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鲟孵化、育苗及养殖试验

1史氏鲟[史氏鲟(学名:Acipenser schrenckii):是中国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孵化及育苗

  1.1材料及设施

  1.1.1水源水库水源,清新无污染,符合渔业用水标准,经沙滤处理后pH为6.9,水温19—26℃,溶氧为6.2m8儿。

  1.1.2育苗池长10m,宽5m,高1m,四角经弧形处理的水泥池。水交换方便,宜控制,排污效果良好。

  1.1.3孵化箱、暂养箱60目的筛绢制成的2m×2m×0.5m的网箱。

  1.1.4充气增氧装置充气泵、气线及充气头。

  1.1.5鱼卵购自黑龙江省鲟鱼增殖放流试验站。2000年,购鱼卵3万粒,受精率为80%,5月27日晚鱼卵受精,28日起运,29日运到小珠山[小珠山,位于灵山卫镇西北部,西越隐珠东北,北跨黄岛区辛安西南和柳花泊东南,总面积35平方公里,主峰大顶海拔724米,是青岛胶南市、黄岛区境内最高点。]水库,温差为2℃。2001年,购鱼卵20万粒,受精率80%,5月28日运抵小珠山水库,温差10℃。

  1.2孵化及育苗技术措施及管理  

  1.2.1孵化期管理

  1.2.1.1每年5月底史氏鲟鱼卵运抵孵化场,通过少量加水,调整温差至平衡,后用3%食盐水浸泡20分钟,同时挑出变质发霉鱼卵。将好的受精卵置于孵化箱中,孵化箱下方放置充氧头,保证溶氧充足,池水每48小时交换1次,水温20℃。

  1.2.1.25月30日陆续有仔鱼[仔鱼,别称凤尾鱼,俗称“子鲚”,学名“凤鲚”,属名贵的经济鱼类,因其尾部分叉形状像凤凰的尾巴,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称。]出膜,将出膜后的仔鱼捞入暂养箱中计数观察。刚出膜仔鱼体长11—13mm,形似蝌蚪,头部很小,并向下弯曲。仔鱼依靠奇鳍褶的摆动,作有规律的上下垂直运动,消化系统处于初级阶段,在卵黄囊后部是原始瓣肠,与*门相通。

  1.2.1.3到孵化出苗时间约为68小时,孵化过程为12小时。2000年,孵化率为93.02%;2001年,孵化率为96%。

  1.2.2开口期管理

  1.2.2,1仔鱼期管理垂直游泳期:1—2日龄为完全内源性营养阶段,要求水流量小,从底部向上送水,防止鱼苗[也叫“鱼花”。]耗费体力,网箱内水的深度20cm,流量为48小时交换1次,水温20.5℃,鱼苗密度为6000尾/m2。

  侧卧期:3—4日龄鱼苗集中在底部及网箱角落中,注意充气的角度,水流量每分钟10L,保证鱼苗不在底部被闷死。

  水平游泳阶段:5日龄仔鱼体长18—21mm,由于胸绍和尾绍初步形成,仔鱼开始水平运动,消化系统处于分化阶段,口腔和食道开始形成,口缘齿出现,分化出十二指肠、瓣肠和直肠,肝脏开始出现。水深30cm,水流量为48小时交换1次,水温2l℃,鱼苗密度为4000尾/m2。

开口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阶段:6日龄仔鱼,体长21—23mm,绍全部形成,奇鳍褶开始退化,仔鱼开始营底栖生活。口能自如闭合与伸缩,口缘齿发达,食道变粗,胃囊明显变小,瓣肠和直肠的黑色物等开始排出,大部分仔鱼开始摄食。水深40cm,水流量48小时交换1次,水温21.5℃,鱼苗密度为2000层/m2。

  喂食期:5日龄即可少量投喂卤虫无节幼体。6日龄仔鱼大部分开始摄食,此时卵黄囊约为初孵出时的1/3左右,为混合性营养阶段。日投饵6次,每次以30分钟吃完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为宜,日投饵率为30%,水流量为每分钟20L。

