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鲈养殖之斜管虫病防治技术

1、病原与流行情况

斜管虫[管虫又名管蠕虫、管栖蠕虫,是一种大型动物,身长能达到1~2米,直径约数厘米。]病是由纤毛虫[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类斜管虫寄生[寄生(parasitism)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引起的疾病。斜管虫侧面观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端较薄,后端较厚,虫体长40~60微米,很小,在显微镜[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下才能见到。当水质恶化、鱼体抵抗力[抵抗力(Resistibility),是指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下降时,即使水温在28℃也能大量繁殖。全国都有发生,主要危害花鲈鱼苗,流行于春秋季节。

2、症状

斜管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及皮肤上,少量寄生时对寄主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上产生大量粘液,鱼体与物体摩擦,表皮发炎、坏死脱落,常因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患者主观上感觉吸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改变。]而死亡。

3、防治

(1)全池用0.3~0.7毫克/升浓度的硫酸铜[硫酸铜(化学式:CuSO4),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
(2)水温在10℃以下时,全池泼洒硫酸铜及高锰酸钾[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为黑紫色、细长的棱形结晶或颗粒,带蓝色的金属光泽;无臭;与某些有机物或易**物接触,易发生**,溶于水、碱液,微溶于甲醇、**、硫酸,分子式为KMnO4,分子量为158.03400。]合剂(5:2),使池水成0.3~0.4毫克/升浓度。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