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鲳鱼 人工养殖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鲳鱼为什么没法养殖(鲳鱼能人工养殖吗)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鲳鱼为什么没法养殖
在渔民的口中常说这么一句话:鲳鱼好退不退,鳓鱼好进不进。这话概括了两类鱼的鲜明个性:鳓鱼是轻轻一碰渔网就会调头走人,而鲳鱼骨子里带着几分倔强和野性,必定要挣个鱼死网破,也绝不退缩。所以,当人类想要对鲳鱼进行人工养殖时,它就像是一匹不好驯服的野马,宁愿饿死也绝不服输。这也让鲳鱼人工养殖成了一道世界难题。
近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徐善良副研究员和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在温州洞头研究的人工养殖鲳鱼已初步成功,下一步将规模繁育,降低成本,使得养殖鲳鱼能够尽早上餐桌。
在徐善良的眼里,鲳鱼就是个性刚烈而倔强的孩子。“东海的鲳鱼,世代到象山港产卵,然后在秋季带着体长六七厘米的孩子们回到舟山的深海过冬。”一代又一代,它们就一直保持着这种记忆,不愿意改变。即便在它们前行的途中,发现有渔网,也绝不拐弯,使劲往网上蹭,打上来的鲳鱼经常细鳞受损,就像鸟被褪了毛,最多养一周就死了。
作为宁波人餐桌上的重要鱼类,宁波科技局、宁波海洋渔业局对鲳鱼的人工养殖进行立项,徐善良从2000年开始研究鲳鱼养殖。鲳鱼是活在深海里的鱼。给它吃什么?要补充什么营养?水温又要维持多少?这些都是世界上水产专家少有涉及的领域。
人工养殖鲳鱼的难,到底难在什么地方?除了性子烈外,人工养殖的温度不好掌握。另外鲳鱼还有多动症,在水里它会一直一直绕圈游动,几乎不停歇,能量消耗非常大,加上在正方形的池子里,它们经常因为不拐弯而撞得遍体鳞伤。鲳鱼偏偏又天生一张小嘴巴,每次只能吃一小口,所以,要想不断给鲳鱼增加能量,让它长肥,喂饲料的过程就很折磨人。徐善良叫来了他的研究生帮忙,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到傍晚,大点的鲳鱼每天要喂四次,小的要喂六七次。他常常看到研究生们是一边往池里撒饲料一边打哈欠。最后,终于让鲳鱼学会了在饲料台上自己觅食。
研究小组为鲳鱼们换了直径5米以上的圆形鱼池。原本以为这样一切就好了,然而, 2007年,徐善良还是被鲳鱼折磨到整夜没法睡觉,都快放弃了。因为徐善良发现,在自己手里养着的鲳鱼总是越养越瘦,“整条鱼瘦得像刀片一样!”这让研究了7年鲳鱼的徐善良感到绝望。直到后来与东海水产研究所施兆鸿研究员联手攻坚,徐善良才继续了下来。他们发现问题出在饲料上,普通的饲料无法满足鲳鱼的需求。徐善良换了一种适合鲳鱼的“奶粉”:用马鲛鱼和进口饲料1∶1配置,并掺入了骨粉、钙粉、鱼肝油等10多种原料。鲳鱼奇迹般长大长肥了。现在,徐善良养殖出来的鲳鱼已经能够自行产卵,进行繁殖了。
来源:科技日报
现在都有哪些人工捕捞的野生鱼值得吃?
吃鱼就吃这5种,都是人工捕捞野生鱼,口感鲜营养高,贵点也值得!
鱼是人们常吃的食物,它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淡水鱼,另一种是海水鱼。淡水鱼在以前吃得最多,不过现如今大家都在往海水鱼“看齐”,因为海水鱼不管是口感还是营养,都比淡水鱼好很多,所以近几年来海水鱼深受众人喜爱。虽然海鱼火爆,但是很多人不会挑选,选的大部分都是“家养海鱼”,也就是人工养殖的海鱼,这种鱼营养不高,口感也不好,不过价格可不低,总的来说不值得购买。
想要买到物有所值的鱼类,那就要购买野生鱼,野生鱼就是渔民从海水中捕捞的鱼,这种鱼是在海水中生长的,吸收了海水中的营养,口感和营养都是极佳的。市场上的野生鱼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和人工养殖的鱼混合在一起,人们难免会被误扰,不知道该挑选哪种。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5种鱼,大家吃鱼就吃这5种,都是人工捕捞野生鱼,口感鲜营养高,贵点也值得!
