发酵腐熟。最好不要用鸡鸭粪肥,建议使用专业复合肥料(用量可按说明书),这样既安全,肥效又高。
稚蚌长到了3-5厘米时,可以适当增加施肥量,提高水体肥度(透明度30厘米)。另外,每隔10-15天应施生石灰一次(10千克/亩)。整个培育期间,水色变淡、透明度增加时应及时追肥。但切不可让蓝绿藻繁盛,或透明度降至25厘米以下。
如能按要求科学管理,不到3个月60%的幼蚌即可达到手术规格。
淡水无核珍珠手术操作技术
采用贝类外套膜上皮组织、移植到育珠贝体内以培育珍珠的方法,一直是人工培育珍珠的基本手术工艺。经多年努力,我们将撕膜法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科学结合,形成了一套新的手术操作工艺、流程,以及手术操作质量管理措施。
通过对手术操作工的培训和养殖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及其管理措施,不仅使“大、光、圆、艳”的优质珠率大大提高,同时手术后珠蚌成活率达95%以上,并可有效地预防蚌病的发生。
扩展资料
蚌的养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场址的选择
1、池塘
养殖面积因地制宜,小的池塘为3~5亩,大的池塘从十几亩到几十亩都有,水深1.5~2米,水质一般都较肥,饵料生物丰富。池塘中可混养草鱼、鳊鱼、鳙、鲫鱼,放养密度为100~200尾/亩,不宜放养或极少量放养竞食性鱼类如链鱼等,切勿放养肉食性鱼类如青鱼、乌鳢等。
2、河流
无污染的河流,氧气充足,水质清新,水体呈流动状态,物质交换充分,适合三角帆蚌的生长。
3、大水面
如湖泊、水库等,水域面积较大,选择岸边或汊弯处水体较浅的水域进行珍珠养殖,水体流动性较大,水质清瘦,溶氧丰富。环境因子复杂,管理操作不太方便。
生态环境的选择
1、水质条件
水深1.5~2.5米较为适宜。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培育极其重要。保持育珠水域的pH值在中性略偏碱的范围,以7~8为宜。
pH值偏低的酸性水体不利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可以通过在育珠水体中泼洒生石灰水的方法进行调节。pH值偏高又抑制了育珠蚌的生长,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的方法进行控制。
2、营养盐类
钙盐是育珠蚌最需要的盐类。蚌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的合成依赖于钙的吸收,保持水体中Ca2+含量为15毫克/升以上,可通过施加钙肥来补充钙源。镁、硅、锰、铁等不仅是育珠蚌生长所需元素,而且也是其饵料生物生长所必需的,通过施加有机肥、无机肥来补充这些营养元素。
**能促进育珠蚌分泌珍珠质,加快珍珠的形成。在**营养源中,以硝酸型**效果为最佳,珍珠增长速度最快。在育珠蚌生长旺季每月施加**营养源一次,使池水呈0.1毫克/升的浓度。
3、饵料生物
三角帆蚌最适的饵料生物为硅藻、金藻、绿藻、*藻等,其次是小型浮游动物和细菌等有机碎屑。所以培养丰富的饵料生物对珍珠养殖至关重要。水体的肥瘦、饵料生物的丰欠可通过水色来反应,水体颜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30厘米左右为宜,并且保持育珠水体“肥、活、爽、嫩”的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珍珠养殖
人工养殖珍珠价格多少
看是淡水珠还是海水珠,淡水珠的话一般的是1-100元一颗,小米珠是称斤的,海水珠几十到上万都有。苏州长青珍珠有限公司怎么样?
