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出血性肠炎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胃肠溃疡出血病[基本信息概述: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鱼病。],是由嗜水气[①指水肿。]单胞菌、普通变形菌感染引起鳖的消化道充血[局部的血管血量增加,血流加速。]、出血发炎[发炎定义炎症(英语:Inflammation),俗称发炎。]的疾病。
(一)流行情况
该病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流行季节在5~10月,主要危害成鳖、亲鳖和体重100~200克的幼鳖,发病率在40%以上,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5%~100%,平均为44.5%;患病15天死亡率最高。水温25℃~30℃是发病高峰期,20℃以下及30℃以上发病较少,诱发原因与水温突变有关,同时与饲养管理好坏等有关。
(二)症状
病鳖精神不振,对外界**反应迟钝,不食;外形完好,鳃状组织充血发炎糜烂;后期因大量失血而底板呈白色。剖开腹部,可见肠系膜弥散性充血;胃、肠内无食,胃、肠壁充血、出血发炎,呈鲜红色,肠内有血水及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进一步发展为淤血,而呈紫红色,肠内有血凝块;最后因失血过多而胃肠发白。有的脾脏、肝肌肿大,有出血点;卵巢、精巢充血,有的外***外露。
(三)预防[预防是指预先做好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观预期轨道或客观普遍规律的应对措施,汉语拼音为yù fáng,注音为ㄧㄩˋ ㄈㄤˊ。]措施
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败坏、嗜水气单胞菌在水中的密度高是鳖患出血性肠炎的根本原因。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改良水质,控制嗜水气单胞菌在水中的相对密度。
(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进行消毒。工具及食台要进行清洗、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培育优良、健壮的鳖种。
(4)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新鲜的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泼洒复合光合细菌、玉垒[玉垒,汉语词汇。]菌,保持水质优良、稳定,将鳖养健壮。
(5)每月投喂大蒜素[大蒜素(大蒜新素、garlicin)为三硫代烯丙醚类化合物,天然存在于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中。]药饲2次,每次3天进行预防。
(四)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2~3次,每次间隔l~2天。
(2)同时投喂药饲,每千克饲料可加治鳖灵1号6~10克,拌匀后投喂,连喂5~7天,或停止死亡后再继续投喂1~2天。在饲料中加些粉碎的新鲜动物肝脏,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维生素E,疗效更好。病重时可注射治鳖灵2号。
(3)治愈后2天,将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复合光合细菌、玉垒菌,并继续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