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锯缘青蟹笼养技术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锯缘青蟹的养殖技术(锯缘青蟹精养技术)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锯缘青蟹的养殖技术

一、养殖池青蟹饲养池长方形为好,面积一般为333—1000平方米,池壁用石板或砖砌高1米左右,池壁四周一般设有遮沿防逃,用粗沙或石砾铺底,池底最好先铺石板,且石板相互靠紧不留沟缝,在石板上再铺沙10厘米左右。二、放养青蟹放养前,先把池壁、池底等洗刷干净,用高锰酸钾或次氯酸钠进行消毒,然后用淡水冲洗干净。养殖的青蟹要求肢体完整、壮无病、无外伤、活力强、体表干净、重量100克以上。放养量需根据其个体大小而定,一般个体重100—500克放养1000—2000只/亩。育肥蟹与壮黄蟹应分开放养,青蟹入池后100—150毫升/米3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30—60分钟。三、饲养管理(一)饲料与饵料投喂 青蟹喜食贝类和小型甲壳类,有时也摄食一些植物性饵料。养殖肉蟹青蟹以蓝蛤、肌蛤、短齿蛤、锥螺等**低值贝类和福寿螺、新鲜小虾、小鱼及人工配合饲料等交替投喂;壮黄蟹除了投喂低值贝类、小虾外,还要增加牡蛎肉、沙蚕、星虫等高蛋白、高能量的饵料,以满足壮黄促熟积累能量的需要。青蟹多在傍晚和清晨摄食,一般在傍晚投饵一次,**贝类日投喂量为青蟹体重的15%—20%;鲜贝肉、沙蚕、小鱼、小虾为4%—6%青蟹专用配合饵料为2%—4%,以第二天没有剩余为准。(二)水质管理 养殖期间要求至少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00%,换水前后要保持水温、盐度基本稳定,换水时结合清理池底的残儿、青蟹排泄物等污物,并用干净水冲洗干净。保持在24小时连续充气和细水对流,日流量1—2个全景,经常监测水温、盐度、PH值,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地质。(三)日常管理 定期监测水质,密切观察青蟹的活动摄食情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每日定时投饵,按时排水,清除养殖池箱内残儿及池底其他污物,确保养殖池水质清新和养殖箱内、池底清洁,溶氧充足,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定期有规律地对养殖青蟹进行药浴杀虫,并对养殖环境、工具等清洁消毒,做好青蟹病害的防控。 青蟹养殖的苗种来源,一是人工育苗;二是捕捞海区的大眼幼体(蟹苗);三是捕捉天然蟹种。人工育苗苗种整齐、纯正,还处于试验阶段,大规模生产性育苗技术尚未全面突破。在人工育苗技术尚未生产性的突破前,捕捞自然海区蟹苗和蟹种仍是青蟹人工养殖的主要苗种来源。1、捕捞大眼幼体(1)蟹苗捕捞。青蟹产卵于盐度较高海区,孵化后的幼体**成大眼幼体后逐渐移向河口和内湾稍低盐度环境中栖息,此时即是苗汛季节。浙江沿海在4-11月都可捕到天然蟹苗,其旺季是5-6月和8-9月。蟹苗捕捞方法大多采用定置网,推辑网和手抄网三种。各地根据潮流、风浪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用。(2)蟹苗的鉴别。在捕捞的自然蟹苗中,常有其它蟹类的大眼幼体混杂,需要鉴别和挑选。