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黄[鸭黄是一个词语,读音为yā huáng,指刚孵出不久的小鸭,身上的淡**的鸭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是由黄**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与鸭流感极为相似,临床诊疗难度较大。下面小编为大家总结了鸭黄**病症状、鸭黄**病的治疗[通过主观看法,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并作出明确判断。],希望能够帮助养殖户们更好的预防治疗该病。
鸭黄**病症状
本病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种蛋鸭和商品蛋鸭病程10-14天,雏鸭7-10天,如果使用药物不当,病程可长达20-30天。该病主要表现为病鸭体温升高,排草绿色水样便,行走不稳、共济失调或瘫痪。在发病初期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接着采食量突然下降,在短短数天内可下降到原来的50%甚至更多。产蛋率随之大幅度下降,可以在4-5天内从产蛋高峰期[高峰期可描述为“投资需求夹杂着消费需求增加的时期”。]下降到5%-10%,严重的绝产。种蛋受精率[标准受精率=受精蛋数/入孵蛋数*100%,指受精蛋数占入孵蛋数的比例, 一般95%以上。]一般会降低到10%-20%.
鸭黄**病剖检变化
对病死鸭解剖,主要病变可见卵巢发育**、卵泡变性、变形、坏死或液化,卵泡膜充血、出血;有的卵巢水肿或输卵管壁充血出血;肝脏肿大;脾脏有出血斑点或呈斑驳大理石样坏死灶,有的极度肿大并破裂;胰腺潮红,病情严重者胰腺肿胀出血或有出血点[出血点是指自发性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包括颅内出血),出血的特点是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在性针头大小的皮内形成瘀点或瘀斑,叫皮下出血点。]、坏死点;有的心肌或心脏内膜有出血点;少数病例**皮下或腿肌有出血点;常并发大肠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坏死性肠炎和支原体混合感染。
鸭黄**病的治疗
预防
1、加强鸭舍日常管理,尤其是加强消毒防疫及现场卫生管理工作;
2、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防止继发感染其他鸭病;
3、做好鸭黄**的免疫工作;具体免疫程序如下:A.9--10周、1.0ml/只、胸肌注射,B.20-22周、1.5ml/只、胸肌注射。
4、定期进行鸭黄**的抗体检测,尤其是产蛋初期(25周前)的种鸭,对抗体较低或者抗体水平参差不齐的鸭群进行补免。
治疗
1、该病无特殊治疗药物,在发生该病时主要以抗**药物(如:金刚烷胺、乙胺、利巴韦林等)为主,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可以考虑在治疗过程中辅加抗生素(选择对大肠杆菌高敏的药物如:硫酸丁胺卡拉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等)
2、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1:500的鸭黄**抗体(美国雅臣药业集团生产)连续使用5--7天,有相当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3、对发病鸭场进行封闭管理,严防人、物交叉感染,该病水平传播迅速,一般情况下5-10天可以感染全场,主要是对产蛋期种鸭危害较大,尤其对产蛋初期及高峰期威胁更大。
4、对受威胁的健康鸭群进行紧急接种,胸肌注射鸭黄****,1.5ml/只。并加大消毒力度。
5、对发病后的康复种鸭群要进行中草药辅助治疗,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1:1000的荆防败毒散、蛋得乐等,连续饲喂7--10天,主要是修复卵巢及增加卵泡数量,以达到尽快恢复生产,在一般情况下,从发病到恢复(产蛋逐渐回升)大约需要40-45天左右。50周以下的种鸭若在发病期间治疗及时,措施到位,经后期辅助治疗后,产蛋率一般都能恢复到发病前水平。受精率影响较大且无逆转性。
了解、掌握鸭黄**病症状、鸭黄**病的治疗是做好该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养殖户们还必须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各种**现象并进行处理。这样才能真正降低疾病感染的几率,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