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泥鳅鱼养殖孵化技术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怎样养殖泥鳅才能繁殖快?(怎样养殖泥鳅才能繁殖快些)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怎样养殖泥鳅才能繁殖快?
泥鳅在4至8月份进入繁殖期,在产卵时雄鳅追缠雌鳅,从而**雌鳅产卵,并同时排出**,完成体外受精,而受精卵则在水温达到20度左右时,在2至3天内孵出鳅苗。泥鳅的第一种繁殖方法是自然繁殖,这是最简单的繁殖方法,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在产卵期内将产卵池里放入泥鳅,当水温上升到二十摄氏度以上时,我们需要在水池里放置已经消毒了的草木、树根等作为泥鳅生长的巢*。当发现泥鳅产卵之后,我们就需要对已经附着了泥鳅卵的草木树根转到孵化池内。泥鳅的受精卵对于水质水温的要求不高,因此在一般的养殖水体内都可以进行孵化,经过两天的孵化鱼仔即可出膜。第二种繁殖方法为人工催产繁殖,在初春气温适宜的时候将泥鳅捕捞上岸。选择泥鳅腹部柔软色泽略带粉色,有临近产卵征兆的泥鳅进行药物催产。对泥鳅进行催产结束后,就可以将泥鳅放入产卵池中,这样可以让泥鳅通过自行受精或者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繁殖。最后我们可以将附着着受精卵的巢*,放入泥鳅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工作。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泥鳅的繁殖,能够准确大量的获取到相对优质的泥鳅幼苗。泥鳅繁殖的最后一种方法是放种进行补充繁殖法。这是目前为止最为快速方便的繁殖方法了,我们需要在养泥鳅的水体中投放适量的已经长大的泥鳅。这是我们要注意在繁殖之前不能在水体中饲养其他鱼类,当进入泥鳅的产卵生殖季节就需要在水体中放置人工鱼巢了。等到泥鳅在养殖池塘中产卵,就可以将人工鱼巢取出再将它放入原池中进行孵化。等到出现泥鳅苗种后,可以将苗种用小箱培育,最后再统一放入原池中进行饲养。
泥鳅卵孵化过程?
泥鳅的繁殖习性泥鳅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泥鳅的产卵技术1、产卵环境:泥鳅产卵池可选择小水泥池、小池塘等,水面5~102米,水深40~50厘米,最好能保持微流水。在产卵池中放上水草、杨柳根须、棕榈皮等做鱼巢,供卵附着。每平方米放亲鳅7~10组(一雌两雄为1组)。2、产卵时间:水温在18~20℃时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当水温在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1尾雌鳅1次可产卵200~300粒,经多次产卵才能产完,**3000~5000粒。受精卵黏附在鱼巢上,但黏着力较差,很易脱落,因而操作时要细心。3、产卵管理:产卵期内,每天上午将鱼巢捞出观察,若鱼巢上卵较多,应移至孵化池内孵化,下午重新放入鱼巢。如果鱼巢收取不及时,受精卵会被亲鳅吃掉。也可用亲鳅培育池作为产卵池。当水温升至18℃,个别泥鳅有追逐现象时,放入鱼巢,并使池中保持微流水,一则改善水质,二则**亲鳅繁殖。泥鳅的孵化技术1、苗池整理:泥鳅受精卵常在育苗池内孵化。在鱼巢放入前10~15天,对育苗池进行清整。为提高孵化率,可在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厘米处搭好网架,把鱼巢平铺在上面。每平方米约放鳅卵1万粒,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为40%。据此,计算好放卵总数。2、苗池管理:泥鳅鱼巢上方要遮*,避免阳光直射,同时防止青蛙、野杂鱼入池危害鳅卵、鳅苗。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并及时将蛙卵、污物等捞出池外。在水温19℃时,受精卵经50小时左右可孵出子鳅(鳅苗)。3、鳅苗管理:刚孵出的鳅苗全长3~4厘米,头部弯向腹部,具有较大的卵黄囊,并具外鳃。侧卧水底或附于鱼巢上,很少活动,完全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鳅苗孵出2天后,体色加深,卵黄囊缩小。孵出3天后,鳅苗体色变黑,卵黄囊消失,鳔出现,胸鳍变大,能够短距离平行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要投喂煮熟的蛋黄或豆浆。
泥鳅养殖怎么静水孵化?
