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河蟹高效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技术的发展,规格越养越大,产量越养越高,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承载的生物负荷越来越重,对河蟹养殖池塘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营造与修复,加强对河蟹质量安全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河蟹的生活习性,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用工程手段设计好河蟹养殖池塘:成蟹养殖池塘应选择近水源、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好、排灌方便的地方,对老池塘要及时进行工程改造,改造后的池底要求相对平整,池埂坡比1:2.5-3,淤泥10厘米左右,多余清除,每个池塘要能**地从进水渠进水,并能**地将水排入排水渠,以免各个池塘的水相互串联,交叉感染病害。
二、采用理化手段改善好河蟹养殖池塘:河蟹养殖前,对池塘要认真消毒,每亩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200--250公斤,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养殖期间要定期更注新水,泼洒生石灰,每亩15--30公斤不等,以改善水质,调节PH,增加钙质。
三、采用生物手段调节好河蟹养殖池塘:一是种植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利用“蟹草共生”原理,为河蟹提供天然植物饵料,吸收氨氮[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溶氧,实践证明,河蟹池塘适宜种植的水草有伊乐藻[伊乐藻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沉水植物,原产美洲。]、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占地面积可占总水面的50-60%;二是移植螺蛳,投放滤水性鱼类花白鲢,利用他们的滤食作用降低肥度,净化水质,三是施用微生物制剂,PSB菌、EM菌、亚包杆菌都是不错的选择,可有效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