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鳗鱼,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风馒、日本鳗。]中的“三类[三类,读音sān lèi,汉语词语,(1).指《诗经》中之《风》、《雅》、《颂》。]苗”也称鳗精、落脚苗或者鳗尾,主要是指一些生长缓慢或个体瘦小而难以长成的鳗鱼,一般体重只有几克重左右。鳗鱼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过程中,“三类苗”所占数量多少直接影响到鳗鱼的养殖成本、商品率、产量及经济效益,因此,有效控制鳗鱼三类苗的数量,提高[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鳗鱼“三类苗”的价值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鳗鱼“三类苗”形成的主要原因
1、后肾孢子虫寄生,影响鳗鱼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率,占鳗鱼“三类苗”形成原因的60%;
2、红虫处理不干净或运输缺氧,或红虫用抗生素处理,部分被鳗苗摄入,从而破坏肠道有益菌[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平衡,引发肠炎病(拉白痢)、爱德华氏病等,占鳗鱼“三类苗”形成原因的20%;
3、其它原因:如水温不稳定、杀虫用药**或中毒、苗种被掺、大小不均等,占鳗鱼“三类苗”形成原因的20%。
二、控制鳗鱼“三类苗”数量有效途径
1、选择优质的苗种
选择优质鳗苗是养殖成功的前提。鳗苗必须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游泳活泼,体无创伤,无寄生虫和病原菌感染。
2、采用科学的养殖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技术。
在白苗培育阶段要防止“三类苗”的产生。实践证明,泼浆驯化阶段是有效控制鳗鱼“三类苗”数量的关键环节之一。进行泼浆驯化时,要根据培育池中[她如鱼得水,步步为营,却终归为池中鱼。]鳗苗分布位置与活动特点,灵活掌握泼洒范围,做到缓慢、逐步泼洒,并且前2次投喂要有充足的投喂量,使每条鳗苗都有机会摄食到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在泼洒操作方面,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尽量做到红虫浆颗粒悬浮在水中,以适于鳗鱼的摄食习性。另外,还要根据鳗鱼上台摄食能力的强弱来决定饲料台需要提升的时间与位置,对于生长不均匀或上台摄食率较低的白苗,一般也可以采用池底投喂红虫的方式直至即将进行饲料转化前几天再逐步提升饲料台。
三、鳗鱼“三类苗”的养殖技术措施
1、首先准备大面积的精养池或土池,进行清塘消毒后,在投放“三类苗”入池前一个月,加入清水,按常规方法进行水质培育,使池水含有丰富的浮游植物与适量的浮游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各项水质理化因子的稳定,以有利于“三类苗”摄食部分天然生物饵料,促进其内脏功能的修复与提高摄食**。
2、新选出的“三类苗”要单独在一个池子中另行养殖,并尽可能降低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但也不可过低,否则会影响“三类苗”的争食**及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同时,不要将“三类苗”投放到已有同等规格鳗苗或健康鳗苗的培育池中,因为原培育池中的鳗苗已适应生长环境,而新投入的“三类苗”不能马上适应,尽管个体差异不大,但缺乏争食能力。
3、适当提高养殖水温,可以增加鳗苗体内酶的活性,促进生化反应,提高新陈代谢水平。特别是幼苗时期,提高水温后的养殖效果更明显。
4、在精养池中培育“三类苗”,要定期进行选大留小。因为“三类苗”养殖一段时间后必然出现个体间的大小差异,其中一部分鳗苗生长速度加快,比其他个体大,争食能力强,把这一部分选出来,可以并入同一规格的“三类苗”培育池中养殖。
四、选择优质的鳗鱼饲料
“三类苗”的价格一般比普通鳗苗的价格要低,因此一些鳗鱼养殖户也会选择“三类苗”。提高“三类苗”价值的关键就是提高“三类苗”的摄食率,桐美鳗鱼料中添加了高科技诱食剂,对鳗鱼具有很强的诱食性,可以增强鳗鱼摄食**,加快鳗鱼的生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