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好坏直接影响到河蟹等水产养殖品的生长和发育。所以说养蟹先养水。
1.及时[及时,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jí shí。]调节水位。要把握“春浅、夏满、秋适当”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水位调节。3~5月份水深掌握在0.5~0.6米,6~8月份控制在1.2~1.5米(高温季节可适当加深水位),9~11月稳定在1.0~1.2米。特别要注意河蟹蜕壳期间应保持水位的稳定。换水时先排除池底老水,后灌入外河新鲜水。每次换水量控制在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的1/5,加水应选择在凌晨或上午进行,不宜在傍晚加水。
2.及时调控水质。水体溶氧应常年保持在4.5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升以上,pH稳定在7.0~8.5之间,分子氮小于[小于,读音xiǎo yú。]0.02毫克/升、**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小于0.2毫克/升、硫化氢[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小于0.1毫克/升。如有下列情况,需要换水或采取其它措施:pH日波动幅度大于0.5,pH小于7或pH大于9;池水透明度大于70厘米或过于浑浊而小于20厘米;池水颜色显著变暗,无机悬浮物的数量增加,池塘水面出现稳定的泡沫,有机物多而耗氧量增加;动物浮头,池塘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发黑。
3.及时保护和控制好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按照不同生长期控制水草的覆盖率。春季占20~30%,夏季占50~60%,秋季占30~40%,水草过少时,应适当进行补种或移栽,水草过多时,应及时采取割茬清除、缓慢加深池水、增加池底溶氧等技术措施。水草应控制在水面向下20~30厘米为最佳。水草应注意防枯萎、烂茎、变黄、烂根、粘泥、疯长等,具体情况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及时加以处理。
4.及时改良底质。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质变化情况,如底质恶化,再采取什么措施,水质都难以调节好。在生产中,底质管理往往容易被忽视,必须养成定期(每隔7~10天)使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剂是指能够改良产品品质及性能的物质,食品改良剂是由食品级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过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团的性能及食品品质及风味。]的习惯,管理好底质,水质就容易管理好。
5.及时观察水色[水色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及浮游生物的存在形成。]和测定水质理化指标。水质通常可通过水色来反映,常见优良水色如茶褐色、黄绿色、淡绿色、翠绿色等,常见**水色如白浊水、清色水、浑浊水、油污浮沫水、暗绿色及墨绿色、黑褐色及酱油色水。水质**除了在水色上得到直观的体现外,还可通过仪器测定在水质指标上如氨氮、硫化氢、**酸盐等反映出来。若水质指标发生变化,应做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