第一种:马面鱼
马面鱼长得比较丑,身上没有鱼鳞,有一层厚厚的鱼皮,它的皮很粗糙,吃的时候必须要把鱼皮剥掉,也因此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扒皮鱼。马面鱼很有营养,吃了很滋补,它的口感鲜美,肉质细腻,味道很赞。目前市场上很少有养殖马面鱼的,基本都是人工捕捞的野生鱼。
第二种:小黄鱼
小黄鱼的口感鲜香脆嫩,鱼肉呈瓣状,比淡水鱼好吃很多。小黄鱼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吃起来非常滋补。小黄鱼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干炸,炸小黄鱼的口感非常香。市场上黄鱼有大黄鱼和小黄鱼,大黄鱼的比小黄鱼贵,所以市场上的大黄鱼基本是人工养殖,很少购买到野生的。而小黄鱼不一样,它的数量多,养殖成本高,经济效益不高,所以市场上很少有人愿意养殖,基本都是野生鱼。
第三种:白鲳鱼
鲳鱼也是分为两种,一种是白鲳鱼,还有一种是金鲳鱼。虽然它们的名字只差一个字,但是它们的差别非常大。市场上的金鲳鱼基本都是家养的,因为金鲳鱼什么都吃,吃了就会长大,个头也长得比较大,它很好养殖。但是白鲳鱼恰巧相反,白鲳鱼肉长得非常慢,生长周期慢,大概生长2年才能长出半斤肉,所以白鲳鱼一般都是一斤多的,都不重。白鲳鱼的生长特点是没有人工养殖的主要原因,养殖白鲳鱼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低,所以市场上没有人养殖,基本都是野生鱼。
第四种:沙丁鱼
沙丁鱼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的钙物质,家中有老人和小孩的,这种鱼可以经常买着吃。沙丁鱼经常一大群出现在近海区域,是一种群聚类的海水鱼。另外,沙丁鱼不容易养殖,死亡率比较高,市场上的沙丁鱼基本都是冰鲜、罐头或者鱼干,很少有活着的,因此这种鱼一般都是野生的。
第五种:蓝点马鲛
蓝点马鲛是它的学名,它还有个名字叫鲅鱼。这种鱼是北方沿海地区产的一种鱼,它的价格不高,刺少肉厚,口感鲜美,营养也十分丰盛。蓝点马鲛的价位不高,死亡率高,成活率低,在养殖的时候太费力,所以很少有人去养殖这种鱼,基本都是野生的。
以上这5种鱼大家别错过,吃鱼就吃这5种,都是人工捕捞野生鱼,口感鲜营养高,贵点也值得!
哪些海鲜不能人工养殖?
一: 带鱼带鱼又叫刀鱼、牙带鱼等,属于洄游性鱼类,极难在小的池塘或者较小海域生存,带鱼不洄游就不能顺利地生产,故现在还没有人工养殖带鱼,主要是近海捕捞。
二、鲅鱼
鲅鱼也叫马鲛,硬骨钢鱼,种类很多,我国黄海、渤海均有生长,属暖性上层鱼,以中上层小鱼为食,夏秋季结群洄游,也属于洄游性鱼类,不能人工养殖。
三、小黄花鱼
小黄花鱼,又名大眼、花色、小黄瓜、古鱼、黄花鱼等,体形似大黄鱼,但头较长,眼较小,鳞片较大,体长约20余厘米。为近海底层结群性洄游鱼类,不能人工养殖。
四、大黄鱼
大黄鱼,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 金龙、黄金龙等,大黄鱼为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不能人工养殖。
五、偏口鱼,即比目鱼,成鱼潜伏在海底生活,多以海星和其它小动物为食,不宜人工养殖。
五、鲳鱼
鲳鱼,又叫平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很难人工养殖。
七、沙丁鱼,又称萨丁鱼,沙丁鱼为近海暖水性鱼类,属于集群洄游鱼类的一种,极难人工养殖。
海昌鱼和平鱼的区别
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中。幼鱼主要以鲳鱼和武昌鱼(鳊鱼)的区别在于肋骨的数量不同.团头鲂又名武昌鱼。在分类学上哪些海鱼目前不能人工饲养
