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幼鱼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作者:陈琦陈鹏飞程辉辉徐顺宽马吉顺何善成彭其林

小瓜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病对虹鳟[虹鳟(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鲑科,鱼类。]危害极大,严重时常造成大批死亡,其病原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点状胞囊。本文对2014年6月在青海民泽龙羊峡[龙羊峡位于青海共和县境内的黄河上游,是黄河流经青海大草原后,进入黄河峡谷区的第一峡口,峡口只有30米宽,坚硬的花岗岩两壁直立近200米高,是建立大坝的宝地。]生态水殖有限公司龙羊峡水库养殖[大型畜牧养殖场下设三大分场和三大科研室。]发生的一起小瓜虫病的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进行总结,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指导生产实践。

一、小瓜虫病发病简介

青海龙羊峡水库夏季水温常年维持在22℃左右,此水温正是小瓜虫易感和小瓜虫病爆发的温度。小瓜虫病发生的最适水温是15-25℃[1],而小瓜虫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2]。2014年6月,在龙羊峡水库养殖场6Í6m规格网箱[网箱,具有存放物品容量固定、堆放整洁、存放一目了然、便于库存清点等优点,同时也提高了仓储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内发现虹鳟幼鱼[幼鱼是指仔鱼发育为具有成年鱼形状特征的个体,它们的造 型宛若成年鱼的微缩品。]体表着生许多小白点,仔细观察可见病鱼离群慢游不吃食,检查鱼鳃可见其充血溃烂。

二、小瓜虫病的确诊

随机选取病鱼,刮取体表白点制成临时装片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少量球形滋养体,细胞核呈马蹄形,可初步判断为小瓜虫,此病为小瓜虫病。

三、小瓜虫病治疗[通过主观看法,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并作出明确判断。]方案

前期在韩国专家的指导下,使用**粉末状抑菌剂[抑菌剂就是能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对虹鳟幼鱼进行药浴,发现其短期疗效明显,但随后出现复发。此后,改用4g/m3的土霉素[土霉素为淡**片或糖衣片,属于四环素类,可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和Q热,支原体属感染和衣原体属感染等疾病。]、8g/m3的硫酸铜和300mL/m3的福尔马林[3]进行混合药浴,同样无法根治。最后使用槟榔药包挂于网箱四周进行治疗,挂袋前清洗网箱,发现疗效显著,而且维持时间长,小瓜虫病情得到缓解和控制,大部分虹鳟幼鱼痊愈。

四、小瓜虫病防治建议

目前对小瓜虫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因此防重于治尤为重要。为此可采取以下几点防治措施。

1、定期清洗网箱并消毒

每月调整网箱设置区域一次,勤洗养殖网箱,以维持网箱水流畅通。每半月用生石灰泼洒或强氯精挂袋对网箱及内外水体消毒,以保证养殖区内水体水质良好。合理规划网箱渔排,使其密度适宜。日常饲喂应加强营养,提高鱼体抵抗力。

2、药物治疗需按疗程[疗程是针对病情经用药多长时间后所达到何种程度,然后再决定新的治疗方案,称为一个疗程。]连续使用

在小瓜虫的生活史中,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或刚脱离的滋养体和掠食体才对药物敏感,而在滋养体的早期、中期和包囊体中幼虫均对药物不敏感。因此,即使对虫体[《虫体》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一本异术异能类小说,作者是妖楠。]很有效的药物,也需要连续使用3-7个疗程,才能完全**虫体。两疗程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期的具体长短视水温而定。最适温度(20-25℃)时需隔天1次治疗1周。评定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在3个疗程之后,且根据镜检观察鳃丝中有无虫体或虫体是否死亡来判定。同时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更多的疗程治疗。



参考文献:
[1]吕占芳,吴慧珍.极边扁咽齿鱼的小瓜虫病初期防治方法[J].青海农牧业,2012(4):29.
[2]刘本昌.浅议水产养殖的病害与防治[J].北京农业,2012(6):46-47.
[3]杨成辉,隋波.金鳟幼鱼小瓜虫病治疗试验[J].科学养鱼,2007(5):59.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