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多雨季节,鸭球虫[球虫(学名:Sphaerozoum fuscum)为球虫科球虫属的动物。]病在鸭群中经常发生,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为30%-90%,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可达20%-70%,耐过的病鸭生长发育受阻,增重缓慢,对养鸭业危害甚大。本文介绍,鸭子球虫病有什么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以及肉鸭有球虫怎么治疗。
鸭子球虫病有什么症状
病原介绍
鸭球虫的种类较多,分属于艾美耳科的艾美耳属、泰泽属、温扬属和等孢属,多寄生于肠道,少数艾美耳属球虫寄生干肾脏。其中,以毁灭泰泽球虫致病力强,暴发性鸭球虫病多由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混合感染所致,后者的致病力较弱。
临床症状
急性型鸭球虫病多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鸭,在感染后第四天出现精神委顿,缩颈,不食,喜卧,饮欲增加。病初腹泻,随后排暗红色或深紫色血便,发病当天或第二、第三天发生急性死亡。耐过的病鸭逐渐恢复食欲,死亡停止,但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慢性型一般不显症状,偶见有腹泻,常成为球虫携带者和散播疾病的传染源。
解剖症状
毁灭泰泽球虫危害严重,肉眼病变为整个小肠呈泛发性出血性肠炎,卵黄蒂前后范围的病变尤为严重。肠壁肿胀、出血,黏膜上有出血斑或密布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出血点是指自发性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包括颅内出血),出血的特点是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在性针头大小的皮内形成瘀点或瘀斑,叫皮下出血点。],有的黏膜上覆盖一层糠麸状或奶酪状黏液,或有淡红色或深红色胶冻状出血性黏液,但不形成肠心。
菲莱氏温扬球虫致病性不强,肉眼病变不明显,仅可见回肠后部和直肠轻度充血,偶尔在回肠后部黏膜上见有散在的出血点,直肠黏膜弥漫性充血。
肉鸭有球虫怎么治疗
鉴别诊断
雏鸭球虫病与鸭霍乱有区别。雏鸭球虫病引起鸭发病率、死亡率高,剖检变化为小肠和十二指肠有病变症状,镜检有卵囊。鸭霍乱也能引起高发病率、死亡率,但死亡快,皮下脂肪、心冠脂肪处有出血及肝脏有白色坏死点为特征。
综合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
重点做好日常卫生和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工作,保持鸭舍干燥,及时清除粪便,并堆积发酵以杀灭卵囊。对鸭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此外还应经常更换垫草,运动场要勤换新土。
2.彻底消毒
发病后及时对污染的场地用20%生石灰水彻底消毒一次,后每天消毒1次,直至该病完全控制后2-3天。
3.药物治疗
可选用下列药物:(1)二硝托胺预混剂按12g/kg体重拌料合群混饲,连用5-7天:(2)**氨丙啉一磺胺喹恶啉钠粉按0.5g/L拌水混饮,连用3天,停2天后用磺胺嘧啶钠,混饲按0.4%或混饮按0.1%投服,连续3-4天。(3)重病鸭用复方磺胺甲基异嗯唑每羽0.02克投服,每天1次,连用3天。
4.预防
肉鸭饲养至25日龄后可在饲料内定期添加抗球虫药物,预防量为治疗量的一半,可有效地预防鸭球虫病的发生。
本病有小肠粘膜肿胀、肠内充满红色粘液等典型的出血性卡他性肠炎,根据临床症状即可做出初步诊断,诊断后要立即使用药物进行防治。重点对未发病鸭进行全群投药,连续用药3-5天,对发病严重的病鸭要进行淘汰并无害化处理,发病较轻的用药物治疗。本文“鸭子球虫病有什么症状,肉鸭有球虫怎么治疗”仅供参考!