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叉尾鮰养殖需要多少增氧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叉尾鮰养殖需要多少增氧?(叉尾能养多大)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叉尾鮰养殖需要多少增氧?
养殖鱼塘水体的溶氧量在4.5mg/L以上、网箱在6mg/L以上为宜。当溶氧>2.5mg/L斑点叉尾鮰可以正常生活;当水体溶氧<0.8mg/L时,斑点叉尾鮰开始出现浮头。孵化要求溶氧>6mg/L。国家标准规定:水体溶氧不得低于3mg/L,适宜溶氧在5mg/L以上。仅供参考。
鮰鱼耐氧吗?
不耐。鮰鱼指长吻鮠,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属鲶形目,鲿科,鮠属,长吻鮠属温水性鱼类,最佳生长水温25℃~28℃,最适PH范围7.0~8.4,耗氧率明显高于其它家鱼,不耐低氧,如果溶氧量低于3mg/L,其摄食量开始明显减少。
12月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1、 池塘选择
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池塘应选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场所建造,斑点叉尾鮰正常生长要求的溶氧为3mg/L以上,溶氧若大于5mg/L时生长良好,溶氧低于5mg/L时生长缓慢,且饲料系数大。因此,进排水不便的池塘需配备增氧机,否则不宜养殖该鱼。池塘底质以壤土为好,养殖水深1.5-2m。
2、 放养前准备
A、清淤消毒老池塘
要先将池水放干,把池底过多的淤泥清除出塘外。亩放生石灰l00kg或者用30ppm的漂**进行消毒。消毒后晒塘两个星期。晒塘期间修好进排水闸,以利养殖期内及时换水。
B、肥塘过滤进水
使池水深60cm,亩施有机肥100kg或化肥(尿素等)2ppm,逐渐加水到1.5m。如果投放40g/尾以上的大规格鱼种,亦可以不肥塘,晒塘后直接进水至1.5m,把池水的pH值调至6.5-8.0即可投放鱼种。
3、苗种放养
为缩短养殖周期,做到早放养、早上市,池塘单养斑点叉尾鮰宜放养10-20cm的大规格鱼种,一般每亩放养1000-1500尾。鱼种选择要求规格一致、体表无伤、活力强。鱼种下塘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消毒。
4、饲料投喂
A、 饲料的选择
前期如果是放养的水花,则选择通威110粉料,投喂一周左右。
当个体长至10-25g时可选用粒径为 1.0mm的颗粒或者破碎料110饲料。
当个体长至50-150g就可以转为粒径为 2.0mm的168饲料。
当个体长至150-500g可使用转为粒径为 3.0mm的168饲料。
当个体长至500g以上则用5.0颗粒,直至鱼体上市。
投喂量在放养初期为鱼体重的3-4%,个体重达500g后为2-3%。
B、 投喂方法
斑点叉尾鮰喜欢弱光摄食,故投喂时间应选在黎明及黄昏。斑点叉尾鮰有群聚特性,通过驯食,可按“四定”方法(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进行投喂,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5、日常管理与防病
为避免养殖后期因池水过肥而形成“水华”,每亩池塘应搭配放养白鲢60尾,花鲢40尾。当鱼个体重达250g时,每晚9时至次日凌晨4时应有微流水通过池塘,水源不便的池塘应启动增氧机,以保证池水溶氧含量。斑点叉尾鮰具有抗病力强的特点,因此只要管理好水质,一般不会发生疾病。养殖中后期,每半个月投喂药饵3-5天,药饵用大蒜素和VC拌饲制成,不但可增强斑点叉尾鮰的抗病能力,还可促其生长。
6、收获
斑点叉尾鮰个体重达600-1000g之间市场售价最好。当个体重达600g即可陆续起捕上市。一般用拉网捕捞,捕大留小。池底平坦的池塘一般第一网起捕率达70%以上,高者可达90%。捕前10小时应停止投喂。
鮰鱼养殖的最佳温度为多少?
