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垫沙养甲鱼[甲鱼(AmydaSincnsis),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是卵生两栖爬行动物,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甲鱼钻沙后易被擦伤[擦伤是钝性致伤物与皮肤表皮层摩擦而造成的以表皮剥脱为主要改变的损伤,又称表皮剥脱,是开放伤中最轻的一类创伤。],病害多,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低,而工厂化无沙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就避免了这些问题。工厂化无沙生态养殖甲鱼主要模式有纯泥式、网袋[wǎng dài ㄨㄤˇ ㄉㄞˋ 网袋(网袋)网袋在狭义上指的是蔬菜网袋,扁丝网袋,只要是有网孔的口袋都属于网袋。]式、挂网式、叠板式、无沙式。
纯泥式。
甲鱼池池底用泥垫底。这种模式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用塑膜棚保温,用蒸汽锅炉蒸汽加温。这种类型的池塘,面积多在100平方米,排水口多设在池中间,池底是泥层,注水后池水比较浑浊,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在15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左右,2~3天需换一次水。养殖期间甲鱼病害较少,成活率较高,但养成出来的甲鱼体色呈土**,捕捞一次不能捕净。另一种是采光温室,在水池池底加2~3厘米厚新土一般为去掉表层腐质土的土,注水后泡成泥。放养前先把水培肥成绿色,透明度在20厘米以内,池中设晒背台。这种类型养殖的甲鱼体成野生甲鱼体色。泥胶颗粒能凝聚有机质,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时只需抽取少量底层污水,一段时间后需补加新土。
网袋式。
在养殖中设一方形管架,管架上或经或纬地绑上聚乙烯绳,将无结网片[网片是用于煤矿护顶、隧道、桥梁建设、路基网筋、建筑工地的建筑材料。]叠成3~4层,制成边长40厘米的网袋,网袋一角系在绳上,行距20厘米,窝距15厘米。网袋离池底10~15厘米,网架露出水面5~10厘米。这样甲鱼有一定的隐蔽场所栖息,避免钻沙擦伤,换水次数也可相对减少。但网片也易擦伤苗种体表,特别是甲鱼种长到200克以上时,网窝易缠绕到一起,造成甲鱼相互撕咬。这种模式一般只用在封闭性温室。
挂网式。
池中挂网片,让苗种直接停栖在网片上。先在池的四周搭上框架,沿池的纵向绑上网绳,再把网片穿绑在绳上。无结网网目不超过0.5厘米,网离池底10厘米,高出水面3~5厘米,长40~50厘米。网片双层叠合后用线穿上叠合处绑在绳上,行距20厘米,顺长片距25厘米。这种方式一般不会造成甲鱼钻窝擦伤、撕咬,而且比挂袋式好操作,用网少。但苗种爬栖时也易挫伤脚爪和头项,换水不能彻底,要求水深不低于60厘米。
叠板式。
在池下部离池底20厘米处的池中间,顺长铺一层木板或水泥瓦,板宽50厘米,再在离池底30厘米处,靠池壁顺长放两排窄板,板宽相当于池底排板的一半。这种模式设备较方便,还可增加一定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捕捞时只需把板拿掉。但换水不能彻底换干,大棚温室投喂需在水下进行。
无泥式。
池中无任何供栖息的隐蔽物,管理上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擦伤引发疾病,放干水后甲鱼在池底集中聚堆互相抓咬,极易引发疾病,无法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