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如何养殖海蜇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海蜇的人工养殖(海蜇头有人工养殖吗)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海蜇的人工养殖

在中国,海蜇渔业有悠久的历史,最高年产量可达5.8万吨。但是,由于迄今尚不完全了解的原因,其资源量年变动极大,有时多得来不及加工处理、任其躺在海滩上,有时却无影无踪无觅处。 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 池塘的选择 选择离海边比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换水)的池塘。 池塘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调整水的盐度。 池塘的大小在20亩以上为宜,越大越好。 水深在1米以上,1.5~3米为最宜。 岸边的坡度应该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缓应该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抢滩死亡,所以要注意了。 池塘的进排水 进水口应该有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围网的网目应该在40~60目左右。池塘的排水口也应该设有围网,网目应该和入水口的网目相同,防止排水时跑苗,围网的面积应该大一些,依据具体池塘大小而定。网目的大小可以随着海蜇的生长而逐渐增大,排水时水流尽量缓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网上而发生死亡。 进水10天以后方可放苗,进水后根据情况可适当肥水,保证浮游动物有一定的数量。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等。此项工作应该由技术人员来完成,可求助于育苗厂家,一定要准确,这关系到放苗后的成活率。 将养殖池塘的水温、盐度在放苗前告知育苗厂家,看室内外池塘的水质条件差别大小才能断定是否能放苗。适宜海蜇养殖的水温范围是15~35℃,最适是22~28℃;盐度的适宜范围是8‰~36‰,最适范围是18‰~30‰。 岸边坡度太缓的池子应该在放苗前在岸边0.5米水深处加围网或塑料布。 放苗 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的天气。 放苗的密度应该严格控制在300只/亩以下。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具体的放苗密度应该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质情况及换水条件等相联系,条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条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则可能导致养殖失败。 蜇苗运输时应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 放苗时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内的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10~20分钟)后再放入池中。 最好将苗直接运到池塘中间,均匀、缓慢的泼洒入池内,操作不可急躁,以防伤苗。 养殖管理海蜇养殖基本上采用的是不投饵的方法,因此换水(补充水体的天然饵料)对海蜇养殖非常重要。 放苗后如果天气正常,水质条件正常,7天之内不需换水,7天之后可少量换水(每次不超过20%) 海蜇养殖前期(10~20天)换水条件好的池塘可每天换水,应该遵循少换、勤换的原则。进、排水最好不要大排大灌,那样会对苗产生伤害(如苗粘在网上而导致死亡),尤其是在海蜇的伞径长到5厘米之前。 遇到坏天气如大风、大雨,最好不要换水,以免环境变化太大而对海蜇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换水前应该对所要换的新水的温度及盐度进行测量,和池子内的差别不能太大,盐度变化幅度不能超过10‰,超过这个数量不能换水。 