  9日龄仔鱼,全长26mm左右,体重[体重body weight为 *体或穿着已知重量的工作衣称量得到的身体重量。]76mg,此时鳍发育完善,感觉和游动灵敏,胃囊变小,胃壁变厚,消化道基本完善,仔鱼大量摄食。1.2.2.2稚鱼期管理13日龄仔鱼全长30mm左右,体重平均150mg,五行骨板形成,体形与成鱼相似,全部贴底摄食。从暂养箱中移人流水池饲养,水深40cm左右,水流量36小时交换1次,水温22℃,鱼苗密度l000尾/m2。稚鱼口裂达2mm,将水蚯蚓去污清浊,切成1mm左右小段,用3%食盐水浸泡3—5分钟后少量投喂。投喂1周后,全部改用水蚯蚓0做饵料。稚鱼期体质较弱,摄食能力较差,根据少量多次原则,保证鱼苗都能吃到饵料。每隔5天,用食盐水和呋喃唑酮[呋喃唑酮( Furazolidone ,曾用名称:痢特灵)是一种硝基呋喃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细菌和原虫引起的痢疾、肠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疾患。]等药物轮换杀菌消毒,并在饵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和一些提高抗病力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1.2.3转口期管理

  1.2.3.1饵料史氏鲟属顽固食性鱼类,对饲料一经选定改换较难,只能在原饵料的基础上逐渐加人人工饵料,制成软颗粒,晾至半干后投喂。1周后达到半人工饵料。

  1.2.3.2驯化[驯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出现的一种文明进步行为。]过程选择一定量鱼苗置于暂养箱中,开始时,每天选择1次投饵时间,投喂少量人工饵料,一般选择在晚上摄食旺盛时间。根据情况逐渐增加,以至完全用人工饵料投喂,驯化时间为15天左右。鲟为腹口位,口裂小,吞食能力差,找寻食物时主要依靠嗅觉和触觉。在驯化投饵时,不要1次全部投入,每次饵料应分几次投喂,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

  1.2.3.3驯化过程鱼池管理由于驯化期必须保证饵料数量,所以剩余饵料较多,每天2次排污,保证池水清新。每5天对池水用食盐水或呋喃唑酮杀菌消毒,食盐水和呋喃唑酮交替使用。控制水体交换,一般以36小时交换1次为宜,以后可逐渐加大换水量。

  1.2.4幼鱼期管理

驯化后鱼苗体质健壮,摄食能力强,生长迅速,病害较少,死亡率很低,可用流水池饲养,也可以池塘饲养。鲟特别容易出现规格不齐,大小不一现象,如不采取措施,则强者越强,弱者愈弱,所以必须及时分池,使弱小鱼苗能够得到足够饵料。饵料投喂应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日投饵率为7%一8%。逐渐加大水交换,保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幼鱼放养密度为600尾/m2,并随鱼苗的生长,逐步调整放养密度。7月下旬一9月下旬,水库表层水温超过27℃,应抽取、使用水库底层水,以适宜鱼苗生长。

  1.2.5结果2年史氏鲟鱼卵的孵化率平均为94.08%,开口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93.12%,转口成活率94.02%,稚鱼成活率达95.93%,培育出稚鱼苗14.54万尾。

  1.2.6小结

  1。2.6.1喷头式注水可增加水中溶氧,单口注水可使水池中水微微流动有利于排污,2种进水方式结合使用,可达到良好效果。刚出膜卵黄鱼可故人暂养箱内(暂养箱边角经过处理,不伤鱼体),便于鱼苗摄食和观察。

  1.2.6.2刚孵化出的卵黄苗,体长11—13mm,体重18mg,水深控制在20cm,密度为6000尾/m2;鱼苗体长18—2lmm,体重42mg左右,水深控制在30cm,密度为4000尾/m2;鱼苗体长21—23mm,体重55mg,水深控制在40cm,密度为2000尾/m2。鱼苗体长30mm,体重150mg,移人流水池饲养,水深40cm,密度为1000尾/m2。鱼苗体长4—5cm,体重0.68,水深60cm,放养密度600尾/m2。以后可根据鱼苗生长情况,逐步调整鱼苗密度和水深。