(3)幼蟹的培育。幼蟹培育是指将天然海区捕捞或人工培育的蟹苗,强化培育成幼蟹的过程。经培育的幼蟹,个体增大,抵抗力增强,养殖成活率较高。2、捕捞天然幼蟹天然幼蟹,个体大小不一,要求捕捞幼蟹体质健壮,附肢完整,未受机械损伤和附着物少的青蟹,浙江沿海幼蟹集中苗发期在6-7月中旬(又称夏蟹、梅蟹)和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称秋蟹),夏蟹可以在当年直接养成商品规格,秋蟹要经过越冬后才能养成商品规格。青蟹捕后的露空时间要短,特别是夏季闷热高温的情况下更不宜露空,一般气温在28°C以上时,不超过半天,25°C以下时也不要超过2天,从捕获到放养时间越短越好。过长会引起死亡。二 青蟹种苗质量鉴别与挑选。在当地海区自捕自养的蟹苗,因环境条件基本一致,露空时间短,一般成活率高,如经长途运输的种蟹,须经严格选择,淘汰病残蟹后方可放养,种苗挑选与鉴别的方法有:(1)选择体质健壮的种蟹。健壮青蟹苗的甲壳呈青绿色,十足齐全,躯体完整无损伤,感官反应灵敏,活动能力强,不易捕抓;游泳足和螯足不能缺少和伤残,步足缺少不能超过3个,如果步足断了一截或受伤,可把剩余的足肢在基节与座节之间的关节处折断,新的附肢会在短时间内再生出来,若不折除,残肢会流掉大量体液而造成死亡。凡甲壳,腹部和附肢有异色(如深蓝色、红棕色、铁锈色等)受刺、钩、晒伤的蟹苗质量差,以不选用为好。(2)无病。辨别病蟹可以从步足基部肌肉的色泽来判断,其肉色呈蔚蓝色,肢体关节的肌肉不下陷,具有弹性者为健康苗,如肌肉呈黄红色或具白色斑点,肢体关节间肌肉下陷,无弹性,则不适宜用于养殖。(3)剔除蟹*。有少数蟹苗的腹节内侧基部寄生1个及多个蟹*,蟹*呈卵圆形,体质软以吸取青蟹体内营养维持生活,受寄生的青蟹影响正常生长和发育,故选择时应及时将蟹*剔除。三 蟹苗运输。幼蟹运输工具一般为硬箩框或木箱。在底部铺一层湿草,摆上一层蟹,再覆盖一层湿草,使幼蟹不致碰伤。不要重叠太多,最后盖上硬框纱窗布,便于途中淋海水,提高运输成活率。 混养鱼类的放养时间,因种类、地区不同而各异,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蟹苗放养在鱼苗放养之后进行。一般来说,当鲻鱼苗达3厘米以上、遮目鱼苗3~6厘米、罗非鱼苗6厘米左右时,即可投放锯缘青蟹苗混养。如先放蟹苗时,则应放养较大规格的鱼种。混养时,蟹苗的放养密度与单养锯缘青蟹池基本一致,即每亩放养个体重在30克左右的锯缘青蟹苗1500~2000只。在保证锯缘青蟹产量的情况下,每亩放鲻鱼苗100~200尾或遮目鱼苗200尾左右。罗非鱼能在池中进行自然繁殖,要控制放苗数量,放养密度以每亩100尾为宜;如能投放单性雄罗非鱼,在池内不会再繁殖,放养密度可适当提高。在锯缘青蟹与鲻鱼、罗非鱼、脊尾白虾等多品种混养时,每亩可放养鲻鱼60~80尾、罗非鱼30~40尾、脊尾白虾2000尾左右。 在锯缘青蟹饵料充足的情况下,不必另外投喂混养鱼的饵料。如锯缘青蟹饵料不够充足时,可酌情增投豆饼、米糠、麸皮、鱼用配合饵料等,投饵量以鱼能在1小时内吃完为度。每日分上、下午两次投喂,在投喂鱼饵料约1小时后,再投放锯缘青蟹饵料,以减少互相争食,提高饵料的利用率。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添换水、巡池、控制水色、防病、防逃、防浮头、防病、防盗等。 或采取轮捕轮放方法,捕肥留瘦,或一次性收捕,一般秋季水温下降到13℃以下时,青蟹活力减弱,应及时收捕。秋季收捕结束后,可即放养当年秋苗,经越冬留待次年养成。人工育肥1年可多次进行。