池水的盐度最好能保持在20‰~30‰之间,对于那些附近有淡水资源的池塘,应该充分利用淡水调整池水的盐度。在适宜的区间内保持相对比较低的盐度对海蜇的生长是很有利的。但淡水的注入要均匀,不能因为局部盐度过低而造成海蜇的死亡。 随时观察海蜇的活动及生长情况,监测水质变化及水中浮游动物的量。 饵料生物的数量。在海蜇的池塘养殖前期, 池塘内浮游生物充足, 但到了养殖后期, 池塘内浮游生物的数量已不能满足生长需要, 此时应进行肥水。进行肥水主要采用3种方法: 一是鸡粪挂袋肥水, 用发酵好的鸡粪10 kg /袋, 挂袋150个/㎡。当水透明度达到40 cm 时, 立即取出鸡粪袋, 以免池塘内的水质过肥; 二是氮肥肥水, 氮肥按照22. 5 kg /h㎡比例投放到水中; 三是磷肥肥水, 按30 kg /h㎡的比例投放磷肥于水中。此外, 也可采用人工投放天然轮虫、卤虫或枝角类等, 进行**投喂。在海蜇养殖密度较大情况下, 也可以通过投喂磨碎的鱼糜, 为海蜇提供饵料。但该方法必须沿着池塘四周**海蜇投喂, 并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 。 水质管理。在池塘养殖海蜇时, 为了保持池塘的水质, 水体必须经常换。通过换水, 不仅为海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 而且可以保证水体肥活嫩爽, 对海蜇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换水必须坚持少换、勤换, 避免大排、大灌。池塘中的海藻对水质的保持也非常重要, 应该定期清除养殖池中的海藻。研究表明, 可以通过人工接种小球藻培养池塘优势种群, 改善池塘环境, 培养海蜇的天然饵料, 降低养殖成本 。 保持水体理化因子平衡。研究发现, 海蜇沉底死亡时的溶解氧小于3mg/L, 氨氮值大于374.45 Lg /L, 此值可认为是引起海蜇死亡的阈值[。只有当水温在18~28 e 、盐度18~28j、pH 值7.5~8.5、溶氧.5 mg /L时, 海蜇活跃, 摄食量增大, 生长迅猛。因此, 要注意调节水体的理化因子在适当的范围内。当水温温差不超过3 e 、pH 值稳定在7.5~8.5、氨氮值小于0. 2 mg /L升时, 即可放苗 。 水体的初级生产力。研究发现, 海蜇养殖过程中, 水体的初级生产力除主要受海水透明度影响外, 还受光照、盐度和营养盐等因素的影响。根据透明度与初级生产力成正比的关系, 在一定的范围内, 要通过注入淡水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透明度一般控制在30~50 cm, 以保证有充足的初级生产力, 促进海蜇的快速生长 。 准备工作 育苗池用来蓄养种蜇与培养幼体,大型的容器都可以,最好是光滑的水泥池。 附着基用于螅状体附着,任何坚硬无毒的物质皆可,规模生产最好用波纹板。 其他卤虫孵化最好有专用的水泥池。加温及进、排水系统没有特殊的要求,一般的生产环境都可达到要求。 亲蜇的来源亲蜇的来源一共有两种:一种为全人工培养型,主要适用于从自然海区采捕亲蜇十分困难的地区,如浙江沿海等。另一种为自然采捕性成熟的种蜇,根据采捕地点不同又分为自然海区采捕和在人工放养的虾池内捕捞两种。相对于种蜇质量来说,无论是怀卵量还是个体大小,后一种都要比前一种好。而且从近两年养殖状况来看,养殖池采捕的海蜇由于种蜇间亲缘关系而产生了严重的退化现象,表现为个体大小不均,小蜇居多。 产卵与孵化在繁殖盛期的自然水温下,未受精的卵经3~5小时解体;受精卵经一段时间开始卵裂,然后发育为早期浮浪幼虫。 人工孵化程序 蓄水和水处理:种蜇进池前将水池刷洗干净,注入新海水,作为孵化池。在海水中加入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来络合重金属离子,有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性比搭配:雌雄比以2:1搭配为佳。亲蜇密度适宜,有利于雌雄个体之间相互诱导性产物排放。 抽样镜检:移入亲蜇后,应不断从池底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产卵,是否出现卵裂。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抽样观察一次,直到发现大量**卵或未受精卵不再受精为止。 孵化胚胎全部变为浮浪幼虫后,使用体积法定量。正常情况下孵化率在90%以上。 