鮰鱼适宜生长的水温是15-30℃之间要求⽔质清新,溶氧较⾼,pH值为7~8.2,因此池塘应选在靠近⽔源,排灌⽔⽅便,环境安静的地⽅。池塘⾯积⼀般为1000~3000平⽅⽶为宜,⽔深1.5~2⽶,长⽅形,东西⾛向,池壁⽤砖⽯或⽔泥硬化,池底淤泥不超过10厘⽶,每⼝塘配备3千⽡叶轮增氧机⼀台。
叉尾鱼一亩养多少条
100000条,1、 池塘选择
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池塘应选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场所建造,斑点叉尾鮰正常生长要求的溶氧为3mg/L以上,溶氧若大于5mg/L时生长良好,溶氧低于5mg/L时生长缓慢,且饲料系数大。因此,进排水不便的池塘需配备增氧机,否则不宜养殖该鱼。池塘底质以壤土为好,养殖水深1.5-2m。
2、 放养前准备
A、清淤消毒老池塘
要先将池水放干,把池底过多的淤泥清除出塘外。亩放生石灰l00kg或者用30ppm的漂**进行消毒。消毒后晒塘两个星期。晒塘期间修好进排水闸,以利养殖期内及时换水。
B、肥塘过滤进水
使池水深60cm,亩施有机肥100kg或化肥(尿素等)2ppm,逐渐加水到1.5m。如果投放40g/尾以上的大规格鱼种,亦可以不肥塘,晒塘后直接进水至1.5m,把池水的pH值调至6.5-8.0即可投放鱼种。
叉尾鮰鱼的养殖条件?
1、鱼塘条件鱼塘要求靠近水源、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较少,塘埂坚固,不渗不漏。鱼苗下塘前先抽干池水,挖去塘底淤泥,晒塘20天左右,然后进水10cm,用生石灰(或渔安宝)75kg~100kg/亩兑水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鱼苗放养前10天,应投放发酵的有机肥(粪肥、饼肥均可,用量视鱼塘底质而定,一般100~500Kg/亩),以培养池中的天然浮游生物饵料。2、适时下塘鱼苗下塘前,注意观察鱼苗能独游;只有当鱼苗发育到鳔充气,能自由游泳,能摄食外界食物时方可下塘;过早下塘容易造成大批死亡。若是长途运输的鱼苗,可以先搭小网箱把鱼苗放进去暂养后再下塘,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的鱼苗,时间比较长,血液内二**碳含量高,可以先暂养半小时左右,并在箱外划动池水,以增加箱内水体溶氧,让鱼苗血液中过多的二**碳排出体外;等暂养箱中的鱼苗能集群在网箱内逆水游动,方可下塘。3、饱食下塘鱼苗下塘前先喂食,可以有效提高鱼苗下塘后的觅食能力,以及成活率。传统方法是将鸡鸭蛋煮熟,然后取出蛋黄,用双层纱布包裹后在盆内漂洗出蛋黄水,均匀泼洒入鱼苗暂养箱内,鱼苗饱食后,可肉眼见鱼体有一条白线,方可下塘。4、饲料投喂鱼苗刚下塘4~5天不投喂饲料,摄食塘中的浮游动物,当鱼苗长到4.5cm以上时,开始逐渐投喂配合饲料。投喂初期要进行驯食,方法是:喂料前用鱼盘在投饵处拨水,**鱼苗,然后撒一小把饵料,每隔半分钟重复一次,每次驯食10~20分钟,每天2次驯食,持续4~7天,即可使斑点叉尾鮰养成群体摄食习惯。配合饵料每天投喂2次,投饵率3%~5%,蛋白质含量应为40%左右。5、日常管理要求PH值6.5~8.3,溶氧大于3mg/L。饲养期间每隔7~10天换注新水1次,水深随鱼体增长而加深,逐渐加深至1.5m左右;定期用浓度为0.5mg/L二**氯全池泼洒,以预防鱼病和调节水质。
斑点叉尾{鱼回}池塘养殖技术?