养海里螃蟹用什么水怎么喂

养海里螃蟹用什么水怎么喂?海蟹养殖很麻烦的,以梭子蟹为例介绍一下海蟹的养殖方法!

梭子蟹的养殖技术

国内梭子蟹人工工厂化育苗早在1987年在天津首获成功,进行人工放流,到1992年在福建江浙一带已有小规模海捕蟹苗养殖经验,到1997年在日照、赣渝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工厂化人工育苗,进行虾池养殖梭子蟹,到2000年,梭子蟹池塘养殖从江浙、山东沿海风行全国。梭子蟹养殖时间短,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但全国梭子蟹养殖基本处于池塘粗放养殖,虾蟹混养,半精养等模式下,由于技术水平跟不上,梭子蟹的产量并不高,有的甚至管理不善造成蟹病暴发,发生大量死蟹事故。为健康发展养殖梭子蟹事业,在此特述梭子蟹的健康养殖技术。

梭子蟹
梭子蟹
一、 场地的选择与构建

梭子蟹养殖以土池为佳,养殖场应选在沿海泥质或砂质潮间带以上的荒滩、盐碱地,一般要求潮差较大、潮流畅通,盐度较稳定、池塘进排水方便等为好,最为理想的是位于潮间带,利用潮差纳水。池底以细沙底为佳,沙质底的池中其它生物含量较少,**的寄生宿主少,可减少疾病的发生。海水盐度一般在20~35之间,pH在7.8~8.6之间,远离污染源,水质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水电等设施配套齐全,交通便利。池塘面积为5亩~20亩,单塘面积超过10亩时宜用塑料网插底将大塘分隔,以防止由于水温和水质的变化使梭子蟹集中而导致局部密度过大,造成相互残食。水深1.5米~2米为佳,池塘水过浅不利于梭子蟹的栖息和生长。进排水方便,在池塘四周挖宽4米、深0.5米的环沟,加高池埂1.2米,每只塘口设置进排水涵洞各1个,每两排塘口建进排水渠道各一条,设进排水闸门、拦网等。塘底有向排水闸门的降坡度,四周堤内有两米宽左右的缓坡,以便进排水,同时也利于梭子蟹活动,边坡面积大,坡比为1:2。 池底铺设中、粗砂,用石头、混凝土制件、瓦片等设置壁障,构成梭子蟹隐蔽场所,减少蟹间自残,每汛能自然纳潮10天左右,并备有提水泵,以确保小潮时养殖水源的供应,另外要配置适量的增氧设备。梭子蟹无打洞越堤的习性,不必设置防逃设施。

二、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清池与消毒

放养前两个月排干池水,根据池底的污染情况决定清池方法。如果池底黑化层在10cm以下,可将池底翻耕,充分**曝晒,曝晒时间要在1个月以上;如果池底黑化层超过10cm以上,要将淤泥彻底清除出池塘。养殖池的消毒一般选用生石灰或漂**,不仅能够杀灭有害生物,还能有效改善底质,生石灰用量一般为100kg/亩~150kg/亩,漂**(有效氯含量35%)用量一般为30ppm~50ppm。方法是先将池内进水30cm~40cm,选择晴好天气,将消毒药物兑水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再亩施15千克茶籽饼,清除肉食性鱼类和吞食蟹苗的水生动物,2天~3天后将水排净晾晒,直至药性消失。一般在当年养殖结束后的秋末或初春进行清池。

2、进水与施肥

放苗前7天~10天,待消毒药物毒性消失以后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进水40厘米~60厘米,然后施氮肥20毫克/升,或施发酵过的有机肥料如鸡粪等,肥效较长。施肥方法是将发酵好的粪肥装入网眼稀疏的蛇皮袋内,将袋子放入池塘四周水体内或将袋子垂挂在进水闸周围水体中,虽然肥水时间较长,但不易污染水质,操作简单且方便。用无机肥肥水时一般选择尿素、过磷酸钙等,全池均匀泼洒,用量一般为2kg/亩~3kg/亩,肥水后的池水颜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池水透明度为30cm~40cm。或候苗源情况投放些花蛤、缢蛏等贝类作为混养品种,以利养殖中后期水质、底质调控或作为**饵料。

三、梭子蟹种放养

1、苗种的选择

梭子蟹有青壳、黄壳、花壳、紫壳四种,以青壳蟹品质最好。放养的蟹种要求体型正常、壳硬,体质健壮,生活力强,不易抓捕,躯体完整,步足齐全、无损伤。

2、蟹苗运输

蟹苗运输多采用干运法,也有采用塑料袋装的湿运法。

2.1、干运法

(1) 蟹苗用干运法所需自然条件 一是保持运输箱内湿润,不能干枯。在运输途中要选择人可食用的清洁水,用喷雾器喷洒如雾状,湿润蟹苗。二是运输时要选凉快一点的时候运,天气太热了不行,容易造成死亡。 据试验,蟹苗离水24小时,成活率达90%以上;离水36小时,成活率为60%~80%;离水48小时以后,成活率约为30%。 因此,在运输途中如果气温高、通风好、水分蒸发快,就会严重影响运输的成活率。

