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过程中的**型性赤斑病防治技术


一、病原

从患**型性[简介典型性,代表性、个性反映共性的程度。]赤斑病的病鳖各病灶及内脏**分离到8株细菌,经细菌学和血清学试验均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

本病的发生与水质、饲料、水温及鳖的体质等密切相关,而受伤则是本病的主要诱因之一。鳖体受伤,栖息在体表和消化道内的嗜水气单胞菌乘机侵入,大量繁衍致病。

二、流行情况

该病发病时间多在5月份,危害各种年龄段、各个体重的鳖,患病鳖会发生较高的死亡率。

三、病症

**型性赤斑病主要具有赤斑病症状,也有红脖子病、腐皮病和出血病[基本信息概述: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鱼病。]的部分表现。由于该病病症多样,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单一,而与鳖赤斑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有所差异,故肖克宇[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医学方向硕士导师。]等(1996)称之为**型性赤斑病。

病鳖的外部症状表现为:腹甲红肿,局部灶性溃烂,口、鼻、咽部红肿,颈部有黄豆大淡褐色痂块,一侧或双目混浊,甚至失明。剖检可见,腹内有血水,胃肠出血,肝脾肿大或出血,胆汁浓稠,部分气管环发红,心外膜[心外膜(epicardium)是心包膜的脏层,其结构为浆膜(serous membrane),它的表层是间皮,间皮下面是薄层结缔组织,与心肌膜相连。]点状出血。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方法:不买疫病高发区的鳖种或亲鳖;运输、捕捞过程中尽量避免受伤;下池前要进行鳖体消毒;保持水质良好,定期排污消毒;制作气单胞菌联合灭活菌苗,定期进行免疫预防[免疫预防(immunoligic defence)指机体抵抗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其它异物的功能。]

2.治疗方法:肖克宇等(1996)对该病病原的研究表明,该病与**无关。病原菌对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俗称: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霉素。]、头孢呋肟、诺氟沙星[诺氟沙星(Norfloxacin,又名Noroxin、Fulgram),别名:力醇罗、氟哌酸、淋克星。](氟哌酸)、吡哌酸等20多种药物敏感,而对四环素等不敏感。肖克宇等还指出,抗菌药有时疗效不佳,其主要原因是嗜水气单胞菌能产生溶血毒素、细菌毒素、肠毒素和皮肤坏死毒素等多种毒力因子,当病原菌从局部侵入引发病症后,可能很快进入血液,遍布全身,产生众多毒素,而抗生素对其毫无作用;只有早期应用,才能较有效地控制该病。此外,研制和应用菌苗、类毒素、高效价的抗毒素,结合使用敏感药物,综合性治疗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

在现有基础上,治疗和控制该病,应按下列方法进行:

⑴发现病鳖,及时捞起,隔离治疗。原鳖池进行换水,然后全池泼洒漂**[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优氯净或强氯精、二**氯等消毒药物消毒池水,同时拌饵投喂庆大霉素[庆大霉素是为数不多的热稳定性的抗生素,因而广泛应用于培养基配置。]或丁胺卡那霉素。

⑵患病鳖采取外消内服(或内注)的综合治疗方法:

外消:40克/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土霉素溶液浸浴2~3天,或10克/立方米庆大霉素溶液浸浴30~48小时;或漂**2~3克/立方米,每隔2~3天1次,连用3~4次。

内服(或内注):投喂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药饵,药量15万国际单位/千克鳖体重;病情严重者,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用量20国际单位/千克体重。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