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对于水产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也是息息相关的,每一个节气的对黄颡鱼养殖的影响不同,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二十四节气都有那些关联吧!
春季(阳历3~5月)
气温逐渐回升,一般在10~20℃之间。水温环境比较适宜于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是一年中鱼类发病的第一个高峰季节。
(1)立春:东风回暖,如果有搭冬棚养殖黄颡鱼的要注意[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冬棚养殖的棚温突升,导致水体藻类突变,注意防控细菌感染、倒藻、泛底等情况。定期做好改底、培藻补菌工作。
(2)雨水:雨量渐增,雨前寒冷雨后升温,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谨防[谨防,指谨慎防范。]应激[由危险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决策心理活动中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因素。],时刻关注好天气[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总称,如冷暖、风雨、干湿、*晴等。],做好防应激工作。
(3)惊蛰:温度逐渐回升,细菌已开始大量复苏,这个阶段要注意改底消毒,消毒一般用一些温和性的消毒药物为主,比如碘制剂,最好搭配一些防应激药物一起使用,建议泼洒姜+聚维酮碘搭配着用。
(4)春分:晴日多风,空气污染变大同时乍暖还寒应激严重,主要还是谨防黄颡鱼的应激。
(5)清明:连绵多雨,要注意补菌保藻抗应激,补菌保藻也要关注好天气情况,可以补充一些光合菌、*酸菌[*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等。清明后放苗,要注意好水质各项指标是否正常。谨防气泡病的爆发。
(6)谷雨:寒潮结束气温升高。要注意菌藻平衡以及保肝防病,菌藻平衡,主要是补菌保藻,保肝护胆则以**、黄芪免疫多糖为主,也可适当的搭配些*酸菌拌料。
夏季(阳历6~8月)
气温一般在24~33℃之间,鱼类发病比春季略少,此时鱼种逐渐长大,抗病力有所增强。夏季还持续存在春季的微生物鱼病,如烂鳃、出血、赤皮、肠炎、打印病等。
(1)立夏:天干升温,鱼吃食也比较猛,因此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营养饲喂,毕竟这个阶段的黄颡鱼能获得较快的生长速度,这时可以以保肝护肠为主,肠道健康甚是关键,吃的下饲料,还要消化得了才行,建议用*酸菌之类的拌料以及搭配一些保肝护胆药定期内服[内服是汉语词汇,拼音nèi fú,出处《尚书·酒诰》。]。谨防接下来出现的爆头、肠炎、出血病害。
(2)小满:天气渐热,夏季的湿热天气即将到来。应勤补菌,勤改底(一般建议十天改底一次,毕竟黄颡鱼是底层鱼,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的健康),保肝护肠,调理出健康的鱼体(主要还是定期做好内服保健工作),迎接应激天气的到来。
(3)芒种:气温升高同时雨量增多,尤其是长三角的梅雨季[梅雨季,是一种地区性的气候现象持续阶段。]来临。主要预防底质恶化,藻类老化与藻相转变,定期培藻补菌。
(4)夏至:闷热来临,不管水温还是底泥温度都在慢慢升高,容易滋生致病菌,所以要特别注意改底增氧,消毒防病。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控制好投喂量,以及合理的使用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建议中午12点到下午3点这个时间段一定要开增氧机,防止水体对流,搅活水体,其他时间段则灵活开增氧机。关键强调还是要做好日常的改底工作,养黄颡鱼主要还是要养底。
(5)小暑:闷热天气,这时候梅雨季已经结束,热带气旋增多,稍不留神就来场雨、来场台风,因此一定要注意防病抗应激。谨防突发性的天气变化,爆发性[**时**的作用或威力。]的死鱼。
(6)大暑:最热之际,旱涝风灾都频发,要注意保水抗应激,底防缺氧,特别是晚上一定要多巡塘,控制好投喂量,闷热天气晚上可以人工补氧,可撒粒粒氧。
秋季(阳历9~11月)
气温逐渐下降,一般在23~15℃之间,水温环境基本和春季相似,尤其8~9月又是一年中鱼类发病的第二个高峰季节。这时候易患微生物鱼病,诸如出血病、肠炎、烂鳃等病。
(1)立秋:暑去凉来,不时会有雾气影响水体溶氧与藻类生长,倒藻、转水、泛底、分层都较常见,黄颡鱼转季时一定要注意改底增氧,转季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保健、防应激工作。昼夜温差大,鱼会受到应激,出现爆发性出血。平时没做足改底及内服保健工作的鱼塘这个阶段是最危险的。爆发性出血,很大一个因素是水环境差导致,因此整个养殖阶段,最重要的还是,改底、改底、改底!!!
(2)处暑:炎热天气渐渐结束,这个时候的鱼塘一定要注意倒藻与底部缺氧,如果黄颡鱼出现缺氧的话,体质会变得很差,因此,养鱼实际也就是“氧鱼”。
(3)白露: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开始变大,补充营养,提高体质,内服**、黄芪免疫多糖等。
(4)秋分:冷雨增多水温逐渐降低,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底部藻类死亡,适当控料,适时补菌。
(5)寒露:水温即将降到20℃以下,黄颡鱼受气温的影响可能会慢慢的不怎么吃食料,因此此阶段依旧还是要做好内服保健工作,可以从“肠”计议,做好肠道的保护工作。
(6)霜降:露天养殖注意防冻,但冬棚却要注意白天通风散热。这个阶段也是要注意防应激。
冬季(阳历12~2月)
气温较低,一般在3~8℃之间,一般很少发生鱼病。不过往往因拉网或运输擦伤鱼体,亦可发生水霉病。当水温较高时,有可能发生斜管虫病和小瓜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病等,小瓜虫尤其要注意的是小瓜虫病。
(1)立冬:冬季开始,黄颡鱼养殖进入减料等价阶段,注意控制好鱼的投喂,如果鱼还吃食,一定要控制好投喂量;如果有搭冬棚则应补充营养,保藻补菌调理肝胆肠胃。
(2)小雪:冷空气频繁,黄颡鱼养殖也基本到了一年的收获时节,基本可以捕捞出售,出鱼时也要注意做好鱼的防应激工作,没出完的鱼药做好消毒杀菌工作。
(3)大雪:常连续晴朗,但温度仍在下降。外省很多地方的黄颡鱼基本已经停止投喂,南方地区还能吃一些料,这时也是要勤改底,多内服保健。
(4)冬至:寒冬将至,要注意防冻。谨防水霉、鳃霉的爆发,从体质、底质着手,改底、消毒、内服。杂交黄颡鱼谨防小瓜虫的爆发。
(5)小寒:寒冬来临,注意减少蛋白饲喂,而增加矿物质、**、多糖等免疫类营养的拌喂,勤改底、多内服。
(6)大寒:最冷之际,常有大风降临,冬棚要注意防风毁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