(2)蟹苗运输箱的制作与装运 箱体长60厘米左右,宽45厘米左右,高10厘米,箱的四个侧面要开纱窗,纱窗大为4厘米×(15~30)厘米,纱窗均用塑料纱布或者用聚乙烯丝织网制作。网目为1毫米左右,以不跑蟹苗为宜,以能通畅的交换气体为宜。也可用竹篾编成箩筐(50厘米×50厘米×50厘米),筐内垫上蒲包,再垫上嫩水花生枝叶,放上蟹苗(以不能爬动为宜),加盖扎牢起运。

(3)装箱注意事项 ①运输箱装运时,要防晒、防雨淋,苗小、体弱经不起这种折腾,应保持湿润、通气与*凉。②如果将蟹箱套叠成一大箱,大箱内也不要装得太多(5箱左右),这大箱内约装蟹苗1千克左右即可。③设置专人使用喷雾器给蟹苗洒水。④如路程太远,运输时间超过了36小时,建议在途中选择水源条件好的、水质好的地方暂养,再起运时除去死蟹。 蟹苗运输要记牢,保持湿润很重要; 运到池边先湿水,水温一致再放苗。

2.2水运法

规格0.8米×0.4米的塑料袋,盛水10千克,内放经海水浸泡并消毒洗净的稻草或蓬松的海草作隐蔽物,以防止稚蟹抱团而受损伤,每袋放稚蟹50克~100克,充满氧气后扎紧袋口,要求尽量在10小时以内运到养殖塘。

3、放苗的时间与密度

通常在在5月中旬~6月上旬放苗,一般放养100-300kg/只左右的蟹种,放养密度要根据苗体大小、放养季节,饵料情况和池塘水质等条件而定。初期放苗密度为每亩3000只~4000只。

4、放苗

当池水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可放养蟹苗。蟹苗应先在育苗池中降温3天,再放入池塘中,这样可保持较高的成活率。放苗时要注意育苗场与养殖池的水温差保持在5℃内,温差降到3℃内为佳,同一养殖池放同一茬苗,减少因大小不均导致自残现象的发生,提高成活率。

四、养成管理

1、饵料的选择与投喂

梭子蟹属杂食性。除吃贝类、鱼虾类外,还吃海藻的嫩芽、其他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虾类的配合饵料等,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大面积养殖以投喂低值贝类为好,其次为鲜杂鱼。笼养梭子蟹基本以投喂低值鱼虾类为主。 体重为0.8g的幼蟹,日摄食量为体重的80-90%,随着体重的增长,摄食量相应的减少。体重30g的个体日摄食量为体重的20-30%,体重达到 50g以上的个体日摄食量为体重的10%左右。体重小于20g的个体,不分昼夜活泼摄食,超过20g的个体只在夜间摄食,因此,养殖前期(约20天~30天),应每天投喂2次~3次,其中1次辅以添加量为1‰~1.5‰的生物免疫生长剂药物配合饲料,其后每天傍晚投喂1次。投喂量与养殖密度、梭子蟹的大小及温度等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日投饵量为蟹重的5-10%,日投2次。投饵量必须四定,即:定时、定量、定点、定质。定时即早晨投喂日饵量的30%,晚上70%;定量,就是要定期测定梭子蟹的数量和重量,以确定合理的投饵量;定点,就是要固定地点投饵,一般将饵料撒在池塘四周固定的边坡上;定质,就是要确保饵料的鲜活,保证质量。注意,一般以投饵后3个小时的摄食情况来衡量投饵量的多少,并给予及时调整。天气沉闷或降大雨时,饵料应少投或不投。投饵量还与水温有关,水温在20-27℃时食欲旺盛,生长迅速,应多投饵,水温下降至15℃以下时,高于32℃时,可少投, 8℃以下停止投喂。梭子蟹摄食时会沿池壁及障碍物活泼游泳,故可沿池壁或障碍物投饵。池塘内养殖的蟹子分布并不是均匀的,往往集群分布在深水、朝阳避风区。平时投饵时应细心观察,在蟹子集中区域重点投饵。在脱壳时必须满足投饵量,避免发生相互残食。

