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养殖甲鱼“粗脖子病”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福建正源饲料有限公司李柏青

鳖粗脖子病又称鳖红脖子病或大脖子病[大脖子病即甲状腺肿。],是一种常见的鳖恶性传染病,温室养鳖此病全年均可发生,各种规格的鳖均可感染发病,成鳖对此病最为敏感,幼鳖也易发生该病。此病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生,会很快扩散开来,引起鳖的大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近日,我司采访了浙江省余杭区[余杭区地处杭州市区西、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的老养殖户,对此病做了专项了解。

病原:过去一直认为鳖粗脖子病是细菌性疾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但是有学者对患粗脖子病的鳖苗检疫后发现了**的存在,因而对此病的病原有了新的认识。

发病原因:①池塘水质恶化,水体中致病菌[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a ) 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也被称为病原微生物,其包括细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及放线菌等。]大量繁殖,鳖抵抗力下降,水体中致病菌入侵鳖体内;②与其他已发病的养殖场[大型畜牧养殖场下设三大分场和三大科研室。]发生交叉感染[交叉感染是天然宿主的病原体感染或传递给非天然宿主的现象。]

发病症状:主要病症为脖子粗大,红肿,周身水肿,伴有红斑,腐皮等病症。有时出现口鼻流血。肝脏土**,有出血点[出血点是指自发性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包括颅内出血),出血的特点是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在性针头大小的皮内形成瘀点或瘀斑,叫皮下出血点。],或坏死病灶。膀胱积水。

预防措施:①投苗前的清塘消毒工作做到位;②调控好池塘的水环境是关键;③避免与其他养殖场在水源上的污染,养殖场做好环境卫生;④增强鳖体质,平常可给鳖饲喂一些保健类产品,如电解**、复合酶、保肝灵等。

参考治疗措施:

经养殖户介绍,此病有两种致病因子,一种为细菌,可以治疗,较为常见;另一种为**,基本无法治疗,不常见。

细菌性粗脖子病参考治疗方法为:

①停止喂料,喂得越多死得越多;

②外泼强力霉素5克/1立方水,氟苯尼考[氟苯尼考(Florfenicol)中文名称: 氟洛芬;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成功研制的一种新的兽医专用氯霉素类的广谱抗菌药。]3克/1立方水,隔天泼洒一次,连泼两次;

③第三天可少量喂料,并在饲料中添加电解**2克/1公斤料,保肝灵5克/1公斤料,连用5-7天。如果病情较严重,也可内服常规抗菌药物3-5天。

需要指出的是,当发现鳖出现粗脖子病时,首先不能立即换水,因为换水会对发病的鳖产生较大应激作用,曾有养殖户因换水出现鳖死亡率突然增大的事例。【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