浮浪幼虫**、附着和管理 浮浪幼虫左旋自转,经过一段时间**为螅状体。前端附着形成足和柄部,后端形成口和触手,如**时未遇到附着基,则在浮游状态下**,柄部向上倒悬浮于水面。柄端具粘性细胞,接触附着基时易于附着。浮浪幼虫**为螅状体后,绝大多数附着于波纹板下侧。在螅状体附着后应适时添加新鲜海水。 幼体培育池加满水后,一般采取以下四条管理措施:第一、控制光照,防止杂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以提高螅状幼体成活率;第二、保持温度,秋未池内水温降至10℃以下后,室内应有保暖设施,以维持池水温度在5~10℃为好,春季当室内水温上升至适宜温度时,螅状幼体开始出现横裂生殖,随后释放蝶体幼体;第三、适时投饵,以轮虫、挠足类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等为饵料,投喂频次依水温及摄食状况而定,一般每日1次即可。螅状幼体饱食后呈浅**,饥饿时呈苍白色,故投喂频次和投饵量可根据螅状体体色深浅酌情增减,主要以镜检为准;第四、适时换水,螅状幼体个体小,少动,耗氧量低,代谢产物较少。在20℃以下,水温低,代谢慢,没有必要频频换水。换水时用虹吸法从池底吸出有沉淀物的海水,再加入等量新鲜海水。 螅状体的体侧长出一条匍匐茎,以其末端附着,形成新落足点。原柄部末端逐渐脱离附着点。形成足囊的过程可连续进行,一般个体可形成一到十几个足囊。足囊形成后,在适当条件下,可从自顶部萌发出新的螅状体。新螅状体在生长中和长成后,同样可形成新足囊并萌发出一代螅状幼体。 碟状幼体培育螅状体在次年温度上升到适宜温度时,开始出现横裂个体。数目与螅状体的大小密切相关,一般在1个~7个左右。初生碟状体无色、半透明,直径2~4毫米。经7~10天的生长,伞径达10毫米,为中期蝶状体或稚蛰,经15~20天的生长,伞径达20毫米左右,成为幼蜇。碟状体培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定时、定量投饵:碟状体在饱食以后一般要用3~4小时才能将食物消化掉,所以一般每4个小时投喂一次,同时根据肉眼观察与镜检作少量调整。 换水:碟状体培育阶段温度高,摄食量大,产生的代谢产物及残饵很容易败坏水质。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换水,换水量在碟状体培育初期为每天半量,分两次完成。在中、后期全量换水(水质不好时可以每天换全池水两次),换一次全池水不可将池水一次排干,应分三到四次完成。 充气:初生碟状体的辐缘瓣和网管尚未发育,浮游能力很弱,绝大多数个体沉降于池底。一般采取微充气的方法推动其浮游、摄食和生长。人工控制条件下,碟状幼体至稚蜇阶段的成活率,一般可达90%以上。至幼蜇阶段的成活率,可达85%以上。 出售当幼蜇生长到2厘米以上时,即达到售出规格,应以体积法定量后出售。 我们利用对虾养殖池进行海蜇立体生态养殖试验,采取接种肥水定向培育基础饵料,使用光合细菌改善水质等手段,优化养殖环境。同时进行多品种搭配养殖,既充分利用水体,又提高了综合养殖效益。材料与方法①池塘选择:利用池塘 500亩,平均水深达2m以上。进排水畅通,池四周有拦网设施。②消毒:用生石灰200kg/667㎡消毒,以杀灭敌害生物及病原体。③进水:用80目筛绢网进水30cm,并用含氯32%的漂**30×10⁻⁶消毒。④放苗:投放伞径1.5cm以上苗种。利用育苗室和土池结合进行暂养。暂养期间投喂优质的丰年虫无节幼体、轮虫、枝角类等。⑤海蜇收获:第1茬海蜇商品规格达到3kg/个左右时,用大扣网捕获;第2茬海蜇根据市场行情可养至4~5kg/个上市;第3茬海蜇可提前上市,这样不会影响贝类收获。方法小结①彻底清除外海带来的有害藻类,利用人工接种的小球藻作为池塘优势种群,大大改善了池塘环境,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又能培养出优质的浮游动物作为海蜇、贝类的良好饵料,不用人工投喂饲料,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②自然海区污染比较严重,利用人工培养的光合细菌来改善水环境,使海蜇、鱼、虾、贝有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可提高养殖效果。③在养殖海蜇的同时,底播缢蛏、文蛤、杂色蛤,放养河豚鱼、牙鲆、对虾等进行立体混养,可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生物,提高了经济效益。