2、水质水温调控

梭子蟹在透明度高、清澈见底的池塘,成活率较低。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适当肥水,要掌握好水色、透明度与换水量的关系。七月以前,透明度可控制在30厘米左右,日换水量10-20%;七月以后,池水透明度可控制在40厘米左右,日换水量20-30%。另外梭子蟹在蜕壳期间耗氧量比平时要大数倍,如换水不及时,会因缺氧导致死亡。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温要求在17℃~30℃,最高水温不应高于30℃,超过30℃梭子蟹有死亡的危险,当水温低于15℃,则影响梭子蟹摄食。甚至停止摄食。海水盐度要求在20‰以上,低于20‰容易导致蟹子死亡。

3、日常观测

要加强日常观测,每天凌晨和傍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水质变化,检查蟹的活动、摄食情况,检查池子中的残渣饵料情况,及时的调整投喂量和换水量。检修养殖设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洪、防台风的准备工作。每15天进行一次生物观测,测其甲长、甲宽和体重,检查其生长情况以衡量养殖效果。对水温、盐度、pH值、溶氧等指标也定期测量,做好记录。

每一口养成塘都要建立养殖日志,内容包括清塘、苗种来源、苗种规格、放养数量、放养日期、水质调控、饲料来源、饲料种类、投喂数量、病害情况、用药种类、渔药名称、渔药生产厂家、用药剂量、用药数量、用药方式、用药频率、产量和销售去向等。

4、 雌雄分养

雌雄混养的养成率极差,故有条件的地方可雌雄分养。9月份以后梭子蟹进入交配期可起捕部分雄蟹,使雌雄比逐渐减少为3∶1、5∶1,直至10∶1。雄蟹达到商品规格以后随时出池,雌蟹在冬季卵巢成熟后出池。雌雄分养有利于雌蟹的生长,也免遭蜕壳时雄蟹交尾时带来的伤亡,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并提高了饵料系数。

五、梭子蟹的繁殖

进入8月下旬,此时已有成熟的成蟹开始交配,其天然产成熟最小雌梭子蟹背甲宽13cm体重230克。人工养殖的背甲宽12cm即可尽享交配。除两性成熟的个体交配外,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雌体有时也可接受交配。交配是在雌雄个体蜕壳后进行的,交配时间从数小时到1天~2天不等,当雌蟹甲壳硬化到相当程度后雌、雄蟹即分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摄食,积累营养供卵巢发育,每年11月到历年2月,雌蟹性腺发达,橘红色的卵巢已扩展到**两侧,正是“肉肥膏满”的冬季捕捞季节,在我国沿海产卵期由南向北向后推移,广东、福建沿海产卵期较早,为3-4月,黄海为4-5月,浙江沿海每年4-7月为产卵季节,产卵盛期为5月,每年4~5月,雌蟹洄游,**于近岸浅海港湾或河口附近繁殖,雌蟹在产卵的同时释放贮存在受精囊内的**,使卵子受精。产出的受精卵抱在腹部的腹肢上,每只雌蟹繁殖季节能产2~3次卵,总数约几十万至二百万粒,雌蟹的抱卵量与其个体大小成正比(一只500克的亲蟹可抱卵150万粒),刚产出的卵为**,约2周后变为黑褐色。抱卵蟹常洄游集群在河口区排幼,形成春汛,这时多见到抱卵蟹或空壳蟹。受精卵在蟹体上孵育,15天~20天左右(水温18℃~20℃)卵膜内的幼体(称为原蚤状幼体)即以背刺刺破卵膜而孵出体外,开始幼体发育。孵化为溞状幼体,营浮游生活,共5期,梭子蟹一生要多次脱皮发育才能成熟,从受精卵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到幼蟹经历了多次**发育,第5期蜕皮后进入大眼幼体期,再经1次蜕皮即成为幼蟹,幼蟹一般经历了多次**发育,幼蟹一般要经过12次-13次脱壳发育才能成熟,一般寿命约3年。三疣梭子蟹成长很快,最大体重可达0.5千克。成熟的梭子蟹在仲秋过后,水温逐渐降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育肥和成长后成熟的梭子蟹陆续向越冬场回游,此时形成蟹汛,正是冬季捕捞的最好时机,冬眠后的雌蟹来年产卵后,可继续脱壳生长,第三年还可以产卵繁殖,雄蟹在第二年越冬洄游前大量死亡。

六、梭子蟹的疾病防治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梭子蟹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保持良好的水质,投喂优质饵料,在高温期间定期拌投维生素,做好梭子蟹的疾病预防工作。

