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蟹“水瘪子”病(河蟹肝胰坏死病)在河蟹养殖区暴发蔓延,严重影响了江苏省河蟹产业的发展。病症为河蟹体色发暗无光泽,机体松软有弹性,肝胰腺肿大或萎缩,肌肉组织间和胸腔积水,后期空肠空胃,出水易死亡,病蟹无经济价值。目前该病害原发**因尚不明确,建议养殖户采取以下防控技术措施。
1、抓好苗种放养前的检验检疫。对病原(弧菌、白斑**、微孢子虫)进行检查,尽可能减少苗种带病。
2、加强养殖池塘的清塘消毒。由于塘底污泥中的腐殖质[腐殖质对元素的迁移主要表现为有机胶体对金属离子的表面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以及腐殖酸对元素的整合作用与络合作用。]酸破坏池水的酸碱平衡,减低肥效,阻碍饵料生物的繁殖,尤其夏季水温上升,腐殖质急速分解消耗大量氧气的同时还会产生二**碳、硫化氢、甲烷等很多有害气体,使水质变坏,促使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繁殖、生长旺盛,鱼虾蟹等养殖动物易得病。因此,蟹池放养前要使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或漂**[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清池,每亩建议使用生石灰300kg或漂**25-50kg。
3、强化水草管护。这是河蟹养殖中最繁重的一项工作,贯穿整个养殖过程。前期至中期(8月)人工疏除劳动强度大,相当多的养殖户管理跟不上,到高温期间水草密集、断根上浮、腐烂恶化水质,是河蟹养殖中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适当降低水草密度至40-60%,高温来临,迅速提高水位至50~60cm,把所有水草没入水面20~30cm,避开水面表层高温,池水pH控制在9.0以下,及时清除死亡或烂根水草,提高水体中小球藻等小型浮游植物量,必要时投放肥水制剂,开足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以尽量增加溶氧,尤其是夜间池塘的溶氧。
4、增强河蟹机体免疫力。在饲料中添加“虾青素”、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多种维生素等,清除体内自由基[自由基,化学上也称为“游离基”,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在光热等外界条件下,共价键发生均裂而形成的具有不成对电子的**或基团。],以最大限度降低河蟹肝胰腺负担,增强肝脏代谢能力。在饲料中添加虾青素60mg/kg,在水瘪子病高发的第二和第三壳前投喂,投喂10天为一个疗程。河蟹本身不能合成虾青素,但可以将食物中摄入的类胡萝卜素[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摄入人体消化**后,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是目前最安全补充维生素A的产品 (单纯补充化学合成维生素A,过量时会使人中毒)。]或虾青素转化和储存。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具有抗应激的作用,胁迫时类胡萝卜素、虾青素用于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维持健康。
5、选用温和的消毒剂[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选用碘制剂等消毒剂,尽量降低水体中病原菌丰度,减少继发性细菌感染;减少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河蟹的**。聚维酮碘(PVP-I)为广谱消毒剂,对大部分细菌、真菌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但对真菌孢子[真菌的主要繁殖**。]与细菌芽孢的作用较弱,同时对**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水体全池遍洒0.1-0.3g/m3;季铵盐络合碘全池均匀泼洒,预防时浓度为0.2-0.3mg/L;戊二醛[戊二醛, 分子式为C5H8O2,带有**性气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溶于热水。]、苯扎溴铵溶液进行水体消毒,每1000立方米水体用150g,兑水全池泼洒,半个月后同等浓度再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