苏州长青珍珠有限公司是1996-03-29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渭塘镇。苏州长青珍珠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5006283958456,企业法人叶辅导,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苏州长青珍珠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养殖、加工珍珠及相关的产品;销售公司自产产品。(涉及许可经营的凭许可证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江苏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0658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5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苏州长青珍珠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黑珍珠价格多少钱一颗
大溪地黑珍珠在珍珠界是比较昂贵的一种,具体的价位,也需要看珍珠的质地和品牌因素。一般来说,一颗直径13毫米的大溪地珍珠,光泽度好,瑕疵少,品质较高,价钱在一万元左右。有知道淡水珍珠怎么养植吗
我国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湖泊、池塘、水库星罗棋布,可育珠水面非常广。河蚌种类较多,分布广泛,资源十分丰富。再者珍珠的制片移插,它是一项精细的手工 操作技术,即不能用电脑控制,也不能行机械操作,所以,特别适应我国劳动力多的现实国情。我国是世界上采捕与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到80年代中期,我 国珍珠产量便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珍珠输出量最大的国家。1 我国淡水育珠业的发展
我国淡水珍珠养殖大体可分为研究试验、技术改革和技术改进成熟3个阶段。
1.1 研究试验阶段
珍珠的人工培育技术,是人们在采捕天然珍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发展起来的。1958年广东水产学校(现湛江水产学院)试验成功。1962年在熊大仁 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无核珍珠养殖与彩色珍珠形成与小片位置的关系研究,并取得了成果。1964年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淡水珍珠的养殖,并形成了规模生 产,产量不断上升,尤其是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发展较快。1972年我国开始出口淡水珍珠,1979年出口淡水珍珠达11吨,创汇1800万美元。在此期 间,我国育珠蚌的主要来源是靠在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人工采捕天然蚌。育珠蚌主要以褶纹冠蚌为主,三角帆蚌还未摆到首要位置,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 等育珠还在探索中。制插片技术,养殖水平还比较低。采捕的天然蚌个体一般都在12——18厘米,年龄2——5龄,制片方法多采用削膜,片厚而大,每只蚌插 片数也较多;养殖多为池塘,采取鱼蚌混养,并以鱼为主,养殖密度大;手术蚌吊养在固定的绳或架上,蚌不能随水升降。珍珠产量低质量差,但当时珠价好。
1.2 技术改革发展阶段
到70年代末以后,我国育珠技术有了突破和进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蚌人工繁殖成功:1978年前,我国的育珠是采捕天然水域中的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天然河蚌源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 为此,70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河蚌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获得突破,这为淡水育珠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加快珍珠养殖与提高珍珠质量发挥了重大的作 用。
(2)确立了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在育珠中的地位:我国淡水育珠蚌有十几种,经反复育珠试验,从产珠的光泽、颜色、洁度、形状、大小、产量以及手术操作方便程度等多因素考虑,确认帆蚌与褶纹冠蚌为我国淡水育珠的最佳蚌种。
(3)建立了“三小”嫁接技术体系:一是拼弃了过去育珠蚌要求9厘米以上的做法,选用当年小蚌(6.5——8厘米)作为手术蚌,这样的小蚌生命力旺 盛,珍珠囊形成块,分泌能力强,蚌、珠同时生长,珍珠产量高、质量好。二是改变了过去要求小片5——6毫米见方的做法,改用3——3.5毫米见方的小片, 这种规格的小片所产的珍珠与5——6毫米小片所产的珍珠相比,除产量略有降低外,其圆度、光泽等指标大大提高,售价可提高一至数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 是开口器、接、送片针等操作工具比过去缩小,操作更加轻便灵活,开膜工具也由过去用钝头镊子改用分膜针,使小片不被损伤。
(4)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得到重视:80年代以前,我国从事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自从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我国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 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如熊大仁、张元培、石安静、蒙剑美等珍珠研究专家对珍珠的形成、生长及养殖水质、病害防治等研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从而推动了珍珠生产 的发展。
(5)手术操作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70年代植珠为插大蚌、大片,现改为制插幼蚌、小片;削膜改为通膜,吊养由水深固定,改为浮式随水升降,深水吊 养,改为浅水吊养;密养,改为稀养。从而使珍珠产量、质量、优质珠比例等不断上升。据国家外贸系统统计,80年代初,我国淡水珍珠出口已跃居世界首位,向 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打破了日本长期垄断国际珍珠市场的格局。
1.3 技术改进成熟阶段
1.3.1 探索出了一套早繁殖、快速培育小蚌的方法:在长江以南地区每年4月份的中旬开始接种、采苗,到6月中旬,幼蚌进入大池分稀吊养。当年繁殖的小蚌,10月份可达5——8厘米。从而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1.3.2 规范了手术工艺和操作规程:以往对手术工艺和操作管理不严,如手术工具与手术消毒不严,造成烂膜、烂片;蚌不长,珍珠生长不好,且质量差,产量低;片制得过大或比例失调,膜片不圆,出现珍珠也不圆;片未**,长黑头珠;钩破膜,长附壳珠等。
