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淡水养殖田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田螺怎么养才不会死(田螺养在清水里会死吗)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田螺怎么养才不会死
一、田螺养殖场地选择
田螺养殖场地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腐殖质土壤及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好有流水。
养殖池建造。螺池规格一般宽1.5-1.6米,长度10-15米,也可以地形为准。池子四周作埂,埂高50厘米左右。池水两头开设进出水口,并安装好拦网,以防田螺逃逸。
二、放养量与饲养管理
田螺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0-120个,同时,每平方米套养夏花鲢鳙鱼种5尾左右进行主体养殖。田螺放养时间一般都在3月份。
施肥投饵。养殖池先投施些粪便,以培养游浮生物为田螺提供饵料。施肥量视螺池底质肥瘦而定。田螺放入池后,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或菜饼、豆饼等。青角、鱼内脏要切碎与米糠等饲料拌匀投喂。菜饼、豆饼等要浸泡变软,以便于田螺摄食。投喂量视田螺摄食情况而定,一般每2-3天投喂一次。投喂时间每天上午,投饵的位置不必固定,饲料隔天投放。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不需投饵。
水质调节。
一是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尤其是高温季节。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保持30厘米左右。
二是调节水的酸碱度。当池水pH值偏低时,每平方米施生石灰0.15-0.18公斤,每隔10-15天撒一次,使池水pH值保持7-8。
田螺越冬管理。当水温下降到8-9℃时,田螺开始冬眠时,冬眠时,田螺用壳顶钻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呼吸。田螺在越冬期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一般每3-4天交换一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
田螺介绍:
田螺为软体动物。身体分为头部、足、内脏囊等3部分,头上长有口、眼、触角以及其他感觉**。体外有一个外壳。田螺的足肌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足底紧贴着的膜片,叫做厣,它像一个圆盖子,当遇到不测或需要休息时,田螺便把身体收缩在贝壳里,并通过足的肌肉收缩,用厣将贝壳严严实实地盖住。田螺可以食用,可食部分主要是它的肉质足。田螺在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可在夏、秋季节捕取。淡水中常见有中国圆田螺等。
淡水里的田螺能吃吗?
田螺是我国产的一种淡水螺,是上等保健食品。近几年,随着田螺天然产量日渐减少,田螺市场不断看好。不少农户把养殖田螺作为一项创业门路,大力发展。现简单介绍田螺的养殖技术。1.选点养殖。田螺抗逆性强,疾病少,繁殖率高,对养殖场所要求不高,沟渠、池塘、溪滩都可放养。
2.搜集种螺。选择色泽淡褐、壳薄、体圆、尾钝的鲜活螺。一般体重15克~25克毫米的田螺便达性成熟,在15℃以上时便可繁殖。
3.放养繁殖。田螺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若低于15℃或高于30℃,田螺便停止摄食,10℃以下时,便入土冬眠。因此,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3月~11月均可放养。若在自然区域内放养,每平方米投入11个种螺即可。如果挖水池单一养殖,每平方米可放100个~150个。池底应保留一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便于田螺爬行、取食、栖息。
4.投料饲养。田螺为杂食性动物。一般以水生植物、藻类、土壤腐殖质、蔬菜、瓜叶等为主食。肥沃水田,鱼螺混养或水面放养红绿萍、水葫芦、水浮莲的池塘,可少投或不投饲料。
5.繁殖与收获。田螺系胎生动物。每年南方4月~5月和9月~10月(有的可延至11月份)是田螺的繁殖期。一般雌螺分批产子,每次可产田螺20个~30个,4岁龄以上的母螺每次可产田螺40个~50个。产出的小田螺饲养6个月后,达3.2克毫米左右,9个月后可达到4.4克毫米左右。盛夏、初秋水温较高,中午田螺多在石块下、泥土、草丛中,此期间须于早晨、傍晚收螺。
这是什么螺,可以吃吗?淡水的
淡水里的这种叫石螺可以吃。抓回来要在水里养三天才能吃。
每天要换两次水不然肚子里有泥。
田螺是怎么繁殖后代的
产卵在体内,长到一定程度,然后排出体外,任其自由生长。用于繁殖的亲螺可到稻田、池塘或沟渠收集,繁殖亲螺的选择标准是:螺色清淡、壳薄、体圆、个大、螺壳无破损、介壳口圆片盖完整等。雌螺个体大而圆,头部左右两触角大小相同且向前方伸展;雄螺个体小而长,头部右触角较左触角粗而短,末端向右内方向弯曲,其弯曲部即为***。每年4、5、10月为田螺的生殖季节,一般每胎可产仔螺20~30个,多者可达40~60个,一年中可产150个以上,产后经2~3周,仔螺重达0.025g,即可开始摄食,一般经过一年的饲养即可繁殖后代。采用田螺专养池通常每平方米可投放100~150个;若利用自然水域,以每平方米投放20~30个为宜。
田螺生长在哪里呢?
田螺为腹足类软体动物,喜欢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田螺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有机碎屑等,并且田螺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7℃。田螺喜栖息于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田洼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中,常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质及水中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青苔等为食。
扩展资料:
饲养技巧
1、田螺养殖场地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腐殖质土壤及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好有流水。养殖池建造。
2、养殖池先投施些粪便,以培养游浮生物为田螺提供饵料。施肥量视螺池底质肥瘦而定。
3、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侵入;及时清除水中杂草和草根。平时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厘米左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田螺
养田螺的鱼塘可以养鱼吗?