1、 疾病预防

(1)对养殖用水进行过滤,防止敌害进入;

(2)定期用生石灰、漂**、二**氯等消毒水体,改善水质和改良底质;

(3)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稳定,防止梭子蟹出现应激反应;

(4)投喂优质新鲜饵料,高温期间在饵料中添加适当的防病药物,用药按DB330900/T006—2002(舟山市地方标准 水产健康养殖药物使用规定)执行,建议使用抗菌抗**的中草药,如大蒜素等药饵(按使用说明书)。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渔药。

2、常见病害防治

2.1 、**病

病原主要有疽疹**及小核糖核酸**。多发生在5-10月份,病蟹行动迟钝,呈昏睡状,蟹爪无力,血淋巴变白,肝胰腺脓肿变白,腐烂发臭,死亡较快。此种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①适量换水,用机械增氧。②饵料中加入免疫多糖连续投喂一周。

2.2、 细菌病

梭子蟹被细菌感染后,常表现两种症状:(l)甲壳和附肢等部位凹陷溃烂,如甲壳病;(2)引起局部组织器宫感染或转为全身性败血症,在整个生活史中都可能受细菌感染而发病,主要有弧菌病及细菌性甲壳病。

对细菌性疾病,日常应加强养殖管理,避免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害要及时清除,以防疾病蔓延。养成期要降低养殖密度,提高饵料质量和换水率。对于患病的蟹可全池泼1-2ppm的土霉素治疗,也可在饵料中加入1‰的恩诺沙星连续投喂。

2.3 真菌病

常引起梭子蟹真菌病的病原一般有水霉菌、毛霉菌或链壶菌等。此病多由菌种侵入受伤的梭子蟹身体表面所致,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最后死亡。

对于真菌性疾病,日常管理时应彻底消灭敌害生物,减少河蟹在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的机械损伤。病蟹可用5%食盐水溶液浸洗5-10min,并用5%碘酒涂抹患处。

2.4 寄生虫病

多由固着类纤毛虫如聚缩虫、杯体虫或钟形虫等引起。病蟹体表长满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不敏感,最终因无力蜕壳而导致死亡。患病期间可用①15-20pp生石灰全池泼洒并更换l-3次病蟹池水。②0.5-1ppm的新洁尔灭与5-10ppm的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其它还有才女虫、阿脑虫及蟹*等寄生虫病,一般从蟹体表或内脏都能看到虫体,流行季节一般为7-10月份或开春。梭子蟹活动少时易得此类病,一般可用0.5ppm高锰酸钾或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杀灭。

2.5 环境引起的疾病

池塘底部有毒气体硫化氢、氨及生物毒素和高浓度用药引起的急性中毒。病蟹背甲后缘胀裂出现假性“脱壳”或三角膜出现红黑泥性异色或腹脐张开下垂四肢僵硬而死亡。一般要加强水体管理,定期用沸石粉或“氨净”处理底质。发生中毒症状要立即更换池水,换水量为池水的30%-50%。营养性脱壳不遂、肝肿大或其他内脏疾病,一般为缺少钙磷或脂肪摄入过多引起,也有因缺乏维生素等引起。因此,平时饲料中应适当添加脱壳素、磷酸二氢钙及各种维生素,可减少此类病害的发生。

七、梭子蟹的收获

1、起捕时间

养成梭子蟹收获时间在秋末,当水温降到15℃以下时,梭子蟹不再继续增重,应及时收获。适时起捕梭子蟹,是优质、高效、高产的关键。应根据梭子蟹是否进入膏蟹期,销售价格和天气条件来决定起捕时间。下雨天不应起捕。雄蟹在分养、育肥后,可于11月份收获上市,雌蟹迟至12月中旬性腺成熟,育成膏蟹,可根据市场行情陆续上市。若要留到春节前后销售,应提高水位或者采用塑料大棚进行保温,保持水温在2℃以上。