1.3.3 减轻育珠蚌的负载量,插好优质产珠区:了解蚌活动规律与杀蚌取过珍珠的人都知道,河蚌的斧足伸缩是在前端,经常的活动从而使前端珍珠生 长不好,绝大部分优质、大、好珠产自尾端,即排水孔部分。近些年大胆改革与试验:得出了每只蚌只插后端,即蚌的50%部位,产量与质量都能提高。
1.3.4 确立了插低龄、中蚌、中片 精品养法:低龄就是插一龄蚌,特别是抓住当年10——11月份的手术与翌年3——5月份的手术工作,6月中 旬后未插完的蚌全部不用;大蚌,就是插当年的头仔蚌,其规格在7——10厘米;中片,即制插的细胞小片,一不大,二不小,规格在3.5——4.0毫米间; 精品就是从选插头仔蚌开始,把手术各个环节,选好养殖水域,养殖稀密适度,最后把住施肥,冲水,养殖年限等各管理环节。
1.3.5 改进了养殖方式 (1)改吊养为笼养,减少了伤害,同时也防止了鱼虾对蚌的侵害。(2)改小池养殖为大池、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大水 面体具有水体活、溶氧足、可吃浮游生物多,有害浮游生物少,水体氨氮含量低等优势。(3)改粗养为精养。过去以无机肥为主,现在许多投施菜饼、粉、豆浆、 鸡、鸭等肥。(4)改深养为浅养等。
2 我国珍珠养殖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三角帆蚌种质退化
许多养殖户,只看眼前利益,不管蚌种质量。繁殖亲蚌多为同一水体来源,并亲蚌个体小,质量差,有的甚至用含珠蚌来采苗。其结果是仔蚌生长速度慢,个体差异大,抗病能力差,性成熟早,当年繁殖,甚至一龄蚌就能怀卵。
2.2 手术队伍水平低、不稳定
如1998——2000年,珍珠价好,半成品育珠蚌行销,南方各省大量发展,业主四处招兵买马,高价哄抢手术人员,其中大部分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很短,技术还未学到手,便被抢走。据初步统计,2000年手术人员75%是新手。
2.3 水质恶化
蚌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水质恶化而引起。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1)自然条件差,水浅、水耗不足;(2)蚌的养殖密度过大,以致引起水质恶化; (3)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废水废料大量流入养殖水体中;(4)养殖水体施用磷肥、碳铵过量;(5)大量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流入。
2.4 养殖规模失控,产销矛盾突出
冷淡了多年的珍珠养殖,1998——2000年突然火爆起来,其养殖规模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己插手术养殖蚌约4亿只,可产珠2500——3000吨,其产销矛盾更加突出,珠价将会一跌再跌,过去那种高利、暴利将一去不复反。
2.5 品种单一
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逐渐提高,对已流通使用了几十年的淡水无核珍珠,显然感到有些不满足,因此,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这是珍珠养殖行业持续发 展的重要课题。如何完善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增加淡水有核珍珠产量,使研究中的彩色珠、夜明珠、组合珠等早上市,则应是珍珠研究者的首要课题。
2.6 珍珠加工起步迟,能力差,水平低。
3 我国淡水珍珠发展的对策
3.1 适度控制养殖规模
珍珠之所以名贵,除其本身晶莹美丽和可作药用外,“稀少”是维持其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只有合理地控制珍珠的生产规模,才能保证珍珠的价值。如果盲 目扩大生产,不仅浪费劳力和资金,而且大量次质珍珠充斥市场,就使人们心目中视珍珠为珍品的观念发生动摇,这势必造成珍珠产业萎缩。我国是淡水珍珠生产大 国,国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法规对珍珠生产规模加以控制。生产者也应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珍珠质量上来,适度控制生产规模。
3.2 提高养殖技术,走“精品”养殖道路
珍珠“精品”,就是珠大、光滑,色泽艳,优质珠比例大。要生产优质、精品珠,先得提高珍珠养殖技术。必须先抓好亲蚌选育(包括提纯复壮),亲蚌培 育,仔蚌孵化,幼蚌养殖,手术操作各关工艺、消毒、选插头仔蚌等。在养殖上,选择好养殖水域,吊养方式和密度,深浅,施什么肥,重视水的理化因子变化等。 抓住每个环节,落实每项措施,“精品”定能产生,经济效益将显著。
3.3 重视蚌病的危害,搞好防病治病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伴之而来的蚌病日益严重,危害极大,尤其是蚌瘟蚌,发病传播迅速,能在很短的几天之内,使三角帆蚌死亡率高达65%——90%,甚至全部死亡,无一幸存。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蚌病防治,不可麻痹大意。
蚌病防治,应以防为主,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无病区,大水面养殖亲蚌,做到自繁、自育、自养,严重防病蚌带入,杜绝病源。(2)选择好养殖 水体,面积要较大,水位稳定(1.5——3.5米),有自然微流水最佳,溶氧充足(5.0毫克/升),无污染等。(3)严把手术工艺及消毒关。(4)控制 放养密度,消灭有害野杂鱼,投放翘白鱼类,乌鳢、鳜鱼、鲶鱼等肉食性鱼类。(5)减少人为污染,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废水、废渣要与养珠蚌水体严格分开,施用 有机肥要彻底腐熟,少施无机肥。实行育珠水域轮换制,即4——5年更换一次养殖水体。
总之,任何的暴发性疾病都与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氨氮污染关系密切。要成功的控制蚌病,必须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定期投施石灰。
3.4 加强珍珠加工产品开发,扩大珍珠使用范围,提高珍珠的经济价值
珍珠加工与开发,要围绕宣传名贵珍珠收藏的作用及价值;扩大装饰珍珠的用途与范围,增加新产品、新式样;重点开发珍珠在医药领域的药用功效,营养的研究,如药品与复方制剂,保健品与添加剂系列,美容品系列等的使用。
3.5 理顺出口渠道,增加出口创汇能力
我国珍珠出口始于1972年,1978年出口达11吨,创汇1800万美元。主要出口到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以往,主要出口原料珠,以后,应进一步拓宽出口渠道,加大对中东、欧洲等出口,减少原料珠出口,增加加工品种的出口。
3.6 加强基础研究,积极开发新产品
珍珠产品的更新与换代,是兴旺与持续珍珠产业很重要的一方面,如何进行更新换代,当前必须对已在研究中的荧光珠、像形珠、组合珠、有核珠、黑珍珠、大型珠、异形珠等加速开发步伐。参考网站:义乌市小迅百货贸易有限公司参考网址: http://****pearsaler***m/
什么是养殖珍珠?怎么养?