鲅鱼鲅鱼也叫蓝点马鲛,硬骨鱼纲,鲈形目,鲅科,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中华马鲛”,斑点马鲛,康氏马鲛等,马鲛的俗称还有燕鱼、板鲅、竹鲛、尖头马加、青箭等。牙齿锋利,游泳迅速、性情凶狠,鲅鱼体长而侧扁,体色银亮,背具暗色条纹或黑蓝斑点,口大,吻尖突,牙齿锋利,游泳迅速,性情凶猛,很难人工养殖。
大黄鱼大黄鱼,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 红瓜、金龙、黄金龙、桂花黄鱼、大仲、红口、石首鱼、石头鱼、黄瓜鱼,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大黄鱼,体延长,侧扁,体长约40-50cm。金**。尾柄细长。鳞较小,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8-9行鳞。椎骨25-27枚。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很难人工养殖。

鲳鱼鲳鱼,别名有镜鱼、鮀鱼、昌侯龟、昌鼠,狗瞌睡鱼,鲳鳊,镜鱼、平鱼,白昌,叉片鱼等。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腹鳍消失。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壳类等动物为食。鲳鱼是热带和**带的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鱼类,很难人工养殖。

沙丁鱼沙丁鱼在香港被人们称沙甸鱼,又称萨丁鱼、鳁和鰯。小者长二寸,大者尺许,下颚较上颚略长,齿不显,背苍腹白,肉美,多用来制为罐头食品。最初在意大利萨丁尼亚捕获而得名,古希腊文称其“sardonios”意即“来自萨丁尼亚岛”。分布于南北纬度6~20度的等温带海洋区域中,很难人工养殖。

偏口鱼偏口鱼,即比目鱼,高眼鲽,是硬骨鱼纲鲽形目鱼类的总称,包括鰜科、鲆科、鲽科、鳎科、舌鳎科鱼类。偏口鱼身体扁平,成长中两眼逐渐移到头部的一侧,平卧在海底,极难人工养殖。

小黄花鱼小黄鱼又名小黄花鱼,脊椎动物,硬骨鱼纲,石首鱼科,又名:小鲜、大眼、花色、小黄瓜、古鱼、黄鳞鱼、小**、金龙、厚鳞仔,也叫“黄花鱼”、“小黄花”。体形似大黄鱼,但头较长,眼较小,鳞片较大,尾柄短而宽,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5-6行鳞,金**。鱼群有明显的垂直移动现象,黄昏时上升,黎明下降,白昼栖息于底层或近底层,很难人工养殖
有没有养银鲳鱼?
现在还没有人养银鲳鱼,这种鱼不太好养。市场上卖的带鱼是不是人工养殖的?
鲳鳊鱼有些什么种类啊?
常见品种银鲳
亦称镜鱼、平鱼,体形侧偏,呈卵圆形,银灰色,头小,吻圆,头胸相连明显,口、眼都很小,两颌各有一行细牙,食道侧囊内具有*头状突起,嘴舌不能伸缩;头后侧感觉管从不延长,呈尖形,脊椎骨40~41。背鳍与臀鳍同形,稍长,呈镰状,成鱼腹鳍消失,鳍刺很短,尾鳍叉形,下叶长于上叶;体披细小的园鳞,颜色银白,故称银鲳。
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水深5米~110米的水域,早晨及黄错时在水中上层活动,不甚活跃。喜欢在*影处成群,小潮时鱼群更为集中。银鲳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东海银鲳,春季从**海域北部北上到东海北部,每年5月上旬(立夏)以后,渔群就北移进入浅水区生殖,喜欢在浅海岩礁、沙滩水深10米~20米一带河口处产卵,卵浮性,产卵量8万~35万粒。
金鲳
学名卵形鲳鲹,地方名称黄腊鲳,金鲳,该鱼体侧扁,卵圆形,臀鳍与第二背鳍略相等,都显著比腹部为长。头侧扁,尾柄细,体披小圆鳞,不易剥落。鱼肉为白色,细嫩,鲜美可口,为南方沿海名贵海产经济鱼类之一。金鲳鱼是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栖息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带和温带海区中。金鲳鱼体型较大,一般不结成大群,春夏季由外海游向近海,冬季又游到外海深水区。大的个体有5公斤~10公斤。金鲳鱼肉细嫩,味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唯产量不大,所以可作为海水养殖的对象。
