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苗[也叫“鱼花”。]的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阶段[阶段是中国词语,读音是jiēduàn,表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区间段落。]为从全长的2-3厘米的刚孵出鱼苗开始至全长6-7厘米为止,此阶段的培育时间为15天左右。这一阶段的培育一般在水泥池或玻璃钢水槽中进行。池的大小以1-4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水体为好,水深40-60厘米。培育密度:开始时为每平方米5000尾,随着个体的长大而逐渐降低培育密度,至仔鱼[仔鱼,别称凤尾鱼,俗称“子鲚”,学名“凤鲚”,属名贵的经济鱼类,因其尾部分叉形状像凤凰的尾巴,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称。]培育结束时降至每平方米2000尾。培育期间要保持水质良好,水温稳定在20-23℃之间,因为24℃为鱼苗的亚致死温度[导致生物体热死的(包括在此温度下持续受热)最低温度。],28℃为致死温度,而低于11℃时的成活率也将大大降低。培育用水的溶氧量应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
开口饲料最好用车轮虫、红虫,随鱼苗个体的长大,可逐渐增加投喂卤虾无节幼体、小型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桡足类。人工投饵一般每天9-10次,每隔2小时左右1次,每尾鱼苗每次投喂红虫或其他小型动物性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3-5克。从仔鱼入池后的第三天开始,每天逐渐增加投喂人工配合微粒子[微粒子是原生动物门微孢子纲微孢子科微粒子属的通称。]饵料,并随着鱼体的长大而逐渐增大微粒子饵料的粒径[颗粒的大小称为“粒径(grain size)”,又称“粒度”或者“直径”。]和投喂量。人工微粒子饵料的规格为:S1粒径为小于250微米,S2粒径为480微米。投喂量按每天每1000尾鱼0.5-1.0克计算,,每天分10次投喂。仔鱼的培育期为10天左右,前3天投喂S1,辅以人工培养,用80目筛绢过滤的车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后4天投喂S2,并辅以用60目筛绢过滤的桡足类和卤虫无节幼体,保证鲟鱼培育池内的生物饵料量不少于100个/毫升。
二、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阶段为从全长6-7厘米的仔鱼培育至全长12-20厘米左右的鱼种阶段的培育,此阶段的培育约需15天左右。此阶段的培育可在室外池塘中进行。要求池塘面积大小为0.2-0.33公顷,水深1.5-2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并配备1.5千瓦的增氧机一台。在鱼苗放养前,先将池水排干,并用生石灰清塘,待药效消失后再放养。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为1000-1500尾/平方米,并随着鱼体的长大而逐渐降低放养密度和大、小分级饲养,至培育结束时的密度降至500尾/平方米。因此时鱼苗的适应性较强,适应的水温为2-37℃,但最适的水温为25-32℃。下塘前一周开始,应事先施肥培养好水质,让水体中的饵料生物更为丰富。待鱼苗下塘3天后,事先培育的饵料生物会被消耗很多,应及时向池内施用豆浆、豆渣等,用量为75千克/公顷,使池内的枝角类大量繁殖而供鱼摄食。较好的做法是,在幼鱼培育的前6天使用人工配合微粒子饵料,每2天加大一次饵料的粒径。规格及粒径依次为:S3粒径小于750微米,S5粒径大于1400微米。投喂量按每天每1000尾幼鱼1.5-7.0克计算,每天的投饵量分6次投喂,并辅以投喂用40目筛绢过滤的浮游动物;至培育后期可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8%-10%,分6次投喂。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工作,除培养水质和及时投饵外,还应加强水质的管理,及时清除敌害生物等,以确保饲养成活率。
三、病害防治
匙吻鲟[匙吻鲟,又名美国匙吻鲟,及“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缓慢流动水域。]幼鱼阶段易于发生肠炎、口炎、疖疮、水霉病等,一般情况下,只要对症下药就能及时治愈。10-15厘米的鱼种一般不易死亡。因匙吻鲟对药物的反应十分敏感、,。尤其是对重金属盐类药物,所以用药应十分谨慎。当车轮虫大量寄生时,可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杀灭;当发现有线虫或寄生虫寄生时,可用2克/立方米水体浓度的高锰酸钾或小于75毫升/立方米水体浓度的福尔马林药浴;但幼鱼阶段禁止使用硫酸铜及含油氯的化学物质;一般抗生素的使用浓度不超过4克/立方米水体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