  1.2.6.3大雨过后,鱼苗易患肠炎,应加大换水量,加入药物杀菌消毒,并且在饵料中加入呋喃唑酮防治。

  1.2.6.4史氏鲟仔鱼的口裂较小,约1.8mm,一般要求饵料大小应小于口裂1/2,即小于0.9mm。卤虫无节幼体个体较小,游泳能力弱,很适合初次开口摄食的史氏缉仔鱼捕食,而池塘浮游动物由于种类组成较为复杂,个体大小差别较大,游泳能力和速度远高于卤虫无节幼体,所以对于史氏鲟仔鱼来说可得性较差。而13日龄仔鱼,口裂可达2mm,卤虫无节幼体因个体较小,已不再是最佳适口饵料,应改投水蚯蚓碎段。少量多次投喂。

  可选用优质对虾饲料加新鲜鱼肉浆,并适时添加药物、维生素、矿物盐等制**工配合饵料(转口期人工配合饵料需添加水蚯蚓等作引诱剂)。其蛋白含量和饵料粒径如附表。

  1.2.6.5我们通过试验证明,只要水中溶解氧达到4mg/L,就不影响鱼苗成活率,溶氧降到2mg/L时,鱼苗出现浮头,个别鱼苗昏迷以至死亡。

  1.2.6.6史氏鲟适温范围广,水温4℃时开始摄食,16℃以上摄食旺盛,18—22℃最适宜生长,26℃以上食欲减退。7月下旬-9月下旬水温超过27℃,影响史氏缉摄食生长,采取抽取水库底层水的措施,保证史氏缉适宜生长温度,取得很好效果,史氏鲟幼鱼生长良好。

  2成鱼养殖

  2.1水泥池流水养殖

水泥池30m×11m,水深1.8m,进排水方便,池底设排污孔3个,每天冲水6小时以上。当水温达到28℃以上,须全天保持微流水,并全天进行充气。水源采用小珠山水库的自然水,当水库上层水温超过26℃时,采用4m以下的底层水。冬天加满池水自然越冬,但要采取流水、充气的办法,防止缺氧和结冰。2000年8月2日,放养25cm的史氏鲟2000尾,养到2001年6月30日,历时11个月,收获成鱼1934kg、l800尾,成活率90%。成鱼平均个体重1.08kg,最大个体重1.6kg,最小个体重0.6kg,收入11.6万元(销售价15元/kg),成本6.2万元(鱼种费4万元,饲料费8000元,电费4000元,人工费1万元),获利5.4万元,投入产出比1:1.9。投喂的饲料是恩贝牌对虾料,料径2mm,日投饵率为5%一8%,共用饲料2200kg,饲料系数为1.1。8—10月,每月上半月喂1次痢特灵制成的药饵,下半月喂1次土霉素制成的药饵,并每半月泼1次生石灰,调节水质。

  2.2沙质底土池养殖池塘面积1亩,水深1.5m,底部设4个排污孔,进排水方便,全天充气,冲水同水泥池养殖。2000年8月1日,放养25cm的史氏鲟500尾,养至2001年6月20日,历时近11个月,收获成色340kg、425尾,成活率85%。成色平均个体重0.8kg,最大个体1.2kg,最小个体重0.4kg,收入2.04万元,成本1.6万元(鱼种费1万元,饵料费1500元,电费4500元),获利4400元,投入产出比1:1.3。

  2。3水库增殖2000年7月20日在小珠山水库增殖未经转口的史氏鲟3000尾,鱼苗体长10cm。2001年7月10日捕捞测试,共捕获史氏鲟20尾,平均体重0.4kg,最大个体重0.6k8,最小个体重0.25kg。

  2.4小结

  2。4.1只要按照史氏鲟的生活和生长需要改造池塘,在水泥池和土池中都可适度放养史氏鲟。本试验密度低,效益不很高,如合理放养,我们认为史氏鲟成鱼的养殖,可以给养殖单位创造高效益。

  2。4.2水库增养殖史氏鲟是目前发展水库渔业经济最佳方法之一。我们试验认为,3年便可形成成鱼的循环养殖,效益非常可观。如果条件允许,有目的地余留部分史氏鲟,可以实现史氏鲟全人工养殖,并可批量生产鱼籽酱。

  3海水养殖

  2000年11月8日,进行了史氏鲟的海水驯化试验,于12月1日结束,共驯化20cm的史氏鲟30尾,存活28尾,成活率93%,海水的盐度为30。驯化的基本方法:史氏鲟运抵驯化地点后,第3天开始加海水,梯度为每次增加盐度3.5,中间留出缓冲时间.,11月24日后,全部在海水<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