可以的。 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简便。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比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污泥沉积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分钟~30分钟。产卵时亲鱼追逐激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产卵后,要及时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 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个~1个,或青蛙垂体2个~3个,绒毛膜*****100国际单位~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微克~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毫升~1.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线,胸鳍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着(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在20℃~25℃时,经10小时~15小时就会**产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在18℃~25℃时,经10小时~15小时后,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均与家鱼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方法: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人徐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2次)孵化效果最好,每升水放孵400粒~600粒为宜。孵化时要避免震荡。 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因头部附着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在池中孵化的鱼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厘米~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尾~1500尾为宜,密度过大时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培育。 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过2天~3天改投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到1厘米时即可转入到鱼种池中饲养;密度小的可留池培育,过1个月左右,鱼苗长到3厘米上下时再转入到鱼种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函中进行成鱼饲养。 种池面积以30平方米~50平方米为宜,放种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饵料生物。放种量为每平方米30克(800尾~1000尾)左右。鱼种下池后半月内投喂粉末状的配合饲料,每天投饲两次,投量为鱼种重量的3%~5%。夏季鱼池水浅水温高,要随时注意水质变化,勤换新水。当鱼种长到10厘米左右时,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泥鳅养殖怎么产卵受精?
泥鳅繁殖1、自然产卵繁殖:在产卵池里放入亲鳅,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池内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杨柳树根、水草等作为鱼巢。发现泥鳅产卵后,将已附卵的鱼巢转入孵化池,同时再放入新的鱼巢,待其再产卵。受精卵孵化对水质水温要求不高,一般养殖水体均可孵化,最适水温为20―28℃,大约2天左右时间仔鱼可以出膜。2、人工催产繁殖:在4―5月气温适宜时,将亲鳅捕起,选择其腹部柔软,色泽略带粉红色,临近产卵征兆的亲鱼,体长在12厘米,体重20克以上,最好40克左右的个体,进行药物催产。其剂量,每尾雌鳅可用鲤PG 1个或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然后将催产后的亲鳅放入产卵池,让其自行产卵受精或进行人工受精。最后将受精卵上巢进入孵化池孵化。这种方法可以准时大量有计划地获得鳅苗。 3、放种补充繁殖:这是最简便的繁殖方法。即在养鳅水体中投放适量成熟的泥鳅,但先不能放养其它鱼类,到生殖季节放置一些人工鱼巢,泥鳅在养殖池塘中产卵,在原池孵化,苗种可用小箱培育,然后仍然在原池中饲养。
泥鳅怎样人工繁殖?
1、自然产卵繁殖。在泥鳅产卵前一周,将产卵池(土池或水泥池)用生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待药性消失后,将泥鳅亲鱼按雌雄1:3或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亩放入量不超过200公斤。水温应在18℃以上。把棕片、杨树须、水草等扎在竹竿上作为鱼巢,浸入产卵池的水中。泥鳅一般喜欢在晴天的早晨产卵,上午10点左右结束,应立即把粘有卵子的鱼巢取出,放入孵化容器中孵化。2、人工催产繁殖。华南地区2-12月份都可以繁殖,华中地区5-10月可以繁殖,北方地区在6-10月份选晴天水温较高时进行。按雌雄亲鱼1:2的比例,每尾雌鱼注射体重在0.5公斤左右鲤鱼(或鲫鱼)的垂体2个,或注射绒毛膜*****800~1000国际单位。雄鱼减半。注射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四号针头,每尾雌鱼注射0.2毫升,每尾雄鱼注射0.1毫升。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为好。将注射后的泥鳅放入水温不低于20℃的产卵池,经20个小时就会**产卵。利用鱼巢收集卵子,在孵化池中进行孵化。这种方法能使泥鳅产卵时间集中,并提高卵子的受精率。泥鳅受精卵可以在静水池中进行孵化,孵化方式有自然环境孵化、喷雾淋水孵化、脱黏环道孵化等等,水温范围是18℃~31℃,适宜水温是20℃~28℃,在水温24℃左右,经1~2天,就可孵出泥鳅苗。
泥鳅人工孵化全过程?
