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鲤鱼,身体侧扁而腹部圆,口呈马蹄形,须2对。](Cyprinuscarpio)是我国淡水鱼中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适应性强,耐寒、耐碱、耐缺氧的特点使之成为了分布最广的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鱼类。北方地区作为鲤鱼养殖的主要区域,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鲤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但随之而来的是鲤鱼养殖过程中的病害层出不穷,细菌和**[**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成为困扰鲤鱼养殖的主要病原[病原,指病因。]。
2016年8月初,沈阳地区某池塘养殖鲤鱼发病死亡,病鱼有趴边、腹部出血[出血(hemorrhage)主要指红细胞从血管或心脏逸出,称为出血。]、臀鳍、鳃盖出血、*门红肿[词典解释red and swollen; inflamed 红肿 hóngzhǒng 由于局部血管扩张及血液过多而引起的一部分皮肤的发红肿胀。]、烂鳃、鳃丝发白、有杂质附着、少数眼球凹陷等病症。恰逢发病期间是鲤鱼**暴发的高峰期,养殖户根据临床症状,凭经验认定为**病,并按照**病防治方法处置,但效果不佳。为了查明真正的病因,养殖户紧急联系沈阳通威采集病鱼,送样至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实验室即进行试验的场所,是科技的产出地,所以国家对试验室投入非常大。],开展实验室检测。现将情况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患病鱼临床症状
患病鱼烂鳃、鳃丝有杂质附着(图1),少数眼球凹陷(图2),腹部出血、*门红肿(图3),肝脏出血、质地脆弱(图4)。
图1轻微烂鳃、鳃丝附着杂质
图2眼球凹陷
图3腹部出血、*门红肿
图4肝脏出血、质地脆弱
二、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环境下,取患病鲤鱼,分别从病鱼的肝脏、脾脏、肾脏组织中接菌,在BHI琼脂平板上培养,28℃恒温培养24h,均生长得到一株优势菌,平板上呈现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白色、隆起、较透明的菌落。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为革兰氏*性[在医学检查中,一般来说,*性代表正常,阳性代表有病或者有**。]短杆菌[杆菌一般呈正圆柱形,也有近卵圆形的,菌体大多平直,亦有稍弯曲的,菌体两端多钝圆,少数是平截状或尖突状。],两端钝圆(图5)。经16SrD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该株优势菌为维氏气单胞菌。
图5革兰氏*性短杆菌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veronii)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的革兰氏*性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人鱼共患病原菌,该菌普遍存在于淡水、污水、淤泥中。维氏气单胞菌主要侵染的是变温动物,如鲤鱼、泥鳅、中华绒螯蟹等,引起大量死亡。
明确病因后,工程实验室第一时间为养殖户提供了处置方案,目前,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三、小结
近几年,鲤鱼养殖病害频发,众多病原错综复杂,“快诊早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若仅从临床症状观察,很容易误判导致病情延误、损失扩大。因此,除了依据现场诊治经验外,也需要利用实验室的科学诊断技术方能快速准确的确定病原种类,有针对性的制定高效诊治方案,避免盲目用药,促进鲤鱼的健康高品质养殖。
本稿为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原创稿件,转载须经过同意并注明来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