红鲳
学名短盖巨脂鲤,别名也叫淡水白鲳,成体有着黑色的背鳍和闪耀着桔红色金属光泽的腹鳍。原产南美亚马逊河,为热带和**带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个体大、病害少、易捕捞、肉厚剌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在扩大池塘养殖对象,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是一种有价值的鱼类,幼鱼阶段还可作观赏鱼。淡水鲳于1982年被引入中国**省,之后人工繁殖成功,开始在淡水鱼塘推广养殖。1985年从**省经香港引入广东省试养,1987年获得人工繁殖成功,以后逐渐推广全国,成为年产量最高的名特品种之一。
花鲳
学名巴西真鲳,体延长或体甚高而侧扁,口中大,口裂斜,上颌骨后端达眼中部下方。前鳃盖骨边缘具小棘,背鳍和臀鳍基部被以鳞片,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5~9鳍棘,鳍棘柔软,最末鳍棘长度等于相接鳍条。臀鳍3鳍棘,尾鳍凹形或叉形。背鳍8~9鳍棘27~29鳍条,臀鳍3鳍棘23~25鳍条,侧线鳞100~130,体长为体高的1.9~2.6倍,椎骨29。原产于西南大西洋区,从巴西至阿根廷火地岛海域,栖息深度22-133米。
刀鲳
刀鲳鱼,又名眼眶鱼、皮刀鱼,属肉食性鱼类,喜欢追逐发光的猎物,主要栖息于较深的水域,有时会游到沿岸水域觅食,甚至发现于河口区。体近似三角形,甚侧扁。背缘浅弧形隆起;腹缘深弧形隆起,锐薄如刀。口小前位,几乎呈垂直状。体被细小鳞,不易察觉。侧线不完全,分两支。背鳍基底长于背鳍,大部鳍条埋于皮下,仅末端外露。腹鳍条细长。尾鳍叉状。体背深蓝色,腹部银白且有淡**。侧线上下有2-4列蓝绿小斑,比银鲳鱼肚子大。市场上常有不法商家用其冒充银鲳鱼售卖,但其营养价值远不及银鲳。
乌鲳
俗名黑鲳、铁板鲳、乌鳞鲳。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朝鲜、日本以及中国沿海等,属于热带及**带中上层鱼类。其一般生活于水色澄清的海区。体呈卵圆形,高而侧扁,体长可达40厘米以上。背、腹缘甚凸出、头小,吻短,口小,两颌牙细尖,鳃耙粗短。体被小圆鳞,呈黑褐色。侧线明显稍成弧形,尾柄处的侧线鳞较大,形成一隆起脊。
灰鲳
近海暖温性鱼类,分布于我国沿海和日本、东南亚等地。灰鲳生长迅速,肉质肥厚,口味鲜美,是上等的食用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体呈菱形。背鳍和臀鳍显著延长,尾鳍分叉,下叶延长。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皆具银灰色光泽。灰鲳为近海洄游性中上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的海区,冬季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弧形海沟内越冬,栖息水深不超过130米,喜在*影中群集。成鱼主食水母、底栖动物和小鱼;幼鱼主食小鱼、箭虫、桡足类等。
刺鲳
俗名䖳鲳、肉鱼、瓜核、肉鲫、南鲳、玉昌、海仓。生活于**带海域,幼鱼栖息于表水层,常躲藏于水母触须中以寻求保护,成鱼则为底栖性鱼。肉食性,以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产浮性卵。体呈长卵圆形,侧扁。头小,吻短。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背部青灰色,腹部色较浅。鳃盖后上角有一黑斑。尾鳍深叉形。
鲳鱼,别名有镜鱼、鮀鱼(《临海异物志》)、昌侯龟、昌鼠(《本草拾遗》),狗瞌睡鱼(《岭表录异》),鲳鳊(《医林纂要》),镜鱼、平鱼(《黄渤海鱼类