泥鳅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让泥鳅自行产卵孵化,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泥鳅子代的成活率,操作也十分简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泥鳅繁殖和孵化技术吧!
一、泥鳅的产卵技术泥鳅繁殖和孵化技术
1、产卵时间水温在18~20℃时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当水温在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1尾雌鳅1次可产卵200~300粒,经多次产卵才能产完,**3000~5000粒。受精卵黏附在鱼巢上,但黏着力较差,很易脱落,因而操作时要细心。
2、产卵管理产卵期内,每天上午将鱼巢捞出观察,若鱼巢上卵较多,应移至孵化池内孵化,下午重新放入鱼巢。如果鱼巢收取不及时,受精卵会被亲鳅吃掉。也可用亲鳅培育池作为产卵池。当水温升至18℃,个别泥鳅有追逐现象时,放入鱼巢,并使池中保持微流水,一则改善水质,二则**亲鳅繁殖。
二、泥鳅的孵化技术泥鳅的孵化技术
1、苗池整理泥鳅受精卵常在育苗池内孵化。在鱼巢放入前10~15天,对育苗池进行清整。为提高孵化率,可在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厘米处搭好网架,把鱼巢平铺在上面。每平方米约放鳅卵1万粒,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为40%。据此,计算好放卵总数。
2、苗池管理泥鳅鱼巢上方要遮*,避免阳光直射,同时防止青蛙、野杂鱼入池危害鳅卵、鳅苗。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并及时将蛙卵、污物等捞出池外。在水温19℃时,受精卵经50小时左右可孵出子鳅(鳅苗)。
3、鳅苗管理刚孵出的鳅苗全长3~4厘米,头部弯向腹部,具有较大的卵黄囊,并具外鳃。侧卧水底或附于鱼巢上,很少活动,完全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鳅苗孵出2天后,体色加深,卵黄囊缩小。孵出3天后,鳅苗体色变黑,卵黄囊消失,鳔出现,胸鳍变大,能够短距离平行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要投喂煮熟的蛋黄或豆浆。
三、泥鳅繁殖注意事项泥鳅繁殖注意事项
1、孵化温度与受精率、孵化率密切相关,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受精率、孵化率都较低,因此孵化最好在水温22~28℃时间段进行。
2、当受精卵全部破膜后,应迅速及时捞出卵膜及污物,以免**造成水质恶化,影响苗种成活率。
泥鳅几种孵化设备及孵化方法的比较?
因流速不好调控,泥鳅在孵化缸、孵化桶和孵化环道的流水。并且孵化时刻较长,费工耗时,往往孵化效果不理想;孵化池、孵化网箱和产卵池的静水孵化中,又往往孵化效果不理想;孵化池、孵化网箱和产卵池的静水孵化中,又往往因没有新颖水体流入,全部孵化的时刻均在这个水体,水量变坏或缺氧,招致孵化率低。采用网箱微流水孵化,可处理这些标题,网箱入水20 厘米左右,阳光直射箱内,水温随光照延伸而迟缓上升,受精卵发育较快,很少出现水霉病,孵化率普通为 70%-80% 高的可达 90% 以上。放卵孵化密度不宜太大。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步骤/方式1池塘条件目前人工养殖泥鳅多用水泥池进行养殖,池塘条件要求:面积以2-3亩为好,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等。而且在池塘选址上要考虑排灌、交通、阳光、水质等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