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主要危害鱼卵[拼音yúluǎn 注音ㄩˊㄌㄨㄢˇ引证解释1.鱼的卵。]和早期鱼苗。是影响孵化率[孵化率 (hatchability) 即受精卵的孵化比率。]和仔鱼[仔鱼,别称凤尾鱼,俗称“子鲚”,学名“凤鲚”,属名贵的经济鱼类,因其尾部分叉形状像凤凰的尾巴,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称。]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的主要病害。胭脂鱼[胭脂鱼,又名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生长于中国长江水系、卵生动物,在水族箱环境中还没有过成功的繁育。]卵孵化期间水温在12~20℃,水温低容易感染水霉,霉丝大量生长使卵粒形成白色绒球状,鱼卵互相粘连而大批死亡。因刚出膜仔鱼**在一起,一旦感染上水霉,就会迅速传染给其它健康的仔鱼而引起仔鱼的大量死亡。鱼卵在发育后期不宜使用任何药物处理,故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上的“预防为主”方针,是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也是预防事故的最有效措施。]。
防治方法:
(1)孵化容器用10毫克/升锰酸钾[锰酸钾(化学式:K2MnO4)呈墨绿色或灰黑色正交晶体,640℃时分解,其水溶液呈墨绿色或深绿色。]或5%~7%生盐溶液[盐溶液(saline solution;salt solution)就是一种或几种盐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不分层)的混合 物。]消毒。
(2)受精卵[受精卵,指的是精卵相会。]在原肠期前每天用5毫克/升高锰酸钾[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为黑紫色、细长的棱形结晶或颗粒,带蓝色的金属光泽;无臭;与某些有机物或易**物接触,易发生**,溶于水、碱液,微溶于甲醇、**、硫酸,分子式为KMnO4,分子量为158.03400。]浸洗5~10分钟。
(3)及时剔除霉卵、卵膜及坏死的仔鱼,经常加注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