调查报告》),白昌(《中国动物图谱·鱼类》),叉片鱼(江苏、浙江)等。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腹鳍消失。尾鳍分
叉颇深,下叶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壳类等动物为食。鲳鱼是热带和**带的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鱼类。
请问这是什么鱼。
这叫恐龙王鱼,是多鳍鱼的一种。多鳍鱼和弓鳍鱼都是古代鱼,远古时期都是比较兴旺的鱼类,但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大都被后期兴起的新兴硬骨鱼类所取代,多鳍鱼还剩下十几个品种,而弓鳍鱼仅存一个品种生活在北美。因为多鳍鱼比较常见
,大家相对也比较熟悉,所以着重介绍一下先:
多鳍鱼这个名字对有的鱼友可能比较陌生,但提起它的俗称“恐龙”,大家就耳熟能详了。下
面先简要介绍一下恐龙的**家史,1789年拿破仑大军远征埃及,一些法国的科学家也随着**公费旅游
,顺便研究一下当地的生态。一天,一个叫圣西兰的年轻科学家在尼罗河中抓到了一条恐龙,看到之后大
发感慨:“哇塞,世间居然有长相如此秀逗的鱼,收藏之,回去研究一下。”回去之后,圣西兰经过解剖
,从中发现了很多鱼类与陆上动物的联系,给陆上动物是由原始鱼类进化而来的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大
家知道,鱼分为两大类——硬骨鱼和软骨鱼,软骨鱼比较原始,现存的硬骨鱼是由远古的软骨鱼进化而来
的,恐龙正是这个进化过程的中间环节。在分类学上,恐龙属于硬骨鱼纲条鳍鱼亚纲多鳍鱼目,虽然其是
一种比较原始的硬骨鱼,但却有很多软骨鱼的特征,比如构成其头骨、胸鳍、腹鳍的骨骼仍为软骨,肠呈
螺旋瓣状,眼后有喷水孔等。
恐龙的特征:恐龙的体形都是筒形,身体上有菱形硬鳞,头部有一对短须,胸鳍圆形,胸鳍根部和
腹鳍根部有肉柱,靠着胸鳍的肉柱恐龙可以用胸鳍在水中“站立”,使其看上去更象某种爬行动物,“恐
龙”这个名字也许从此而来。恐龙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背鳍分为一个个的小鳍,竖立的时候有的象一排小旗
帜,有的象一排羽毛。恐龙游动的时候很有意思,快速扇动胸鳍,身体象潜水艇一样在水中行进。
恐龙的种类:因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一种恐龙常常有4、5个名称,现在关于恐龙叫法的权
威主要有斧头怪人恐龙网站(**同胞的好站,可惜已经关站了,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个恐龙鱼家族
的图片就是该站的)和《古代鱼总揽》(小日本的书),但是这两家的名称也不统一,本文以斧头怪人的
叫法为准。
恐龙的种类有金恐龙、大花恐龙、斑节恐龙、青恐龙、草绳恐龙、虎纹恐龙王、鳄鱼恐龙王、黄金恐龙王
、刚果恐龙王、红花恐龙、黄花恐龙和麻花恐龙,后三种比较少见,本文将着重介绍前面几种。
可以将恐龙分为4类(这个分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是按照其外表特征划分的):
第一类是金恐龙、青恐龙、红花恐龙、黄花恐龙和麻花恐龙,这几种恐龙除去颜色和大小之外基本一样,
头部比较短、圆,上腭比下腭长一点,长相比较Q一些,背鳍一般为8个(青恐龙除外,6个),除刚果外
,体形都比较小,30厘米左右。
第二类是大花恐龙、刚果恐龙王和斑节恐龙,这三种似乎是上面的种类和恐龙王之间的过渡类型,头部比
较扁一些,上下腭几乎等长,刚果和大花背鳍一般8个,斑节11个,前两者是大型恐龙,后者为中型恐龙
。
第三类是3种恐龙王,它们是恐龙中的王者,都是超大型品种,体长均可以超过60厘米,其扁平的头部,
突出的下腭说明它们是凶猛的掠食者,背鳍一般为11个或以上。
