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蟹就是养草,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养护是池塘养蟹的基础;蟹大小看水草,水草的好坏决定着池塘养蟹的成败。
1、合理施肥以保持适宜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
栽种水草时可结合土壤翻耕施用发酵鸡粪50kg~100kg/亩,促进水草生根、出芽、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5月上旬以前,施用“藻神+EM菌或光合细菌+氮磷肥”,促进水草快速生长;5月上旬以后,残饵、粪便积累增多,应杜绝含氮肥的施用,施用“有机酸活水解毒液+活力66+磷酸二氢钙”;7月~8月份持续高温期,轮叶黑藻容易出现疯长,应杜绝各种肥料的施用。
合适的透明度是水草正常生长的保障。河蟹养殖塘如透明度过低会降低透光率[透光率是一个物理词汇,是表示光线透过介质的的能力,是透过透明或半透明体的光通量与其入射光通量的百分率。]而影响水草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可分为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和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而使水草发黄或死亡;如透明度过高会使丝状藻类如青苔[青苔,是水生藻类植物,色翠绿,细如丝,生长在水中或陆地*湿处。]等的大量繁衍。透明度过低时可选用“水立爽”或“底立爽”全池泼洒,透明度过高时可适量施肥。
投放适量的螺丝不仅可维护适宜的透明度,以保证河蟹池水体的透光率,促进水草正常生长,螺丝更是河蟹优良的鲜活饵料。通常情况下,以清明节前投放一次抱卵螺300kg~500kg/亩为宜。
2、合理调节水位
合理的水位与水草的生长密切相关。蟹池正常水位以水草顶端离水面10cm~15cm为标准。一般在4月中上旬,浅水区水位控制在10cm~20cm,5月份时水位控制在20cm~50cm,6月份时保持50cm~80cm水位,7月份保持80cm~120cm水位,持续高温期控制在120cm~150cm深水位。
3、及时刈割水草
水草一旦露出水面,就必须及时刈割水草。刈割水草一是及时割去露出水面的水草,割去后的水草保持20cm~40cm株高;二是分区割出河蟹的投食区域,割去后的水草保持0cm~30cm株高;三是割除青苔生长较多区域的水草或生长**区域的水草。刈割后的轮叶黑藻面积应始终占到池塘面积的3/5以上。为避免因水草的刈割引起水质浑浊[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或水色发黑、发红等,刈割水草后应及时捞出漂浮的水草,并适时全池或局部定点泼洒“活力66+藻状素”。
4、控制水草粘泥
水草粘泥(图1)是水草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水草粘泥后,严重影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水草会发生叶片卷缩、发白、发黑、腐烂,进而水草整个植株死亡。水草粘泥现象比较常见的是水草表面大量附着有机物、大型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底栖动物、原生动物纤毛虫、绿藻、蓝藻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图2)。
预防时可通过清除过多池塘淤泥,放足花鲢(30~80尾/亩,5~20尾/kg)、白鲢(30~50尾/亩,250g/尾)、细鳞斜颌鲴等混养鱼类,控制浑浊水的发生、确保水草的种植密度和水草对矿物质营养盐的需求等综合方式进行预防。
控制办法为:首先使用1次“中博高”或“水立爽”,如果浮游动物过多则再使用1次“硫酸锌粉”或“艾维”,最后追用1次“活力66+有机酸活水解毒液”和磷酸氢钙
[磷酸氢钙,白色单斜晶系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
5、控制水草虫害
水草的虫害主要以蜻蜓幼虫、卷叶虫、摇蚊幼虫(图3)为主,虫体通过噬食水草叶片,使水草光秃仅剩茎秆(图4),有的甚至直接噬食根茎,导致水草腐烂死亡。预防时可通过放足花鲢摄食幼虫,及时刈割露头水草防止虫体**滋生,也可利用成虫趋光性的特点进行灯光诱杀。
水草虫害严重时,根据虫害**的特点,选择“艾维”或“双效鱼鳋静”或“鱼宁”,采取分区域杀灭方式,连续用药2-3次,每天1次。
6、控制蟹池水色浑浊
浑浊水(图5)不仅直接导致水草光合作用减弱,而且也是水草粘泥的主要诱因之一。蟹池浑浊水的发生常见以下四类原因:
一是水草种植密度小、生长状况差,水体自净力差,残饵粪便大量积累使水体有机负荷加重,水质呈现出一种类似于肥皂水的“寡水”现象,严重时水体散发出阵阵腥臭味。预防此种浑浊水可通过提高水草的种植密度,增加“活力66”和磷酸氢钙的使用次数。改良时先使用“中博高”或“底立爽”1~2次,然后使用“活力66”和磷酸氢钙1-2次,特殊时再使用“净水宝”1次。
二是因水体大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等大量滋生(图6),出现白浊水的现象。预防此种浑浊水可通过放足花鲢和适度放养黄颡鱼的办法进行预防。改良时可采用沿池边泼洒“艾维”或“双效鱼鳋静”1次,特殊情况下再使用“净水宝”1次,然后再使用“活力66”、磷酸氢钙各1次。
三是由于暴雨后雨水冲刷形成泥浆水浑浊现象,呈黄浊水状态。少数情况下通过自然沉降2~3天即可恢复原有水质状况,为了不影响水草的正常生长,应及时使用“净水宝”1~2次。
四是水体野杂鱼过多,加之缺乏野杂鱼的饵料而形成的浑浊水,一般中下层浑浊明显。预防此种浑浊水可通过套养适量的鳜鱼(15~30尾/亩,5~8cm/尾)进行预防,改良时可加强笼捕野杂鱼或喂食含茶皂素的药物饵料诱杀。
7、控制青苔过度繁衍
青苔(图7)是绿藻门水绵藻属、双星藻属、转板藻属的一种丝状藻类的总称,青苔容易在水质清瘦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而河蟹养殖所追求的就是通过水草的种植创造水清蟹肥的生态养殖模式,所以河蟹生态养殖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青苔。
河蟹池水草生长的早期阶段,少量的青苔有助于提高水体透光率,增强水草的光合作用。4~5月份轮叶黑藻生长的早期阶段可保留一定青苔量;至5月后待轮叶黑藻形成合适的生物量时,一方面可适度将水质培育成淡绿色,抑制青苔的过量生长,另一方面可结合水草的分区刈割,将致密区的青苔和水草进行刈割清除;至6月份以后,青苔大量生长时最好是及时人工捞除成团上浮的青苔,特殊情况下选择低毒、无残留药物进行定向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