我养了一对非洲爪蛙,网上看爪蛙还吃小鱼小虾之类的,请问卖花鸟鱼虫的地方有吗?人家店主卖吗?

你好,我是学水产养殖专业的。是的,爪蛙原产于非洲,它会食用鱼类,市面上可以买到小鱼的,不过建议你最好买一些鲜活的鱼,让它和爪蛙生活在一起,鱼不能太大就好。买鱼的时候注意下,一定要买活泼点儿的。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海蜇的外形有哪些特征?

海蜇为海生的腔肠动物,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海蜇在热带、**带及温带沿海都有广泛分布,我国习见的海蜇有伞面平滑口腕处仅有丝状体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状物的棒状海蜇,以及伞面有许多小疣突起的黄斑海蜇。

是不是海鲜类的含碘都很高啊??

不是所有的海鲜含碘高的,有的是只低蛋白,含海产品锌高。

1、碘在自然界中以能溶于水的形式存在。在自然界含量稀少,除在海水中含量较高海带、海鱼、和贝类等动植物含碘较高(每升海水含50-60微克)以外,在大部分土壤、**、水中的含量都很低微。

海蜇的人工养殖

2、碘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在地壳的含量位居第47位。除在海水中含量较高(每升海水含50~60微克)以外,在大部分土壤、**、水中的含量都很低。

3、自然界中的碘来源主要是以碘酸钠NaIO3的形式存在于智利硝石矿中,在海水中碘的含量很少,但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如海藻、海带等)具有选择性吸收和富集碘的能力,是碘的一个重要来源。

4、元素周期表53号元素碘,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5周期系ⅦA族是卤族元素之一。1811年法国药剂师库特瓦首次发现单质碘。

5、单质碘呈紫黑色晶体,易升华,升华后易凝华。有毒性和腐蚀性。碘单质遇淀粉会变蓝紫色。主要用于制药物、染料、碘酒、试纸和碘化合物等。

6、碘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健康**体内的碘的总量为30毫克(20~50毫克),国家规定在食盐中添加碘的标准为20-30毫克/千克。

海蜇的海蜇的生态混养

1 混养方式。海蜇养殖过程中进行生态混养, 不仅提高了产量, 减少了病害。目前, 混养的种类主要有海蜇与海参、海蜇与对虾等混养方式。在养参池中, 桡足类昆虫与未夏眠的幼参争夺饵料和生存空间, 有些桡足类如猛水蚤还能用发达的口器撕裂幼参, 若其大量繁殖会使幼参数量锐减;猛水蚤、剑水蚤等可用发达的口器撕裂体质弱的海参, 受伤的表皮由于损伤感染而引起溃烂解体, 同时释放出大量的H2S, 容易造成海参大面积感染、中毒死亡。而海蜇正是以桡足类等小型浮游动物为摄食对象, 且摄食量很大。大量的桡足类昆虫被海蜇摄食, 不仅减轻了其对海参的伤害, 提高了海参的成活率, 同时也为海蜇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来源, 有利于海蜇的生长。另外, 海蜇与日本车虾、南美白对虾、贝类等底栖生物混养也比较成功, 虽然它们食性略同, 但因其栖息的水层不同, 互不干扰, 只要在养殖过程中注意加强肥水即可。此外, 在海蜇养殖的同时放养文蛤、杂色蛤、河豚鱼、牙鲆等进行立体混养, 可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生物, 提高了经济效益。2 混养池的要求。混养池水质指标必须与蜇苗育苗室水质指标相同或接近; 混养池的面积要大, 一般应在3.3h㎡以上, 以便设置拦网, 减少海蜇靠岸抢滩造成的体表磨损或死亡; 水要足够深, 一般在1.5m以上。因为风浪较大和光照太强时海蜇都要下潜, 且海蜇个体越大下潜越深, 因此水体必须有足够的水深, 有利于海蜇的生长和存活。3 海蜇养殖注意事项海哲养殖过程中, 造成海蜇大量死亡的原因主要有:手捞网捕获方法落后;海蜇病害引起的海蜇死亡; 个别性成熟早的海蜇产卵后体质衰弱而下沉溶化, 败坏水质, 引起海蜇死亡。海蜇从开始溶化到全部溶化的过程与个体大小关系不大, 在8 d之内就会全部溶化掉。因此, 要及时处理死亡的海蜇, 同时加强对海蜇病害的防治, 改进海蜇的捕捞方法。

直莲藻类对养殖海蜇有危害吗

直莲藻类对养殖海蜇没有危害,海蜇主要以水体中浮游动物、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
1、池塘选择
面积50亩以上,进排水方便,最好附近有淡水水源以便调控水体盐度,池水水深在1.5-2.0m为宜,且应在岸边水深0.5m处设置围网,以防海蜇抢滩死亡。

