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养殖中的新疾病—复殖吸虫病


本病现仅发生于水源含盐分的欧洲鳗鲡养殖池,在其它养殖种类鳗鲡及纯淡水养殖池中未发现。流行水温为18℃~26℃的季节,低温期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较高温期低,一般死亡率达5%以上,在高温期短时间内往往引起批量死亡。

病原为复殖吸虫的卵,主要寄生[寄生(parasitism)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于鳃组织内,有时在肾脏中也发现虫体。病鳗体色变浅,不摄食,呼吸困难,胸鳍发红,鳃丝粘液增生、淤血、溃烂,于鳃小瓣组织间大量寄生圆形[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做圆。]或卵圆形卵,卵内原生质致密,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可见卵内约有20个左右、周生纤毛[纤毛(cilium):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在光镜下能看见。]、近圆形幼体在卵内作旋转运动,最终卵膜破裂,释放纤毛幼虫。内脏表现为胆囊壁充血[局部的血管血量增加,血流加速。],胆囊肿大,体内性腺具出血点[出血点是指自发性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包括颅内出血),出血的特点是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在性针头大小的皮内形成瘀点或瘀斑,叫皮下出血点。],肠道充血,鳔壁充血、萎缩,肾脏寄生时肾肿大,寄生处肾组织坏死、溃疡。取鳃及肾组织作水封片,显微镜观察发现鳃丝内具圆形或椭圆形卵,当部分卵内具已发育的纤毛幼虫时即可确诊。

预防:采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驱除养殖池中螺类,养殖期定期使用敌百虫[敌百虫学名O,O-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中文别名: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敌百虫兽用;敌百虫原粉;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磷酸酯;精制敌百虫一种有机磷杀虫剂。]杀灭浮游生物。

治疗:采用甲苯咪唑、敌百虫等驱、杀虫剂全池泼洒1~2次,杀灭虫体后再采取控制细菌性烂鳃的方法,疗效显著。及时发现疾病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并降低死亡率。当鳃内大量吸虫寄生、引起严重烂鳃时,即使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也将产生较高的死亡率。(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樊海平)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