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的人工饲养技术



虹鳟鱼[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Walbaum, 1792),是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冷水性塘养鱼类。]具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刺少肉多,食用价值高,生长迅速,人工繁殖简便易行等特点。

虹鳟鱼属冷水性鱼类,因其成体沿侧线具一棕红色纵纹,如同彩虹一样而得名。其生活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为2~25℃,最适水温为12~20℃,对水中溶氧要求较高,但适应性很强,既能在池塘中养殖,也适合在水库、湖泊、河流中放养。尤其在流水中饲养[新生狗 宝宝 接纳新成员,主人要知道如何照顾新来的宝宝,才能使它安全地度过过渡期。],一年四季都可生长,产量很高,一般667米2(1亩)产3万~3.5万公斤。因此虹鳟鱼人工养殖前景诱人。其养殖技术是:

一、鱼场修建。凡常年水温保持在7~20℃、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pH值在6.5~8、水质清新的地方,均可修建虹鳟鱼场。地形要求有一定坡度,以利于进、排水,同时水的落差也有利于自然增氧。中、小型养鳟场,面积为0.5万~2万米2。每个养鳟池面积200米2上下,水泥结构,长度和宽度[英文翻译:width 粒子衰变宽度,不稳定粒子向前散射振幅不为零。]为25米×4米到30~60米×5~8米,这样便于投饵、管理和控制鱼病,并可使水流均匀地流到水池各处,符合虹鳟鱼喜逆游的特性。鱼池[鱼池;顾名思义就是渔夫用来养鱼的一个池塘,渔夫会根据所饲养的鱼的品种选择相应的鱼池。]的注、排水口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和鱼池宽度等同的进、出水口[出水口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一字式、八字式和门字式。],闸门从上到下,整个断面保持过水,这种形式适用于水量大的鱼场;另一种是进水口宽度仅及池宽的1/5左右,出水口宽度为池宽的1/2。同时为防止野杂鱼进入鱼池和池鱼逃走,在入、出水口要设置拦鱼栅。养鳟池排列形式有平行池和串连池两种,也可采用两者结合的形式。但以串连式鱼池为好,管理方便、省工。鱼池若依山而建,养鱼池[养鱼池也就是用来养鱼的池子。]可像梯田一样,一级一级分层而下,上一级水池的水通过一小闸门流入下一级水池内,以保持水的流动。

二、成鱼[成鱼,是淡水鱼的一种,皮滑,主要颜色为黑色和褐色,可以人工养殖。]饲养。成鱼饲养从尾重50克左右的鱼种饲养开始。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每米210~15尾,水深1~2米。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中,动物性饲料占30%~4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有鱼粉、肉粉、小杂鱼、蚕蛹及家禽、牲畜的内脏等。植物性饲料有枯饼粉、麸皮、糠、菜叶等。颗粒大小以适口为度,一般以直径4~8毫米为宜。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总重的2%~3%,可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的食欲状况灵活掌握。一般在密养条件下不要投料过多,以免污染水质,造成成鱼死亡。为使成鱼高产,在管理上首先要保持足够的水量和充分的溶解氧含量,为此要在鱼池里增设增氧设备,一旦缺氧,立即予以补充。另外,要经常把已经达到食用标准的成鱼及时捕捞出售,将出现明显差异的个体选出分池饲养。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