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水产大省,鳗鲡是福建的主要水产养殖对象,是福建省的四大出口支柱之一,自一九九四年以来,欧洲鳗[目前,的人工繁殖技术仍然没有得到突破。]_刀:始引进我国,由于异地饲养及养殖池老化等原因,欧洲鳗疫病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率逐年上升,欧洲鳗的疫病以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染。]感染率[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常用指标之一。]最高,危害最大,据我们近几年的统计,九八年欧洲鳗败血症的感染率在50%左右,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在5—1O%。九九年欧洲鳗败血症的感染率在80%,死亡率在8一l5%,2000年4月至8月败血症的感染率达90%,死亡率在5—30%之间,仅福州长乐地区今年因败血症而损失的欧鳗总尾数就达350万。由于对此疫病的流行病学不了解,养殖户对败血症束手无策,每年欧鳗都要感染本病·,损失一年比一年严重。近几年,我们在败血症的主要疫区就欧洲鳗败血症的病原、流行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l、流行情况
本病多发于4—9月,高密度(超过6kg/m2)、长期养殖(选别间隔超过50天)、水质恶化(N02"≥0.4ppm)、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大量寄生(指环虫、车轮虫、小瓜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的鳗池易感。发病时,大规格、摄食状态良好的鳗先发病,在一个月内疫病传遍全场。后期发病鳗死亡量常常超过先期发病鳗,且病情更难控制。发病头一周,每口池鳗鱼[鳗鱼,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风馒、日本鳗。]日死亡在千分之一之内,逐日上升,发病第二周进入高峰期[高峰期可描述为“投资需求夹杂着消费需求增加的时期”。],每口,池鳗鱼死亡量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不等,从第三周开始,死亡量逐日减少,进入康复期。调查结果显示,一个养殖场整个发病过程要持续1至2个月,死亡率平均在l0%左右。
2、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欧洲鳗败血症初发病时,病鳗食欲无明显变化,投饲时偶见胸鳍充血[局部的血管血量增加,血流加速。]鳗,随着病情发展,胸鳍充血鳗逐渐增多,‘鳃盖充血水肿,个别鳗鱼出现轻度脱粘,进入高峰期后,腹部皮肤,臀鳍充血鳗显著增多,体色由深灰色变为浅灰色,出现大量死亡。
剖检重症鳗,鳃呈暗红色,腹腔内充满血性腹水,肝脏失血苍白,‘质地硬而脆,胃肠道扩增,肠壁菲薄,内有血清样内容物。
镜检重症鳗鳃部,可见鳃丝严重充血,有血窦,鳃上皮细胞增生、缺损甚至鳃小丝结构崩解,部分鳃丝可见水霉等附着物。
3、病原检查
3.1寄生
大部分病鳗均存在大量寄生虫,以指环虫、车轮虫、小瓜虫为主,指环虫感染的病鳗鳃丝缺损严重,车轮虫、小瓜虫感染的病鳗常伴随脱粘症状。
3.2细菌
取重症鳗的鳃、肝、肠、肾等部位进行细菌分离,经营养琼脂、糊精一品红等培养基培养,鳃部可分离到大量的细菌,而肝、肾、血性腹水内未检出绌菌未检出寄生虫的病鳗,肠道内往往有大量细菌检出。生化鉴定和血清学试验证实,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海鱼弧菌是欧洲鳗败血症主要病原,其中以嗜水气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为主。
3.3、**
病鳗颅腔内注射3%戊二醛[戊二醛, 分子式为C5H8O2,带有**性气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溶于热水。]O.1ml,依次取出肝、脾、肾、脑、在3%戊二醛液中切成1mm3,用3%戊二醛作前固定,1%锇酸作后固定,酒精系列脱水,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醋酸铀、柠檬酸染色,透射电镜观察,未见可疑**粒子。
将病鳗的肝、脾、肾、脑匀浆,经10000r/min离心,上清接种于EPC、ECO、CIK、GCF等鱼类种源细胞,经五次传代,细胞未见明显病变,培养物经冻融,1,000r/min离心1Omin,取上清作负染观察,未见可疑**粒子。
4、讨论
4.1从本病的流行过程来看,养殖环境的恶化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鱼是水生低等动物,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高密度长期养殖,易导致水质恶化,这些环境胁迫因子使鳗鱼产生应激,对其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并促使水体内病原细菌大量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