(一)苗种培育:斑点叉尾回的苗种培育与四大家鱼苗种培育管理基本相同,放养前要彻底清塘、培肥水质。由于该鱼喜欢集群摄食,不宜稀养速成。
1、鱼苗培育:为了提高成活率,斑点叉尾回鱼苗下塘前最好在水泥池、网箱等暂养3—5天,这段时间可喂轮虫、鱼粉或蛋黄等。鱼苗下塘每亩放8—10万尾,经15天左右可达3.5厘米左右,成活率一般可达80%。此时应分疏进行育种培育。亦可在流水水泥池或鱼池中用网箱培育,经10—15天长至2厘米以上,再转入池塘培育鱼种。水泥池深1.2米,容积1立方米,流量25升/分,可放养幼苗2万尾左右,投喂配合粉状饲料(含粗蛋白35%—40%)及部分天然饵料。投喂时将粉状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入池中。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0%左右。若水泥池每平方米放800—1000尾刚孵出的仔鱼,经20—25天培育即可达3—4厘米规格。若要继续培育成大规格鱼种时,此时要分疏,每平方米放200—250尾为宜。
2、鱼种培育:每亩放3厘米左右的斑点叉尾回鱼种3万尾左右,投喂配合饲料(粗蛋白30%—32%),投饲量5%—8%。待鱼种长至10厘米规格时再分池,此时每亩放养量5000—8000尾。一般饲养100天体重可达50克以上,然后进入商品鱼饲养阶段。鱼种培育池可搭配少量鲢、鳙鱼种以控制水质。
3、并池越冬;斑点叉尾回能自然越冬,可并池,也可转入网箱越冬。池塘冬养每亩放50克左右鱼种1—1.5万尾。冬养期间根据天气情况和水温高低掌握是否投饵。水温10℃以下不可投饵,10℃以上可少量投饵。管理同家鱼种越冬。
(二)成鱼养殖:斑点叉尾回适应性强,即可单养,又可混养,还可以进行网箱、工厂化集约养殖和家庭式小水体养殖等。
1、池塘单养:单养可利用一般池塘,全年均可放种,但以春季放种养殖效果最好。鱼池经清整消毒后,每亩放养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鱼种800—1000尾,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年底平均体重可达1公斤左右,每亩产750—1000公斤。鱼种放养要求规格尽可能一致,同时每亩搭配同规格或稍小的鲢50尾,鳙30尾,有利于控制水质。
采取捕大留小或轮捕轮放方式后,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当部分个体达500—750克时可轮捕上市。
饲料最好用,含粗蛋白25%—28%,也可直接投喂花生麸、豆饼等,每天投喂两次,分别于早晨和傍晚进行。日饵量在放养初期为鱼体重的3%—4%,个体达500克可降为2%—3%。具体投喂量应根据水温、天气、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自定投饵。另外,还应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防止缺氧浮头。平时应经常注水,排灌不便的池塘应配增氧机。
2、池塘混养:斑点叉尾回可同我国饲养的鱼类,如鲢、鳙草、鲂等鱼混养。但由于其性温和,食性与鲤、鲫鱼,基本相似,抢食不如鲤、鲫鱼,故不宜与之混养。混养每亩放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400—500尾,同样规格的鲢、鳙、草、鲂等鱼450尾左右。加强投饵和水质管理,可获较高产量和较好经济效益。
3、高产成鱼塘套养:在不减少其他鱼类放养的情况下每亩套入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50—100尾。适当增加投饲量,并搞好水质管理,防止缺氧浮头。一般每亩可增产50—100公斤。套养斑点叉尾回的池塘应考虑调整鲤、鲫鱼的搭配比例,以少为佳。
水质过肥,排灌不便,养殖经常浮头的池塘,如无增氧设备,不宜养殖斑点叉尾回。
4、:斑点叉尾回虽为底层鱼类,网箱中饲养的鱼经过驯化,可大部分上浮抢食。采用常规,投喂,可取得高产高效。
(三)病害防治
斑点叉尾回对5种药物敏感性的大小顺序为﹥﹥硫酸铜﹥﹥食盐。和不宜为斑点叉尾回的全池遍洒治疗药物。此外亦不宜作为斑点叉尾的浸洗药物。
斑点叉尾回虽抵抗力强,疾病少,但管理不善也会导致、小瓜虫病、孢子虫病、烂鳃病等发生。尤其早春鱼体受伤易发,因此操作应小心,避免鱼体受伤,并注意预防。各病治疗方法如下:
1、:
(1)10ppm溶液浸洗鱼种20—30分钟;或2.5—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鱼种30—。
(2)3%—4%的食盐浸洗5分钟;或0.5—0.6的食盐浸洗1小时以上。