2、清塘消毒
池塘经过彻底清淤后,冬春季干池,曝晒。池塘消毒前经过2次浸泡,每次池塘进水7-10天后排干。放苗前3O天清塘,用生石灰lOO-120kg/亩或漂**1O-20kg/亩,以杀灭残留的致病因子。

3、水质调控
池塘进水应在放苗前10天结束,进、排水口应设置40-60目的围网。
解毒肥水,放苗前全池泼洒“绿水解毒安”每瓶3-5亩或“氨基酸解霸”每桶5-8亩,第二天使用“肥水膏”+“贝蜇乐”或“生物酵素肥”+“肥水精华素”每亩500-1000g,促进硅藻和小球藻繁殖,透明度维持在40-50cm,pH维持在8.0即可放苗。
放苗前,要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浮游生物量等。海蜇养殖水温的适应范围是15-35℃,水温的最适范围是22-28℃;盐度的适应范围是8-38‰,最适范围是18-25‰;pH适应范围7.8-8.5,最适pH为7.9-8.3;水体透明度保持在50cm左右为宜;溶解氧4mg/L以上。

4、放苗
苗种选择:苗种选择体态较好、游姿舒展、个体活跃、大小均匀的个体,伞经一般在1.5cm以上,最好5-8cm,活力强,色呈浅红色或金**。
放苗时间:应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以防止阳光直射。苗种运输到池塘边时,打开袋口,自然适应 10分钟-20分钟后慢慢将蜇苗放人池塘,切忌在大风天气、下风口或岸边浅水区投放,以避免幼苗冲上岸边致死。
放苗密度:伞经5-8cm的苗40-80只/亩,伞径1.5-2cm以上的苗500-800只/亩。
放苗后全池泼洒“低聚糖863”或“激活”每袋2亩提高苗的成活率和活力,促使蜇苗快速生长。

5、海蜇各阶段养殖注意事项
(1)幼蜇入池选择规格在2cm左右、健康无畸形、活力好的幼蜇,在天气晴朗、无风、水温在19℃左右时人池,放苗后全池泼洒“低聚糖863”或“激活”每袋2亩,这样幼体适应环境快,存活有保证。
(2)15天的海蜇形状似鸡蛋大小,伞径在7-8cm,多在上风处**,在傍晚浮上水面。在水中游动时,触须伸展,伞动频率高,有力,不间断摄食小型浮游生物,食量很大,体重在60g左右。在放苗15天内,定期泼洒“肥水膏”或“贝蜇乐”每亩500-1000g,水质不宜过肥,保证水中生物饵料充足。
(3)30天的海蜇伞径在15cm左右,基本上全池可见,此时是海蜇增重速度加快期,体重在1000g以上,体色有白色、深红色、紫红色3种。适当添加辅助饵料或自己发酵饵料(豆粕50斤,麦麸30斤,玉米粉10斤,“水产诱食酵母”5袋,“强效EM”2瓶,水40斤混合发酵三天,有酸香味即可)促进海蜇快速增长。定期使用“绿水解毒安”或“速调107”每瓶3-5亩稳定pH,定期使用“底巧”+“底生氧”或“底速安”配合“臭氧水安”每袋2-4亩改善底质,促进蛏子、对虾健康生长。
(4)45天的海蜇伞径在28cm以上,伞动频率舒缓,体重约4000g,全池可见,上风处居多,惊动后快速下潜。这一阶段除满足前面的条件外,还应及时补充新鲜海水。管理人员巡池时,用长竿将触网的海蜇轻轻推离网边,以免海蜇磨伤伞头,影响销售。
(5)60天的海蜇伞径在35cm以上,伞动频率缓慢,体重在8000g以上即收获,或根据客户要求规格及时收获。

海蜇有哪些价值?