养殖珍珠:根据贝类自然生长的规律和成珠原理,运用人工技术,在天然水域中培育而成的珍珠。养殖过程:将一小块牡蛎壳组织植入到小牡蛎中,而后慢慢培养而成的。这一移植形成了珍珠囊,而后碳酸钙不断地沉积在这一囊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大约2-5年,珍珠囊就长成珍珠了。
收获及处理珍珠的方法:
一、收获时间
一般在年未至翌年初,即11月至翌年的2月。高温季节一般不收珠,因为在气温高的时期珍珠质沉淀快,质地松,珍珠表面往往蒙上一层白色的物质(霰石结晶溶解物),光泽暗淡,质量不好。而在冬季或低温条件下,珍珠贝分泌珍珠质速度减慢,珍珠质表层比较细致,光滑,光泽较好,因此是采收珍珠的最好时间。
二、收珠方法
为保证所收珍珠的质量,在收珠前,应抽样检查珍珠层的厚度,按照国际珠宝惯例,所收获的各种规格的商品珍珠,其珠层厚度有如下标准:
细珠:珠径2.6~4.9mm,珠层厚0.3mm
小珠:珠径5.0~6.4mm,珠层厚0.5mm
中珠:珠径6.5~7.9mm,珠层厚0.8mm
大珠:珠径8.0mm以上,珠层厚1.0mm
抽样检查后,若发展珠层太薄,达不到商业上要求的标准,可适当延长育珠期。收珠的方法,是按插核员前后顺序排列进行,收完一个再收下一个,顺此类推。
从海里取来育珠贝后,用开贝刀从腹缘开口处插入贝体内,用力割断闭壳肌,露出软体部用镊子或刀轻轻地插入育珠袋,小心地从袋中取出珍珠。
珍珠的收获量,一般是以1万个育珠贝收获珍珠量多少来表示,日本三重县每1万个育珠贝,珍珠收获量最高者达13公斤。
三、处理及保存
刚收获的珍珠,因为表面附有海水、体液和污物等,若放置过久,会使珍珠表面的胶质状碳酸钙和有机质发生凝结,珍珠质变暗,被**变质,影响质量。所以,采收之后应及时进行处理。
一般洗涤:将收获的珍珠及时放入清淡水中浸泡,然后用香皂水和淡水洗净后擦干保存。为了彻底洗去珠面附着物的剩余粘液、污物,收获的珍珠,经清水洗涤后,可用盐水浸泡5~10分钟,接着用细食盐混合珍珠(其比例为2:1)揉擦,再轻香皂水和清水多次漂洗,最后用毛巾或绒布打光,凉干后保存。
药剂洗涤:①较差的珍珠可用含量0.15%~0.2%的十二醇硫酸洗涤,然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后保存。②表面光泽暗淡或有污点的珍珠,可有3%浓度过**氢洗涤,然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后保存。而药用珍珠,采收后不宜用化学度剂处理,仅用清水和盐水洗净擦干即可。
所有经处理,凉干后的珍珠装入净洁的布袋中,封口后置于橱柜里保存,切勿放置潮温的地方。
一颗人工养殖的珍珠能卖多少钱
看是什么品种的珍珠,珍珠的大小,珍珠圆不圆,光泽好不好,瑕疵少不少而定的,一颗小不圆的瑕疵明显的淡水珍珠,可能就几元,品质好的大的有的几百元的,如果是一颗15毫米的南洋珍珠、大溪地珍珠,正圆光泽好的,那么价值几万。希望能帮助到您,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