第四类是草绳恐龙,这个家伙比较怪诞,体形比一般恐龙细长的多,头型类似于第一类,但没有腹鳍。
恐龙饲养的注意事项:
缸:恐龙身体的结构比较柔软,因此对生活环境的大小要求不那么苛刻,对于30厘米左右的小型品
种,60厘米的缸就可以了,但为了其良好的生长水体越大越好,对于恐龙王、大花恐龙这类大型品种,就
得用大型水族箱饲养了,要想其能生长到50厘米以上,最好准备一米五以上的缸。有条件的话可以在鱼缸
中给它们造景,铺点底沙,放块沉木之类的(沉木是个好东西,据说能在水里放出的使鱼心情稳定的化学
物质,其本身也可以给鱼提供藏身之处),也可以放些PVC的空心管供其躲藏。
水:恐龙一般生活在弱酸至中性的水中,但其对水质要求十分低,饲养的时候不必太在意什么PH软
硬度之类的问题,一般的自来水困上几天就可以用了,换水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换自来水(呵呵,慎重起
见还是用困过的水吧)。至于水温,听有的鱼友说恐龙可以适应很低的水温,我并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
想养好一种鱼就要尽量给予其最好的生活条件,温度应最好在25以上,呵呵,温度低了小心官府告你**
动物。
食物:恐龙是肉食性的鱼类,对饲料接受能力强,什么小鱼、面包虫、红虫、动物内脏、鸡肉之
类的照单全收,但内脏、鸡肉之类的混水,首选应该是小鱼。恐龙捕食的方式一般为守株待兔,当小鱼游
到嘴边时迅速咬住,然后象蛇一样吞掉,在饥饿的时候也会主动出击。有的鱼友说恐龙主要靠嗅觉找寻食
物,视力很差,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一般的视力差的鱼的眼球都会退化的很小,比如尼罗河魔鬼,有的
鱼比如鲤科的盲鱼甚至眼睛退化,但恐龙可不是这样,都长着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我也多次看到恐
龙对较远地方的小鱼主动出击。 虽然有时候恐龙在寻找食物的时候会低头在缸底游动,就象寻找猎物的
猎犬一样,似乎是靠嗅觉在觅食,但我认为它的视力比想象的要好很多。
日常管理:恐龙差不多是最好养的热带鱼了。
第一,它不怕缺氧,恐龙的鳔已经进化成为辅助的呼吸**(这种现象在古代鱼中很常见,例如海象、弓
鳍鱼、刀类、尼罗河魔鬼、鳄类、肺鱼等都有这个特征),所以它在水中氧气不够的时候就干脆呼吸上几
口空气,大家可以经常看到恐龙游到水面上呼吸空气。
第二,恐龙的体表覆盖有菱形硬鳞,形成了一层保护层,因此恐龙可以忍受恶劣的水质,也有不错的抗药
性,很少生病。但这样并不是说明恐龙百毒不侵,要想养好恐龙还是要给予其良好的环境,虽然其适应力
超强,但超出了其忍受的限度照样挂掉,对小恐龙更要注意,幼小的恐龙抗药性抗盐性都较差。
混养:恐龙是下层鱼,因此混养时可以混养一些中上层的鱼,但要注意大小不要相差悬殊,因
为恐龙也不是什么善良之辈,饥饿时可以吃掉很大的鱼只。另外也要小心恐龙被别的鱼挂掉,所以建议不
要和红尾猫、虎皮鸭嘴之类的混养。另外注意:恐龙绝对不能和肺鱼混养,肺鱼会疯狂地攻击恐龙,虽然
恐龙有硬鳞保护,但也敌不过肺鱼的大牙。哎,也不知道这哥俩有什么民族仇阶级恨,反正一见面就死磕
,大概是肺鱼觉得恐龙比它稍微英俊那么一点点,有点嫉妒地说。
繁殖:什么?恐龙也可以人工繁殖?有的鱼友一定会惊奇的问。没错,恐龙的确可以人工繁殖
(但大多数种类还需要在野外采集幼体),金恐龙和青恐龙的繁殖比较容易(具体方法不详,以后找到会
发上来),据说大花也可以人工繁殖,我甚至看到过外国高人繁殖虎纹恐龙王的资料。恐龙的雌雄分辨比
较容易,方法是看臀鳍,雌性恐龙的臀鳍比较小,是“棒”状的,不能活动,而雄性臀鳍要大上许多,是
“扇”状的,而且可以向侧面伸展成一个“碗”的形状,在繁殖的时候卵就产在这个“碗”里,并受精,
然后被放置到水草上,等待孵化。金恐龙的数目较多,价格也非常便宜,据说一年多就性成熟,因此有这
个意向的鱼友可以自己尝试一下,希望可以早日看到国产的小恐龙。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