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和水源:环境要安静,养殖大鲵[大鲵隶属隐腮鲵科,大鲵属,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所需水源的水质各项指标应优于渔业水质标准,pH值6.4~7.2,并且要求水量充沛,附近没有生活垃圾与工业废水。
二、优良苗种:未脱鳃时一年龄幼鲵质量好的表现为外鳃暗红或正常体色,且无损伤,规格在50~250g左右体长在10㎝以下的大鲵幼苗[【词目】幼苗【读音】yòu miáo【释义】种子发芽后生长初期的幼小植物体。],其头部长有3对鳃,而10㎝长的小鲵和蝾螈却没有鳃。选种时,用手搅动大鲵种苗,四肢在水底爬动有力,收缩自如,不肿大,尾巴在水中摆动快。
三、所需的优质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①*腹溞也称红虫:生长在水坑、池塘、水库和河流等淡水中。②赤线虫又称红线虫,栖息于江河淤泥上层,因其生活在水质污染的地方,捞取投喂之前必须要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处理。③野杂鱼白鲢、花鲢、鲤鱼、鲫鱼、泥鳅都可用来投喂大鲵。在保证正常投喂的同时,每月要在饵料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
四、合理密度:规格6㎝以下的大鲵幼苗每平方米放50尾,规格6~10㎝的大鲵幼苗每平方米放30尾,规格10~15㎝的大鲵幼苗每平方米放20尾,规格15~20㎝的大鲵幼苗每平方米15尾。换水量逐渐加大由1/3至1/2,再由1/2至2/3,换水次数由3d换一次至2d换一次,再由2d换一次至每天换一次。
五:疾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养殖期内定期使用较为温和的消毒药。如碘、季铵盐、二**氯[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等。常见病有以下几种。①水霉病:主要发现在孵化过程,稚鲵及幼鲵早期,可通过及时换水或换池,卵和幼鲵可用3~4﹪食盐浸泡5~10min。②皮肤溃烂病:可将受伤大鲵隔离,注射青霉素50000~100000IU/㎏体重,注射次数根据病情而定,同时在伤口处涂抹四环软膏、碘酒、紫药水[紫药水是一种消毒防腐药,有较好的杀菌作用,对组织无**性。]等。③颤抖病:病鱼在水中左右摇摆,后置不断颤动,不食,受惊后反应迟钝,并伴有腹水腹胀等症状。群养时有50﹪以上的感染发病,死亡率高。可将大鲵隔离。对发病池用1﹪浓度的高锰酸钾[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为黑紫色、细长的棱形结晶或颗粒,带蓝色的金属光泽;无臭;与某些有机物或易**物接触,易发生**,溶于水、碱液,微溶于甲醇、**、硫酸,分子式为KMnO4,分子量为158.03400。]浸泡。病鲵用0.5﹪的食盐水溶液[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浸泡1h,连用3次。④腹胀病:病鲵表现为腹部膨胀,浮于水面,行动迟缓,眼睛变浑,腹腔积水,肠壁。肺部充血,此病主要是饵料变质、水质恶化引起。发病时应及时换水,全池用20×10-6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消毒。对严重的病鲵用医用一次性真空消毒注射器,在病鲵腹部两边打针,一边一针,缓缓抽水,抽气,处理得当,病鲵腹部气体会放出,同时用庆大霉素[庆大霉素是为数不多的热稳定性的抗生素,因而广泛应用于培养基配置。]20000IU/㎏肌肉注射,或用15㎏水放4支庆大霉素泡8h,病鲵痊愈。
六、日常管理:①勤巡池、勤观察、勤记录,对饵料做适当处理,以利于大鲵捕食。②保证水质清新。③做好饵料投喂前的消毒工作:用2~3﹪的食盐水对活饵料[ ...]浸泡30~45min,可有效杀灭一些水霉菌等致病菌,也可以将活饵料切成块,消毒后投喂。④定期对大鲵养殖池消毒,杀灭水中病原菌。在放养入池时,用1~2﹪食盐水浸泡大鲵种苗45min,可取得防病效果。⑤防逃:大鲵逃逸能力最强的时候是暴雨、雷雨之时,应保持防逃设施完善。
(摘自《水产养殖》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