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高碘酸钠溶液在水产的应用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淡水鱼赤皮病 出血病 败血病怎么防治(鱼得了赤皮病怎么治疗)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淡水鱼赤皮病 出血病 败血病怎么防治

  赤皮病又称擦皮瘟。由荧光假单胞菌感染,引起鱼体两侧皮肤充血发炎、鳞片脱落的疾病。

  (一)病原

  荧光假单胞菌。短杆状,两端圆形,单个或两个相连,有动力,极端1-3根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性。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灰门色,半透明,24小时左右开始产生绿色或黄绿色的色素,弥漫培养基;肉汤培养生长丰盛,均匀浑浊,微有絮状沉淀,表面有光滑柔软的层状菌膜,一摇即散,24小时后,培养基表层产生色素;明胶穿刺24小时后杯状液化,72小时后层面形液化,液化部分现色素;马铃薯培养中等生长、微凸、光滑、湿润,菌落呈绿色,培养基2天呈绿色。兔血琼脂β型溶血。

淡水鱼赤皮病 出血病 败血病怎么防治

  (二)流行情况

  传染源是被荧光假单胞菌污染的水体、工具及带菌鱼。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才能乘虚而入,引起发病。草鱼、青鱼、鲤、鲫、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均可患此病。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及北方在越冬后,最易暴发流行。

  (三)症状

  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的梢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软组织也常被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称为“蛀鳍”;在体表病灶处常继发水霉感染。有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四)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分离、鉴定病原菌。

  (五)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

  (2)选择优质健壮鱼种,鱼种下塘前用每立方米水体放15-20克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

  (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严防鱼体受伤;在北方越冬池应加深水深,以防鱼体冻伤;投喂优质颗粒饲料,增强鱼体抵抗力。

  (4)发现鱼体表有寄生虫寄生,要及时将寄生虫杀灭。

  (5)发现鱼体受伤后,应立即全池遍洒1-2次消毒药。

  (六)治疗方法

  疾病早期,全池外泼消毒药1-3次,即可治愈;疾病严重时,则需同时内服药饲。

  1.外用药 任选下列一种,外泼1-3次。

  (1)漂**(含有效氯30%) 每立方米水体放l-1.2克。先将漂**溶于水,滤去残渣后再全池均匀遍洒。

  (2)漂粉精(含有效氯60%) 每立方米水体放0.5-0.6克。

  (3)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有效氯60%) 每立方米水体放0.5-0.6克。

  (4)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 每立方米水体放 0.4-0.5克。

  (5)五倍子 每立方米水体放2-4克。先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

  (6)乌桕叶 每立方米水体放3.7克干的乌桕叶(新鲜乌桕叶4千克折合1千克干乌桕叶)。先将乌桕叶用20倍重量的2%石灰水浸泡过夜,再煮沸10分钟,进行提效,然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

  (7)大黄 每立方米水体放2.5-3.7克。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进行全池均匀遍洒。

  2.内服药

  (1)每千克饲料中加复方新诺明2-3克搅拌均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3-5天,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2)每千克饲料中加鱼用肠炎灵(上海市三维制药公司三维兽药厂生产)3-4克拌饲,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3-6天,每天投喂2次。

  (3)每千克饲料中加磺胺—6—甲氧嘧啶2-3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4-6天,第一天用药量加倍。每天投喂1次。

  当繁殖用亲鱼患赤皮病严重时,已停止摄食,应进行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千克鱼每次注射20毫克或治鳖灵Ⅱ号3毫升(江苏省江都市兽药厂生产),一般注射1次即可治愈;如在3天内尚未治愈,可以再注射1次。

甘露醇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高碘酸溶液的配制?及高碘酸的溶解度?

一般用高碘酸钠或者高碘酸钾和硫酸组成混合溶液,相当于高碘酸溶液。

高碘酸本身与水是互溶的。

满意请采纳,谢谢^_^

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是什么?流行情况怎样?