(3)浓度各为0.04%的食盐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在密网箱内浸洗2—4天。
(4)每亩用菖蒲2.5—5公斤,拌食盐0.5—1公斤,如人尿2—5公斤,捣碎拌和后全池泼洒。
2、小瓜虫病:
(1)0.2—0.4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鱼2小时;或20—2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0—20分钟,隔天再洗1次。
(2)0.03ppm溶液浸洗2小时,治疗甚佳。但此法不宜全池泼洒。
3、孢子虫病:尚无有效疗法,要注意预防,每亩用150公斤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
4、烂鳃病:
(1)用0.03ppm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效果较好。
(2)每100公斤鱼用呋喃唑酮35克制成药饵投喂,6天为一个疗程。
5、三代虫病:
(1)25ppm福尔马林药浴;
(2)0.5—0.7ppm硫酸铜药浴。
6、车轮虫病:
(1)0.8ppm硫酸铜、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15分钟后注入新水。
(2)福尔马林25ppm药浴30分钟。
7、肠炎病:每50公斤用呋喃西林粉剂2克拌饲料投喂,连续3天即可治愈。
8、蛭病:除彻底消塘消灭水蛭外,水蛭多的池塘可用一只腐烂的猫尸体放于进水口,气味随水入池,可驱赶和**水蛭。
(四)**运输斑点叉尾回的运输极为方便,10厘米的鱼种在100—500尾/袋的密度下,长达15小时死亡。1989年新疆水产研究所等单位采用一层湿纱布(实际3—4层)一层鱼(后备亲鱼和亲鱼)装在塑料桶内运输,时间长达8个多小时,成活率100%。
叉尾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叉尾是淡水鱼,营养丰富,肉质细腻,肌间无刺,肉质鲜美,具有食性杂、生产快、产量高的优点,其生长温度范围为0℃~38℃。 一、池塘准备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水灌溉方便,无污染。池塘的形状要规则整齐,最好是东西向矩形。面积2000平方米~5336平方米,池深2.0米~2.5米,池水深1.6米~2.0米;池底淤泥厚度小于20厘米,堤坝牢固,不漏水,堤坝表面较宽,黑壤土底质最好;每个池塘都配有3千瓦的增氧机。 2.清塘消毒 在放养叉尾之前,必须对池塘进行清洁和消毒,以**有害生物和病原体。方法是在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使池底结冰,使土壤疏松。鱼类种子在放养前10天~15天,然后用生石灰或干法清洗池塘进行消毒。 二、叉尾放养 1.鱼种选择 选择游泳活泼,体质好,身体呈灰色,体表光滑,粘液丰富,无损伤,无病,无畸形,规格整齐。 2.放养时间和密度 一般每年4月放养一次,每667平方米放养一次30克鱼苗800尾。放养前必须使用2种鱼类.将5%~3%的盐水溶液浸泡8分钟,使鱼体消毒,可与鲢鱼、鳙鱼混养。 三、饲养管理 1.投喂 最好的饲料是破碎材料和全价颗粒材料。喂食量应根据气候、水温、喂食等具体情况灵活控制。鱼种到池塘后,先喂豆浆,每天3次,每天喂10000公斤;6天后,开始喂食蛋白质含量为45%的破碎材料,逐步饮食,解决食物转移问题,每天喂食3次;连续喂食20天后,当鱼苗规格达到4厘米时,将蛋白质含量为32%~36%的全价颗粒材料改为每天喂食3次,每日喂食量为鱼体重的2%~8%,前期5%~8%,后期2%~4%。℃,减量喂或不喂。 2.日常管理 下塘前6天进水,保持水深00.大约6米。每667平方米发酵100公斤粪便。6天后,大量适口的浮游生物在池塘中繁殖,以确保幼苗在进入池塘时有足够的诱饵,从而有效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在池塘中种植5天后,在池塘中加水至0.8米。之后逐渐加深到10米。.5米,一般15天~20天换一次新水,每次换水占池水总量的1/3左右;在清晨或雷雨天气的夜间进行机械**,每升4次保持水体的溶解氧超过5毫克。生石灰每月定期施用一次,水深1米,每667平方米施用767次.5公斤,定期使用生物制剂。
叉尾鲴亲本养殖技术?
亲本的选择及产卵斑点叉尾鮰为三冬性成熟,自然产卵,其亲本的选择标准为:体表鲜亮,体质健康,无病无伤的,体重1.5-2.5kg为宜。放养亲本的池塘的面积5-10亩,要求池底淤泥少,地质硬,且靠近水源,方便产卵期间冲水增氧,雌雄比例为1∶1.2,每亩密度为200kg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