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养殖常见病出血性开口病的防治方法


鳗鲡出血[出血(hemorrhage)主要指红细胞从血管或心脏逸出,称为出血。]性开口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现在初步查明是由一种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是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类型的**[**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感染引起。病鳗严重出血,口腔张开、不能闭拢,故称鳗鲡出血性开口病。

(一)病原

据陈燕燊等1995年报道,该病初步查明是由一种脱氧核糖核酸类型的**感染引起。**颗粒呈球形,20面体对称,直径为60-65纳米,由核心和囊膜组成,核心直径约36纳米;**对**、酸(pH3)及热(56℃)敏感;**对多种温水性鱼类的细胞株[通过选择法或**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的培养物称为细胞株(Cell Strain)。]不敏感,只能在鳗性腺细胞株(EG)上复制,并出现细胞病变,产生合胞体;复制的最适温度为30℃,在20℃以下及35℃以上不能复制。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的脾脏、心脏除菌悬液分别腹腔注射健康鳗,均可引起鳗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且症状与自然发病的一致。病鱼的白细胞[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称:WBC)是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和红细胞[红细胞也称红血球,在常规化验英文常缩写成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的胞浆中有大量**颗粒。

(二)流行情况

该病危害1足龄以上鳗鲡,发病季节为5月下旬至10月,水温25-30℃左右,7-8月为发病高峰。传染快,死亡率高达90%。

(三)症状

据韩先朴1993年报道,病鱼严重出血,主要是颅腔出血,脑及脑神经受压,引起上、下颌萎缩;其次是口腔、头部肌肉出血;病鱼的骨骼疏松,极易破碎、骨折,骨缝结合部松脱,其间有白细胞浸润;最明显的为额骨、顶骨离位,颅腔“开天窗”;齿骨与关节骨之间的连接处松脱,因此口腔张开,不能闭合,故名出血性开口病。病鱼的白细胞数量大增,约为红细胞数的1/10;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是白细胞的一种,是体积最小的白细胞,由淋巴**产生,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占80%以上;病鱼严重贫血,红细胞数只有健康鳗的1/3-1/4;肝脏、脾脏、肾脏肿大。因此,可能是由**引起的淋巴细胞白血病。疾病后期常继发感染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等。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需抽取病鱼血液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血细胞内找到大量**颗粒,或进行**分离鉴定。

(五)预防措施

(1)水体、工具等进行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泼益生菌[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口腔,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保持水质优良、稳定,提高鱼体抵抗力。

(六)治疗方法

尚未进行研究。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