2、起捕方法

流网捕获:傍晚开始放流网,每隔2小时收网一次,**可捕获4次~5次。

蟹笼捕获:夜间开始放蟹笼,每隔3小时收蟹笼一次,**捕获3次。

网袋捕获:在排水闸门口固定网袋,利用退潮放水,使梭子蟹随水流进入网袋中,可捕到部分梭子蟹。

干塘捕获:将塘水排干到最低处,用铁耙慢慢地顺着塘底耙动,遇到蟹体时将蟹小心挑起,用小抄网捞入箩筐或水桶。

把捕获的梭子蟹大螯用橡皮筋绑紧,以防在箩筐或桶中相互扯咬或外逃。用海水冲冼干净后装入箩筐,干运上市(2℃~4℃气温下,梭子蟹干露24小时,成活率可达90%)。

3、暂养

有条件的,可将起捕的蟹绑螯足后放入暂养池内待售。

4、商品梭子蟹的运输

1、草包法:把梭子蟹的蟹钳用皮筋缠住,腹面朝下,放入用低温海水泡湿的草编包内,每放一层,上面铺一层,上面铺一层的海藻(如鼠毛藻),直到放满草包,把草包扎紧,在长途运输中注意保持草包湿度,在途中可对草包淋水。草包法可在低温情况下运输比较合适。

2、降温冬眠法:把梭子蟹的蟹钳用皮筋缠紧,用2-4℃低温海水对梭子蟹短时间内降温,促其冬眠,放入泡沫塑料箱内保温保湿,即可长途运输,此法方便可鉴。

3、充气法:把梭子蟹螯钳用橡皮筋缠紧,放入蟹箱内,然后把蟹箱放进运输容器内,保持水温13℃,充氧运输。

青蟹适不适合淡水养殖

  青蟹不适合淡水养殖。
  青蟹的学名为锯缘青蟹,俗称虫寻、蝤蛑。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派,梭子蟹科,青蟹属,是我国珍贵的水产品之一。其肉味鲜美独特,营养极为丰富,素称酒席上之佳肴,食用药用价值高,尤其是交配后性腺成熟的雌性蟹(红虫寻、高蟹)有海中人参之美誉,是产妇、老幼和身体虚弱者的高级滋补品,蟹壳可制成甲壳素,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青蟹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省沿海,尤以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为多。国外主要分布在日本、越南、泰国、菲律宾、新西兰、美国、印度洋、红海和南非等沿海水域。

  青蟹喜栖息、生活在江河溪海汇集口,海淡水缓冲交换的内湾--潮间带泥滩与泥砂质的涂地上。青蟹是游泳、爬行、掘洞型蟹类,一般白天多潜*而居,夜间出*(洞)进行四处觅食。青蟹以肉食性为主,喜欢寻食小杂贝、小杂螺、小杂鱼、小杂虾及小杂蟹等。青蟹又是广盐性的海产蟹,其养殖的适宜盐度为7‰~33‰,最适是10‰~20‰,适温范围6℃~35℃,最适生长水温18℃~25℃,此时青蟹的活动力强,食欲旺盛,而它的耐干露能力也极强,一只健康青蟹离开水后,鳃腔内只要留有极少量的水份,能保持鳃丝湿润,便可以存活数天。青蟹的一生要经过13次蜕壳(其中,幼体**蜕壳6次,生长蜕壳6次,生殖蜕壳1次),总之,青蟹的**发育和整个生长生活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蜕壳而进行。一般春季(4月份~5月份)放养的6期~8期幼蟹到夏季(7月份~8月份),养殖三个半月至四个月,每只蟹的体重就能达到200克~250克,若是秋季(9月~10份)放养的幼蟹需经越冬,养殖到次年的5月份~6月份,也可达到商品规格。

  根据全国沿海各地多年来的生产实践,采取的养殖生产方式日趋多样化,有建蟹池(塘)单养的,也有围塘混养、滩涂低坝高网养,设椿设竿吊笼养、水泥池子养殖等等,均取得不同程度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怎样保鲜红鲟

用个塑料红桶,底下铺3CM的沙子,用水洒湿,桶口用纱布。

红鲟的生命力很强放4-5天不会有事的,注意不要被蚊子叮咬,拿个网状的盖子和纱布盖好即可。

锯缘青蟹的养殖技术

锯缘青蟹保湿露空保活时间长,便于长途运输。夏天运输可采用竹箩装运或加冰装箱运输途中淋上酒水维持湿润,冬天运输可采用竹箩或塑料箱装运,注意保暖。活蟹应置于*凉湿润处,但须透气,忌放冰箱内,每天可用18%盐水浸泡5分钟,在最适温度和浸水可活5-10天,通常可活3-5天。

