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大眼幼体的形态结构


Ⅴ期溞状幼体[ ...]蜕皮后**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Ⅰ期,是指浮游生活的,只能在咸水[咸水,与淡水相对,指溶解有较多氯化钠(NaCl,通常同时还有其它盐类物质)的水。]环境中存活的溞状幼体,发育至营底栖生活,适宜于淡水环境的幼蟹阶段的中间过渡期。大眼幼体期在自然条件下将自行索饵洄游,从半咸水水域向淡水水域迁移,这一点对以后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大眼幼体的步足和口器发育已趋完善,腹部游泳足也较发达。所以,大眼幼体既能在潮汐推动下随波逐流,又能逆流游泳进入渗入水水域,并且具有很强的攀附和爬行能力,可以攀附爬行于岸边浅滩和水生植物的茎叶上,而不致被水流再次带入半咸水区。达到4日龄以上的大眼幼体,已具备调节体液渗透压的生理功能,故既能在半咸水环境中生活,又能适应淡水环境。大眼幼体的形态也是介于溞状幼体和幼蟹之间的。

大眼幼体体长4~5毫米;头胸甲[头胸甲,是汉语词汇,拼音是tóu xiōng jiǎ,一般指被覆动物体表的坚硬结构。]平扁,长2.2~2.3毫米,宽1.5~1.6毫米。原有属浮游生物特征的背刺、侧刺、尾叉均已消失。复眼生于伸长的眼柄末端[ ...],显露于头胸甲前之两端,由于眼大而明显,故名大眼幼体。额刺部弯成一缺刻,两侧成双角状突起,腹部7节,第五节后缘两角成尖刺,尾节无尾叉,两侧各有3根短毛,后缘中部有4根羽状[羽状,专业名词,用来表示植物的叶脉或小叶分支状态的术语。]刚毛[刚毛是哺*类动物的硬毛,以及其他动物体上所生的硬的毛状物。]。第一触角内肢[内肢壳动物形态变异很大,最小的如猛水蚤类,是非常神奇的动物。]内侧[内测即内部测试,是指网络游戏或软件的小范围测试,网络游戏都要经过内测才可以进行公开测试。]有1根刚毛,外肢分为4节,后3节内均有4根刚毛,2、4节外侧[外侧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wài cè ,是指在外部的某一位置。]各有刚毛1根。第二触角分11节,呈鞭状,末端具12~13根刚毛,有感觉功能。第一小颚底节、基节[基节是成虫的胸足类型之一,通常也是最粗壮的一节,大多为短筒形或圆锥形。]各具约20根短粗刚毛;内肢顶端爪状,内侧有2~3根长刚毛。第二小颚度节的基节叶甚大,有12根刚毛,末叶狭长,具5根刚毛;内肢不分节,外侧有3根刚毛;颚舟片边缘布满刚毛;第一颚足[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动物**的前3对分节附肢,特称为颚足。]基节的基叶具9根刚毛,末叶具11根刚毛;内肢不分节,末端具2根刚毛,内末角有一个突起及1根刚毛;外肢分3节,末节顶端具5根刚毛,第一节末外角位有2根刚毛;上肢呈三角状,边缘具13根细毛。第二颚足内肢4节,刚毛簇生于后2节;外肢3节,末节具5根刚毛;上肢细长,外侧和末端约有10根细软毛;第三颚足内肢5节,均有较多刚毛;外肢3节,第一节内侧有刚毛3根,末端有刚毛5根。上肢发达,长有很多刚毛和细软毛。胸足[胸足(thoracic legs)是**的附肢,前胸、中胸和后胸各有1对,分别称为前足(fore legs)、中足(middle legs)和后足(hind legs),着生在各该节的侧腹面。]5对,均有7节。第一对钳形,为螯足,两指节内侧均生锯齿状突起。第二、第三、第四胸足的指节腹缘各具3、4、4根刺。第五胸足末端具3根不等长的细长毛,尖端弯曲呈钩状,内侧具细锯齿,腹缘排列成梳状刚毛,适于钩攀之用。腹肢5对,前4对由前向后变短,每节有较多的长羽状刚毛,作为游泳之用,也称浆状肢,羽状刚毛数依次为26、23、22、21根,均为双肢型,内肢角上具2~3个小钩。第五对腹肢之原肢外侧具2~3根刚毛,外肢具14~16根羽状刚毛,这些刚毛最长。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