海蜇,属腔肠动物,是水母的一种,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海蜇的个体虽大,却禁不起碰撞和挤压。养殖场在试养海蜇的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养殖海蜇的小型试验池经常发生海蜇在运动中撞到池壁而引起伞缘残缺,触手脱落等现象。而且虽然海蜇的再生能力很强,但在人工条件下,海蜇受伤的部位容易溃烂,引起整个身体的病变,这对大量人工养殖很不利。

海蜇的口腕触手间有许多小鱼小虾,它们与海蜇和睦相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一种“海蜇虾”,寄生在海蜇身上,恰好成了它的眼睛。一有敌情,小虾便刺它一下,海蜇立刻潜逃。有趣的是,每只海蜇身上只有一只小虾寄生,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还是一个待解的谜。

海蜇是肉食性动物。它借助触手捕捉到小型生物,并用触手上的刺胞将猎物**后食用。

海蜇的刺胞中的毒素非常厉害。有经验的人在大海中游泳时刻提防着水母类的东西。一旦被蜇,皮肤又红又痒,严重者还会中毒昏迷,非常危险。

海蜇在我国的分布很广泛,北自辽宁,南至海南,都有它生存的踪迹,尤以浙江沿海产量最多。海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的主要水产品之一。目前世界上仅有4种海蜇,而我国占了3种,即海蜇、黄斑海蜇和棒状海蜇。新鲜的海蜇可用刀把它的伞部和口腕部分开,伞部就是市场上出售的“海蜇皮”。但是新鲜海蜇不宜立即食用,因为刚捕获的海蜇,其伞部及触手等处都含有毒素,必须经过加矾等工序进行加工后,才能食用。

养殖海蜇每天主要观察什么

在中国,海蜇渔业有悠久的历史,最高年产量可达5.8万吨。但是,由于迄今尚不完全了解的原因,其资源量年变动极大,有时多得来不及加工处理、任其躺在海滩上,有时却无影无踪无觅处。 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 池塘的选择 选择离海边比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换水)的池塘。 池塘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调整水的盐度。 池塘的大小在20亩以上为宜,越大越好。 水深在1米以上,1.5~3米为最宜。 岸边的坡度应该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缓应该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抢滩死亡,所以要注意了。 池塘的进排水 进水口应该有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围网的网目应该在40~60目左右。池塘的排水口也应该设有围网,网目应该和入水口的网目相同,防止排水时跑苗,围网的面积应该大一些,依据具体池塘大小而定。网目的大小可以随着海蜇的生长而逐渐增大,排水时水流尽量缓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网上而发生死亡。 进水10天以后方可放苗,进水后根据情况可适当肥水,保证浮游动物有一定的数量。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等。此项工作应该由技术人员来完成,可求助于育苗厂家,一定要准确,这关系到放苗后的成活率。 将养殖池塘的水温、盐度在放苗前告知育苗厂家,看室内外池塘的水质条件差别大小才能断定是否能放苗。适宜海蜇养殖的水温范围是15~35℃,最适是22~28℃;盐度的适宜范围是8‰~36‰,最适范围是18‰~30‰。 岸边坡度太缓的池子应该在放苗前在岸边0.5米水深处加围网或塑料布。 放苗 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的天气。 放苗的密度应该严格控制在300只/亩以下。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具体的放苗密度应该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质情况及换水条件等相联系,条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条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则可能导致养殖失败。 蜇苗运输时应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 放苗时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内的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10~20分钟)后再放入池中。 最好将苗直接运到池塘中间,均匀、缓慢的泼洒入池内,操作不可急躁,以防伤苗。 养殖管理

海蜇养殖基本上采用的是不投饵的方法,因此换水(补充水体的天然饵料)对海蜇养殖非常重要。 放苗后如果天气正常,水质条件正常,7天之内不需换水

海蜇有哪些药用价值?

营养价值:海蜇中含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钙、磷、铁、碘、维生素A、维生素B1和烟酸等10多种营养物质。海蜇的营养价值高,尤其是蛋白质含量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还含有钙,碘等微量元素,是一种营养价值及其高的海产品。

海蜇的功效:

降血压,预防动脉硬化,清热化痰,治疗气管炎、哮喘、胃溃疡、风湿性关节炎,防治肿瘤

性能:味甘、咸,性平。能清热化痰,消积,润肠,降血压。

用途:用于*虚肺燥,热痰咳嗽、喘息;瘰疬痰核;食积痞胀;大便燥结。现代用于高血压病,头昏头胀等。

用法:煎汤,蒸、煮食,或凉拌。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清热,化痰,消积,通便。

如何养殖海蜇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