扩展资料:

食用锯缘青蟹的注意事项:

1、不吃死蟹:死蟹体内的寄生细菌会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使得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蟹死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组织胺越多,毒性越大。即使把死蟹煮熟煮透,毒素仍然不易被破坏,食用后会引起恶心呕吐,面颊潮红,心跳加速等。

2、不吃隔夜蟹:锯缘青蟹为含组胺酸较多的食物,隔夜的剩蟹种组氨酸在某些维生素的作用下,会分解为组胺,回锅加热随可杀灭病源微生物,却不能破坏毒素,从而导致组氨酸中毒。因此,蟹最好现蒸现吃,不要超过4小时。

3、螃蟹不可与红薯、南瓜、蜂蜜、橙子、梨、石榴、西红柿、香瓜、花生、蜗牛、芹菜、柿子、兔肉、荆芥同食;吃螃蟹不可饮用冷饮会导致腹泻。不宜与茶水同食,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忌饮茶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锯缘青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鲜

2.5两重的螃蟹有多大?

2.5两重的螃蟹后盖直径大约6厘米,和鼠标大小差不多。

1公斤=1000克=2斤

1斤=10两=500克

1两=50克,2.5两=125克

螃蟹如何当宠物养

三门青蟹都有那些特点?

1、三门青蟹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含18种氨基酸。除可食用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肉和内脏可治疥癣、皮炎、漆疮、湿热、产后血闭,长期食用具有利水消肿,去斑美容,滋*壮阳之功效,亦为优良美容保健之食品。
2、甲壳的边缘呈锯齿形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螯大强悍,两只大螯比一般螃蟹的都大,小白虾、蛏子瞬间就能被它夹碎。青蟹外面的壳青色,而且特别有光泽,像青花瓷的感觉。
扩展资料:
死了的三门青蟹:
青蟹死了是不能吃的。它体内的细菌会大量繁殖,而后会分解蟹肉,还会分泌毒素。所以要是人吃了这种死了的青蟹可能会出现食物中毒情况,可能会恶心、呕吐、腹痛,严重的还会休克。
青蟹除了不能吃死的之外,还不可以隔夜吃呢。海鲜类食物如果隔夜的话,会产生蛋白质降解物,吃了会损伤肝脏、肾功能,所以青蟹是不可以隔夜吃的哦。
除了青蟹之外,鱼类、青菜以及其它海鲜类都是不可以吃的话哦,经常隔夜吃这些食物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门青蟹

青蟹和别的螃蟹有什么区别?

外观区别

1 青蟹:青蟹的甲壳和附肢都是青缘色的,甲壳外部光滑,微微凸起,其中背部有明显的"H"形凹痕,头部眼睛的甲壳上面有4个突出的三角形齿,蟹鳌大小不一,带有突刺。 大闸蟹:大闸蟹的背壳是青色的,肚子色白,微微带点黄或棕,其中阳澄湖大闸蟹的爪尖具有金**的,爪子强健有力,可以在地砖等表面自由爬行;大闸蟹的蟹鳌上具有细密的短绒毛。
饱满度区别
2 青蟹:青蟹的饱满度很好判断,因为青蟹属于肉蟹的一种,即使是个头很小的青蟹,肉质也是饱满的,因此只要重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青蟹都是饱满的。 大闸蟹:大闸蟹是一种可以很容易判断肉质饱满度的蟹类,只需要按压一下大闸蟹最细的那只小腿,如果是饱满的感觉就表示肉质十分饱满,如果比较空洞就表示大闸蟹的肉不够饱满。
性成熟期区别
3 青蟹:青蟹在温度合适的地区,只要单个个头达到一定的重量,就会进入性成熟期,因此一年四季都会有性成熟的时候。 大闸蟹:大闸蟹的性成熟期在每年的农历9月份,九雌十雄说的就是农历九月份食用有蟹黄的大闸蟹,通常有蟹黄的大闸蟹腹部会微微发黄,有饱满透明感。
营养成分区别
4 青蟹:青蟹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一些碳水化合物,是青蟹甜味的来源,还含有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同时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含量很高,矿物质含量也很高。 大闸蟹:大闸蟹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于青蟹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但是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低于青蟹,矿物质含量也很高,主要是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含量低于青蟹。

锯缘青蟹笼养技术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