【病原】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 cocumnare)菌体细长、柔软而易弯曲,粗细基本一致,约0.5微米左右,两端钝圆,一般稍弯,有时弯成半圆形、圆形、U形、V形或Y形等,菌体长短很不一致,菌体长2~24微米,有的长达37微米,革兰氏染色*性。菌体无鞭毛,常见两种运动方式:一是像鳝鱼一样滑行运动;二是摇晃运动。【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鲤、鲫、鲢、鳙、团头鲂、加州鲈、大口鲶、金鱼等也可感染致病。该病一般在水温15℃ 以上时开始发生;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常与肠炎病与赤皮病并发。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地养鱼区都有此病流行,一般流行于4~10 月,尤以夏季流行为盛。

如何防治水霉病?

水霉病又叫长白毛或白毛病等。此病是常见的鳝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发病率最高。因为,春季是捕捞鳝种、购买鳝苗的时期,这时的黄鳝由于捕捞、操作和运输等原因,导致创伤较多,容易感染水霉病;在冬季,黄鳝入蛰冬眠,活动停止,因池内湿度大,荫蔽重和光照不足,使得黄鳝长白毛。

黄鳝一旦感染了水霉病,表现为急躁不安,由于白毛霉菌大量繁殖,吸取黄鳝的营养,使黄鳝机体松弥糜烂。严重时不摄食而死亡。

【预防方法】春季捕捞和收购鳝苗时,要尽量减少损伤;冬季黄鳝入蛰时,要抢晴天,揭去防寒覆盖物,每月晒泥2~3次,每次1~2天。在晒泥的同时,用2000倍的漂**溶液,对池底面和防寒覆盖物上进行喷雾1次。

【治疗方法】①每立方米水体用食盐40克、小苏打35克,配成合剂,全池泼洒1~2次,2天1次。如不愈,换水后再泼洒1~2次,2天1次;②每立方米水体用0.3克二**氯全池泼洒3次,每天1次。

如何防止水霉病

春季阶段的水温较为适合病原菌繁殖生长,因此,尤其要做好预防工作。冬季清塘时可以除去池底过多的淤泥,用200mg/L的生石灰或20mg/L的漂**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抗病力,尽量避免高密度条件暂养时造成鱼类挤压碰撞掉鳞,或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

水温低于 15℃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经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及时2%~3%食盐水或消毒剂进行消毒。

扩展资料:水霉菌广存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于死亡的有机物上腐生,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各中的游孢子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于鳟鱼几乎全年皆可发生。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染,鱼只因拥挤、移动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

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霉病

如何防止水霉病

【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平时注意消毒,在捕捞、运输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放养密度,尽量不用受伤的鱼作为亲鱼。
(2)除去池底过多淤泥,并用200克/米3生石灰或20克/米3漂**消毒。
(3)亲鱼在人工繁殖时受伤后用可在伤处涂抹10%高锰酸钾水溶液等,受伤严重时则须肌肉或腹腔注射链霉素5万~10万单位/千克鱼,或用五倍子煎汁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2~3毫克/升。【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在疾病早期进行及早治疗才有一定疗效。应用食盐和小苏打(碳酸氢钠)合剂(1∶1)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为400克/米3有一定效果。

20%甘露醇250ml怎么配成2.5%的甘露醇1500

甘露醇是一种在动植物中发现的天然糖醇,是甘露糖的六元醇,山梨醇的同分异构体。甘露醇在水中溶解度 (25℃) 为 1:5.5,即约 15%即为饱和溶液,故甘露醇注射液 (含 20%甘露醇) 为一过饱和溶液。 一般情况下若温度不是很低

用来标定溶液浓度的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用来标定溶液浓度的基准物质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①应该很稳定,可以长期保存.
②纯度足够高,级别一般在优级纯以上.
③参加反应时,按反应式定量地进行,不发生副反应.
④组成与它的化学式严格相符.
⑤有较大的分子量,在配制标准溶液时可以减少称量误差.

**是什么油?

**不是油也不是水,它是一种保湿的护肤成分,可以将水分留在角质层,让皮肤保持水润,隔绝外界**。使用**时需要注意浓度、用量和环境限制。

高碘酸钠溶液在水产的应用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