养田螺的鱼塘可以养鱼,但也要看具体情况。1、养田螺的池塘选择。
养螺池塘条件要求不高,面积可大可小,养殖鱼类的池塘均可用于养殖田螺,但是养殖田螺泥深水浅池就不适合养鱼。
但高产主养田螺的池塘一般要求有较好的水源和水质。池埂宽1米以上。进排水便利,有良好的抗旱抗涝能力。能保持池水水深1米---1.5米。池塘底泥较肥但不能太深。
2、配养鱼类。按每亩配养20克—50克的鲢鱼20尾—50尾和20克—50克的鳙鱼5尾——10尾,以调节水质。养螺池不宜放养青、鲤、鲫和黄颡等肉食性或偏肉食性的鱼类。
黄鳝能和什么鱼混养
以下向您介绍稻田鳝、鳅的生态混养技术。仅供您参考:利用稻田进行黄鳝、泥鳅的生态混养,可以充分利用稻田水面资源,而且能形成稻、鳝、鳅之间的生态食物链,解决黄鳝的生物饵料供应、鳝鳅的种苗自繁、清除稻田的虫害,从而提高稻田种养的综合经济产出率,增加经济效益。一般放养尾重25g~50g的鳝种,经1~2年的稻田养殖,即可长成150g以上的个体,放养尾重10g左右的鳅种当年即可长成30g以上的个体,稻田鳝鳅生态混养年均收益在1500元/亩以上。
1、稻田的选择与田间工程的开挖:
用于养殖的稻田应选择靠近水源,进排水方便且水源无污染田块,也可用现有的稻田养殖田块改造而成(以稻田养蟹的田块为佳),稻田面积一般以不超过10亩为宜。田间工程一般是在田四周开挖“田”或“口”字形水沟,沟宽2~3m,沟深0.8~1.2m,沟上用于加固四周田埂。再在田块中开挖若干椭圆形或“井”字形的小水沟,沟宽0.5m、深0.6m,便于黄鳝和泥鳅栖息。沟系开挖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另外根据养殖需要可用小埂将田块分割成若干小块,便于分级放养和管理。稻田四周一般用石棉板或用砖砌80~100cm高(埋入土层30cm)的防逃墙(内墙用水泥抹面),或用宽幅120~150cm的尼龙网片(40~60目)构筑80~100cm高(埋入土层30cm)的防逃设施。稻田进排水口均用双层防逃网罩好。
2水稻栽植与基肥的施用:
稻田养殖鳝、鳅的田块采取的施肥办法是“重施基肥,适施追肥”。基肥以有机肥、饼粕为主,一般亩施畜禽厩肥300~400kg,新挖的田块可在进水后亩施茶粕20kg;追肥以无机肥为主,一般每次施尿素5~10kg/亩、磷肥2~3kg/亩。至6月上中旬可适时栽水稻,栽插时要做到“宽行窄距、东西行密植为主”。
3鳝、鳅种的选择与投入:
一般在秧苗移栽后10天,即可投放鳝种和鳅种,也可提前投放在环沟中隔开放养。投放的鳝鳅种要求规格大而整齐,体质健壮,以当地收购的野生鳝种、鳅种为宜。其中,鳝种以深黄大斑鳝为最好,如从外地进种要做好运输准备,且运输时间越短越好,以保证放养的苗种质量和成活率,鳝种的投放要求3~5天内放足,大小基本一致。如不一致要分池分块饲养。鳅种放养可分次投放,鳝种和鳅种的放养比例为1:3~4,放养密度以亩放种100kg左右为宜,如条件好,可适当多放。鳝、鳅种入田前用3%的食盐水或10~15ppm高锰酸钾浸浴8~10分钟,并挑出受伤或体弱的种苗,可有效预防体表疾病的发生。另外,还可适当套放少量的银鲫和鲤鱼夏花。
4水质管理:
稻田水域是水稻和水产品共同的生活环境,在田水的水质管理上,要做到两者兼顾,“前期以水田为主,中后期内以鳝、鳅为主”。具体说,早期保持浅水位,稻田水深保持6~10cm,夏季高温保持水深20~30cm,到后期10月份水温降低时露田。养殖期间要定期换水和加水,定期使用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此外养殖期间要经常检查进出水口,尤其是下雨天要严加防范,以防鳝、鳅外逃。饵料投喂与病害防治
首先,在养殖田块中间设置黑光灯诱虫提供自然饵料。其次,投喂人工饵料,一般在放苗后2~3天开始投饵,投饵时坚持“四定”的原则,饵料以蚓蛆、螺蚬肉、猪血、动物下脚料、麦类、饼柏、糠麸为主,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投饵量随生长情况适时调整,一般控制在养殖池内鳝体重的5~8%左右。到9月下旬以后,由于温度下降,应减少投饵。在鳝、鳅的病害防治上,应定期外用消毒杀菌和杀虫等药物,定期投喂药饵(如土霉素、大蒜素、敌百虫等)进行病害的防治。在水稻的病害防治上,以生物防治为主。可采取生物制剂防治,也可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早防早治,防重于治。在操作时为喷雾为主,用药后及时换水。
6、捕捞与上市:
在养殖过程中,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捕大留小,分期分批上市”。具体在操作时,一是在9月中旬前用捕鳝、鳅的笼具捕捞后直接上市或用网箱(水泥池)暂养囤存后上市;二是在水稻收割后,再彻底干池集中捕捉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